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4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41)

1. 《傷寒發微》

世之治傷寒者,動稱汗吐下三法,此大謬也。三陽之證,惟汗下為常法,然汗之太過,下之太早,尚不免於流弊。至於吐,則在禁例,與火劫發汗相等,即如太陽傷寒,惡寒發熱其常也,此麻黃湯證也。即自汗出而見發熱,亦其常也,此中風主桂枝湯證也。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見細數,細則為虛,數則為熱,關上則為脾胃,胃中原有胆汁及肝脾之液,為之消穀。

惟吐之太過,胆汁傾泄則黃而苦,肝液傾泄則清而酸,脾液傾泄則膩而甜(脾,西醫謂之脺,亦稱甜肉)。吐之太過,則胃中虛寒,不能消磨水穀。細數之脈,真寒而假熱。脈數者當消穀,今不能食,此與後文「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之脈數正復相等。

仲師言「一二日吐之腹中飢,口不能食」者,一候至二候為八九日之期,八九日則太陽氣將傳陽明,用藥吐之則傷胃氣,胃傷不受水穀,故腹中飢而口不能食,其所以不能食者,膈上之虛陽阻之也(此條宜附子理中冷服方受,或於溫藥中略增川連以導之)。

言「三四日吐之,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者,三候至四候為二十二、三日之期,二十二、三日,病氣將傳太陰,此時用藥吐之,傷其脾精,脾液不能合胆汁、肝液還入胃中而消穀。氣逆於膈上則生虛熱,陽微於中脘則生實寒,虛熱在上,不能受糜粥之熱,故反喜冷食。

胃中本寒,熱食尚不能消,況於冷食,故朝食而暮吐(此證名反胃,宜大半夏湯。半夏宜生用,甚則吳茱萸湯)。謂之小逆者,此雖吐之內煩,不比汗下亡陽之變,一經溫中,虛煩立止,故稱小逆。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太陽病當惡寒,以吐之之故,反不惡寒,此與前條同。惟不欲近衣,則與前條異。熱在骨髓,乃不欲近衣。吐之內煩,何以見此證情。仲師又不出方治,此正所當研核者也。蓋太陽之氣標熱而本寒,太陽寒水不能作汗,反隨湧吐而告竭,標熱乃獨張於外,此證若渴飲而脈洪大,則為人參白虎湯證,為其入陽明也。若但熱不渴者,則為桂枝白虎湯證,為其入陽明而未離太陽也。

學者能於此而推擴之,則思過半矣。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飲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脈數為熱,庸工之所知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則非庸工之所知矣。仲師不嫌苦口以啟迪後學,而舉世夢夢,直至今日,此醫道之所以常不明也。夫脈數果為實熱,則當消穀。今乃飲食入而反吐,以發汗太過,損其胃中之陽。膈上承受胃氣,氣乃不虛,今胃陽微而膈氣虛,由是虛陽上浮而脈反動數。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古人治療傷寒,總愛使用汗、吐、下三法,這是大錯特錯的。三陽證,通常以汗下為主,但汗出過多,或下法太早,也可能造成不良後果。至於吐法,更是禁忌,如同火劫發汗一樣危險。例如太陽傷寒,惡寒發熱是常見症狀,這是麻黃湯的適用症狀;自汗出後出現發熱,也是常見症狀,這是桂枝湯的適用症狀。但如果自汗出卻沒有惡寒發熱,而且關上脈(指寸口脈的關部)細數,細代表虛,數代表熱,關上脈屬脾胃,胃中本來就有膽汁、肝液及脾液,負責消化食物。

如果吐得太厲害,膽汁過度排出就會發黃又苦,肝液過度排出就會清澈而酸,脾液過度排出則會黏膩而甜(脾,西醫指胰臟,也稱為甜肉)。吐得太厲害,胃中就會虛寒,無法消化食物。細數的脈象,是真寒假熱。脈數應該能消化食物,但現在卻吃不下,這與後面提到的「發汗使陽氣衰弱,膈氣虛弱」導致脈數的情況相同。

仲景先生說:「吐後一、二日,腹中飢餓,不能進食」,這是一到二候,約為八、九天,八、九天時太陽經氣將要傳給陽明經,此時用藥吐,會傷及胃氣,胃受損無法吸收食物,所以腹中飢餓,無法進食,不能進食的原因是膈上虛陽受阻(此情況宜用附子理中湯溫服,或在溫藥中稍加川連導之)。

又說:「吐後三、四日,不喜歡吃粥,想吃冷食,早上吃東西晚上吐」,這是三到四候,約為二十二、三日,病氣將要傳給太陰經,此時用藥吐,會傷及脾的精氣,脾液無法與膽汁、肝液一起回到胃中幫助消化。氣逆於膈上則產生虛熱,陽氣衰弱於中脘則產生實寒,虛熱在上則無法承受粥的溫熱,所以反而想吃冷食。

胃中本來就寒,熱食都無法消化,更別說冷食了,所以早上吃東西晚上就吐(此症稱為反胃,宜用大半夏湯,半夏宜生用,嚴重則用吳茱萸湯)。稱為小逆,雖然吐後煩悶,但不像汗下傷及陽氣那樣嚴重,只要溫中一下,煩悶就會立刻停止,所以稱為小逆。

太陽病,吐後,太陽病應該惡寒,但現在反而不惡寒,不願靠近衣物,這是吐後內煩。

太陽病應該惡寒,因為吐的緣故,反而不惡寒,這與前條相同。但不想靠近衣物,則與前條不同。熱在骨髓,所以不想靠近衣物。吐後內煩,為何會出現這種症狀?仲景先生也沒有提出治療方法,這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因為太陽經氣表面是熱而本質是寒,太陽經的寒水無法發汗,反而隨著嘔吐而耗盡,表面的熱就獨自外現,這種情況如果口渴想喝水而且脈象洪大,那就是人參白虎湯的證候,因為病邪已經入陽明;如果只是發熱不渴,那就是桂枝白虎湯的證候,因為病邪入陽明但尚未離開太陽。

學者能從此推廣開來,就能領悟大半了。

病人脈象數,數代表熱,應該消化飲食卻反而嘔吐,這是因為發汗使陽氣衰弱,膈氣虛弱,所以脈象才數。數代表客熱,不能消化食物。因為胃中虛寒,所以嘔吐。

脈數代表熱,這是庸醫都知道的。數代表客熱,不能消化食物,這就不是庸醫能理解的了。仲景先生不嫌費力地啟迪後學,但世人卻懵懵懂懂,直到今日,醫道所以一直不明朗,就是這個原因。如果脈數真的是實熱,就應該能消化食物。現在卻是吃了東西反而嘔吐,是因為發汗過度,損傷了胃中的陽氣。膈上承接胃氣,氣就不會虛弱,現在胃陽虛弱而膈氣虛弱,因此虛陽上浮,脈象反而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