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
《傷寒發微》 (1)
1. 《傷寒發微》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節為太陽病總綱,故但言脈浮,而不備言兼見之脈(兼見之脈,如中風脈浮而必兼緩,傷寒脈浮而必兼緊之類)。蓋無論所受何等外邪,始病必在肌表,皆當見此浮脈。不惟合本篇太陽病言之,並賅痙濕暍篇太陽病之言也。外邪束於肌表,內部陽氣被遏,則上衝頭項,於是有頭項強痛之證。
皮毛肌腠之中,皆有未泄之汗液,從淋巴管輸泄而出,醫家謂之「太陽寒水」,邪犯肌表,必阻阨其外出之路,此水內停,即有惡寒之症。無論傷寒惡寒,中風亦有時惡寒,即溫病之初起,亦必微惡寒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風為陽邪,當皮毛開泄之時,由毛孔內竄,著於肌肉,而腠理為之不開。肌腠皆孫絡密佈之區,營氣所主,營血熱度最高(華氏寒暑表95度),與風邪抵抗,易於發熱,故始病即見發熱。成無己以為風傷衛者,誤也。熱勢張於內,毛孔不得復合,故汗出。汗方出而外風又乘毛孔之虛,犯肌理而增寒,故惡風。
氣從內泄,毛孔不外閉,無兩相抵拒之力,故脈緩。脾為統血之藏,風中於肌肉,則脾受之,故解肌之桂枝湯,用甘草、生薑、大棗以助脾陽,桂枝以宣陽氣,芍藥以泄營分,務使脾陽動於內,營鬱發於外,血中凝沍之水液,得以分泌成汗,直透毛孔之外。內熱既隨汗泄,則毛孔閉而汗自止矣。
服藥後,啜熱粥者,亦所以助脾陽也。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寒為陰邪,而其中人即病者,或由於暴受驚恐,心陽不振之時,或由向有痰濕之體,或由天時暴熱,皮毛開泄之後,當風而臥,夜中露宿,或衛陽衰弱,寒夜臥起不定,寒因襲之。所以致病者不同,而病情則一,蓋寒邪中人,皮毛先閉,汗液之未泄者,一時悉化寒水。肌裏之營血,並力抗拒,血熱戰勝遂生表熱。
初病時,血熱不達,或無表熱,而要以惡寒為不易之標準。此證雖至鼻燥,眼中熱,唇口焦而惡寒不減,甚有當六月盛暑時,猶必覆以重衾,溫以炭爐者,其體痛或如錐刺,或如身臥亂石中。予於春夏之交,蓋屢見之,寒鬱於外,陽氣不得外泄,胆胃被劫而上衝,因病嘔逆,間亦有不嘔逆者。寒邪外逼,血熱內亢,兩相抵拒,故脈陰陽俱緊。
寒傷皮毛,則肺受之,中醫言「肺主皮毛」,西醫謂「肺中一呼吸,皮毛亦一呼吸」,其理正相合也。故發表之麻黃湯,用麻黃、杏仁以開肺與皮毛之鬱,桂枝以宣陽氣,甘草以平嘔逆,務使肺氣張於內,皮毛張於外,陽氣達於中,則皮裏膜外之水氣,因寒凝冱者,一時蒸迫成汗,而邪隨汗解矣。
白話文:
太陽病的主要表現是,脈象浮在表面,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並且感到怕冷。
這裡講的太陽病是總體概括,所以只說脈象是浮的,而沒有詳細說明其他兼見的脈象(例如中風的脈象浮而帶緩,傷寒的脈象浮而帶緊等)。因為無論受到什麼外來的邪氣,剛開始發病時一定是在身體的表面,都會出現浮脈。這不僅符合太陽病本身的描述,也包括了痙病、濕病、暍病中太陽病的症狀。外來的邪氣束縛在身體表面,內部的陽氣被抑制,就會向上衝擊頭部和頸部,所以會出現頭頸僵硬疼痛的症狀。
