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61)
《金匱發微》 (61)
1.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肝中寒之證有三,曰胸中痛,曰不得轉側,曰食則吐而汗出。胸中痛有二證,一為水寒血腐,蚘蟲滋生,固當有蚘上入膈之烏梅丸證,謂之蚘厥。亦有如後文所云「胸常氣痞,按之小愈」之旋覆花湯證,謂之肝著。肝胆之氣,主疏泄營衛二氣,太陽寒水與太陰寒濕併居,則肝胆不得疏泄,故凝滯胸膈作痛。
不得轉側亦有二,一為寒阻胸膈,陽氣不通,水道阻於下焦,痛連脅下,不得轉側,則為「胸脅苦滿,往來寒熱,或脅下痞鞭」之小柴胡湯證,亦有「脾藏蘊濕,寒濕凝閉肌腠」者,則為「一身盡重不可轉側」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肝胆與胃同部,胃底原有消食之胆汁,肝中寒,則胃中亦寒,故食即吐酸而汗出,此即「嘔而胸滿」之吳茱萸湯證。陽明病之不能食為胃中虛冷,亦正以肝藏困於寒濕,消食之胆汁少也。
肝死脈,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脈之絕也,《內經》但言「但弦無胃」,此云「浮之弱」,謂浮取之無力也,重按之則如繩索之弦急,忽然中止,則弦而見代脈矣。曲如蛇行,即痙證。發其汗,其脈如蛇之證,蓋筋脈以燥而強急也。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即金沸草)蔥(十四莖)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肝著之病,胸中氣機阻塞,以手按其胸則稍舒,此肝乘肺之證也。胸中陽氣不舒,故未病時當引熱以自救。旋覆花湯方用蔥十四莖,以通陽而和肝,旋覆花三兩以助肺,新絳以通絡而肝著愈矣。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
風邪入藏,舌即難言,口吐涎,中風篇既言之矣。乃又有「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之證,與前證是一是二,前人未有言及此者,此大可疑也。按此為風邪襲肺,吸動心陽之證,心陽隨衛氣外泄,故翕翕發熱。熱傷氣,故無氣以動而臥不能起。心營虛,故嘈雜似飢。
胃底胆汁為風陽吸而上逆,故食入即嘔吐。風一日不去,則心陽一日不定,胃氣一日不和,是當用黃耆、防風以泄風,甘草、大黃以降逆,不必治風而風自愈,若漫用羚羊以熄風,犀角以涼心則失之矣。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蟲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此烏頭赤石脂丸證,說詳胸痹篇不贅。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藏傷所致也。
此營虛證也。營虛則虛陽浮於上而頭面赤。濁陰滯於下,浮陽吸之,則為下重。下重者,大便欲行而氣滯也。此證當便膿血,但證由勞倦而見,即屬虛寒,當用桃花湯以溫中去濕,或用四逆、理中,而非實熱之白頭翁湯證。陽氣浮於上,則心中熱痛,自煩發熱。浮陽吸腎邪上僭,則當臍跳動,此與發汗後欲作奔豚同。
白話文: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肝臟受寒的症狀有三種:一是胸痛,二是無法翻身,三是進食後嘔吐並出汗。胸痛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寒水與血腐敗,蟲子滋生,需要服用烏梅丸,稱為「蚘厥」;另一種如同後文所述「胸部經常氣悶,按壓後稍有好轉」的症狀,需要服用旋覆花湯,稱為「肝著」。肝膽之氣主導疏通營衛之氣,如果太陽經的寒水和太陰經的寒濕同時存在,則肝膽無法疏通,導致氣血凝滯於胸膈而疼痛。
無法翻身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寒邪阻滯胸膈,陽氣不通,水道阻滯在下焦,疼痛連及脅下,無法翻身,需要服用小柴胡湯;另一種是脾臟蘊藏濕邪,寒濕凝滯肌膚,需要服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肝膽與胃同屬一經,胃底本有幫助消化的膽汁,肝臟受寒,胃中也會寒,所以進食後會嘔吐酸水並出汗,需要服用吳茱萸湯。陽明經的病症中不能進食是因為胃中虛冷,也是因為肝臟被寒濕困擾,消化的膽汁減少。
肝臟死亡的脈象:脈象浮而弱,按壓時像繩索一樣緊繃不來,或像蛇一樣彎曲,則為死亡。
肝脈絕的症狀,《內經》只說「脈弦而無胃氣」,這裡說「浮之弱」,是指浮取脈象時無力;重按則像繩索一樣弦急,突然中止,則脈弦而出現代脈。脈象像蛇一樣彎曲,就是痙攣的症狀。出汗後,脈象如蛇,是因為筋脈乾燥而收縮。
肝著,病人經常想用手按壓自己的胸部,在發病前,只想喝熱水,用旋覆花湯治療。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即金沸草)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以上三味藥,加水三升,煮至一升,一次服下。
肝著這種病,胸中氣機阻塞,用手按壓胸部則稍感舒緩,這是肝氣乘肺的症狀。胸中陽氣不舒暢,所以未發病時就想喝熱水以自救。旋覆花湯方中用蔥十四莖,以通陽氣和肝氣;旋覆花三兩以助肺氣;新絳以通絡,這樣肝著的病就能痊癒。
心中有風邪的人,會發熱,無法起床,心中飢餓,但進食後就會嘔吐。
風邪入臟腑,舌頭就會不利索,口吐涎沫,這在《中風篇》中已經講述過。但這裡又出現了「翕翕發熱,不能起床,心中飢餓,進食後就嘔吐」的症狀,與之前的症狀是否相同尚不明確,前人沒有提及這一點,這非常值得懷疑。這可能是風邪襲擊肺臟,影響心陽的症狀,心陽隨衛氣外泄,所以翕翕發熱。熱傷氣,所以氣不足以活動而臥床不起。心營虛弱,所以感覺飢餓。
胃底的膽汁被風邪吸到上面逆流,所以進食後就嘔吐。風邪一日不去,心陽一日不安定,胃氣一日不調和,因此應該使用黃耆、防風來疏散風邪,甘草、大黃來降逆,不必特意治療風邪,風邪自然會好轉。如果濫用羚羊角來熄風,犀角來清心,就會弄錯了。
心中受寒的人,病人覺得心中像吃了蒜一樣不舒服,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像蟲子在咬一樣,脈象浮者,自己嘔吐後就能痊癒。
這是烏頭赤石脂丸的症狀,詳見《胸痹篇》,這裡不再贅述。
心臟受損的人,勞累後,頭面發紅而下肢沉重,心中疼痛煩躁,發熱,肚臍跳動,脈象弦,這是心臟受損引起的。
這是營氣虛弱的症狀。營氣虛弱,則虛陽浮於上而頭面發紅。濁陰滯於下,浮陽吸之,則下肢沉重。下肢沉重者,想大便但氣機阻滯。這種情況下應該有膿血便,但症狀是由於勞累而出現的,屬於虛寒,應該用桃花湯溫中去濕,或用四逆湯、理中湯,而不是實熱證的白頭翁湯。陽氣浮於上,則心中熱痛,煩躁發熱。浮陽吸腎邪上逆,則肚臍跳動,這與發汗後想跑跳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