《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63)
《金匱發微》 (63)
1.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此條見《傷寒.陽明篇》,趺陽脈在足背,為胃脈之根,浮則胃氣上盛,濇則陰液下消。胃熱盛而小便數,乃見浮濇相摶之脈。摶之為言,合也(摶,合也,義如摶沙為人之摶,言合兩為一也,今本皆誤搏。搏之為言,擊也,義如搏而躍之之搏。按之文義,殊不可通,今訂正之)。胃液日涸,遂成脾約,此脾約麻仁丸方治,所以為陽明證也。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薑苓朮湯主之。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方(一名腎著湯)
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由腎達膀胱,為水道所自出,古人謂之下焦,西醫謂之輸尿管,故有謂三焦有名無形者,不特與《內經》不符,求之仲師意旨,亦然未合,此可見漢以後醫家無通才也。即以腎著一證言之,仲師言「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反不渴,小便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體重,為水濕氾濫,滲入肌肉,肌肉著濕,故體重。
「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則寒濕壅阻寒水之藏也。水氣阻於腰以下,則津不上承而當渴,小便當不利,而反見口中不渴,小便自利,裏藏無陽熱,則小便色白,不言可知。曰「飲食如故,病在下焦」者,明其病在水道也。原其得病之始,則以身勞汗出,裏衣冷濕,久久得之,蓋上焦在胸中,西醫謂之淋巴幹,為發抒氣水作汗之樞機。汗出而裏衣沾漬,則毛孔閉塞,而水氣內積,下注寒水之藏,則腰以下冷痛。
水道雖通於下,而水之上源,不能化氣外出,則積日並趨於下,輸尿管不能相容,水乃溢入腹部與濕並居,故黏滯不下利而腹重如帶五千錢。師主以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者,作用只在溫脾去濕,蓋以腹為足太陰部分,腹部之寒濕去,不待生附走水,而腰部當溫也。
腎死脈,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腎脈之絕,《內經》云「但石無胃」,此云「浮之堅」,堅者,實也,曰「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是躁疾堅硬,動至尺後而無柔和之象也。
問曰:「上焦寒,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下焦寒,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此節發端,原有「三焦竭部」四字,當是編書舊標目,傳鈔者誤入正文耳,但「竭」字亦不可解。上焦在胸中為發抒水氣之總樞,上焦竭,則淋巴幹乳糜不足,胸中當熱,不當云善噫。下焦水道涸,則大便當硬,不當云遺溺失便。
白話文:
上六味藥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十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直到病情好轉為止。
這段文字出自《傷寒論·陽明篇》。趺陽脈位於足背,是胃經的根部,脈象浮則代表胃氣上盛,脈象澀則代表陰液下消。胃熱盛而小便頻數,就會出現浮澀相兼的脈象。「摶」的意思是結合,如同用手摶沙一樣,指的是兩種脈象合為一體。(原文誤作「搏」,「搏」的意思是擊打,與文義不符,故已改正。)胃液日漸枯竭,就會導致脾胃虛弱,此時用脾約麻仁丸治療,是屬於陽明病證。
腎著病症的患者,身體沉重,腰部冰冷,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身體浮腫,卻不感到口渴,小便自利,飲食正常,此病屬於下焦病症。因勞累而汗出,衣物內側冰冷潮濕,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腰以下冰冷疼痛,腹部沉重,如同繫著五千錢的重量,甘薑苓朮湯可以治療此病。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方(又名腎著湯)
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五升水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腰部就會感到溫暖。
由腎經通向膀胱,是水道流出的通道,古人稱之為下焦,西醫稱之為輸尿管。因此,說三焦有名無形者,不僅與《內經》不符,也與仲景的原意相悖,由此可見漢代以後的醫家缺乏通才。僅就腎著一證而言,仲景說:「患者身體沉重,腰部冰冷,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卻不感到口渴,小便自利,飲食正常,此病屬於下焦病症。」身體沉重,是因為水濕泛濫,滲入肌肉,肌肉受濕,所以身體沉重。「腰部冰冷,感覺像坐在水中,身體浮腫」,這是寒濕阻滯寒水的臟腑所致。水氣阻滯於腰部以下,津液就無法上升而致口渴,小便也應該不利,但卻反而不見口渴,小便自利,因為臟腑內缺乏陽熱,所以小便顏色發白,這是不言而喻的。說「飲食正常,此病屬於下焦病症」,說明此病在於水道。追溯發病之初,是因為勞累出汗,衣物內側冰冷潮濕,日久而成病,因為上焦在胸中,西醫稱為淋巴幹,是發抒氣水成汗的樞紐。出汗後衣物受潮,毛孔就會閉塞,水氣就會積聚在體內,向下流注到寒水的臟腑,就會導致腰以下冰冷疼痛。
雖然水道通向下方,但水的上源無法化氣而出,就會日積月累地向下流注,輸尿管無法承受,水就會溢入腹部與濕氣聚集,所以黏滯不暢通而導致腹部沉重,如同繫著五千錢的重量。仲景用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治療,其作用僅在於溫暖脾胃,去除濕氣,因為腹部屬於足太陰脾經的範圍,腹部寒濕去除後,不必刻意引導水氣外洩,腰部自然就會溫暖。
腎臟衰竭的脈象:脈象浮而堅硬,按之則紊亂,如同轉動的丸藥,並向下延伸至尺脈部位者,為死證。
腎脈絕絕,《內經》說「但石無胃」,此處說「脈象浮而堅硬」,堅硬代表實證,說「按之則紊亂,如同轉動的丸藥,並向下延伸至尺脈部位」,說明脈象躁疾堅硬,動至尺脈後而無柔和之象。
問曰:「上焦寒,容易打嗝,這是什麼原因?」師曰:「上焦接受中焦之氣,如果氣機不和,無法消化食物,就會打嗝。下焦寒,則會出現遺尿、失禁等現象,這是因為氣機不和,無法自行控制,不必治療,久之自愈。」
此段開頭原有「三焦竭部」四字,應該是編書時的舊標題,傳抄時誤入正文。但「竭」字也無法解釋。上焦在胸中,是發抒水氣的總樞紐,上焦虛竭,則淋巴幹乳糜不足,胸中應該發熱,不應該容易打嗝。下焦水道乾涸,則大便應該乾燥,不應該出現遺尿、失禁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