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39)
《傷寒發微》 (39)
1. 《傷寒發微》
太陽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內經》有言,陽絡傷則唾血,陰絡傷則便血數升。太陽之病,本當從外解,漫以火薰,使毛孔乾燥,汗不得泄,陽氣內張,皮外固拒,則其人必躁,以至欲坐不得,欲臥不安,七日不解,陽熱內陷,傷其陰絡,遂致圊血。脈浮固屬太陽,熱甚則將傳陽明,本屬實熱,反誤認為假熱實寒而灸之,於是陽熱上熾,傷其陽絡,遂致咽燥唾血。咽為胃管,以咽燥,故知其將傳陽明也。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灸有隔薑而灸、隔蒜而灸之別。要必其人寒濕內阻,陽氣不達,關節酸痛者,乃為無弊。若其人見微數之脈,則虛陽外浮,真陰不守,陰虛不勝熏灼,則心煩而氣逆。追本虛之陰氣,逐原實之陽熱,於是腠理之血受灼,流溢經脈之中,星星爝火,化為燎原。行見血不養筋,筋不束骨,而痿躄成矣。
《內經》云:「血脈者,所以利關節,濡筋骨。」今血為火灼而內竄經脈,由經脈而關節,由關節而筋骨,煎熬內攻,日就枯槁,欲關節之復利,手足屈伸如志,可復得乎?吾故曰成痿躄也。此仲師言外之微旨也。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太陽寒水,標熱而本寒,若沸湯然,汗之,則熱與水俱去而病當立解,此麻黃、桂枝二方,所以奪造化之權也。凡病用藥內攻,則邪從外散。用火外灸,則邪反內陷。所以然者,毛孔受火,則汗液凝閉而不得泄,標熱反因火而熾。由是陽熱在上,寒濕在下,腰以下身重而痹。
痹者,閉也。不惟無汗,而又益之枯燥也。所以然者,陽氣不得下達故也。火邪並陽熱併居於上,故名火逆。然脈仍見浮,則仍當自汗而解。惟太陽水氣之寒,因誤下內陷者,必先振慄,然後汗出而解。太陽標氣之熱,因火攻而下陷者,必先煩,然後汗出而解。陰加於陽,故振慄,陽加於陰,故先煩,為其誤治之原委,固自不同也。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牡桂(二兩合桂枝共五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燒針令發汗,此本桂枝湯證,先服桂枝湯不解,針風池、風府,却與桂枝湯即愈之證也。先啟其風邪從入之門戶,然後用桂枝湯宣營分之鬱,使血熱達於高表,迸風邪而外出。陽氣外盛,針處又何從而被寒乎?乃治法不密,未能發肌腠之陽熱,合衛氣而固表,艾火既熄,寒氣乘虛閉其針孔。夫風池本少陽之穴,風池為寒邪遏抑,則少陽之氣不受,熱勢必抗而上行。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太陽病,用火熏烤,不出汗,病人必定煩躁,病症持續未解,必將下痢出血,這叫做火邪。
脈象浮而熱盛,反而用灸法治療,這是實證,用虛法治療實證,因為火邪而導致氣機紊亂,必定咽喉乾燥,吐血。
《內經》說,陽絡受傷則吐血,陰絡受傷則便血數升。太陽病,本該從體表疏解,卻用火熏烤,使毛孔乾燥,汗液無法排出,陽氣內鬱,皮膚表面抵禦能力增強,所以病人必定煩躁不安,坐臥不寧,七天不解,陽熱內陷,傷及陰絡,於是導致下痢出血。脈象浮屬於太陽病的表現,熱盛則將要傳變到陽明經,本屬實熱,卻誤認為是虛熱實寒而用灸法治療,於是陽熱上熾,傷及陽絡,遂致咽喉乾燥,吐血。咽喉是胃的通道,咽喉乾燥,就知道將要傳變到陽明經了。
脈象微弱而數,千萬不可灸,因為火邪加重,就會導致煩躁逆亂,驅逐虛弱之氣而攻伐實證,血液散佈在脈管之中,火邪雖微弱,內部攻伐的力量卻很強,燒焦骨骼,損傷筋脈,血液難以恢復。
灸法有隔薑灸和隔蒜灸的區別。必須是病人寒濕內阻,陽氣不通,關節酸痛者,才能使用,才沒有害處。如果病人脈象微弱而數,就是虛陽外浮,真陰不足,陰虛不能承受熏灼,就會心煩氣逆。驅逐本虛的陰氣,攻伐原本的實熱,於是皮膚腠理的血液受到灼傷,溢出經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樣血液就不能滋養筋脈,筋脈就不能束縛骨骼,就會導致肢體痿弱癱瘓。
《內經》說:「血脈,所以能利關節,濡潤筋骨。」現在血液被火灼傷而竄入經脈,從經脈到關節,從關節到筋骨,煎熬內攻,日漸枯槁,想要關節恢復靈活,手足屈伸自如,還能恢復嗎?所以我說會導致痿弱癱瘓。這是仲景先生言外之意啊。
脈象浮,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用火灸,邪氣無處可出,反而因為火邪而加重,病情從腰部以下,必定沉重而痺痛,這叫做火逆。想要自行痊癒,必定先煩躁,然後出汗而痊癒。為什麼這樣知道呢?脈象浮,所以知道出汗就能痊癒。
太陽病寒邪在裡,表面表現為熱,本質卻是寒邪,如同沸水一樣,發汗,則熱邪和水液一起排出,病情就能立刻痊癒,這就是麻黃湯、桂枝湯之所以能奪造化之權的原因。凡是疾病用藥物內攻,邪氣就從體表散出。用火外灸,邪氣反而內陷。所以這樣,是因為毛孔受到火灼,汗液凝滯而無法排出,表面的熱邪反而因為火邪而更加熾盛。因此陽熱在上,寒濕在下,腰以下身體沉重而痺痛。
痺痛,就是閉塞不通。不僅沒有汗出,反而更加乾燥。所以這樣,是因為陽氣不能下達的原因。火邪和陽熱聚集在上焦,所以叫做火逆。但是脈象仍然浮,所以還是應該通過自汗而痊癒。只有太陽經水氣的寒邪,因為誤治而內陷的,必定先會顫慄,然後出汗而痊癒。太陽經表氣的熱邪,因為火攻而下陷的,必定先會煩躁,然後出汗而痊癒。陰邪加於陽氣,所以顫慄,陽邪加於陰氣,所以先煩躁,這是因為誤治的原因,所以當然不一樣。
用燒灼的針灸方法使其出汗,針灸的地方受寒,起了硬結而且發紅,必定會發病奔豚,氣從小腹上衝向心臟,就在硬結上各灸一壯,再服用桂枝加桂湯,並且增加桂枝二兩。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牡桂(二兩,合桂枝共五兩)
上六味,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用燒灼的針灸方法使其出汗,這是桂枝湯的證候,先服用桂枝湯不癒,針刺風池、風府穴,然後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的證候。先疏通風邪入侵的門戶,然後用桂枝湯宣通營氣,疏散鬱滯,使血熱達到體表,驅散風邪而外出。陽氣外盛,針灸的地方怎麼會受寒呢?這是治療方法不完善,不能發散肌膚腠理的陽熱,結合衛氣而固護體表,艾火的熱力停止後,寒邪乘虛而閉塞針孔。風池穴是少陽經的穴位,風池穴受寒邪遏制,則少陽的氣機不能宣通,熱邪必定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