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64)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64)

1.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以下節三焦熱觀之,「竭」字當為「寒」字之誤,蓋寒入胸中,胃底、脺藏吸收小腸水液為上焦寒氣所壓,不能發抒而留於中脘,胃寒不能消穀,故善噫,噫者,氣從咽中出,啞啞有聲,有時兼有食臭之謂。下焦合腎與膀胱,下焦水寒,即遺溺失便不能自禁。此證正需四逆、理中,然則仲師所謂「不須治,久則愈」者,亦謂不須治上下二焦,非謂不治中焦也。善讀者當自悟之。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欬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閟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騖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胸中發抒水液之樞,不能自行發熱,所謂上焦熱者,要為大腸燥實而移熱於肺,此所以因欬為肺痿也,故治痿獨取陽明。熱在中焦,中焦為脾與脺吸收水液之處,水液為胃熱所奪,自汗過多,則胃以燥而便艱。下焦由腎接膀胱,膀胱兩旁為血海,熱入胞中則尿血,熱留精管,敗精阻之,則淋閟不通。

大腸寒則便溏,熱傷血絡則便膿血,然亦有水寒血敗,而便膿血者,桃核承氣湯證,正不當與桃花湯證同治也。小腸之端為十二指腸,胆汁入焉,胆汁最燥,胆汁不足,則小腸寒而下重便血,先言下重,後言便血,此即先便後血之黃土湯證也。小腸有熱,則濕熱注於大腸,壅阻肛門,乃病痔瘡,此證唯枯痔散最神效,方用白砒煅盡白烟研末一錢,枯礬二錢,烏梅炭研末一錢,朱砂三分,和研,手指蘸藥敷痔頭撚之。一日二次,五六日出臭水,水盡痔枯,重者不過半月,可以全愈。

問曰:「病者積有聚,有穀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藏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穀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穀氣。」

腹中阻滯之病,大概有三,積為藏病云者,心積伏梁,腎積奔豚,肝積肥氣,肺積息賁,脾積痞氣是也。然師以為終不移,似不可以概奔豚。奔豚之病,有痞塊從少腹上衝心下,但痛定後仍在少腹,是終不移也。然奔豚一證,得自驚恐,要為肝腎兩經病,正不當以腎積名之。

心下之伏梁為予所親見,至如中脘之痞氣,左脅之肥氣,右脅之息賁,皆未寓目,大抵久留不去之病,必非可以急攻者。加味平胃散,至為平穩(蒼朮、陳皮、厚朴、甘草、扁蓄、瞿麥炒、大麥芽、川芎各五錢,沉香、木香各一錢,大黃二兩),每服藥末三錢,薑湯送下,須於黃昏時不進晚餐服之,明早大便,必見惡物,一月可愈,一切加減法,在陳修園《時方妙用》中。聚有血,有痰,有氣,有水,一時凝閉不通,則聚而為痞,發則輾轉痛移。

痰則痛在心下,血則痛達少腹,隨其實而瀉之,則其病易愈,故曰可治。䅽氣為食滯,食滯者當在臍下,此云脅下痛者,誤也。按之則小愈,更發則仍痛,此證服飯灰即愈,陳修園不知「䅽」為「穀」字之誤,乃以為馨香之馨,亦可笑已。

白話文: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文中提到三焦熱,但「竭」字應為「寒」字之誤。寒邪入侵胸中,胃底和脾臟吸收小腸的水液,受到上焦寒氣的壓迫,無法順利排出,停留在中脘部位。胃寒導致消化不良,所以容易打嗝,打嗝時會發出啞啞的聲音,有時還伴有食物腐敗的臭味。下焦包括腎和膀胱,下焦寒邪導致尿失禁、大便失禁。此症應該用四逆湯、理中湯治療,但仲景所說的「不須治,久則愈」,指的是不必治療上下二焦,並不是指不治療中焦。善於學習的人應該自己領悟其中的道理。

老師說:「熱在上焦,會因咳嗽而導致肺痿;熱在中焦,則會導致便秘;熱在下焦,則會出現尿血,以及小便閉塞不通。大腸有寒邪,則大便稀溏;大腸有熱邪,則大便乾燥粘滯。小腸有寒邪,則會出現下墜感和便血;小腸有熱邪,則會長痔瘡。」

胸部是水液輸布的樞紐,本身無法自行產生熱量。所謂上焦有熱,往往是大腸燥熱,熱邪傳至肺部,因此咳嗽導致肺痿,所以治療肺痿只選用針對陽明經的方劑。熱在中焦,中焦是脾臟和胰臟吸收水液的地方,水液被胃熱奪走,大量出汗,胃部乾燥,導致便秘。下焦由腎臟連接到膀胱,膀胱兩側是血海,熱邪進入胞宮則會尿血;熱邪停留在精管,損傷精氣並阻塞精管,則會導致小便閉塞不通。

大腸寒則大便稀溏,熱邪傷及血脈則大便帶膿血,但也可能因為水寒血敗而大便帶膿血,這屬於桃核承氣湯的證候,不應該與桃花湯的證候混為一談。小腸的起始部位是十二指腸,膽汁流入其中,膽汁最為燥熱,如果膽汁不足,則小腸寒邪,出現下墜感和便血,先有下墜感後有便血,這是黃土湯的證候。小腸有熱邪,則濕熱之邪流注到大腸,阻塞肛門,就會患上痔瘡,此證唯有枯痔散最有效,方劑包括:白砒煅燒至呈白色煙霧,研末一錢,枯礬二錢,烏梅炭研末一錢,朱砂三分,混合研磨,用手指蘸藥敷在痔瘡上,捻動它。一天兩次,五六天後流出臭水,水流盡痔瘡就會乾枯,嚴重者不超過半個月,即可痊癒。

有人問:「病人積聚,有穀氣,這是怎麼回事?」老師說:「積,是臟腑疾病,不會遷移。聚,是腑臟疾病,發作時間不定,疼痛會轉移,是可以治療的。穀氣,是脅下疼痛,按壓後會好轉,但會再次發作。」

腹部阻塞的疾病大致有三種:積是臟腑疾病,例如心積(伏梁),腎積(奔豚),肝積(肥氣),肺積(息賁),脾積(痞氣)。但老師認為積症不會遷移,似乎不能概括奔豚。奔豚症,有痞塊從小腹向上衝至心窩,但疼痛停止後仍留在小腹,這是不會遷移的。但奔豚症是由於驚恐所致,屬於肝腎兩經的疾病,不應該稱為腎積。

我親眼見過心下伏梁,至於中脘痞氣,左脅肥氣,右脅息賁,都未曾見過。總之,長期積聚的疾病,一定不能急於攻治。加味平胃散非常平和(蒼朮、陳皮、厚朴、甘草、扁蓄、炒瞿麥、麥芽、川芎各五錢,沉香、木香各一錢,大黃二兩),每次服用藥末三錢,用薑湯送服,必須在黃昏時分不進晚餐後服用,第二天早上大便時,一定會排出惡物,一個月就能痊癒。所有加減方法,都在陳修園《時方妙用》中。聚症包括血、痰、氣、水,一時阻塞不通,則聚而為痞,發作時疼痛會轉移。

痰則疼痛在心窩,血則疼痛傳到小腹,根據實際情況瀉掉,則疾病容易痊癒,所以說是可以治療的。穀氣是食物滯留,食物滯留應該在臍下,這裡說是脅下疼痛,是錯誤的。按壓後稍微好轉,再次發作仍然疼痛,這種情況服用飯灰就能痊癒。陳修園不知道「䅽」是「穀」字的錯誤,反而認為是馨香的馨,真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