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5)
《傷寒發微》 (5)
1. 少陰篇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陰寒之證,血為水氣所敗而熱度低弱,故脈微細。陽熱主動而陰寒則主靜,故但欲寐。黃坤載謂:「脈微細必兼沉。」說殊有理。蓋沉為裏寒,如井水之無波,如堅冰之無氣,故於法當溫而不當發汗。少陰無表熱,惟脈沉反發熱者,為太陽少陰表裏同病(太陽寒水屬三焦,自腰以上有淋巴微管,自腰以下直達膀胱,乃有淋巴系統,腰中即足少陰藏。
太陽標熱本寒,寒水下陷少陰之藏,標熱外出皮毛,故表裏同病),有麻黃附子細辛湯一方。得之二三日,無裏證者,有麻黃附子甘草湯一方。所謂無裏證,少陰雖見虛寒,而太陽水氣,尚未化為痰濕也。故但用開表之麻黃,溫藏之附子,而無俟細辛以除飲。外此則「脈沉者,宜四逆湯。
白話文:
少陰證的表現,脈象微細,只想睡覺。
陰寒證候,血液被水氣所剋制而熱度低下,所以脈搏微細。陽熱主動,陰寒主靜,所以只想要睡覺。黃坤載說:「脈微細一定伴有沉脈。」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因為沉脈表示寒在下,像井水沒有波紋、堅冰沒有氣息,所以治療時應溫補,不適合發散汗液。少陰證沒有表熱,只有脈沉但反覆發熱的,是太陽少陰表裡同病(太陽寒水屬於三焦,腰以上有淋巴微管,腰以下直達膀胱,也就是淋巴系統,腰部就是足少陰腎臟所在)。
太陽標熱本為寒證,寒水下陷到少陰腎臟,標熱外發到皮膚,所以表裡同病。有「麻黃附子細辛湯」一方可治。二三天後,如果沒有裡證,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一方。所謂沒有裡證,就是少陰雖然虛寒,但太陽水氣還沒有化為痰濕。所以只用發表的麻黃和溫腎的附子,不用細辛來除飲。除此之外,「脈沉的,適合用四逆湯」治療。
」「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宜附子湯。」「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者,白通加人尿豬胆汁湯。」「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宜真武湯。」亦有寒飲乾嘔者,宜四逆湯。蓋溫裏方治為多焉。大抵少陰一證,寒極則死,陽回則生,是故同一惡寒踡臥,手足溫者可治,而逆冷者不治。
但舉一端,可以得其要領矣。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白話文:
人體痛、四肢冰涼、關節疼痛、脈搏虛弱者,宜服用附子湯。
腹瀉、脈搏微弱者,可服用白通湯。
腹瀉不止、手腳冰冷、無脈象、乾嘔煩躁者,可服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腹痛、小便不通暢、四肢沉重疼痛、自發性腹瀉者,宜服用真武湯。
也有因寒氣飲入體內而乾嘔者,可服用四逆湯。
通常以溫暖內腑的方劑為主。
凡是少陰病,寒氣極盛則會死亡,陽氣回升則會生還。因此,同樣出現惡寒、蜷縮臥地、手腳溫暖狀況者可以治癒,而手腳冰冷者則無法治癒。
這只是其中一個案例,可以作為疾病重點的提示。
少陰病,想嘔吐卻吐不出來,心煩,只想睡覺,五、六天後腹瀉、口渴者,屬於少陰證。身體虛弱因而利用水來救急。如果小便顏色發白,表示少陰病的症狀全部出現。小便發白代表身體下部虛弱,有寒氣,無法控制水分,所以導致小便顏色發白。
少陰病欲吐不吐,三焦水道,因寒停止,蒸氣不得上行也。水氣不得上行,則上膈燥而不潤,心營因燥而煩也。但欲寐者,陰寒在下而陽氣不宣也。寒水在下,故自利。下寒則蒸氣不得上行,故口燥渴。膈上下津液皆虛,所為引水自救也。攷久病之人,小便必黃者,陽氣未絕於內也。
至下焦虛寒,不能制陰寒之水,則腎陽已絕,故不受陽熱蒸化,而小便反白。固知久病而小便色白者,皆危證也。脈微細而沉,利不止,厥逆,乾嘔而煩,故曰少陰病形悉具。上有虛熱,下有實寒,遽投熱藥,必將傾吐而出,非用苦寒之豬胆汁,及鹹寒之人尿,引之下行,恐不能受,夫惟曲以調之,乃能盡白通湯之力而收其效。但令腎水得從溫化,蒸氣上行,則心煩燥渴愈。
白話文:
少陰病如果想吐卻吐不出來,是因為三焦水道受到寒邪阻塞,導致蒸氣無法上升。水氣不能上升,會使胸膈乾燥而不潤滑,心經因此乾燥而感到煩躁。只想打盹,是因為陰寒聚集於下部而陽氣不通暢。下部寒冷,所以會出現大便溏洩的情況。下部寒冷,導致蒸氣無法上升,所以會感到口乾舌燥。胸膈上下津液都虛弱,所以會引用水來自救。考察長期患病的人,如果小便顏色發黃,表示體內陽氣還未完全熄滅。
當下焦虛弱且寒,不能控制陰寒的水分,則可能表示腎陽已經消盡,所以無法接受陽熱蒸煮,反而會出現小便呈白色的情況。因此,長期患病而小便顏色發白,都是危險的症狀。脈搏微細且沈,如果大便不停,出現四肢厥冷和乾嘔煩躁的情況,這就是少陰病的表現。上部有虛熱,下部有實寒,若立即使用熱性藥物,很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必須使用苦寒的豬膽汁,以及鹹寒的人尿,來引導病氣下行,否則可能無法承受。只有通過適當的方法調整,才能充分發揮白通湯的療效,並獲得治療效果。只要讓腎水能夠通過溫暖的方式得到轉化,蒸氣就能夠上升,這樣心煩燥渴的狀況就會得到改善。
下行之小便,亦將色變矣。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脈右三部主水與氣,屬陽。左三部主精與血,屬陰。脈之陰陽俱緊者,惟太陽傷寒無汗者有之,以其寒邪薄於外,血熱抗於裏,相持而不相下也。若見此脈而反汗出,則非表寒外束,而實為孤陽外越。孤陽外越者,陰寒內據,陽氣外脫而不歸其根也,是故不在太陽而屬少陰。
虛陽在上,故咽痛。陰寒在下,故吐利。此與上節略同,為假熱實寒證。蓋亦白通湯加人尿豬胆汁之證也。
少陰病,下利,欬而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實少陰汗也。
白話文:
病人小便顏色已經改變,脈象陰陽俱緊卻反倒出汗,這是陽氣衰敗的表現。這種情況屬於少陰病,通常會伴隨咽喉疼痛,接著出現嘔吐和腹瀉。
脈象的右三部主水與氣,屬於陽;左三部主精與血,屬於陰。脈象陰陽俱緊,通常只見於太陽傷寒無汗症,這是因為寒邪停留在體表,而血熱鬱積在內,彼此對峙,難以消解。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卻反而出汗,就不是表寒外束,而是陽氣外泄。陽氣外泄的原因是陰寒內盛,陽氣外溢而不歸本,因此不再屬於太陽病,而是少陰病。
虛陽上浮,所以咽喉疼痛;陰寒下沉,所以嘔吐腹瀉。這與前面的描述類似,都是假熱實寒的證候,可以用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治療。
少陰病患者,出現腹瀉、咳嗽、神志不清,是因為火氣劫奪陽氣。小便必定困難,因為少陰經氣虛弱,無法排汗。
太陽寒水,以少陰腎臟為關鍵,寒水不能不作汗外泄,乃下陷於寒水之藏,由下焦直泄膀胱。夫惟寒水壅阻,一時腎膀胱管中不能容納,乃溢入迴腸而為自利,此下利所以為少陰之本病也。惟欬而譫語,則為少陰證所本無。揆其所以至此變證者,則以火劫發汗之故。火劫發汗則陽氣張,燥熱上薄於肺則欬,燥熱迫胃中津液外泄,則胃熱上蒙腦氣,昏暗而為譫語。陽熱張於上,吸其下行之水道,故小便難。
譬之打火管者,細微之火氣在管中,能吸住人體,令毛孔中寒濕出於皮外,此證浮陽因火上浮,吸其下行之水,亦猶此也。愚按下利者決不譫語,已見譫語,當不復下利。此節當云:「少陰病,下利,欬而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則本病變病,較然分晰。竊意欬而譫語,當用調胃承氣湯,使腑滯下行,則燥熱之氣除,而欬與譫語可止,如是,則火氣不吸引於上而小便通矣。
