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25)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25)

1. 厥陰篇

然概名之曰藏厥,其病究在何藏,此不可辨也。若第以肝臟言之,而脈固心所主也。四肢及膚,固脾所主也。躁又腎寒陽越之證也。概以厥陰證名之可乎?大抵藏厥一證,由於水勝血寒,血中熱度太弱,則主血之心藏寒而脈道微,統血之脾藏寒,而四肢及膚冷。水臟寒則一身陽熱脫根外出,而躁無暫安之時,是宜白通豬胆汁湯。

蓋合三陰而俱病,不當專以厥陰論治。藏厥者,因寒而厥,不同蚘厥之因痛而厥也。蚘厥為病,蟲不動則安,靜若無病之人,蟲動則痛,則號叫反側而見煩。此證因寒濕內壅,積為痰涎,蚘即從此滋生。譬之,塵穢蘊濕則生鼠婦,濁水成淖乃生孑孓,藏寒而蚘生,其情形適相等也。

病蚘之人,胃中為濕痰所據,納穀常少,蚘飢而上竄於膈則痛,痛即號叫,少定得食而嘔,即又號叫不已,所以然者,蚘爭食而吐涎(蚘中多痰涎,其質略蝸牛),咽中不能受,隨時泛出,甚則蚘隨方嘔之時,傾吐而出。因其病為寒濕痰涎,故特用溫中散寒、除痰去濕之烏梅丸,以破蚘蟲之巢穴,巢穴破,蚘乃無所容身,不得不從大便出矣(多則五十餘條,少亦二三十條)。亦主久利者,正以能去寒濕故也。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膿血。

陰寒與陽熱相等,則其病當愈,所謂「陰陽和者,必自愈」也。此證熱少厥微,指頭尚見微寒,蓋即上「熱微厥亦微」之證。默默不欲食,則中氣猶為未復。煩躁數日,則為浮陽上冒。若小便利而色白,則外有浮陽,裏無餘熱。按少陰篇小便色白,為下焦虛寒。厥陰之小便色白,則為病後熱除。

厥陰所以貴熱除者,蓋陽回之後,太過恐有膿血之變證也。但必裏熱除而欲得食者,方是中氣已復,為病癒之確證。能食則中氣達於四肢,而手足當溫。胃氣和而不嘔,所謂「有胃則生」也。若厥而嘔,則胃氣不和而中陽不達,胸中淋巴幹及腰下輸尿管,重為濕邪所阻,陽氣不通而見煩滿。煩滿者,氣機否塞,鬱而不紓之象也。

夫浮陽無所依附,則不傷血分,惟濕與血熱化合,乃致蘊蒸陰絡,久久腐敗,故其後必便膿血。此證與少陰便膿血者,寒熱懸殊,治法違異,一或差誤,皆足殺人。說詳先厥後發熱條,茲不贅。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此承上節胸脅滿言之。凡見厥者,中陽不能外達,胸中必見抑鬱,若病者自言胸中舒泰如常,則手足之冷,不起於脾胃虛寒可知。但手足之厥冷,究屬何因,此正不可以無辨。厥逆之原有二,不在中脘,即在下焦,但驗其少腹滿痛拒按,即可決為冷結膀胱關元(關元在臍下一寸),而為寒傷血海。按少陰篇云:「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白話文:

厥陰篇

總而言之,將這種症狀命名為「藏厥」,其病究竟在哪个臟腑,難以分辨。如果單從肝臟來說,脈象卻是心臟主管的;四肢和皮膚,則是脾臟主管的;躁動不安,又是腎臟寒邪外溢的表現。那麼,用「厥陰證」來概括命名是否恰當呢?總之,「藏厥」這一症狀,是由於水勝血寒、血液溫度過低造成的。心臟主管血液,因此心藏寒邪而脈象微弱;脾臟統攝血液,因此脾藏寒邪而四肢皮膚冰冷;水臟寒邪,則一身陽氣的根源脫落外出,躁動不安,沒有片刻安寧,這就應該服用白通豬膽汁湯。

