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9)
《金匱發微》 (9)
1. 《金匱發微》
譬之侍疾之人,忽聞爨下失火,勢必坌息往救,彼其心,非不愛病者,有急於此者也。若內藏無病,但有身疼痛之表證,則一汗可以立愈,不煩再計矣(此條見《傷寒論》)。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病之暴起者易變,而痼疾則無變。變則加劇,不變則固無害也。故曰先治卒病。卒病者,傷寒也。雖然痰飲痼疾也,感於表寒而病,可用小青龍湯以汗之。膈間支飲,痼疾也,傷寒胃家實,可用大陷胸湯以下之。然則痼疾卒病,何嘗不可同治乎。善治病者,可以觀其通矣。
師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得,古作合解,《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
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以五味為最近。本篇首節舉例甚明,肝虛者補用酸,故厥陰病之烏梅丸,以烏梅為君。肝虛乘脾,則腹中急痛。急痛者,肝葉燥而壓於脾,脾氣不舒,痛延腹部,因用甘味之藥以實脾,故小建中湯方治,以飴糖為君。苦入心,故瀉心湯降逆方治,以黃連為君。
辛入肺,故十棗湯瀉痰泄水方治,以芫花為君(近人以芥菜滷治肺癰,白芥子治痰飲,同此例)。鹹入腎,故小便不利之蒲灰散,以蒲灰為君(此即水中菖蒲燒灰,近人以為蒲黃則誤)。茯苓戎鹽湯,治小便不利,亦此意也。此五藏之病,各有所得而愈之大略也。肺惡寒而主皮毛,寒由皮毛犯肺,則病傷寒。
汗出不徹,水在膈間,即病喘欬。脾惡濕而主肌肉,外風凝冱肌腠,因病中風,留著不去,滲入關節,因病歷節。濕與水氣併居,留於中脘,即病痰飲。下陷大腸,即病下利。氾濫充塞,即病水腫。心惡燥亦惡水,胆胃燥氣上薄心藏,則心氣不足,而病吐血衄血,是為瀉心湯證。
水氣淩心,則心下悸,是為小青龍湯證。肝惡燥,燥則胆火盛而病消渴。肝惡拂鬱,有所逆則乘脾,而腹中急痛。肝又惡濕,濕勝而血敗,穢濁所聚,蚘病乃作。腎惡寒,水寒則血敗,因病下血。腎又惡燥,藏燥則精竭,筋脈不舒,因病痿躄。此五藏各有所惡之大略也。脾喜燥而惡濕,多飲茶酒,則病濕痰。
多臥濕地,則病風痹。肺喜溫而惡寒,形寒飲冷,則病寒飲。風寒襲肺,皮毛不開,則病風濕。腎喜溫而惡水,水停脅下,則小便不利,不病腹滿,即病腰痛。肝喜涼而惡熱,血虛生燥,則病善怒,氣上撞心(心為君主之藏,無所謂喜,亦無所謂惡。其偶亦有病,亦不過他藏所牽及耳。
心喜靜而惡煩,人人皆然,但不在病情之中,故不述)。血熱傷絡,則便膿血。此則五藏之氣,隨其所不喜為病之大略也。要而言之,脾藏濕,故惡濕。肺藏涼,故惡寒。心藏熱,故惡熱。腎藏多水,故惡水。肝藏合胆火生燥,故惡燥。此藏氣有餘而為病者也。然發汗太過,脾精不濡,痙病乃作。
白話文:
《金匱發微》
比方說照顧病人的時候,突然聽到廚房失火了,一定會屏住呼吸去救火,這時候他的心思,並不是不愛病人,而是有更緊急的事情需要處理。如果內臟沒有疾病,只是身體表面有疼痛的症狀,那麼出一身汗就能馬上痊癒,不用再考慮別的了(這段出自《傷寒論》)。
慢性病加上急性病,應該先治療急性病,再治療慢性病。