白話文:
太陽病中寒水,以少陰腎臟為關鍵,寒水不能不通過發汗排出體外,反而是沉降到儲藏寒水的部位,從下焦直接流入膀胱。因為寒水阻滯,一時之間腎膀胱輸尿管容納不了,於是溢流到迴腸而成為自利,這是下利成為少陰本病的原因。只有咳嗽和胡言亂語,則不屬於少陰證的本質。推究變證產生的原因,是因用火劫發汗的緣故。火劫發汗則陽氣旺盛,燥熱上衝於肺而成咳嗽,燥熱逼迫胃中津液外泄,則胃熱上蒙腦氣,昏暗而胡言亂語。陽熱在上旺盛,阻止了下行的水道,所以小便困難。
比如打火管,管中的細微火氣,能夠吸住人體,使毛孔中的寒濕排出體表,浮陽症因火上浮,吸住下行的水,也和這個道理一樣。我認為,下利的人決不會胡言亂語,既然出現了胡言亂語,就一定不會再下利。這段話應該說:「少陰病,下利,咳嗽並胡言亂語的,是因為被火氣劫奪的緣故。」這樣,本病和變病比較清楚地分開了。我猜測咳嗽並胡言亂語,應當使用調胃承氣湯,使腑氣下行,則燥熱之氣消除,而咳嗽和胡言亂語可以停止,這樣,火氣就不會吸住於上,而小便通暢了。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裏,不可發汗。
少陰為病,由太陽寒水下陷三焦,此時腰以上淋巴微管,陽氣漸減,不與肌理毛孔相接泄為汗液。故脈細而沉數者,寒水下陷,孤陽將脫之象也。若更以表寒之故,誤認為表陽不足,誤用麻桂,而強責汗液外泄,勢必陽氣散亡而不歸其根,而惡寒益勝。仲師所以有不可發汗之戒也。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之。
少陰一證,血分中熱度既低,不能外達肌理,水分中陰寒凝冱,不能外達皮毛。脈微則無陽,於無陽之證而發其汗,則陽氣以外散而益薄,如煙之散,如火之減,其人固已死矣。脈濇則血少而陰竭,於血少陰竭之證而下之,則陰血以下而益燥,如木之枯,如草之萎,而其人又死矣。此陽微所以不可發汗,陰虛所以不可下也。
白話文:
少陰病的症狀是,脈象細小、深沉且跳動頻數,病邪藏於體內,不能發汗。
少陰為病,是由於太陽寒水下陷至三焦,此時腰部以上淋巴組織的陽氣逐漸減弱,不與肌肉組織和皮膚毛孔相連,無法排泄汗液。因此脈象細小而深沉且跳動頻數,這是寒水下陷,陽氣將離脫的徵兆。如果再因為表虛寒冷而誤認為是表陽不足,誤用麻黃桂枝這種發汗藥物,強行使汗液排出體外,勢必導致陽氣散失而無法回到根源,從而加重惡寒症狀。張仲景因此提出不可發汗的戒律。
少陰病的症狀是,脈象微弱,不能發汗,是因為陽氣衰竭。陽氣已經虛弱,尺脈微弱而無力,也不可以瀉下。
少陰病,血中的熱度很低,無法到達肌肉組織,水分中的寒邪凝結,無法到達皮膚毛髮。脈象微弱表示陽氣不足,如果在陽氣不足的情況下發汗,則陽氣會不斷向外散發而更加虛弱,就像煙霧消散,火焰減弱,人就會死亡。脈象無力表示血少,陰液枯竭,如果在血少陰竭的情況下瀉下,則陰血會不斷向下而更加乾涸,就像樹木枯萎,草木凋零,人也會死亡。這就是陽氣微弱不可發汗,陰虛不可瀉下的原因。
按太陽篇:「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脈濇為汗出不徹,更發汗則愈。」脈象與此二證略相似,特此為太陽證言之耳。若已傳少陰,則不惟脈微者當溫,脈濇者亦當溫。蓋溫則有氣,氣發則陰生,滋陰則無氣,無氣則陰不生。《內經》言:「勞者溫之。
」正此意也。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淋巴系統水液壅阻,不得陽氣以和之,則陰寒隔塞不通,如堅冰積雪,久而益硬,故其脈沉弦而搏指,名之曰緊。脈之所以緊者,與寒犯太陽之浮緊同,陰邪外迫而陽氣內抗也。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已過一候,使一候之中,陽氣當回,借如嚴冬暴寒,三五日必漸回暖。此證寒去利下,腸胃中凝冱積垢,與寒水俱從大便宣洩,如冰之解,如雪之消,而川谷潺湲矣。
白話文:
《太陽篇》上說:「尺脈微弱,說明表裏虛弱,需要補益表裏,津液自然調和,汗液就能自然排除,病情就會好轉。」「脈象潮濕表示汗液出得不徹底,再發汗會讓病情好轉。」脈象與這兩種證候大致相似,只是這一段是說太陽證。如果已經傳變為少陰證,那麼不只脈微弱的人需要溫補,脈象潮濕的人也應該溫補。因為溫補可以產生陽氣,陽氣發散就能生出陰液,滋陰則沒有陽氣,沒有陽氣則陰液無法產生。《內經》說:「勞倦的人應該溫補。」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少陰病,脈搏緊,到了七八天,自己開始腹瀉,脈搏突然變弱,手腳反而溫暖,脈搏緊繃反倒鬆開,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即使仍然腹瀉煩躁,最後還是會自己好轉的。
淋巴系統水液壅塞,沒有陽氣可以調和,就會陰寒阻隔不通暢,就像結冰的積雪,時間久了會越來越硬,所以脈象沉緊有力,而且會彈動手指,這種脈象稱為「緊」。脈象緊繃的原因,與寒邪侵犯太陽所導致的浮緊脈象相同,都是因為外來的陰邪侵犯,而陽氣在內部抵抗的緣故。少陰病脈搏緊,到了七八天,已經過了一個候。在一個候的期間內,陽氣應該會恢復,就好像嚴冬酷寒,三五天之後必定會逐漸回暖。這種證候的寒邪消退、腹瀉,腸胃中凝結的垢物和寒水一起從大便排出,就像冰塊融化、積雪消融,河川穀地流水潺潺一樣。
陰寒不見壓迫,即裏陽不復抵抗,脈因暴微,陰寒內解,裏陽外達,故手足反溫,脈緊反緩。雖至發煩下利,必不至死,此少陰一證,所以陽回即生也。益可證前條脈微脈濇者,皆非溫藥不治矣。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陰為病,獨陰無陽,為必死之證。下利而利自止,則寒水已去而微陽當復。惡寒踡臥,為少陰本病。設惡寒踡臥而手足逆冷,利雖自止,此證尚不可恃。所以然者,脾胃主四肢,脾胃絕,故四肢冷,《內經》所謂:「無胃則死也。」惟手足溫,則中陽未絕,投以四逆湯大劑,可以尅日奏功,故云可治。
白話文:
當體內陰寒不受到壓迫時,陽氣就不會抵抗外邪,脈象因此變得微弱。陰寒消退後,陽氣外達,所以手腳恢復溫暖,脈象由緊變緩。即使出現發燒腹瀉,也不至於死亡,這是少陰證的一個特點,因為陽氣回升就能生存。這也證明了之前提到的脈象微弱、脈象虛浮的患者,都必須用溫熱藥物治療。
少陰病出現腹瀉,如果腹瀉自行停止,伴隨畏寒蜷縮、手腳溫暖,是可以治療的。
少陰病出現畏寒蜷縮,偶爾感到煩躁,想脫掉衣被,是可以治療的。
少陰病的特點是陰寒盛而陽氣不足,屬於必死的症狀。腹瀉自行停止,表示寒水已排泄,陽氣將要恢復。畏寒蜷縮是少陰病的典型表現。如果出現畏寒蜷縮,但手腳冰冷,即使腹瀉自行停止,也不能掉以輕心。這是因為脾胃主司四肢,脾胃虛弱就會導致四肢冰冷。《內經》說:「無胃則死也。」只有手腳溫暖,才代表中焦陽氣未絕,服用四逆湯大劑量,可以在短時間內奏效,所以說是可以治療的。
但亦有惡寒踡臥而不下利者,譬之冬令雨雪不甚,雖當陽回冰泮之期,絕無潦水流溢。時自煩者,陽回之漸。欲去衣被,則陽氣勃發之象也。蓋人之一身動作,奮發則毗乎陽,幽昧則毗乎陰,方其惡寒踡臥,一幽昧純陰之象也。時自煩,則鬱而欲動矣。煩而欲去衣被,則心氣勃發,皮毛肌腠,陽氣充溢矣。
此證水氣不從下消,當從汗解,但用桂枝加附子湯,便當一汗而愈,故亦云:「可治也」。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中風之證,由太陽而繫在太陰,故病發於肌理,內應於脾藏。肌理不解,太陽水氣,乃由手少陽三焦(即淋巴輸尿管之原名)而陷少陰之藏。此證脈本浮緩,及水氣下降,脈必沉而緊。若右三部陽脈見微,則水氣不甚可知。左三部陰脈見浮,則在裏風寒不甚又可知。故知其欲愈也。
白話文:
