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38)
《傷寒發微》 (38)
1. 《傷寒發微》
傷寒之發黃,大抵熱傷血分使然,火劫發汗,其較著也。陽逆於上,則鼻中出血,陰竭於下,則小便不行。營衛二氣竭於皮毛肌腠間,則枯燥而不見汗色。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者,厥陽獨行於上,而陰虧不能作汗也。腹滿微喘者,脾陽頓滯於下,肺氣不宣於上也。口乾咽爛者,胃中燥熱也。
不大便而譫語者,燥矢積於腸胃,而毒熱上蒙清竅也。噦本多寒,此獨為熱,陽熱內熾,清氣從肺竅入者,格而不能受也。手足秉氣於胃,胃熱故躁擾,神魂被毒熱上薰,搖搖欲出泥丸,故神憺蕩而不收,捻衣摸床,一似有所尋覓者。此證自腹滿以下,全係承氣湯證,特因津液內耗,不下必死,下之亦死,為其津液內耗,不勝攻伐也。惟小便利者,津液尚有來復之機,終不難一下而即愈,故曰其人可治。
張隱庵引上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得小便利者自愈為證,猶為未達一間。本論云:「噦而腹滿,知其前後何部不利,利之而愈。」可以悟此證之治法矣。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牡蠣(熬五兩)龍骨(四兩)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脈浮,此本麻黃湯證,醫者急於奏功,以其惡寒也,漫令熾炭以薰之,因致汗泄而亡陽。陽浮於上,故神魂飄蕩。心氣虛則驚,熱痰上竄則狂,驚則不寧,狂則不靜,故起臥為之不安,方用龍、牡以收散亡之陽。蜀漆(即常山苗,無蜀漆即代以常山)以去上竄之痰,而驚狂乃定。
於桂枝湯原方去芍藥者,方欲收之,不欲其泄之也。又按亡陽有二,汗出陽虛者,宜附子以收之,汗出陽浮者,宜龍骨、牡蠣以收之,病情不同,故治亦因之而異也。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而愈。
傷寒之為病,寒邪暴迫於皮毛,營衛之氣未動,邪正相持於表分,其勢緊張,故脈必弦緊。若脈不弦緊而弱,雖形寒發熱,究屬衛陽之虛,所謂「陽虛生表寒」也。且脈為血脈,脈不緊而弱,則營陰亦虛,虛者而更以火劫之,必胃中液涸而見譫語。譫語者,胃熱上蒙空竅也。
但陽虛而見外寒,必陽不足以衛外,而表邪因之,乃見惡寒發熱。但令弱而見浮,雖陰陽俱虛,猶當發汗而解。解外而兼顧裏陰,則栝蔞桂枝為宜。解外而兼清裏熱,則麻杏石甘為宜,不但如黃坤載所謂桂枝二越婢一湯也。張隱庵乃云:「當自汗出而愈。」按之「解之」二字,殊為差誤。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傷寒發黃,大多是因為熱邪損傷了血液,用火療法大量發汗,則病情更加明顯。陽氣逆於上焦,則鼻出血;陰氣虛竭於下焦,則小便不通。營氣和衛氣在皮膚肌肉之間衰竭,則皮膚乾燥無汗。只有頭部出汗,汗液卻止於頸部者,是厥陰之陽氣獨行於上,而陰氣虧虛,不能發汗。腹部脹滿略微氣喘,是脾陽停滯於下,肺氣不能宣通於上。口乾舌爛,是胃中燥熱。
不大便而神志不清,是燥熱的糞便積滯在腸胃,毒熱熏蒙了頭腦的清竅。呃逆大多由寒邪引起,但這裡卻是陽熱內盛,清氣從肺竅進入卻不能承受。手足的氣血都來自胃,胃熱所以躁動不安,神魂被毒熱熏蒸,搖搖欲出泥丸宮(頭頂),所以精神恍惚,不能收斂,經常捻弄衣物、摸床,好像在尋找什麼東西。從腹部脹滿以下的這些症狀,都屬於承氣湯的證候,只是因為津液內耗,不下承氣湯必死,下了承氣湯也死,因為津液內耗,經不起攻伐。只有小便通利者,津液還有恢復的可能,最終不難通過下瀉而痊癒,所以說這種病人可以治癒。
張隱庵引用「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得小便利者自愈」,作為證據,這還沒有完全闡明其義。本論說:「呃逆而腹滿,知道是前後哪個部位不通利,使之通利則痊癒。」可以由此理解這個證候的治療方法。
傷寒,脈象浮弱,醫生用火療法強行發汗,耗傷陽氣,必然驚狂,輾轉難眠,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牡蠣(炮製五兩),龍骨四兩,蜀漆(三兩,洗淨腥味)。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去二升,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傷寒脈象浮弱,本應是麻黃湯的證候,醫生急於求成,因為病人惡寒,便用熾熱的炭火熏烤,導致汗液大量排出而耗傷陽氣。陽氣浮於上焦,所以神魂飄蕩。心氣虛弱則驚恐,熱痰上逆則狂躁,驚恐則不安寧,狂躁則不能平靜,所以輾轉難眠,因此用龍骨、牡蠣來收斂散失的陽氣。蜀漆(即常山苗,沒有蜀漆可以用常山代替)用來消除上逆的痰濁,驚狂的症狀才能平定。
在桂枝湯原方的基礎上去除芍藥,是為了收斂陽氣,不想讓它繼續泄瀉。又按,耗傷陽氣有兩種情況,汗出而陽氣虛弱者,宜用附子來收斂;汗出而陽氣浮動者,宜用龍骨、牡蠣來收斂,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隨之而異。
患傷寒,脈象不弦緊而虛弱。脈象虛弱者必渴,被火療法傷者,必神志不清。脈象虛弱者發熱,脈象浮弱,治療應當發汗而痊癒。
傷寒病的發病機制是:寒邪突然侵犯皮毛,營衛之氣還未運轉,邪氣和正氣相持於肌表,氣機緊張,所以脈象必弦緊。如果脈象不弦緊而虛弱,雖然有形寒發熱的症狀,但歸根結底是衛陽虛弱,所謂「陽虛生表寒」。而且脈象代表血脈,脈象不緊而虛弱,則營陰也虛,虛弱的病人再用火療法,必然胃中津液枯竭而出現神志不清。神志不清,是胃熱上蒙清竅。
只是陽虛而出現外寒,必然是陽氣不足以衛護肌表,表邪因此而侵入,所以出現惡寒發熱。只是脈象虛弱而浮弱,雖然陰陽都虛,但還應該發汗解表。解表同時兼顧裏陰虛弱,則用栝樓桂枝湯為宜;解表同時兼顧清裏熱,則用麻杏石甘湯為宜,不只是像黃坤載所說的桂枝二越婢一湯。張隱庵說:「應該自然出汗而痊癒。」按「解之」二字,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