皮膚、毛孔和肌肉的空隙中,都有未排出的汗液,這些汗液會從淋巴管排泄出去。醫生稱之為「太陽寒水」。當邪氣侵犯身體表面時,一定會阻礙這些汗液的排出,這些水分積留在體內,就會出現怕冷的症狀。無論是傷寒引起的怕冷,還是中風時有時出現的怕冷,甚至是溫病初期,也都會有輕微的怕冷症狀。
太陽病如果出現發熱、出汗、怕風、脈象緩慢,就被稱為中風。
風屬於陽邪,當皮膚毛孔張開時,會從毛孔進入,附著在肌肉上,導致肌肉的紋理不能張開。肌肉的紋理佈滿了細小的血管,是營氣所主導的區域,營血的溫度最高(約華氏95度),與風邪對抗時容易發熱,所以剛開始生病就會發熱。成無己認為是風邪傷害了衛氣,這是錯誤的。熱勢在體內擴張,毛孔無法閉合,所以會出汗。汗剛排出時,外面的風邪又會趁著毛孔的空虛侵入肌肉,加重寒冷,所以會怕風。
體內的氣向外發散,毛孔沒有閉合,沒有相互抵抗的力量,所以脈象緩慢。脾是統管血液的臟器,風邪侵入肌肉,就會影響到脾,所以治療中風的桂枝湯,會用甘草、生薑、大棗來幫助脾陽,用桂枝來宣發陽氣,用芍藥來疏泄營分,目的是讓脾陽在體內運作,讓鬱積的營氣發散到體外,讓血液中凝結的水分,分泌成汗液,直接排出到毛孔之外。體內的熱隨著汗液排出,毛孔自然會閉合,汗液也就會停止。
服藥後喝熱粥,也是為了幫助脾陽。
太陽病如果出現發熱或沒有發熱,但一定會怕冷、身體疼痛、想吐、脈象陰陽都緊,就被稱為傷寒。
寒屬於陰邪,會讓人發病,原因可能是受到驚嚇,心陽不振,或是有痰濕的體質,或是在天氣炎熱,皮膚毛孔張開後,吹風或在夜晚露宿,或是衛陽虛弱,在寒冷的夜晚睡覺或起床不定時,寒邪因而侵襲。導致生病的原因不同,但病情卻是一樣的。寒邪侵入人體後,皮膚毛孔會先閉合,原本還沒排出的汗液,會一下子都變成寒水。肌肉中的營血會共同抵抗,當血熱戰勝寒邪時就會產生體表的發熱。
剛開始生病時,血熱可能還沒有達到體表,所以沒有發熱,但怕冷是診斷的重要依據。即使出現鼻子乾燥、眼睛發熱、嘴唇乾燥的症狀,怕冷的感覺也不會減輕,甚至在六月盛夏時,仍然要蓋上厚厚的被子,用炭火取暖。身體的疼痛,有時像錐子刺一樣,有時又像是躺在亂石堆裡。我在春夏交替時,常常看到這種情況。寒邪鬱積在體外,陽氣無法向外散發,膽和胃受到壓迫而向上衝,所以會想吐,但有時也不會想吐。寒邪從外逼迫,血熱向內亢盛,兩者互相抵抗,所以脈象陰陽都緊。
寒邪傷害皮膚和毛髮,就會影響到肺。中醫說「肺主皮毛」,西醫說「肺部呼吸一次,皮膚和毛髮也會呼吸一次」,兩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治療傷寒的麻黃湯,用麻黃、杏仁來開通肺部和皮膚毛髮的鬱滯,用桂枝來宣發陽氣,用甘草來平息嘔吐,目的是讓肺氣在體內擴張,讓皮膚毛髮也張開,讓陽氣到達體內,這樣皮膚和肌肉之間因為寒冷而凝結的水氣,就會被蒸發成汗液排出,邪氣就會隨著汗液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