然而,也有人會怕冷、蜷伏而臥,卻沒有腹瀉的情況,這就像冬天下雨下雪不大,即使在陽光照耀、冰雪融化的時期,也完全沒有大水氾濫的情形。時常覺得煩躁的人,是因為陽氣逐漸回升。想要脫掉衣被,則是陽氣旺盛的徵兆。因為人體的動作,奮發就會接近陽氣,幽暗就會接近陰氣,當病人怕冷、蜷伏而臥時,正是幽暗、純陰的徵象。時常覺得煩躁,就表示積鬱想要活動。煩躁並想脫掉衣被,就表示心氣旺盛,皮毛肌膚充滿了陽氣。
這種情況,水氣沒有從下方排出,應當用發汗的方法解除,只要使用「桂枝加附子湯」,就能發一次汗而康復,因此也說:「可以治療」。
少陰中風,脈象陽氣微弱、陰氣浮動的人,表示快要痊癒。
中風的病症,由太陽經發展到太陰經,所以疾病會發作在肌膚組織,內應於脾臟。肌膚組織沒有解開,太陽經的水氣,就從手少陽三焦(即淋巴輸尿管原本的名稱)而陷落到少陰臟腑。這個病症的脈象原本浮緩,等水氣下降後,脈象必定會沉而緊。如果右邊三部陽經的脈象微弱,就可以知道水氣不嚴重。左邊三部陰經的脈象浮動,就可以知道內在風寒不嚴重。所以知道病人快要痊癒了。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天將大明,必極昏闇,星芒炯炯,猶未也。氣將轉陽,必極陰寒,霧露不收,猶未也。自子至寅上,天光漸極昏黑(俗稱寅卯不通光),陽氣益復斂束(俗名五更寒),乃晦極將明,陰極轉陽之大機也。少陰病之但欲寐踡臥,一昏闇之象也。惡寒脈微細,一獨陰之象也。乃踡臥者忽然欲去衣被,惡寒者忽然發熱內煩,是即少陰病之轉機。
今以晦極將明、寒極將回之證,必於晦極將明寒極將回時驗之,故必從子至寅上,不見昏闇陰寒之象,方可信為欲解。否則日之方中,陽氣甚隆,寒病遇此,何常不稍稍和暖,然天陽一過,而證情如故矣,豈可恃為欲解乎。
白話文:
少陰病想好轉,得在子時到寅時之間觀察,若在這段時間內,病人原本的昏沉欲睡、畏寒脈弱等症狀消失,才可確信病症真的要好轉了。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太陰、少陰為病,多由太陽寒水內陷。陷於脾,則併胃中宿食下走大腸而為自利,其狀如塗泥,證屬太陰。陷於腎,則併手少陽三焦而為病。上中二焦,屬淋巴微管。淋巴微管中水液泛溢四出,胃不能受,則上逆而為吐。下焦屬淋巴系統(即輸尿管),淋巴系統水道橫流,不及輸泄,則混入大腸為利,其狀如河決堤,證屬少陰。一則為溏泄,一則為洞泄,此太陰、少陰之辨也。
惟人一身之陽熱,內藏於血,水受血熱蘊蒸,乃化為氣、為汗、為津液、為溺、為白血球。血中熱度漸低(不足華氏九十五度),水乃漸寒,寒則氾濫,於是上吐而下利。手足及全身肌肉,皆受氣於統血之脾藏,血中熱度愈低,則手足俱冷,而一身肌肉俱寒。所以然者,為其一身之水液,一如嚴冬溪澗生氣滅絕也。
白話文:
少陰病,嘔吐腹瀉,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的,不會死亡。脈搏微弱的,灸少陰七次。
太陰、少陰得病,大多是由於太陽寒水內陷。陷於脾胃,則同時帶走胃裡積存的宿食,向下進入大腸而導致腹瀉,其狀如拉肚子,為太陰證。陷於腎臟,則同時併入手少陽三焦而發病。上中二焦,屬淋巴細管。淋巴細管中的水液溢出四散,胃無法承受,便向上逆而導致嘔吐。下焦屬淋巴系統(即輸尿管),淋巴系統水道混亂四散,不及時排泄,便混入大腸而導致腹瀉,其狀如河水決堤,為少陰證。一種是軟便泄瀉,一種是水樣腹瀉,這是太陰、少陰的區別。
人體的陽氣熱能,內藏於血液中。水受到血液的熱能蒸發,便化為氣、汗、津液、尿液、白血球。血液中的熱度逐漸降低(低於華氏九十五度),水便逐漸變冷,變冷便會氾濫,於是向上嘔吐向下腹瀉。手腳及全身肌肉,都接受統攝血液的脾臟所供應的氣,血液中的熱度越低,手腳就越冷,全身肌肉就越寒。所以,患者的身體水液,就像嚴冬時溪澗中的水一樣,生機消滅。
惟手足不逆冷反熱者,為不死之證,雖脈不至,但須灸足少陰太谿穴七壯。太谿在外踝後跟骨上,切薑成片,燒艾絨以灸。艾一團為一壯,使隔絕之裏陽,與表陽相接,病必無害。蓋火氣雖微,使血行脈中,則甚有力,觀太陽篇微數之脈節,當自悟之。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桃核承氣湯主之。(此條訂正)
此證與小便色白者相反。寒水太盛,則表證為手足逆冷,為惡寒踡臥。裏證為下利不止,為小便色白。所以然者,以一身之血分熱度低弱,不能蒸化水液故也。若少陰無陽之證,延至八九日,忽然一身及手足盡熱,此即上節謂「手足不逆冷,反發熱不死」之證也。然後文突接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二語,殊難解說。
白話文:
只有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的,是沒有生命危險的證據,即使脈搏摸不到,但必須灸足少陰經的太谿穴七次壯。太谿穴位於外踝後方的跟骨上,切生薑成片,用艾絨灸。一團艾絨為一壯,使隔離的裡陽與表陽相接,這樣病情必定無礙。因為火氣雖然微弱,但是讓血在脈中流動,那麼就會很有力,觀察太陽篇微弱的脈象,應該可以自行領悟。
少陰病,經過八九天,全身手腳都發熱的,因為熱氣在膀胱,必定會便血。桃核承氣湯可以治療。(此條訂正)
這個證狀與小便顏色發白的證狀相反。寒水太盛,則外證是手腳冰冷,惡寒蜷臥。內證是下痢不止,小便顏色發白。所以這樣的原因是,全身的血液溫度低弱,不能蒸化水液造成的。如果少陰沒有陽氣的證狀,持續到八九天,突然全身和手腳都發熱,這就是上文所說的「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不死」的證狀。然後文章突然接續「熱氣在膀胱,必定會便血」,這句話很難理解。
夫一身肌肉及手足,皆微絲血管及經脈流行之處,皆為脾藏所主,則一身手足盡熱,似與膀胱絕無干涉。不知血分熱度增高,水液必受灼爍,故久病發熱之人,小便必黃赤而短。今以寒盡陽回之證,水氣漸微,一身陽熱蘊蒸,始而小便短赤,繼而大便堅而色黑,熱乃由腎及膀胱。胞中血海遇濕熱鬱蒸之氣,勢必化為衃血,外見少腹脹滿硬痛之證。
此與本篇三急下證大同小異,皆寒盡陽回之證,當下以桃核承氣湯,使瘀血從大便而出,其病乃愈。然則本文「必便血也」下,當是脫去「桃核承氣湯主之」七字。如此,則本文「以」字文義,方有著落。以之為言,因也。蓋因蓄血之證,原不能自行便血,其中自有治法在。
白話文:
人體的肌肉和手腳,都是血管和經脈流經的地方,都由脾臟掌管,因此全身手腳發熱,似乎和膀胱沒有關係。然而,血液溫度升高,水分必然受到灼燒,所以久病發熱的人,小便必定黃赤而量少。現在是寒氣盡去,陽氣回升的時節,水氣逐漸減少,全身的陽熱鬱積蒸騰,開始小便短赤,接著大便乾燥而顏色發黑,熱氣就從腎臟到達膀胱。膀胱中的血海遇到濕熱鬱蒸之氣,必然會轉化為瘀血,表現為小腹脹滿硬痛。
這和本篇的三急下證大同小異,都是寒氣盡去,陽氣回升的症狀,應該用桃核承氣湯治療,使瘀血從大便排出,疾病就會痊癒。然而,本文中「必便血也」之後,應該去除「桃核承氣湯主之」七個字。如此一來,本文中「以」字的文義,才算有依據。用「以」字來表達,是表示原因。因為瘀血的症狀,原本不能自行便血,其中自有治療方法。
若以為桃花湯證,則大誤矣。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少陰為病,但厥無汗,為陰寒在裏,陽氣不能外達,此本四逆湯證,但溫其裏寒,水得溫自能作汗。若強發其汗,三焦水液既少,不能供發汗之用,陽熱隨藥力暴發,必牽動全身陽絡,血隨陽升,一時暴決而出於上竅,如黃河之潰堤,平吾山而溢鉅野,不能限其所之,故或從口鼻出,或從目出,卒然難以預定。氣脫於下,血冒於上,脫如垂死之離魂,冒如大辟之去首,脫者不還,故曰厥。
白話文:
千萬別把這個症狀誤認為桃花湯的證候。少陰病,病人只表現出厥逆,沒有汗,卻強行發汗,必定會動搖血氣,也不知道血氣會從哪裡流出,有可能從口鼻,也有可能從眼睛流出,這就是所謂的下厥上竭,非常難治。少陰病,病人只表現出厥逆沒有汗,是因為陰寒在內,陽氣無法外達,這原本是四逆湯的證候,只需要溫暖內裡的寒氣,水溫暖了自然就會出汗。如果強行發汗,三焦的水液已經不足,無法提供發汗所需,陽熱隨著藥力猛烈發散,必然會牽動全身的陽絡,血隨陽氣上行,突然大量流出上竅,就像黃河決堤,淹沒平原,無法控制它的流向,所以有可能從口鼻流出,也有可能從眼睛流出,突然發生,難以預料。氣往下脫落,血往上冒,脫落就像快要死去的靈魂,冒出就像被斬首的頭顱,脫落就無法回來,所以叫做厥。
