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96)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96)

1. 黃癉病證並治第十五

熱血上行,則瘀積腸中,故大便色黑。血不榮於肌表,故皮膚爬搔而不知痛癢。酒氣在上,故脈仍見浮,特因誤下而見弱耳。面色黑而微黃,故知非女勞之比。竊意此證黃連阿膠湯或可療治,或借用百合病之百合地黃湯以清血熱而滋肺陰,附存管見,俟海內明眼人研核之。

師曰:「病黃癉,發熱,煩渴,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相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黃癉所由成,胃熱與脾濕相參雜者為多,獨有「發熱,煩渴,胸滿,口燥」之證,為亢熱而無濕。推原其故,則以方遘他病時,證屬陽熱,復以火劫發汗,兩熱相得,便與濕熱參雜之證,判若天淵,概云從濕得之可乎?一身盡發熱面黃,肚熱,仲師既明示人以瘀熱在裏,直可決為獨陽無陰之大黃硝石湯證。傷寒陽明病之但惡熱不惡寒,宜大承氣湯者,即其例也。

請更據傷寒發黃證而推求之,太陽魄汗未盡,瘀濕生熱,亦必發黃,此時濕尚未去,要不在當下之例,故有「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但頭汗出,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

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何以同一陽明病,仲師於前二證不出方治,非以其從濕得之,濕未盡者,不當下乎。本條熱在裏,與傷寒之瘀熱在裏同,法在可下。況本條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陽明府實顯然,予故曰宜大黃硝石湯也。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黃癉將成,起於蘊濕生熱,此固盡人知之矣。然其所以致此之由,則由於辨之不早。即如仲師所述「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夫消渴,小便不利,脈浮者,宜利小便發汗,則仲師方治明有五苓散矣。小便不利而渴,果為腎寒不能化氣行水,則用栝蔞瞿麥丸亦足矣,何必待發黃而始治。

又如「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夫腹為足太陰部分,舌苔黃膩屬濕,則濕在脾藏可知。陽明病多不寐證,緣胃中燥實不和也。此云躁不得睡,其為胃熱無疑。此證治濕則增燥,潤燥則滋濕,如欲兩全,但用白虎湯加蒼朮可矣。果其胃中有燥矢,用茵陳蒿湯亦足矣。

曲突徙薪此為上策,何必焦頭爛額,乃為上客乎。

黃癉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

病氣之衰,不踰三候。傷寒太陽證發於陰者以七日為一候。仲師言黃家從濕得之,濕鬱生熱,乃傳陽明。發於陽者,以六日為一候。《傷寒論》「發於陰七日愈,發於陽六日愈」之文,謂一候也。玩「太陽病七日以上自愈」之條,足為明證。陽明篇云:「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白話文:

熱血往上衝,瘀積在腸道,所以大便顏色發黑。血液不能滋養肌膚,所以皮膚搔癢卻感覺不到痛癢。酒氣上升,所以脈象仍然浮,只是因為誤用瀉下藥才顯得脈象虛弱。面色黑而略黃,所以知道這不是婦女勞累所致。我私下認為,這個病症用黃連阿膠湯或許可以治療,或者參考百合病的百合地黃湯來清熱解毒並滋養肺陰,以上只是我的淺見,希望醫學界高手能加以研究驗證。

老師說:「患黃疸,發熱、口渴、胸悶、口乾的,是因為疾病發作時,用火療法逼出汗,兩種熱邪相互影響加重。但是黃疸病的成因,大多是因濕邪引起的,全身發熱且發黃,腹部發熱,熱邪在裡頭,應該要瀉下治療。」

黃疸的成因,大多是胃熱和脾濕夾雜在一起,只有「發熱、口渴、胸悶、口乾」這些症狀,是純粹的亢盛的熱邪而沒有濕邪。追究其原因,是因為在治療其他疾病時,病情屬於陽熱,又用火療法逼汗,兩種熱邪加重,就與濕熱夾雜的症狀截然不同了,總之說它是因濕邪引起的,可以嗎?全身發熱、面黃、腹部發熱,仲景老師已經明確地指出是瘀熱在裡,可以直接判斷為單純陽熱無陰的症狀,應該用大黃硝石湯治療。傷寒陽明病,只惡熱不惡寒,應該用大承氣湯,就是這個道理。

請進一步根據傷寒發黃的症狀推測:太陽經的汗排不出去,瘀濕產生熱邪,也必然會發黃,此時濕邪還沒去除,並不符合應該立即瀉下的情況,所以有「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煩躁的,身體必然發黃。」「陽明病,被火烤過,額頭微出汗,小便不利的,必然發黃。」「只有頭上出汗,汗液沿著頸部往下流,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這是瘀熱在裡,身體必然發黃,茵陳蒿湯主治。」為什麼同樣是陽明病,仲景老師在前面兩種症狀中沒有開出方劑治療,難道是因為它是因濕邪引起的,濕邪還沒去除,不應該瀉下嗎?本條記載的熱邪在裡,與傷寒的瘀熱在裡相同,治療方法是可以瀉下的。況且本條記載全身發熱且發黃,腹部發熱,陽明經實證明顯,所以我說應該用大黃硝石湯。

脈象沉,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都會發黃。

腹部脹滿,舌苔萎縮發黃,煩躁不安睡不著,都屬於黃疸。

黃疸將要發作,始於濕邪蘊積產生熱邪,這大家都知道。但是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則在於診斷不夠及時。就像仲景老師所說「脈象沉,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都會發黃。」消渴,小便不利,脈象浮,應該利尿發汗,那麼仲景老師的治療方法明確地寫著是五苓散。小便不利又口渴,如果是腎陽不足不能化氣行水,那麼用栝蔞瞿麥丸也足夠了,為什麼非要等到發黃了才治療呢?

又如「腹部脹滿,舌苔萎縮發黃,煩躁不安睡不著,都屬於黃疸。」腹部是足太陰脾經的部位,舌苔黃膩屬於濕邪,那麼濕邪在脾臟可知。陽明病多有失眠症狀,是因為胃中乾燥實熱不和。這裡說的煩躁不安睡不著,肯定是胃熱。這種症狀治療濕邪會加重乾燥,滋潤乾燥會加重濕邪,如果想要兩全其美,只要用白虎湯加蒼朮就可以了。如果胃中確實有乾燥的邪氣,用茵陳蒿湯也足夠了。

預防勝於治療這是最好的方法,為什麼非要等到病情嚴重了才治療呢?

黃疸病,應該以十八天為期,治療,十天以上痊癒,如果病情加重就難治了。

病邪的衰退,不會超過三個候(七天為一個候)。傷寒太陽病發於陰經的,以七天為一個候。仲景老師說黃疸病是因濕邪引起的,濕邪鬱結產生熱邪,然後傳到陽明經。發於陽經的,以六天為一個候。《傷寒論》「發於陰經七天痊癒,發於陽經六天痊癒」的記載,指的是一個候。研究「太陽病七天以上自愈」的條文,就足以證明這一點了。陽明經篇說:「傷寒三天,陽明經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