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35)
《金匱發微》 (35)
1. 中風歷節病脈並治第五
蓋腳氣一證,濕勝於下,挾風陽而上升,故其氣衝心。方中所以用礬者,以礬能燥濕故也。所以用地漿水者,錢乙所謂:「以土伏水,水得其平,風自止也。」所以用杉木者,以杉木燥濕,能治腳氣腫痛也(柳子厚救死方曰:「得腳氣,夜半痞絕,脅塊如石,昏困且死,鄭洵美傳杉木湯,食頃大下,塊散而氣通,用杉木節一升,橘葉一升,棗兒檳榔七枚打,童便三升煎,一服下,止後服。」)。
所以使其略有微汗者,欲其氣之外散,所以加用硫黃者,則以硫雖燥熱,能引大腸穢濁下行,與他藥炎上者不同,故衝心之腳氣,亦得借引濁下行之力,使不上冒也。然則方用白礬,不如用皂礬為勝,以皂礬引濁下行之力,與石硫適相等也。
辛未八月,鄉人莊姓病此,兩足腫大,氣急心痛易飢,此證氣分居多,而寒濕不甚,長女昭華投以加味雞鳴散,方用吳萸五錢,木瓜五錢,檳榔三錢,黑豆五錢,桔梗三錢,青、陳皮各三錢,蒼、白朮各三錢,生甘草一錢,生耆五錢,紫蘇六兩,生薑一大塊,濃煎服之,一夕而足腫全消,此八月十四日事也,附錄之以為臨證之一助。
又按,痛者屬氣分,麻木在少腹屬血分,予曾治焦店潘姓,用加味四物湯取效,方用川芎三錢,當歸五錢,白芍四錢,生地一兩,吳萸三錢,木瓜三錢,生附子二錢,防己三錢,牛膝一兩,三劑而愈,與病屬氣分者不同,存以備參。
白話文:
中風歷節病脈並治第五
腳氣這種疾病,是因為濕氣在下焦盛行,夾雜風陽之氣上衝於心。方劑中使用白礬,是因為白礬能燥濕。使用地漿水,是根據錢乙的說法:「以土伏水,水得其平,風自止也。」使用杉木,是因為杉木能燥濕,治療腳氣腫痛。 柳子厚《救死方》記載:患腳氣,夜半腹脹氣絕,脅肋處腫塊如石,昏迷將死,鄭洵美傳授杉木湯,服藥片刻後大量瀉下,腫塊消散,氣血流通。此方用杉木節一升、橘葉一升、棗核檳榔七枚、童尿三升煎服,一劑即效。
讓患者略微出汗,是為了讓體內之氣外散。加入硫黃,是因為雖然硫黃燥熱,但能引導大腸污濁之物下行,與其他藥物上衝的性質不同,所以衝心的腳氣也能藉由引導濁氣下行的力量,避免上衝於心。然而,用白礬不如用皂礬更好,因為皂礬引導濁氣下行的力量與硫黃相當。
辛未年八月,鄉里莊姓之人患此病,雙腳腫大,呼吸急促,心痛,易飢。此症主要病在氣分,寒濕並不嚴重。我女兒昭華用加味雞鳴散治療,處方用吳茱萸五錢、木瓜五錢、檳榔三錢、黑豆五錢、桔梗三錢、青皮、陳皮各三錢、蒼朮、白朮各三錢、生甘草一錢、生耆五錢、紫蘇六兩、生薑一大塊,濃煎服用。一夜之間,腳腫完全消退,此事發生於八月十四日,特此記錄,作為臨床經驗參考。
此外,疼痛屬於氣分病症,麻木感在少腹則屬於血分病症。我曾治療焦店潘姓之人,使用加味四物湯取得療效,處方用川芎三錢、當歸五錢、白芍四錢、生地一兩、吳茱萸三錢、木瓜三錢、生附子二錢、防己三錢、牛膝一兩,三劑痊癒,與病在氣分者有所不同,記載於此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