冒者立罄,故曰竭。陰陽並脫故稱難治。此與婦人倒經敗血出於口鼻者,固自不同,鄙意當用大劑炙甘草湯以復既亡之陰,復重用龍、牡、薑、附以收散之陽,或能於十百之中,挽救一二。此亦仲師言外之微旨也。
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陰病惡寒,表陽虛也。身踡而利,裏陽虛也。手足逆冷,中陽不達四肢也。蓋人一身之衛氣,為水液所蒸化,而衛氣之強弱,實視血中熱度高下為標準。血中熱度漸低,皮毛中水液不能不化氣,衛陽因見微弱而病表寒。人一身之肌肉,皆為孫絡所密佈,血熱與外寒相抗,是生表熱,因有一時暴煩欲去衣被者,若一身肌肉血熱不充,則血中黃色之餘液,盡成寒水,而踡臥不起。寒水下陷腸胃,因而下利。
白話文:
病人如果已經虛脫到無力回天,就叫做竭,陰陽都已經耗盡,所以很難治癒。這跟婦女經血逆流,從口鼻流出的情況不同,我的看法是應該用大量炙甘草湯來恢復失去的陰氣,再大量使用龍骨、牡蛎、生薑、附子來收斂散失的陽氣,或許能從百人之中挽救一兩個。這也是仲師醫書中隱藏的精髓。
少陰病患者,怕冷,身體蜷縮還拉肚子,手腳冰冷,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
少陰病患者怕冷,是因為表層陽氣虛弱。身體蜷縮還拉肚子,是因為內部陽氣虛弱。手腳冰冷,是因為陽氣無法到達四肢。人體的衛氣是由水液蒸發而成,而衛氣的強弱,實際上取決於血液的溫度高低。血液溫度逐漸降低,皮毛中的水液就無法蒸發成氣,衛陽就會變得虛弱,因此出現怕冷的症狀。人體的肌肉都佈滿了經絡,血液的熱量與外寒抵抗,就會產生表熱,因此會出現一時性煩躁想脫衣服的情況。如果全身肌肉的血液熱量不足,血液中黃色的殘液就會變成寒水,導致病人蜷縮臥床不起。寒水下降到腸胃,就會引起腹瀉。
中陽既敗,陽氣不達四肢,手足因而逆冷。此證為獨陰無陽,故云不治。蓋人之將死,其血先寒。血不溫,則水不化氣,營氣亡於內,而後衛氣亡於外,於無治法中求一線生路,惟有大劑四逆湯,或能救什一於千百也。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少陰為病,水氣在心下,滲入於胃,胃不能受,因而吐逆。水氣從三焦下注,輸尿管容量太窄,不能不相受,氾濫而入大腸,因而自利。陰寒內據,真陽外浮,是生躁煩。目欲瞑而寐不安,口欲言而心不耐,精氣將脫之象也。脾胃內絕,穀氣不達四肢,因而手足逆冷。試觀無病之人,飢則身寒,飽食之後,即一身手足皆熱,此即脾胃陽氣,外達四肢之明證。
白話文:
陽氣衰敗,無法到達四肢,導致手腳冰冷。這是陰氣過盛,陽氣不足的病症,難以治癒。因為人將要死去,血液會先變冷。血液不溫,水氣就無法化為陽氣,營氣會從內部消失,然後衛氣會從外部消失,在沒有治療方法的情況下,只能試著使用大劑量的四逆湯,或許能從千百人中救活一人。
少陰病患者,如果出現嘔吐、腹瀉、躁動不安、四肢冰冷的症狀,就會死亡。
少陰病患者,水氣積聚在心下,滲入胃部,胃無法承受,所以會出現嘔吐。水氣從三焦向下流入輸尿管,輸尿管容量太小,無法承受,就會溢流到腸道,導致腹瀉。陰寒之氣積聚在體內,真陽之氣浮在體表,導致躁動不安。眼睛想閉卻睡不安穩,想要說話卻沒有力氣,這是精氣將要耗盡的徵兆。脾胃功能衰竭,營養物質無法到達四肢,導致手腳冰冷。觀察正常人,肚子餓的時候會感到身體寒冷,吃飽之後,手腳就會發熱,這就是脾胃陽氣外達四肢的表現。
今絕粒多日,故冷至肘膝,此即《內經》所謂「無胃則死」之證也。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少陰為病,寒水太甚,則為自利。若下利已止,便當寒盡陽回,此利止手足溫者所以可治也。然必身和脈微,時見微汗,乃為陰陽自和。若陰竭於下而陽脫於上,則必有眩冒之變。蓋血虛之人,往往頭眩。下寒愈甚,必見戴陽。竊意此證,當重用龍骨、牡蠣以潛陽,四逆湯以溫腎,用大補氣血之熟地、潞參以固脫,譬之油燈欲滅,火必忽然大明,或煙飛於上,益以膏油則火歸其原矣,或亦愚者之千慮也。
白話文:
第一段
我現在已經斷食多日,因此感到從肘部到膝蓋都冰冷,這就是《內經》所說的「無胃則死」的症狀。
第二段
少陰病,腹瀉停止後頭昏眼花,而且經常自己冒汗,會死。
第三段
少陰病,是因為寒水過盛,才會導致腹瀉。如果腹瀉已經停止,就應該寒氣消退陽氣回升,這就是腹瀉停止手腳溫暖可以治癒的原因。但是,必須要身體溫和脈象微弱,偶爾出現微汗,才算陰陽自和。如果陰氣耗損在下,陽氣浮散在上,就會出現頭昏眼花。因為血虛的人,往往頭昏眼花。下半身寒氣越重,就越容易出現陽氣上浮。我認為這種症狀,應該重點使用龍骨、牡蠣來潛陽,用四逆湯溫暖腎臟,使用熟地、潞參來大補氣血固脫。就像油燈快要熄滅的時候,火光會突然變得明亮,或者煙霧飄向上方,如果繼續添加油膏,火焰就會回到原本的位置,也許這只是愚人的想法。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此四逆湯證也。加以脈不至,則通脈四逆湯證也。此證以陽回而生,以寒極而死。故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若不煩而躁,則心陽絕而腎陰獨張,所謂陰凝於陽也。夫少陰一證,但令有一線微陽,即屬再生之機,醫者志在救危,寧不效而受謗,毋有方而不用。張隱庵謂:「知死之所去,即知生之所從來,得一線生機而挽回之,功德莫大。
」真至言也。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此俗所謂「腎不納氣」也。六七日已盡一候,一侯已過,寒水之藏當得寒盡陽回,此時三焦水道,當漸化氣,裏氣既和,血分不受陰寒逼迫,而脈之沉緊者當去,吸入之氣當靜。蓋水與氣本是一源,無病之人,吸入之氣,由鼻直抵丹田,呼出之氣,由丹田直出肺竅。此無他,氣之下行為水,腎因收攝於下,水之上行為氣,肺乃通調於上也。
白話文:
少陰病,四肢逆冷,怕冷而身體蜷縮,脈搏摸不到,不發燒卻感到煩躁者,會死亡。
少陰病,四肢逆冷,怕冷而身體蜷縮,這是用四逆湯治療的證狀。另外,脈搏摸不到,則是「通脈四逆湯」的證狀。這種證狀,隨著陽氣回升而生,隨著寒氣極盛而死。因此,如果病人時常煩躁,想要脫掉衣被,還有得救。如果沒有發燒卻很煩躁,則是心陽絕滅,腎陰獨盛,也就是陰凝於陽的情況。對於少陰證,只要還有一線微弱的陽氣,就代表有再生的機會,醫生應該盡力救治,寧可無功而被批評,也不要放棄任何機會。張隱庵說:「知道會死的原因,就能知道生的由來,得到一線生機並挽回它,功德無量。」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
少陰病,經過六七天,呼吸急促者,會死亡。
這在民間俗稱「腎不納氣」。六七天已經過了五天的時辰,時辰已過,腎臟儲存寒水的部位應當寒氣已盡、陽氣已回,此時三焦水道應當逐漸化生氣血,裡氣調和後,氣血不受陰寒逼迫,原本沉緊的脈象應當消失,吸入的氣息應當平靜。因為水與氣本來同源,沒有疾病的人,吸入的氣息,由鼻子直達丹田,呼出的氣息,由丹田直達肺部。這是因為氣的下行就是水,腎臟在下方收攝它;水的上行就是氣,肺部在上通調它。
腎氣下絕,肺氣上脫,其息乃高。金匱云:「在下焦者其吸遠,難治。」高則易出,遠則不至,同一例也。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少陰為病,大率寒水太勝,水氣愈寒,則血中熱度愈低,其脈因微細而沉。重陰之人,不能受清陽之氣,故終日昏昏欲睡,此為少陰本證。汗出不煩,則心陽大衰。自欲吐者,陰寒迫於下,胃中陽氣垂絕也。蓋少陰之病,以中陽為生化之本,故「惡寒,踡臥手足溫者,可治」,以胃中陽氣,尚能旁達四肢也。「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以心陽鬱而欲動,終不為陰寒所陷。
