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02)
《傷寒發微》 (102)
1. 太陰篇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太陰為濕土之藏,屬脾。濕注太陰所主之腹部,則腹為之滿。濕流於胃,胃不能受則吐。濕停中脘,則食不下。濕滲大腸,則自利益甚。寒濕在下,故腹時痛。濕為粘滯之物,固非如燥矢之一下即去。若濕邪猶在上膈,下之轉病結胸。此證腹滿自利腹痛,皆四逆湯證,惟下後胸結硬者,宜大陷胸湯,為其痰濕在上,非得甘遂硝黃,不足以破其堅壁也。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濇而長者,為欲愈。
中風一證,病由雖出於太陽,而其病氣,則常合於太陰。所以然者,則以風邪沍於肌肉,即內應於脾也。但此證陰寒則死,陽回則生。脾主四肢,陽回故四肢煩痛。脈右三部為陽,屬氣與水。陽脈微,則水氣漸減。左三部為陰,屬液與血。陰脈濇,則津液不濡。設陽微陰濇而見短促,則為血分枯燥,為陽熱太過。
若陽微而不大,陰濇而不滑,中見條達之脈,則濕邪去而正氣漸復之象也。故為欲愈。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太陰為病,當以地中蒸氣為驗。日晡所為陽微陰長之候,地中蒸氣上升,病濕者每感此氣而加劇。若亥至丑上,為陰中之陰,風靜露涼,地中蒸氣至此,既行消歇,故太陰之病欲解,常以此時為驗也。張隱庵乃謂:「太陰為陰中至陰而主開,亥者陰之極,丑者地氣開關。」直似陽明譫語,令人無從索解。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脈浮緩可發汗,宜桂枝湯,此太陽中風方治也。此何以決其為太陰病,以曾見「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之證言之也。脾主肌肉,太陽中風,風著肌肉而內應於脾,故用助脾陽之薑棗甘草以發之,語詳太陽當篇中。以太陰病而見浮脈,則濕邪正當從太陽外泄,客從大門入,還當送之使出也。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濕邪滲入大腸,則為自利,使濕邪漸減,胃中必生燥熱,於是有自利之後而轉為燥渴者。至於不渴,則其為寒濕下利無疑。曰藏有寒者,實為寒濕下陷大腸,初非指脾藏言之。蓋此證必兼腹痛,按之稍愈,用大劑四逆湯,可以一劑而愈,不待再計而決。蓋寒阻而腹痛者,其氣凝滯而不化,必待溫藥和之而氣機始通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傷寒脈浮緩,本為太陽中風證,其病起於風中肌理,汗液不得外泄。汗出不徹,則太陽之水與太陰之濕併居,故曰繫在太陰。按太陽之傳陽明,必先病濕,七八日化燥,乃為陽明承氣湯證。或七八日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則仍為太陰將自愈之證,但病之傳變,以小便之利不利為驗。使小便不利,則身必發黃,而為茵陳蒿湯證。
白話文:
太陰篇 白話翻譯
太陰病,會出現腹部脹滿、想吐、吃不下東西、自己拉肚子而且拉得很嚴重,有時候肚子還會自己痛。如果用瀉下的藥,反而會導致胸口下方出現硬塊。
太陰這個臟腑對應濕土,屬於脾。濕氣侵入太陰掌管的腹部,就會腹脹。濕氣跑到胃,胃無法承受就會想吐。濕氣停在中脘,就會吃不下東西。濕氣滲到大腸,就會自己拉肚子而且拉得很嚴重。寒濕在下腹,所以肚子會時常疼痛。濕氣是黏膩的物質,不像乾燥的糞便一樣一下就能排出去。如果濕氣還在胸膈之上,就用瀉下的藥物,反而會導致胸部出現硬塊。這種腹脹、拉肚子、腹痛的症狀,都是四逆湯證的表現。只有在用瀉下藥後,胸口下方出現硬塊的情況,才適合用大陷胸湯,因為這種情況是痰濕在胸膈之上,必須用甘遂、芒硝等藥物,才能破除這種堅硬的阻礙。