急性病容易變化,而慢性病則變化不大。變化就會加重,不變化就沒有危害。所以說要先治急性病。急性病,就是傷寒。雖然痰飲是慢性病,但如果感受了外表的寒邪而生病,可以用小青龍湯發汗。膈間支飲,是慢性病,如果傷寒導致胃部實證,可以用大陷胸湯瀉下。那麼慢性病和急性病,難道就不能同時治療嗎?善於治療疾病的人,就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
老師說:「五臟的疾病,各有其適合的治療方法才能痊癒。五臟的疾病,各有其所厭惡的因素,都會隨著其不喜歡的因素而發病。」(「得」古語通「合」,《韻會》解釋為「與人契合曰相得」)
五臟的疾病,各有其適合的治療方法才能痊癒,以五味藥物最為直接相關。本文開頭的例子非常清楚,肝虛就用酸味補益,所以厥陰病的烏梅丸,以烏梅為主藥。肝虛乘脾,就會腹中急痛。急痛是因為肝臟乾燥而壓迫脾臟,脾氣不舒,疼痛延及腹部,所以用甘味藥物來滋補脾臟,所以小建中湯的治療方法,以飴糖為主藥。苦味入心,所以瀉心湯治療逆氣,以黃連為主藥。
辛味入肺,所以十棗湯治療痰飲水腫,以芫花為主藥(現代人用芥菜滷治療肺癰,用白芥子治療痰飲,也是同樣的道理)。鹹味入腎,所以小便不利用蒲灰散,以蒲灰為主藥(這是用水中菖蒲燒成的灰,現代人如果誤用蒲黃就錯了)。茯苓戎鹽湯治療小便不利,也是這個道理。這就是五臟疾病,各有其適合的治療方法而痊癒的大概意思。肺臟厭惡寒冷,主司皮膚和毛髮,寒邪從皮膚毛髮侵犯肺臟,就會生病,得傷寒。
出汗不透,水停留在膈間,就會得喘咳。脾臟厭惡濕邪,主司肌肉,外界的風寒凝結肌膚腠理,就會得中風,邪氣停留在體內不去,滲入關節,就會得歷節。濕邪和水氣一起停留在中脘,就會得痰飲。下陷大腸,就會得下痢。氾濫充塞,就會得水腫。心臟厭惡燥熱也厭惡水濕,膽胃燥熱之氣上衝心臟,就會心氣不足,而得吐血衄血,這就是瀉心湯的證候。
水氣凌犯心臟,就會心下悸動,這就是小青龍湯的證候。肝臟厭惡燥熱,燥熱就會膽火旺盛而得消渴病。肝臟厭惡拂逆鬱結,有所逆氣就會乘犯脾臟,而腹中急痛。肝臟也厭惡濕邪,濕邪盛則血液敗壞,污濁之氣聚集,蟲病就會發生。腎臟厭惡寒冷,水寒則血液敗壞,就會得下血。腎臟也厭惡燥熱,乾燥則精氣耗竭,筋脈不舒,就會得痿躄。這就是五臟各有其所厭惡的大概意思。脾臟喜歡乾燥而厭惡濕邪,多喝茶酒,就會得濕痰。
多臥濕地,就會得風痹。肺臟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受寒飲冷,就會得寒飲。風寒襲擊肺臟,皮膚毛髮不舒展,就會得風濕。腎臟喜歡溫暖而厭惡水濕,水停留在脅下,就會小便不利,不至於腹部脹滿,就會腰痛。肝臟喜歡涼爽而厭惡溫熱,血虛生燥,就會容易發怒,氣逆上衝心臟(心臟是君主之臟,沒有所謂的喜惡。它的疾病也只不過是被其他臟腑牽連而已。
心臟喜歡寧靜而厭惡煩躁,人人皆然,但不在疾病範圍之內,所以不說)。血熱傷及經絡,就會大便出血。這就是五臟之氣,隨著其所不喜歡的因素而發病的大概意思。總而言之,脾臟貯藏濕氣,所以厭惡濕邪。肺臟貯藏清涼,所以厭惡寒冷。心臟貯藏溫熱,所以厭惡溫熱。腎臟貯藏大量水分,所以厭惡水濕。肝臟貯藏與膽相通,火氣生燥,所以厭惡燥熱。這是臟腑之氣有餘而致病的緣故。但是出汗太多,脾臟精氣不足,就會得痙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