白話文:
腎臟的能量下降,肺部的能量向上散失,呼吸變得急促。古書《金匱要略》記載:「下焦虛寒的人,呼吸急促,難以治療。」呼吸急促表示能量易於流失,呼吸微弱則能量難以到達,這是一樣的道理。
少陰病症狀為脈搏微弱細小且深沉,患者只想躺著,出汗但並不覺得煩躁,自己想吐,病程五到六天後,開始腹瀉,又感到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最終會死亡。
少陰病主要原因是寒水過盛,水氣越冷,血液中的熱度就越低,所以脈搏微弱細小且深沉。陽氣不足的人,無法接受陽氣的溫煦,所以整天昏昏欲睡,這是少陰病的本質。出汗但並不覺得煩躁,說明心陽衰竭。自己想吐,是陰寒從下向上逼迫,胃部陽氣衰弱的表現。少陰病的治療重點在於溫補中陽,因為中陽是生化之本。所以「怕冷,蜷縮著身體,四肢溫暖的,可以治療」,說明胃部陽氣還能到達四肢。 「時常感到煩躁,想脫掉衣服被子的,可以治療」,說明心陽鬱結想活動,尚未被陰寒完全困住。
譬之久悶思嚏,久臥思起,雖不遽達所願,其中尚有動機存焉。若夫汗出不煩,則心陽將絕。自欲吐,則胃陽將絕。此時若早用厥陰篇通脈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或可挽救一二,若以為病者安靜不足慮,五六日後,自利煩躁,不得臥寐,真陽外脫,已無救矣。此仲師言外之微旨,向來注家無人道及,為可恨也。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_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_
白話文:
就像人長時間悶著想打噴嚏,躺久了就想起來,雖然不一定馬上實現,但心裡還是有想要行動的動機。如果出汗卻不感到疲倦,就代表心陽快要衰竭了;如果自己想吐,就代表胃陽快要衰竭了。這時候如果及早使用厥陰篇的通脈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或許還能搶救一二。如果認為病人安靜沒什麼好擔心的,等到五六天後,病人自己拉肚子、煩躁不安、睡不著覺,真陽外洩,就真的無救了。這是仲師言外之意,歷來的註解者沒人能理解,真是令人惋惜。
少陰病剛開始時,反而發熱,脈象沉的,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藥方:
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製。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甘草炙(各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二節為少陰初病,及其未見吐利逆冷諸裏證,先行發汗,預防裏證之治法。後節「無裏證」二語,原自賅上節言之。後節「得之二三日」,即為申明前節始得之義。要其為有表熱無裏證可以發汗而愈則一也。且前節之脈沉實,賅後節言之。《金匱.水氣篇》云:「水氣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白話文:
麻黃附子甘草湯配方
- 麻黃、炙甘草(各兩)
- 附子(一顆,炮製)
藥材用法
將上面三味藥,用七升水先將麻黃一兩煮沸,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取三升藥液,去掉藥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這兩段文字是針對少陰初病,在尚未出現嘔吐、腹瀉、逆冷等裡證的情況下,先行發汗,以預防裡證的治療方法。後一段的「無裡證」這兩個字,原本就包含在上一段中提到。後一段的「發病已經二、三天」,也就是申明前一段發病之初的意思。總之,只要是有表熱而沒有裡證,就可以發汗來治癒。而且前一段的脈象沉實,也包含在後一段中提到。《金匱要略.水氣病篇》說:「水氣病,脈象沉小,屬於少陰。」
虛脹者屬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所列方治,實為麻黃附子甘草湯,此即始得少陰病,必見沉脈之明證。初非見沉脈者,但宜麻黃附子細辛湯,不見沉脈者,方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也。蓋太陽傷寒,未經發汗,水氣由手少陽三焦(即西醫所謂淋巴系統),併注寒水之藏,即為少陰始病。水氣下注,故其脈沉。
少陰始病,太陽標陽不隨寒水下陷,故反發熱。水壅寒水之藏,輸尿管太窄,不能容納,始溢入迴腸而病自利。少陰始病,水氣未經氾濫,故不見裏證。反發熱者,水藏之寒,不與表氣相接,故於麻黃附子湯中,用氣辛味烈之細辛,溫水藏而散其寒,使水氣與表熱相和而作汗。但無裏證者,水氣雖陷,與太陽標陽,未曾隔絕。
白話文:
虛脹是氣水造成的,發汗後就會好。脈相沉的人,適合用「麻黃附子湯」。所列的方子,實際上是「麻黃附子甘草湯」,這是少陰病剛開始時,一定會出現沉脈的明證。本來不是沉脈的人,只適合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沒有沉脈的人,才能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因為太陽傷寒,還沒發汗,水氣從手少陽三焦(也就是西醫所說的淋巴系統)進入膀胱(寒水之藏),這就是少陰病的開始。水氣向下流,所以脈相沉。
少陰病剛開始時,太陽經的標陽沒有跟著水寒下陷,所以反而發熱。水積在膀胱,輸尿管太窄,容納不下,接著流入迴腸,所以會腹瀉。少陰病剛開始時,水氣還沒有氾濫,所以沒有裏證。反而發熱,是因為膀胱中的寒氣,不接觸體表陽氣,所以「麻黃附子湯」中,加入辛熱氣味劇烈的細辛,溫暖膀胱,散去寒氣,讓水氣和體表熱氣相結合,產生汗液。但沒有裏證的人,雖然水氣下陷,但和太陽經的標陽還沒有隔斷。
寒水之下陷,實由中陽之虛,故於麻黃附子湯也,用炙甘草以益中氣,使中氣略舒,便當合淋巴微管乳糜,外達皮毛而為汗。張隱庵乃獨認麻黃附子甘草湯為發汗之劑,於麻黃附子細辛湯則否。要其謬誤,特因前一節無「發汗」字,後節有「微發汗」句,強作解人。獨不見《金匱.水氣篇》心下堅大如盤證,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下,有「分溫三服,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之訓乎。豈加桂甘薑棗,纔能發汗,去桂甘薑棗,即不能發汗乎。
況麻黃附子加炙甘草,尚能發汗,易以辛溫散寒之細辛,反謂不能發汗,有是理乎!是所謂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也。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白話文:
寒邪入侵,沉陷於下,主要是因為人體陽氣虛弱,所以要用麻黃附子湯來治療。其中加入炙甘草,可以補益中氣,使中氣稍微舒展,就能夠促進淋巴微管乳糜的運作,從而外達皮毛,形成汗液。張隱庵認為只有麻黃附子甘草湯能發汗,而麻黃附子細辛湯則不能,他之所以有這種錯誤的理解,是因為前者沒有「發汗」字眼,而後者有「微發汗」的說法,他就強行解釋成這樣。然而,難道沒有看到《金匱要略·水氣篇》中,治療心下堅硬如盤的症狀,用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有「分溫三服,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的記載嗎?難道只有加了桂甘薑棗才能發汗,去掉了桂甘薑棗就不能發汗了嗎?
