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26)
《金匱發微》 (126)
1.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當晚與丁醫商進桃核承氣湯,晨起下白物如膠痰,更進抵當湯,下白物更多,脹滿悉除,而腹忽大,月餘生一女,母子俱安。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亶其然乎。
婦人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少腹如扇(平聲)。所以然者,子藏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藏。
附子湯方
見傷寒。
懷妊六七月,胎已長成,血凝於下,熱度不高。太陽寒水,化氣者少,脾藏乃氣虛生濕,寒濕內壅,故胎脹。流入足太陰部分,故腹痛。脾陽不能外達,故發熱而惡寒。弦脈為寒,水濕凝固,此《傷寒》《金匱》之通例,以為肝病者,謬也。間有肝邪乘脾脈弦腹痛者,要由脾虛濕勝,肝胆鬱陷之氣,暴乘其虛,故先用小建中湯以實脾。凡脈見弦急,俱為水勝血寒,胎氣張於內,少腹膨急而子藏開,風寒襲之,故少腹如扇。
如扇云者,謂逐陣冷氣相逼也。附子湯方用附子以溫腎,腎下水道接膀胱,故溫腎而少腹自暖。茯苓、白朮、人參以泄水而扶脾,濕邪去則寒熱止而胎脹平。芍藥能調陰絡阻滯,故治腹痛。《傷寒論》所謂「腹痛加芍藥」也。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膠艾湯方
乾地黃(六兩)川芎、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煎,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三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婦人妊娠,有宿癥不去,致經血妄行者。前既出桂枝茯苓丸方治矣,但經血妄行,不能一致,有下少數之血,相續不絕者;有因半產氣虛不能攝血,續下不止者;有衝激大下者。設妊娠見此證,但腹中痛臍上不見跳動者,即為內無宿癥。宿癥利用攻,無癥則利用補。胞中之血不得上行衝任二脈,阻塞下陷,故名胞阻。
膠艾湯方,地黃、阿膠以養血,川芎、艾葉以升陷而溫寒,炙草以扶統血之脾,歸芍以行瘀而止痛,而下血腹痛愈矣。嘗記丁巳年治潘姓漏下證,用仲師方治,改兩為錢,服後腹中脹甚,二日而漏下止,二十日後生一男,今十七歲矣。
婦人懷孕,腹中㽲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芎藭(各三兩)芍藥(一觔)茯苓、白朮(各四兩)澤瀉(半觔)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二服。
婦人懷孕,全恃養胎之血。因懷孕之故,周身氣血環轉較遲,水濕不能隨之運化,乃停阻下焦而延及腹部,此即腹中㽲痛所由來。方用芎、歸、芍以和血,並用茯苓、澤瀉、白朮以泄水而去濕,但令水濕去而血分調,㽲痛自止。蓋治病必伏其所主,宿食腹痛,則治以承氣,得下即痛止。
白話文: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當晚與丁醫生商量後用了桃核承氣湯,隔天早上排出像膠狀痰液一樣的白物,之後又服用抵當湯,排出更多白物,脹滿的感覺也消失了,但肚子卻突然變大,一個多月後生下一個女孩,母女平安。孫思邈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真是這樣啊!
婦人懷孕六七個月,脈象弦急,發熱,胎兒越脹越大,腹痛惡寒,下腹部像扇子一樣(平聲)。原因是子宮開合失常。應該用附子湯溫暖子宮。
附子湯方(詳見傷寒論)
懷孕六七個月,胎兒已發育完全,血液凝滯在下,熱度不高。太陽經屬寒水,化氣功能不足,脾臟功能虛弱導致濕氣產生,寒濕之氣內阻,所以胎兒脹大。寒濕之氣流入足太陰經,所以腹痛。脾陽不能向外發散,所以發熱又惡寒。弦脈代表寒證,水濕凝固,這是《傷寒論》、《金匱要略》的通例,認為是肝病則錯了。偶爾會有肝邪犯脾,脈弦腹痛的情況,主要是脾虛濕盛,肝膽鬱結之氣乘虛而入,所以先用小建中湯來補益脾臟。凡是脈象見弦急,都是水盛血寒,胎氣內脹,下腹部膨脹且子宮開合失常,風寒侵襲,所以下腹部像扇子一樣。
說像扇子一樣,是指陣陣寒氣互相侵逼的意思。附子湯使用附子溫暖腎陽,腎經下接膀胱,所以溫暖腎陽就能使下腹部自然溫暖。茯苓、白朮、人參利水又扶助脾陽,濕邪去除則寒熱止息,胎兒脹滿也就平復了。芍藥能調和陰血,疏通經絡阻滯,所以能治療腹痛。《傷寒論》說:「腹痛加芍藥」就是這個道理。
老師說:「婦女有的會有漏下(陰道異常出血)的症狀,有的產後因持續出血不止,有的懷孕期間出血。假設懷孕期間腹部疼痛,是胞阻(胎盤阻滯)的症狀,膠艾湯可以治療。」
膠艾湯方
乾地黃(六兩) 川芎、阿膠、甘草(各二兩) 艾葉、當歸(各三兩) 芍藥(四兩)
以上七味藥,加水五升,清酒三升,一起煎煮,取三升,過濾掉藥渣,加入阿膠,使其溶化,溫服三升,每日三次,如果沒好就繼續服用。
婦女懷孕,若有舊病未除,導致經血不調。之前已經提出桂枝茯苓丸方來治療了,但經血不調,量少且持續不斷;有的因半產(流產)後氣虛不能攝血,持續出血不止;有的出血量很大。如果懷孕期間出現這些症狀,但腹部疼痛而臍上沒有跳動感,那就是體內沒有舊病。有舊病就應該攻下,沒有舊病就應該補益。胞宮中的血不能上行衝任二脈,阻塞下陷,所以稱為胞阻。
膠艾湯中,地黃、阿膠滋陰養血,川芎、艾葉升舉陷下之氣,溫暖寒邪,炙甘草扶助統攝血液的脾臟,當歸、芍藥疏通瘀血而止痛,這樣就能治療出血和腹痛了。我記得丁巳年治療潘姓婦女的漏下症,使用仲景老師的方劑,將兩改為錢(劑量更小),服藥後腹部脹痛加劇,兩天後漏下停止,二十天後生了一個男孩,現在已經十七歲了。
婦人懷孕,腹部隱隱作痛,當歸芍藥散可以治療。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川芎(各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白朮(各四兩) 澤瀉(半斤)
以上六味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匙,用酒調服,每日兩次。
婦女懷孕,完全依靠養胎的血液。因為懷孕的緣故,全身氣血運行較慢,水濕不能及時運化,就停滯在下焦,並蔓延到腹部,這就是腹部隱隱作痛的原因。方中用川芎、當歸、芍藥來調和血液,並用茯苓、澤瀉、白朮來利水去濕,只要水濕去除,血分調和,隱隱作痛就會自止。治療疾病一定要抓住主要病因,例如宿食腹痛,就應該用承氣湯,瀉下後疼痛就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