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0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01)

1. 少陽篇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

傷寒以二十一日為三候,三候相傳,則三陽經盡,而當入三陰,此以最甚者言之耳。太陽篇云:「七日以上自愈者為不傳。」則太陽之病,原不必傳陽明、少陽,則二十一日以後,三經盡而不傳三陰者,亦為傷寒通例。但必胃中胆汁與胰液、肝液相和,乃為能食而不嘔,是亦太陽傷寒七日以上自愈之例也。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此節承上不傳三陰而更言其脈也。傷寒第三候屬少陽,「少陽」二字,自成一句,與「脈小者」三字,不相連屬。按少陽自病,則其脈弦細,細非小也。但弦急之中,脈細如絲耳。太陽轉少陽,則脈沉緊,沉非小也。但太陽內陷,浮緊者,轉為沉緊耳(二脈皆實而有力)。至三陽合病,則脈浮大。

浮大者,陽熱熾盛也。凡病熱度增高則病進,而血熱益張,其脈益大,至於病勢漸減則熱度漸低,脈亦較和,故脈小為欲已。此蓋統三陽言之,特於少陽篇舉其例耳,非專指少陽言之也。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寅至辰上,為夜氣清寒,至晨光微露之候,此時群動皆息,人於此時亦志氣清明而坦白。孟子所謂夜氣及平旦之氣也。清露既降,草木養氣漸次萌動。少陽為病,為鬱勃不宣之氣,得此時清平和緩之氣以調之,而鬱勃之氣當解。此少陽之欲解,所以從寅至辰上也。諸家牽涉五行衰旺,不可通。

白話文:

少陽篇

傷寒三天後,三陽經脈的病氣都應該消退了,接下來三陰經脈應該要受邪氣侵犯。但如果病人還能吃東西不嘔吐,那就表示三陰經脈並沒有受到邪氣侵犯。

傷寒病程二十一天為一個週期,這個週期裡,三陽經脈的病氣會依次傳遞,最終應該進入三陰經脈。不過這只是病情最嚴重的情況。就像《太陽篇》裡說的:「七天以上自愈的就不會傳染。」所以太陽經的病症,並不需要一定傳到陽明經和少陽經。因此,二十一天後,三經的病氣沒有傳到三陰經的情況,也是傷寒病的常見情況。但是,前提是胃中膽汁、胰液和肝液要互相協調,才能夠做到能吃東西而不嘔吐,這也符合太陽經傷寒七天以上自愈的例子。

傷寒三天,屬於少陽經,脈象微弱,病情就要好了。

這段文字承接上文「不傳三陰」的論述,進一步說明脈象。傷寒第三階段屬少陽,「少陽」二字自成一句,與「脈小者」三字並無直接關聯。按理說,少陽經生病,脈象應該是弦細,細而並非微弱。但指的是在弦急的脈象中,脈搏細如髮絲。太陽經轉入少陽經,脈象應該是沉緊,沉而並非微弱。但指的是太陽經的病氣內陷,浮緊的脈象轉為沉緊(這兩種脈象都代表脈象有力)。等到三陽經都生病時,脈象就會浮大。

脈象浮大,代表陽熱盛。一般來說,病情加重,體溫升高,血熱增加,脈象就會變大。當病情好轉時,體溫下降,脈象也會變得較為平和。所以脈象微弱就表示病情將要痊癒。這段話是總括三陽經的脈象,只是在少陽篇中舉例說明,並非專指少陽經。

少陽經的病症,將要痊癒的時候,是在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到辰時(上午七點到九點)之間。

寅時到辰時,是夜間寒氣消散,晨光初露的時刻,萬物都還處於靜止狀態,此時人的精神也最為清明。這正如孟子所說的夜氣和平旦之氣。清露下降,草木開始生長。少陽經的病症,是氣機鬱結不通,遇到此時清和緩慢的氣機調和,鬱結之氣就能夠消散。這就是少陽經病症將要痊癒的原因。其他一些牽涉五行生剋的說法,則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