太陰經脈受風,會出現四肢煩躁疼痛,脈象呈現陽氣微弱、陰氣澀滯且脈象較長的狀況,這表示疾病正在好轉。
中風這個病,病因雖然來自太陽經,但它的病氣,常常會與太陰經結合。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風邪侵入肌肉,就會在體內與脾臟相呼應。但這種情況,如果出現陰寒的現象就會死亡,如果陽氣恢復就會活下來。脾臟掌管四肢,陽氣恢復所以四肢會感到煩躁疼痛。脈象的右三部屬於陽,代表氣與水。如果陽脈微弱,表示水氣正在減少。左三部屬於陰,代表液體與血。如果陰脈澀滯,表示津液無法滋潤身體。如果出現陽脈微弱陰脈澀滯而且脈象短促,表示血分枯燥,是陽熱過於旺盛的現象。
如果陽脈只是稍弱而不盛大,陰脈只是澀滯而不滑利,脈象中出現舒緩條達的現象,表示濕邪正在消退,正氣正在恢復,這是疾病即將好轉的徵兆。
太陰病想好轉的時間,通常是在亥時到丑時之間。
太陰病,應該以地面蒸發的氣體來驗證。傍晚時分是陽氣微弱陰氣增長的時段,地面蒸氣上升,患有濕病的人往往會因為感受到這種氣體而病情加重。而從亥時到丑時,是陰氣中的陰氣,風靜涼爽,地面的蒸氣到這個時候已經消散,所以太陰病想好轉,常常在這個時間驗證。張隱庵認為:「太陰是陰氣中最陰的,主掌開,亥時是陰氣的極點,丑時是地氣開關的時刻。」這些說法就像陽明病的胡言亂語,讓人無法理解。
太陰病,如果脈象浮現,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脈象浮緩,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用桂枝湯,這是太陽經中風的治療方法。為何可以判斷是太陰病呢?是因為之前提到「腹部脹滿、想吐、吃不下東西、自己拉肚子、腹痛」等症狀。脾主肌肉,太陽中風,風邪侵入肌肉內與脾臟呼應,所以用幫助脾陽的薑、棗、甘草來發汗,更詳細的說明在太陽篇中。因為太陰病出現浮脈,表示濕邪正要從太陽經向外散發,就像客人從大門進來,也要送他從大門出去。
拉肚子但不口渴的,屬於太陰病,因為體內有寒氣的緣故,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適合用四逆湯之類的藥方。
濕邪滲入大腸,會導致拉肚子,當濕邪逐漸減少,胃中一定會產生燥熱,因此會有拉肚子後反而口渴的情況。如果不口渴,一定是寒濕下利。說體內有寒氣,其實是指寒濕之氣下陷到大腸,並不是指脾臟本身有寒氣。而且這種情況一定會伴隨腹痛,按壓肚子會稍微舒服一些,可以使用大劑量的四逆湯,通常一劑藥就能治好,不必再做其他考慮。因為寒氣阻礙導致腹痛,是氣機凝滯不通,一定要用溫補藥物調和,氣機才會順暢。
傷寒病,脈象浮緩,手腳卻是溫暖的,這是屬於太陰病。太陰病會導致身體發黃,如果小便順暢,就不會發黃。到了七八天,即使突然出現煩躁不安、拉肚子一天十幾次的情況,也會自己停止,因為脾胃的實質已經清除,體內腐敗之物也將排出。
傷寒病,脈象浮緩,本來是太陽經中風的症狀,是因為風邪侵入肌肉,汗液無法正常排出。汗出不透徹,就會導致太陽經的水氣與太陰經的濕氣併在一起,所以說屬於太陰病。按照太陽經傳到陽明經的規律,一定會先出現濕的症狀,到了七八天就會化燥,這時才是陽明經的承氣湯證。如果在七八天突然出現煩躁不安、拉肚子一天十幾次的情況,仍然是太陰病即將自癒的現象,但是疾病的傳變,要以小便是否順暢來判斷。如果小便不順暢,身體就一定會發黃,這就是茵陳蒿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