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25)
《金匱發微》 (125)
1.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則絕之。」
妊娠之脈,關後有餘,尺跳動,右甚為女,左甚為男,此歷試不爽者也。今師云:「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何乃適得其反?蓋妊娠停經之初,本無他病,故脈如平人。血凝子宮,胎氣尚微,故陰脈小弱,非如四五月後,胎氣壯盛之比。月事既停,統血之脾藏頓滯,脾精之上輸者少,故渴。
脾陽失運,消穀之力微,故不能食。更有濕痰停阻胸中時欲嘔者,俗稱惡阻。仲師不言者,蓋已統於不能食中,非脫漏也。凡見此證,脈平而表無寒熱,即可斷為妊娠。主以桂枝湯者,所以助脾陽而疏胸中水氣也(方解詳《傷寒發微.太陽篇》)。所以六十日方見此證者,為始停經時,中氣尚疏,上中二焦未有所覺也。
此證不當治渴及嘔,治之為逆。設治渴而誤用清燥滋陰之品,胃中必寒。設治不能食而誤投下藥,脾濕又將下陷。治不得法,後一月必加吐下,中氣敗也。絕其藥,併斥其醫,庶幾勿藥有喜乎。
婦人宿有癥病,經水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此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欲安良民,必除盜賊,欲養良苗,必除荑稗,此盡人之所知也。然則欲孕婦之安胎,不去其宿疾可乎!設宿癥不去,或經斷未及三月,即有漏下之變。所以然者,養胎之血,不能凝聚子宮,反為宿癥所阻,從旁溢出,胎失所養,則動在臍上。其實胎元無損,癥痼害之也。然亦有三月後而胎動下血者,其證亦為癥。
仲師言六月動者,賅四月至六月言之耳。前三月經水通調,忽然中止,當可決其為胎。若經斷三月之後,忽然下血,其為衃血橫梗,不能融洽何疑。新血與衃血不和,因有滲漏之隙,不下其癥,胎必因失養而不安。仲師設立桂枝茯苓丸,以緩而下之。蓋癥之所由成,起於寒濕,故用桂枝以通陽,茯苓以泄濕,丹皮、桃仁、赤芍則攻瘀而疏達之。固未可以虛寒漏下之治治也。
間亦有寒濕固瘕之證,阻隔腹中,不下血而胎元不足者。曾記丁卯新秋,無錫華宗海之母,經停十月,而腹不甚大,始由丁醫用疏氣行血藥,即不覺脹滿,飲食如常人。經西醫考驗,則謂腹中有胎,為腐敗之物壓住,不得長大,欲攻而去之,勢必傷胎。宗海邀予赴錫診之,脈濇不滑,不類妊娠。
白話文:
醫者說:「婦女如果脈象平和,但陰脈稍微細弱,而且口渴、吃不下東西,沒有發冷發熱的情況,這就是懷孕了,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依照常理,懷孕六十天左右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醫生錯誤地治療,反而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那麼過一個月病情就會更加嚴重。」
懷孕的脈象,關脈之後會有餘力,尺脈跳動,右邊脈象明顯是懷女孩,左邊脈象明顯是懷男孩,這是我多次驗證過的。現在醫者說:「婦女脈象平和,陰脈稍微細弱。」這怎麼正好相反呢?原來,懷孕初期,沒有其他疾病,所以脈象跟平常人一樣。因為血液凝結在子宮,胎氣還很微弱,所以陰脈會稍微細弱,不像四五個月後,胎氣旺盛的樣子。月經停止後,主管血液的脾臟功能會遲滯,脾臟向上輸送到身體的精華就會減少,所以會口渴。
脾陽失去運轉功能,消化食物的力量減弱,所以吃不下東西。還可能因為濕痰停留在胸中,時常想嘔吐,俗稱妊娠反應。醫者沒有提到嘔吐,應該是包含在吃不下東西的症狀裡,並不是遺漏了。凡是出現這種情況,脈象平和而且沒有發冷發熱,就可以判斷是懷孕。用桂枝湯治療,是為了幫助脾陽運轉,疏通胸中的水氣(方劑的解釋詳見《傷寒發微.太陽篇》)。六十天才出現這種症狀,是因為剛停止月經時,身體的氣機還比較疏鬆,上焦和中焦還沒有明顯的感覺。
這種情況不應該治療口渴和嘔吐,治療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如果治療口渴而誤用清熱滋陰的藥物,胃就會變得虛寒。如果治療吃不下東西而誤用瀉下的藥物,脾濕就會更加下陷。治療不當,過一個月一定會出現嚴重的嘔吐和腹瀉,導致中氣衰敗。停止用藥,並且斥責誤診的醫生,或許不吃藥反而能順利懷孕。
婦女如果本來就有腫塊疾病,月經停止,還沒有滿三個月,卻出現不斷出血的情況,而且胎動在肚臍上方,這是因為舊的腫塊影響了懷孕。懷孕六個月有胎動是正常的,因為前三個月月經正常時,胎兒就已經存在。如果出血是月經停止三個月後才出現,那可能是停留在體內的血塊。之所以持續出血,是因為腫塊沒有去除,應該要用藥去除腫塊,可以用桂枝茯苓丸來治療。
桂枝茯苓丸的配方: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掉外皮和尖端,炒過)、芍藥(各等份)
將以上五種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兔子的糞便那樣大。每天吃飯前服用一丸,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增加到三丸。
想要百姓安居樂業,就必須清除盜賊;想要培育良好的幼苗,就必須清除雜草,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那麼,想要孕婦安心養胎,不去除她原有的疾病可以嗎?如果舊有的腫塊不去除,即使月經停止還沒有滿三個月,也會出現出血的情況。原因是因為養胎的血液無法凝聚在子宮裡,反而被舊的腫塊阻擋,從旁邊流出來,胎兒失去養分,所以胎動會在肚臍上方。其實胎兒本身沒有損傷,是舊有的腫塊害了它。但也有些情況是懷孕三個月後才出現胎動和出血,這種情況也是因為腫塊引起的。
醫者說的六個月胎動,是指從四個月到六個月這段時間。前三個月月經正常,突然停止,就可以判斷是懷孕了。如果月經停止三個月後,才突然出血,那可能是停留在體內的血塊,無法和體內的血液融合。新血和舊血不協調,因此出現滲漏的現象,如果不去除腫塊,胎兒一定會因為失去養分而不安。醫者制定了桂枝茯苓丸,用比較緩和的方式來去除腫塊。因為腫塊的形成是因為寒濕引起的,所以用桂枝來溫陽,用茯苓來排濕,丹皮、桃仁、赤芍則是攻破瘀血,疏通氣血。不能用治療虛寒出血的方法來治療。
也有一些因為寒濕導致腫塊固結,阻礙腹部,沒有出血,但是胎兒卻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養分而虛弱的情況。我曾經記得在丁卯年秋天,無錫華宗海的母親,停經十個月,但是肚子卻沒有很大,一開始有位丁姓醫生用了疏通氣機,活血的藥物後,肚子就不脹滿了,飲食也和正常人一樣。經過西醫檢查,說是肚子裡有胎兒,是被腐敗的物質壓住,無法長大,想要用手術移除,但這樣一定會傷到胎兒。宗海邀請我到無錫診斷,發現脈象澀滯不滑,不像懷孕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