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62)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62)

1.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脈弦者,陰寒上僭之脈也,此蓋心陽虛而衝氣上冒之證,故曰為心藏所傷,法當用桂枝以扶心陽,甘草、大棗以培中氣,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正不妨隨證酌用也。

心死脈,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心脈之絕,《內經》云「但鉤無胃」,謂如帶鉤之堅實數急而不見柔和也。此云「浮之實,如麻豆」,即以堅實言之。按之益躁疾,即以數急而不見柔和言之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顛,陽氣衰者為狂。

「邪哭」當從黃坤載作「邪入」,陳修園謂「如邪所憑而哭」,此望文生訓之過也。表邪乘裏,必從其虛,氣少則衛虛,血少則營虛,營衛兩虛,則外邪從皮毛肌腠而入。曰「使人魂魄不安」者,不過言夢寐之不安,原不指肝、肺二藏言之。心為主血之藏而主脈,營氣之環周應之,故血氣少者屬於心。

心氣虛,則中餒,故善畏。神魂不寧,故合目即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譬之釜下薪火將滅,煙騰而熛飛,將一散而不可收也。此證正虛為重,外邪為輕,治此者,朱砂以鎮之,棗仁以斂之,熟地、潞參、當歸以補之,而又加遠志以化痰,半夏以降逆,秫米以和胃,或者十活四五,否則積之既久,雖不即死,為癲為狂,將成痼疾矣(太陰無陽氣,則脾藏聚濕成疾,痰蒙心竅是為癲。陽明無陰氣,則腸胃積燥生熱,熱犯心包是為狂)。

脾中風,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脾藏主濕,風中肌肉,內應於脾,留著不去,即為風濕。原其始病,蓋即《傷寒.太陽篇》繫在太陰之證也。翕翕發熱,形如醉人,此即太陽篇「翕翕發熱,鼻鳴,乾嘔」之桂枝湯證。腹為足太陰部分,風中脾藏,裏濕應之,風濕相摶,故腹中煩重。風淫於上,吸水濕上行,肺氣為之阻塞,故皮目瞤瞤而短氣。

此證濕邪不流關節而入於裏,輕則為風濕,重則為風水。風邪吸於上,則濕邪壅於腹部而不行,非去其上之所吸,則下部之壅濕不去,竊意越婢加朮湯亦可用也。

脾死脈,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脾脈之絕,《內經》言「但代無胃」,而不舉其形狀,此言浮之堅,按之如覆杯潔潔,即但代無胃之的解也。浮取似實,重按絕無,或如杯中酒空,覆之絕無涓滴,或忽然上出魚際,忽然下入尺部,初如搖盪不寧,繼乃卒然中絕,後人所謂雀啄脈也。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摶,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麻仁丸方

麻仁(二升)芍藥(半斤)大黃(去皮一斤)枳實(半斤)厚朴(一斤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白話文:

脈象弦急,是陰寒之邪上犯的表現,這是心陽虛弱,衝氣上逆的症狀,可謂心臟受損。治療應當用桂枝溫補心陽,用甘草、大棗益氣健脾。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

心臟死亡的脈象,脈浮而堅實,像麻豆一樣,按壓則病情加重,很快就會死亡。

心脈絕無,如同《內經》所說的「但鉤無胃」,是指脈象堅實、急促,而缺乏柔和之氣。 文中「浮之實,如麻豆」是指脈象的堅實, 「按之益躁疾」是指脈象的急促而缺乏柔和。

無故哭泣,使魂魄不安,是因為氣血不足。氣血不足屬乎心臟,心氣虛弱的人,會感到害怕、閉眼想睡,做遠行之夢,精神渙散,魂魄妄動。陰氣衰弱則會發狂,陽氣衰弱則會發癲。

「邪哭」應理解為「邪氣入侵」,不是像邪祟附體哭泣一樣。外邪入侵,必趁虛而入,氣不足則衛氣虛弱,血不足則營氣虛弱,營衛兩虛,外邪就容易從皮膚肌膚侵入。所謂「使人魂魄不安」,只是指睡眠不安,並非指肝肺受損。心臟是主血之臟器,也是脈象的根本,營氣環繞全身,因此氣血不足都屬於心臟問題。

心氣虛弱,則氣血不足,所以容易害怕。神魂不安,所以閉眼就做遠行之夢,精神渙散,魂魄妄動,如同釜底之火將熄,煙氣騰空飛散,將要消散而不可收斂。這種情況,正氣虛弱是主要的,外邪是次要的。治療應當用朱砂鎮心,棗仁斂神,熟地、潞參、當歸補益氣血,再加遠志化痰,半夏降逆,秫米和胃,或者服用十全大補湯四五劑。否則,病情日久,即使不死,也會變成癲狂,成為慢性疾病。(太陰無陽氣,脾臟積聚濕邪而生病,痰濁蒙蔽心竅則為癲狂;陽明無陰氣,腸胃燥熱,熱邪犯於心包則為狂。)

脾受風邪,身體微微發熱,像醉酒一樣,腹部沉重,眼皮跳動,呼吸短促。

脾臟主濕,風邪侵入肌肉,內應於脾,停留在體內不去,就成了風濕病。其病的開始,如同《傷寒論‧太陽篇》中記載的太陰證。微微發熱,像醉酒一樣,這是太陽篇中「微微發熱,鼻鳴,乾嘔」的桂枝湯證。腹部是足太陰經的部位,風邪侵入脾臟,內有濕邪相應,風濕相搏,所以腹部沉重。風邪上行,吸水濕上行,肺氣阻塞,所以眼皮跳動,呼吸短促。

這種情況,濕邪不侵犯關節而入於內,輕則為風濕,重則為風水。風邪上行,濕邪壅塞於腹部而不能通行,如果不疏通上行之風邪,下部壅塞的濕邪就無法去除,所以越婢加朮湯也可以使用。

脾臟死亡的脈象,脈浮而堅實,按壓起來像覆蓋著空杯子一樣,潔淨無物,像搖晃一樣,則將死。

脾脈絕無,《內經》說「但代無胃」,沒有描述其形狀,此處所說的脈浮而堅實,按壓像覆蓋著空杯子一樣潔淨,就是「但代無胃」的具體解釋。浮取似有脈象,重按則全無,或者像杯中酒空,覆蓋後全無液體,或者忽然出現在魚際穴,忽然進入尺部,開始像搖晃一樣不穩定,接著突然中斷,後世稱為雀啄脈。

趺陽脈浮而緊,脈浮則胃氣強盛,脈緊則小便頻數,脈浮脈緊相兼,則大便堅硬,脾氣不暢,可用麻仁丸治療。

麻仁丸組方

麻仁(二升)芍藥(半斤)大黃(去皮一斤)枳實(半斤)厚朴(一斤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