其實,這症狀是三陰都患病,不應單從厥陰來治療。「藏厥」是因寒邪而厥逆,與蚘厥不同,蚘厥是因疼痛而厥逆。蚘厥發病時,蟲子不動就安靜,像個沒病的人一樣;蟲子動了就痛,便會號叫翻滾,煩躁不安。這種症狀是因寒濕內阻,積聚成痰涎,蚘蟲由此滋生。比如,塵土污穢潮濕則生鼠婦,污濁的水積聚則生孑孓,臟腑寒冷而蚘蟲滋生,其情況是相似的。

患蚘蟲的人,胃中被濕痰所佔據,飲食減少,蚘蟲飢餓而向上竄到膈肌則疼痛,疼痛時便號叫,稍微安定後能吃些東西,又會嘔吐,然後繼續不停地號叫。這是因為蚘蟲爭食而吐出涎液(蚘蟲體內有很多痰涎,質地有點像蝸牛),咽喉不能承受,隨時湧出,嚴重時,蚘蟲會隨著嘔吐物一起排出(多則五十多條,少則二三十條)。它也能治療久瀉,正是因為它能去除寒濕的緣故。

傷寒,熱邪減少,厥逆輕微,手指冰冷,默默寡欲,煩躁,持續數日,小便顏色發白,這是熱邪已經消除的表現。想吃東西,病情就會痊癒。如果厥逆並伴有嘔吐,胸脅部煩悶滿脹,之後必定會排出膿血。

陰寒與陽熱平衡,疾病就會痊癒,這就是所謂的「陰陽調和,疾病自愈」。這種情況下,熱邪減少,厥逆也輕微,手指頭還略微冰冷,這正是前面說的「熱邪微弱,厥逆也微弱」的表現。默默寡欲,說明中氣尚未恢復。煩躁數日,是浮陽上冒的表現。如果小便顏色發白,說明體表有浮陽,內部沒有餘熱。根據少陰篇的記載,小便發白是下焦虛寒的表現。而厥陰的小便發白,則是熱邪消除後的表現。

厥陰之所以重視熱邪的消除,是因為陽氣回歸後,如果過度,可能會出現膿血的併發症。只有內熱消除,並且想吃東西,才是中氣已復,病癒的確證。能吃東西,則中氣就能到達四肢,手腳就會溫暖。胃氣調和就不會嘔吐,這就是所謂的「有胃氣則能生存」。如果厥逆並嘔吐,則是胃氣不和,中陽不能到達,胸中淋巴幹及腰下輸尿管,再次被濕邪阻滯,陽氣不通,因此煩悶滿脹。煩悶滿脹,是氣機阻塞,鬱結不通的表現。

浮陽沒有依附之物,就不會損傷血液,只有濕邪和血熱結合,才會蘊蒸陰絡,久而久之腐敗,所以之後必定會排出膿血。這種情況與少陰篇中提到的排出膿血的情況,寒熱差別很大,治療方法也完全不同,如果稍有差錯,都足以致命。詳細說明在先厥後發熱的章節中,在此不再贅述。

病人手足厥冷,說自己沒有胸痛,小腹脹滿,按壓疼痛,這是寒邪結聚在膀胱的關元穴。

這承接上文胸脅滿脹的描述。凡是出現厥逆的,中陽之氣不能到達體表,胸中必然會有鬱悶感。如果病人自己說胸中舒暢如常,那麼手足冰冷就不是脾胃虛寒引起的,這就可以確定了。但是手足厥冷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確實不能不加以分辨。厥逆的根本原因有二,不在中脘,就在下焦。只要檢查到少腹脹滿疼痛拒按,就可以判斷為寒邪結聚在膀胱的關元穴(關元穴位於肚臍下1寸),寒邪損傷了血海。根據少陰篇記載:「少陰病,八九日,全身手足都發熱,這是熱邪在膀胱,必定會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