況且,麻黃附子加炙甘草尚能發汗,再加入辛溫散寒的細辛,反而說不能發汗,這道理何在?這就如同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一樣荒謬。
少陰病,如果發病超過兩三天,出現心煩意亂,無法安臥的情況,可以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阿膠(三兩)黃芩、芍藥(各二兩)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三升,去滓,內阿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為病,多由寒水下陷,陰寒內據,陽氣格於四肢,故手足逆冷。裏寒既勝,表陽復虛,故惡寒踡臥。水氣溢入大腸,故自利。究其陰盡陽回,亦當在七日經盡之後。要未有二三日以上即病陽熱者。黃坤載云:「水藏在陽明為不足,在少陰為有餘。有餘則但欲寐。本篇之首章是也。
白話文:
黃連阿膠湯配方
黃連(八錢)阿膠(六錢)黃芩(二枚)
以上五味,用水六杯,先將前三味煮沸,去渣取三杯湯,放入阿膠溶化,稍冷後加入雞子黃,攪拌均勻,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少陰病,多是由於寒水下陷,陰寒內聚,陽氣阻隔於四肢,故手足逆冷。體內寒症嚴重,體表陽氣又虛弱,故惡寒蜷縮而臥。水氣溢入大腸,故腹瀉。細究陰盡陽回的症狀,應當在七日經期結束後。但有人未滿二三日便出現陽熱症狀。黃坤載說:「水藏在陽明經中是虛症,在少陰經中是實症。實症便倦怠嗜睡。本篇的首章就是這樣的症狀。
不足則不得臥,陽明篇「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是也。陽動陰靜,相去天淵,斷無二三日前,方病濕寒,二三日後,遽變燥熱之理。此蓋陽明府熱之傷及少陰,非少陰之自病。」其說頗為近理,為向來注家未能見及。胃中燥熱上薰,故心中煩。陽熱張於上,故不得臥。考其病原,實為血虧液耗,故不為白虎承氣證,而為黃連阿膠湯證。
按人一身之生血之原,起於入胃之穀食,穀食多膠粘之性,其津液所化,即為白血球,既而隨營氣上升,達於心肺二藏,乃一變而紅血球。今以胃中燥熱,阻其血生之原,則心肺無所承受,不特心臟血少而生煩,肺營不得承胃中水穀之液,而水之上源垂絕。方用苦降之芩、連以清上熱,阿膠、芍藥補血而行瘀,加生雞子黃二枚培養中氣,而滋生血生津之原(按西說雞子含有發揮油,以助消化力,中有硫磺磷質。按磷質為骨與髓之未成者。
白話文:
人體如果氣血不足,就無法平躺,這就像《傷寒論》陽明篇中提到的「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一樣。陽氣屬動,陰氣屬靜,兩者差異如同天壤之別,不可能前兩三天是寒濕之症,突然就變成燥熱。這其實是陽明經熱傷及少陰經,而不是少陰經本身的病變。這個說法相當合理,是過去的注解中沒有提到的。胃中燥熱往上薰蒸,所以心中煩躁。陽熱往上衝,所以無法平躺。分析病因,實際上是血虧液耗,所以不屬於白虎湯的證型,而是黃連阿膠湯的證型。
人體一身血液的來源,來自於進入胃中的食物,食物具有黏稠的性質,其津液轉化成白血球,然後隨著營氣上升,到達心肺,再轉化為紅血球。現在胃中燥熱阻礙了血氣生成,心肺就無法接受血液,不僅心臟血液不足而產生煩躁,肺部也無法承接胃中水穀的精華,導致水源枯竭。因此使用黃芩、黃連清熱降火,阿膠、芍藥補血行瘀,再加入生雞蛋黃兩枚以滋養中氣,促進血液和津液的生成。(按照西醫說法,雞蛋含有卵磷脂,有助於消化,裡面也含有硫磺和磷質,磷質是骨髓未成熟的物質。)
雞骨本小,今在卵中,當以出卵之雞推算,為數甚微。惟硫質為雞子黃全部分,熱力硫磺,在中醫原係增長胃中消化力之品,大致含於發揮油中,資人體內細胞之基質。愚按此即白血球之原質,又言雞卵含有甲種維生素,能防止結膜乾燥症,卵黃更含有乙種維生素能防腳氣病。予按所謂維生素者,為精血環周之原料,足以滋燥除煩,心腎之交,實有賴乎此)。
但使津血漸復,心氣得下交於腎,腎氣得上交於心,乃得高枕而臥焉。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白朮(四兩)人參(二兩)茯苓、芍藥(各三兩)
白話文:
雞的骨頭很小,現在在蛋裡面,這樣算起來,出蛋的雞數量非常有限。雞蛋的黃色部分主要是硫質,熱量和硫磺在中醫裡本來是用來增強胃部消化能力的,一般含在油脂中,供應人體內細胞的基本物質。我認為這就是白血球的基本成分,並且雞蛋還含有A維生素,可以防止結膜乾燥症,而蛋黃則含有B維生素,可以預防腳氣病。我認為所謂的維生素,是精氣和血液的原料,足以滋潤和消除煩躁,心與腎的交互也實際上依賴於此。
如果身體的津液和血液逐漸恢復,心臟的氣可以與腎臟相交,腎臟的氣也能與心臟相交,這樣就可以安心地躺下休息了。
關於少陰病,如果有一兩天的情況下,口中感到和諧,而背部感到寒冷的話,應該進行艾灸,用附子湯來治療。
附子湯的方劑
- 附子(二枚炮)
- 白朮(四兩)
- 人參(二兩)
- 茯苓、芍藥(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正陰寒方盛之時,不應便知五味,隱庵以五味釋口中和,是不然。口中和當是不燥不吐。不燥則水氣在上。不吐則胃中無熱,不能與水氣相抗。惟胃中無熱而水氣獨盛,其證當下利而手足逆冷,不當獨見背寒。其背惡寒,則太陽之表證也。以少陰病而兼太陽表寒,是宜先灸風池、風府以泄其表,然後用附子湯以溫其表。
按六氣之病,惟溫病不當被火,以其津液先耗也。少陰證而見表寒,則在裏之寒濕必甚。與溫病之不當被火者,適得其反,故不妨先用灸法,以微除其表寒而通陽氣,繼乃用生附子、白朮祛皮中水氣,且水寒則中氣不達,於是用人參以和之,茯苓以降之。水寒則血凝,更用芍藥以泄之,而表裏通徹矣,此亦先解其表後溫其裏之意也。
白話文:
加入五種味道,用八升水煮成三升,去掉藥渣,趁溫熱時喝一升,每天喝三次。
少陰病,發病一兩天,正是陰寒最盛的時候,不要馬上知道五種味道,隱庵用五味釋放口中津液是錯的。口中津液調和應該是既不乾燥又不反胃。不乾燥,則水氣在上。不反胃,則胃中沒有熱氣,不能與水氣抗衡。只有胃中沒有熱氣而水氣獨盛,才會有腹瀉和手腳發冷的症狀,而不會只有背部發冷。背部怕冷,則是太陽表證。少陰病兼有太陽表寒,應該先灸風池、風府穴來祛除表寒,然後用附子湯來溫暖表層。
按照六氣致病的理論,只有溫病不能用火,因為津液已經先消耗了。少陰病出現表寒,那麼體內的寒濕一定很嚴重。這與溫病不能用火的情況正好相反,所以不妨先用灸法,稍微消除表寒,疏通陽氣,然後再用生附子、白朮去皮去除體內的水氣。而且水寒則中氣不通暢,於是用人參來調和,茯苓來利水。水寒則血凝,再用芍藥來疏通,這樣表裏就通暢了。這也是先解決表寒,再溫暖內部的意思。
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脾主肌肉及四肢,惟腎主骨。少陰為病,水勝而血寒。血中熱度既低,陽氣不能外達於肌肉,故身體疼。四肢為諸陽之本,陰寒內據,則中陽不達四肢而手足寒。水寒則濕凝,濕流關節則骨節痛。水寒血凝,裏陽不達,故其脈沉。而治法特主附子湯以溫裏。水得溫則衛陽復而滲入骨節之寒濕,足以化氣外出而內痛止。
血得溫則營氣達而肌肉,手足之熱度高,不復以脈絡凝瘀而見逆冷痠疼諸證。所以獨不用灸者,為其無太陽之表寒也。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白話文:
少陰病症狀包括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脈象沉細,可用附子湯治療。
如果少陰病患者出現腹瀉並伴隨膿血,則可以用桃花湯治療。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觔,一半整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內赤石脂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少陰為病,水凝而血敗,寒水過多,不及注腎膀而為溺,乃溢入迴腸而下利。水寒血凝,浸成朽腐,乃便膿血,非溫化其寒而填止其濕,不惟下利不止,而膿血又將加劇。此證先下利而見膿血,與《金匱》先便後血正同,故桃花湯方治,亦與《金匱》黃土湯略相似。方中用赤石脂,與用竈中黃土同,用乾薑與用附子同,用粳米與用甘草同。
白話文:
桃花湯方用赤石脂、乾薑和粳米三味藥材,以水煮米至熟後,去渣,再加入赤石脂,溫熱服用七分,一天三次。若服用一次後症狀好轉,則停止服用。此方用於治療少陰病,因寒水過多導致血敗,水寒凝滯而出現下利膿血的症狀。赤石脂、乾薑、粳米分別相當於黃土、附子、甘草,旨在溫化寒水、填止濕邪,緩解下利和膿血的症狀。
