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97)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97)

1. 黃癉病證並治第十五

」謂本太陽之病,過三候而反劇也。然則黃癉以十八日為期,即屬陽明篇三日之例。陰以七為候,則傷寒三日為二十一日。陽以六為候,故黃癉三候為十八日。所以然者,始病十八日內,可發汗及利小便,可清熱而去濕。正猶太陽傷寒,一汗病已,更無餘病。若過十八日,濕盡化熱,欲攻不得,故仲師言「反劇為難治」也。

癉而渴者,其癉難治,癉而不渴者,其癉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非渴之難,渴而飲水之難。黃癉之病,既從濕得之,則腸胃之中,必多粘滯宿垢,妨其水道,小便不利,濕乃日增,則其證益劇,此其所以難治也。若夫不渴之證,脾陽猶能化氣輸津,即不治亦當漸愈,此其所以可治也。但同一黃癉,不惟渴與不渴之異,即所發之部分,要自不同,故有脾陽不振,濕留中脘,胃底胆汁不容,勢必亢而上逆,故嘔。下文云:「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即此證也。

發於太陰故稱陰部。太陽寒水不行於膀胱,即出於皮毛。表虛不達加以外寒,水氣遇寒即病振慄。營熱內抗,即生表熱。後文所云:「諸病黃家,當利小便,脈浮者當以汗解,桂枝加黃耆湯主之。」即此證也。發於太陽,故稱陽部。陽部以太陽寒水言之,陰部以太陰濕土言之。

要知黃癉病源,以水與濕為主要,而成於胆汁之摻雜。胆火炎上,不能容水與濕,乃合併而溢出皮外,此為黃癉所由成。胆汁色黃,故其汁亦如柏汁之染物,可見太陽病由汗出不徹而有發黃之變者,皆胆汁與濕熱混雜為之也。

穀癉之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穀癉,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穀癉之病,起於太陰之濕,成於陽明之熱。太陰寒濕,與陽明之熱交爭,則生寒熱。寒熱作時,胃中飽懣,不食,有時思食,穀氣引動胃熱,上衝腦部,即病頭眩。心胸不安者,胃熱合胆汁上攻,胸中之濕鬱而生熱也。濕熱與胆汁混合,上於頭目,則頭目黃,發於皮外,則一身之皮膚黃,於是遂成穀癉。

所以用茵陳蒿湯者,用苦平之茵陳以去濕,苦寒清熱之梔子以降肺胃之濁,製大黃走前陰,疏穀氣之瘀,俾濕熱從小溲下泄,則腹脹平而黃自去矣。按此節後仲師言「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鄙意大黃當走大腸,惟製大黃走小便。服製大黃者,小便多黃,而其色極深,以意會之,當是脫去「製」字。

然既成穀癉,大便必少,或大便行後,繼以黃濁之小便,亦未可知也。

白話文:

黃疸病證並治

所謂本太陽病症,超過三候卻病情加劇。黃疸以十八日為期,如同陽明篇三日之例。陰經以七為一候,則傷寒三日即二十一日;陽經以六為一候,故黃疸三候為十八日。這是因為發病十八日內,可以發汗或利尿,以清熱利濕。如同太陽傷寒,一汗而癒,不再有其他病症。若超過十八日,濕氣盡而化為熱,此時再用攻邪的方法就無效了,所以仲景先生說「反劇則難治」 。

黃疸患者若口渴,則難治;若不口渴,則可治。黃疸若發於陰部,病人必嘔吐;若發於陽部,病人則會發冷發熱。

難治的並非單純的口渴,而是口渴卻喝水也難以解渴的情況。黃疸病是因濕邪引起,腸胃中必定積聚許多粘滯宿垢,阻礙水道,小便不利,濕邪日益增多,病情便更加嚴重,所以難治。而無口渴症狀的患者,脾陽尚能運化水濕,即使不治療也會逐漸痊癒,所以可治。但同樣是黃疸,不僅有口渴與否的區別,發病部位也各有不同。脾陽不振,濕邪停留在中脘(胃的上部),胃底膽汁不能容納,勢必逆流而上,所以嘔吐。下文所說的:「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發於太陰,故稱陰部。太陽經寒邪阻礙水液運行於膀胱,則從皮膚表面排出。體表虛弱,再加上外感寒邪,水氣遇寒則發冷。營氣之熱內在抗拒寒邪,則出現表熱。下文所說的:「諸病黃家,當利小便,脈浮者當以汗解,桂枝加黃耆湯主之。」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發於太陽,故稱陽部。陽部以太陽經寒水論,陰部以太陰經濕土論。

總而言之,黃疸病的病因主要在於水濕,並夾雜膽汁。膽火上炎,不能容納水濕,便與水濕混合溢出體表,這就是黃疸的成因。膽汁顏色發黃,如同柏樹汁液染色的物體一樣,可見太陽病因汗出不透而導致發黃的,都是膽汁與濕熱混合所致。

穀疸的病症表現為寒熱交替、不思飲食,吃東西就會頭暈,心胸不安,久而久之就發黃,稱為穀疸,茵陳蒿湯主治。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少至六升,再加入其他二味藥,煮至三升,去渣,分溫三次服用。小便應當通利,尿液像皂角汁一樣,顏色鮮紅,一夜之後腹部減小,黃疸會隨小便排出。

穀疸的病因,始於太陰經的濕邪,成於陽明經的熱邪。太陰經寒濕與陽明經的熱邪相互爭奪,則產生寒熱交替。寒熱發作時,胃中飽脹,不想吃東西,有時想吃東西,穀氣(食物的精氣)刺激胃熱,上衝腦部,就會頭暈。心胸不安,是胃熱與膽汁上攻,胸中濕邪鬱結而生熱。濕熱與膽汁混合,上攻頭目,則頭目發黃;發於皮外,則全身皮膚發黃,於是就成了穀疸。

所以使用茵陳蒿湯,是利用苦平的茵陳去濕,苦寒清熱的梔子以降肺胃之濁,制大黃(炮製過的大黃)引導藥力向下走小便,疏通穀氣的瘀滯,使濕熱從小便排出,則腹脹消除,黃疸自然會消失。文中仲景先生說「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我個人認為,大黃應該走大腸,這裡的「制大黃」是指炮製過的大黃,目的是讓藥力走小便。服用炮製過的大黃,小便會發黃,顏色很深,依此推測,應當去掉「制」字。

然而,穀疸已成,大便必定減少,或者大便排出後,接著排出黃濁的小便,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