惟下血為濕熱傷血而下注,與水寒傷血不同,故彼方有黃芩而本方無之。下血為鮮血,與腐敗而成膿血者,又不同,故彼方有養血之阿膠、地黃,而本方無之。此則二證之不可通治者也。試觀癰疽之成,有濕熱壅阻,血絡腐敗而成膿血者。有寒濕壅阻,血絡腐敗而成膿血者。
若夫少陰之下利而見膿血,表熱不生而脈微細,其為水寒血敗何疑?婦人多淋帶者,其經水必淡,血先腐也。夫脾為統血之藏,而主一身之孫絡。血之熱度,以陰寒而益低,血之形質,以浸灌而始敗。自經滲漏不止,脾藏生血之膏液,益復空虛,故仲師立法,但令寒濕並去,脾精得所滋養,即下利膿血當愈。蓋此證寒濕為第一因。
白話文:
下血是由濕熱傷血所導致,與水寒傷血不同,所以黃芩在治療水寒傷血的方子裡有用,但在治療下血的方子裡就沒有。下血是鮮血,與腐敗變成膿血的狀況不同,因此養血的阿膠、地黃在治療膿血的方子裡有用,而在治療下血的方子裡就沒有。這兩種病症不能用同樣的藥物來治療。
觀察癰疽的形成,有濕熱阻塞,血絡腐敗形成膿血的,也有寒濕阻塞,血絡腐敗形成膿血的。
至於少陰症下利並出現膿血,表熱不生且脈微細,顯然是水寒血敗,毫無疑問。女性常有淋帶問題,她的經水一定很淡,血先腐敗了。脾臟負責統血,並主導全身的孫絡。血的熱度因陰寒而降低,血的質地因浸灌而腐敗。經血不斷滲漏,脾臟生血的膏液越來越虛,所以仲師制定治療方法,只讓寒濕去除,脾精得到滋養,下利膿血就能痊癒。因為寒濕是造成此症的根本原因。
由寒濕浸灌,致內臟血絡腐敗為第二因。由下利而脾精耗損為第三因。方治所以用赤石脂為主藥,乾薑次之,而粳米又次之也,譬之蘆灰止水,黍谷回春,土膏發而百物生矣。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少陰為病,水盛於裏,故惡寒。水寒而奪其血之溫度,故無表熱。二三日至四五日,已將及一候,設令陽氣漸復,在裏之寒水,當從陽化氣,從肌表外泄為汗。惟水寒內據,血絡凝瘀,乃病腹痛,譬之冬令手足寒鬱而血凝,因病凍瘃,始則結而成塊,久則癢痛潰爛。少陰病之腹痛便膿血,何以異此,假令當未下利未便膿血之時,一見腹痛,急用四逆湯以溫之,陰寒內解,水氣四出,則小便當利。小便利則水道得所輸泄,決不至溢入大腸而下利不止。
白話文:
由寒濕浸入,導致內臟、血脈腐壞,是腹痛下利的第二個原因。由下痢而導致脾臟精氣耗損,是第三個原因。因此治療方法,主要以赤石脂為首要藥材,其次是乾薑,再其次是粳米。就像蘆葦灰能止水,黍谷能使枯萎的植物重獲生機,土膏能滋養萬物生長。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痢不止,大便中有膿血的,用桃花湯治療為主。
少陰為病,體內水濕過盛,所以怕冷。水寒奪去了血液的溫熱,所以沒有外表的發熱。二三日至四五日,已經接近一個時候了,如果陽氣逐漸恢復,體內的寒水就會被陽氣化為氣,從皮膚表面排出為汗。但由於水寒內滯,血脈凝滯,因此導致腹痛。就像冬日時手足嚴寒而血凝固,引起凍瘡,開始時結塊,久了就會發癢疼痛潰爛。少陰病的腹痛便膿血,與此相差無幾。假設在還未下痢便膿血的時候,一出現腹痛,就趕緊用四逆湯溫暖身體,解除體內的陰寒,水氣四散排出,小便就通暢了。小便通暢了,水液就得到了排泄的管道,就不會溢入大腸而導致下痢不止了。
且陰寒一解,肌肉得溫,脈絡漸和,即不當更便膿血,所謂曲突徒薪也,惟其失此不治。水道壅塞,因見小便不利。水溢後陰,則下利不止。水寒血腐,因便膿血。證情與前證同,故治法亦同。桃花湯命意,說已見前,茲不贅。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師但言下利便膿血者可刺,而不言所刺何穴。張隱庵舉可刺之由,為膿血之在經脈,此說良是。柯音伯直以為當刺期門,不知同一下血,不能不研求虛實而辨其所從來。《金匱》云:「婦人中風,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
白話文:
如果陰寒消散,肌肉溫暖,脈絡逐漸恢復正常,就不應該再用藥引流膿血,這就像堵塞煙囪卻添柴火一樣,徒勞無功。只有因為沒有把握住這個时机而没能治疗好。如果水道阻塞,就會出現小便不暢。水流溢出後陰,則會導致腹瀉不止。水寒血腐,就會出現排泄膿血。症狀和之前相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一樣。桃花湯的用意之前已經說明,這裡就不再赘述了。
少陰病患者,如果腹瀉並排泄膿血,可以針灸。
老師只說腹瀉並排泄膿血的患者可以針灸,但沒有說明針灸哪個穴位。張隱庵認為應該針灸經脈上的膿血,這個說法很正確。柯音伯直接說應該針灸期門穴,卻沒有考慮到同一下血,不應該不研究虚实情況就判定針灸部位。《金匱要略》中記載:「婦女中風,像胸中結塊一樣,神志不清,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應該針灸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瀉血。」「陽明病患者,下血神志不清,這是熱邪侵入血室,但頭上出汗,應該針灸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瀉血,汗出透徹則病癒。」
」今謂水寒血腐之少陰證,可與陽熱血實者同治,此正與醉餘夢囈,略無差別,然則謂當刺期門者,妄也。按此證孫梓材言:「當刺臍下一寸關元。」此穴為任脈上行經穴,下通胞中血海,上承脾之大絡,刺之以泄寒毒,外覆以附子或薑片,灼艾而灸之,使寒濕得溫化氣,下利膿血乃愈。蓋火氣雖微,散入脈絡中而力甚巨也。
又云:「此證若兼小便不利,當得兼刺合谷,不應,則更刺氣海,而水道自通。」陳藏器之所指幽門二穴,交信二穴,雖不若柯韻伯之迂遠,然究不若刺關元之信而有徵耳。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燥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白話文:
現在有人說水寒血腐的少陰證,可以和陽熱血實的證狀一起治療,這就如同醉酒後胡言亂語,毫無差別。認為應該刺期門穴的人,是錯誤的。根據孫梓材的說法,應該刺臍下一寸的關元穴。這個穴位是任脈上行的經穴,向下通達胞中血海,向上連接脾經的大絡。刺這個穴位可以泄寒毒,並在外覆以附子或薑片,用艾灸灼之,使寒濕得到溫化氣,下利膿血即可痊癒。雖然火氣微弱,但散入脈絡中,其力量卻十分強大。
還有人說,如果這種病症伴隨小便不利,應該同時刺合谷穴,如果無效,就再刺氣海穴,這樣水道就會通暢。陳藏器所指的幽門二穴、交信二穴,雖然不像柯韻伯所說的那麼迂遠,但最終還是不如刺關元穴更可靠有效。
少陰病,伴隨嘔吐腹瀉,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可用吳茱萸湯治療。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為病,設但見吐利手足逆冷,此外絕無兼證,則方治當用四逆、理中,要無可疑。其所以四肢逆冷者,則因上吐下利,中脘陽氣微弱,不能旁達四肢故也。顧同一吐利手足逆冷之證,而見煩躁欲死,即不當妄投四逆、理中,所以然者,中陽既虛,則上下隔塞不通,浮陽上擾,因病煩燥。薑附熱藥,即以中脘隔塞之故,不能下達,反以助上膈浮熱而增其嘔吐,故但宜緩以調之。
白話文:
吳茱萸湯方,用吳茱萸一升洗淨,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將這四味藥材用七升水煮成二升,去渣,溫服七合,每天服用三次。如果患者是少陰證,僅出現嘔吐、腹瀉、手足逆冷,沒有其他併發症,那麼應當使用四逆湯或理中湯,沒有疑問。四肢逆冷的原因是上吐下瀉,中脘陽氣虛弱,無法到達四肢。但如果患者同時出現嘔吐、腹瀉、手足逆冷,又伴隨煩躁欲死的症狀,則不應隨意使用四逆湯或理中湯。因為中陽虛弱,上下隔塞不通,浮陽上擾,導致煩躁。薑附等熱性藥物因中脘隔塞,無法下達,反而會助長上膈浮熱,加重嘔吐。因此,應該用溫和的藥物調治。
方中但用溫中下氣之吳茱萸以降嘔逆,餘則如人參、薑、棗,皆所以增胃汁而扶脾陽,但使中氣漸和,津液得通調上下四傍,而嘔吐煩躁當止。水氣微者,下利將隨之而止。設嘔吐煩燥止而下利未止,更用四逆、理中以善其後,證乃無不愈矣。此可於言外體會而得之。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傷寒湯方
豬膚(一觔)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病至三陰,大抵水寒濕勝,故下利一證,見於太陰者固多,見於少陰者亦復不少。惟少陰之下利,常與手足厥逆惡寒踡臥相因,寒水盛而中陽敗也。至於陰寒下注,胃液少而陽熱上浮,乃有咽痛胸滿心煩之證。胃液虛則胃底胆汁化燥,燥氣上炎於食管,因病咽痛。腸胃中穢濁下行暢遂,上氣始通,故有大便行後,因得噫噯而胸悶始解者,有大便後得欠伸而胸膈始寬者。
白話文:
方劑中只使用溫暖中焦,下降氣逆的吳茱萸來緩解嘔吐。其他的人參、薑、棗子,都是用來增加胃液,扶助脾臟陽氣。只要讓中氣逐漸平和,津液能夠順暢地調和上下四方,那麼嘔吐煩躁的症狀便會停止。水氣輕微的,下痢的症狀也會跟著停止。假使嘔吐煩躁停止,而下痢未止時,再用四逆湯、理中湯來善後治療,這樣沒有治不好的。這些可以在話語之外體會體會。
少陰病:下痢,咽喉疼痛,胸悶,心煩,豬膚湯主治。
傷寒湯方
豬皮(一斤)
上述一味藥材,加水一斗煮至五升,去除渣滓,加入蜂蜜一升,白粉五合,熬煮至香味撲鼻,均勻攪拌,溫熱服用,分六次服用。
疾病進展到三陰病,通常是水寒濕邪盛,所以下利症狀常出現在太陰病,在少陰病中也不少見。只是少陰病的下利,通常會伴隨著手足冰冷、畏寒蜷臥的症狀,是因為寒水盛而中焦陽氣衰敗所致。至於陰寒下注,胃液減少而陽熱上浮,才會出現咽喉疼痛、胸悶、心煩的症狀。胃液虛弱,胃底的膽汁就會化為燥熱,燥熱之氣上炎至食道,因此會咽喉疼痛。腸胃中的穢濁順暢地向下排出,上氣才得以暢通,所以有的人大便後,因為能夠打嗝而胸悶得到緩解;有的人大便後可以伸展打哈欠,胸膈才得以寬鬆。
惟腸胃中淋巴微管乳糜,以下利而日減,大便即不得暢行而見後重,由是上氣不通而病胸滿。胃居膈下而心居膈上,胃熱上薰,心乃煩亂。之三證,病氣皆見於上,而病根實起於下利。因下利而胃中胰液脺液饞涎,一時並涸,大便因是不得暢行。仲師因立豬膚湯一方,用豬膚以補胰液,白蜜以補脺液,加炒香之米粉以助胃中消化力,若飯灰然,引胃濁下行,但令迴腸因潤澤而通暢,則腐穢可一泄而盡。
下氣通則上氣疏,咽痛胸滿心煩且一時並愈矣(近世驗方,用豬油二斤熬去滓,加入白蜜一斤煉熟,治肺熱聲啞,意即本此)。
白話文:
腸胃裡的淋巴微管乳糜液流失,導致下痢,排便不暢,出現後重感,進而導致胸悶氣喘。胃在膈膜下方,心在膈膜上方,胃熱往上熏蒸,使得心煩意亂。這三種症狀,病氣皆表現在上半身,但病根卻源於下痢。下痢導致胃中胰液、脺液及唾液都減少,因此大便不暢。醫者因此創立豬膚湯方,用豬膚補胰液,白蜜補脺液,加入炒香的米粉幫助胃部消化,如同飯灰一樣引導胃濁下降,讓迴腸潤澤通暢,腐穢得以排出。
下氣通暢後,上氣也跟著舒緩,咽痛、胸悶、心煩等症狀也同時痊癒。(近代驗方中,用豬油兩斤熬去雜質,加入白蜜一斤煉熟,用於治療肺熱聲啞,其原理即出自此)。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生用)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桔梗湯方
即前方加桔梗(一兩,煎法同前)
何以知為少陰病,以脈微細但欲寐也。脈微細則營熱日消,但欲寐則衛陽日損。二三日咽痛,則已寒盡陽回,而病在食管。胃熱勝而燥氣上逆,治之者當以清胃熱為主,此固盡人而知之。然何以不用白虎湯而用生甘草一味。蓋生甘草能清熱而解毒,胃熱上蒸,血分鬱久成毒,若瘡瘍然,痛久則潰爛隨之矣。
白話文:
如果病人得了少陰病,兩三天後出現喉嚨痛,可以給他喝甘草湯。如果喝了甘草湯後情況沒有好轉,就再給他喝桔梗湯。
仲師用甘草湯,蓋先於未成咽瘡時預防之治法也。然則不差何以用桔梗湯?蓋胃中燥熱上僭,肺葉受灼則熱痰膠固而氣機不得宣達,非開泄肺氣,則胃中鬱熱不得外泄,故加開泄肺氣兼有鹼性之桔梗,以破咽中熱痰,使熱痰以潤滑而易出,胃中熱邪且隨之俱泄,而咽痛可以立止。
予常見道士宋左丞治咽喉證,常用青梅去核,中包明蠜,置瓦上煅灰,吹入病人咽中,熱痰傾吐而出。雖瘡已成者,猶為易愈,此亦仲師用桔梗湯之遺意也。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白話文:
古時候的仲師使用甘草湯來預防咽喉痛,這是在咽喉痛還沒形成之前就採取的預防措施。如果已經出現咽喉痛,為什麼還要用桔梗湯呢?因為胃中燥熱上衝,灼傷肺葉,導致熱痰粘稠,氣機無法宣暢,如果不疏泄肺氣,胃中的鬱熱就無法外泄。所以要加入桔梗,它可以開泄肺氣,同時還有鹼性,可以破除咽喉中的熱痰,讓熱痰變得潤滑,容易排出,胃中的熱邪也隨之排出,咽喉痛就能馬上止住。
我經常看到道士宋左丞治療咽喉疾病,他常用青梅去核,包上明蠜,放在瓦片上燒成灰,吹進病人咽喉,熱痰就會傾瀉而出。即使已經形成瘡瘍,也容易治癒,這也是仲師使用桔梗湯的用意。
少陰病,咽喉受傷,生瘡,不能說話,聲音出不來,可以用苦酒湯治療。
苦酒湯方
半夏(十四枚。七乃水之生成數,十四乃偶七而成,偶中之奇也)雞子(一枚去黃)
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嚥之,不差,更作三劑。
此節病證治法,歷來注家,多欠分曉。先言咽中傷而後言生瘡,則因傷而成瘡可知。然咽中何以傷,此不可不辨也。不能語言為瘡痛,與不能飲食同,此言略無深意。但聲不出,又屬何因?曰:「聲不出者。」非無聲也,有所阻礙故也。蓋此證始因咽痛,醫家刺以刀針,咽中遂傷,久不收口,因而生瘡,至於不能語言。
白話文:
治療咽喉腫痛的苦酒湯,需要半夏十四枚(七的兩倍,代表著陰陽調和)、雞蛋一枚去除蛋黃。將半夏放入苦酒中,用雞蛋殼裝著刀環,放在火上煮沸三次。去除藥渣,少量含服,如果沒有改善,可以再服用三劑。這種病症的治療方法,歷來注家都理解得不透徹。文中先說咽喉受傷,後說生瘡,說明是因傷而生瘡。但是咽喉為什麼會受傷,這點不能不辨明。不能說話和不能吃飯是一樣的,這句話沒有深意。但是為什麼發不出聲音?這是因為有東西阻礙了發聲。這個病症一開始是因為咽喉疼痛,醫生用刀針刺傷了咽喉,傷口久久不癒合,導致生瘡,所以不能說話。
風痰阻塞,聲乃不出,苦酒湯方治,以止痛潤燥為主,生半夏入口麻木,有止痛之能,而下達風痰。猶恐其失之燥也,漬之以苦酒,則燥氣化,所以止痛滌痰而發其聲也。雞蛋白以潤燥,西醫謂有甲種維生素,能防止結膜乾燥證,而又恐其凝滯也,合以能消雞蛋質之苦酒,則凝質化,所以潤咽中瘡痛,而滋養以補其傷也。
近世相傳喉中戮傷飲食不下驗方,用雞蛋一枚,鑽孔去黃留白,入生半夏一枚,用微火煨熟,將蛋白服之,傷處隨愈,亦可證咽中傷為刀針之誤,生半夏、蛋白之能補瘡痛矣。曰:「咽之不差,更作三劑者。」宜緩治不宜峻攻也。
白話文:
風邪與痰液阻塞,聲音無法發出,可以使用苦酒湯來治療,主要目的在於止痛和潤燥。生半夏入口會產生麻木感,具備止痛的效果,並且能夠深入去除風邪和痰液。為了避免過於燥熱,我們加入苦酒,苦酒能將燥熱轉化,因此能夠止痛、清痰,並助於發出聲音。
雞蛋白具有潤燥的效果,現代醫學認為它富含甲種維生素,能預防眼結膜的乾燥症狀。但又擔心它會造成堵塞,於是我們將雞蛋白與能溶解蛋白質的苦酒混合,這樣可以將堵塞物溶解,對咽喉中的傷口有潤滑和養生的作用,補充傷口損失的養分。
近世有人傳說,對於喉部受到傷害,飲食無法順暢進入的狀況,可以用一個雞蛋,打孔取出蛋黃,保留蛋白,加入一顆生半夏,用微火加熱至熟,食用蛋白,傷口會隨即得到改善,這也證明瞭咽喉的傷害可能是由刀針所導致,而生半夏和蛋白都能夠有效補充傷口。
「如果喉部的症狀沒有得到改善,可以再做三次這種治療。」在治療時應採取緩慢而穩健的方法,而非強力攻擊。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桂枝、甘草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節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嚥之。
少陰病咽痛,前既有甘草、桔梗湯矣。此更列半夏散及半夏湯方治,既不言脈象之異,又無兼證可辨,則仲師同病異治,究屬何因。然前條但言咽痛,本條獨言咽中痛,此其可知者也。方中用生半夏,取其有麻醉性以止痛,並取其降逆去水以達痰下行,意當與咽中傷節同。用生甘草以清熱而解毒,意當與甘草湯方同。
白話文:
少陰病,喉嚨疼痛,可以用「半夏散及湯」。
「半夏散」及湯劑
材料:
- 半夏(洗過)
- 桂枝
- 甘草
做法:
以上三種材料等量,分別搗成細末,混合均勻。直接服用一小匙,一天三次。如果無法直接服用,可以加入一升水煮沸七次,放入兩小匙散劑,再煮沸三次,離火後稍稍放涼,少量喝下。
解說:
少陰病引起喉嚨疼痛,前面已經有甘草、桔梗湯治療。這裡又單獨列出「半夏散」和「半夏湯」來治療,既沒有提到脈象的不同,也沒有其他症狀可以辨別,所以張仲景在同一個病症上使用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原因不得而知。不過,前面一節只提到喉嚨疼痛,這一節特別提到「喉嚨中」疼痛,這是可以確定的。這個方劑使用生半夏,因為它具有麻醉作用,可以止痛;同時利用它降逆化痰的作用,讓痰液下行,與咽喉部的傷口相應。使用生甘草清熱解毒,與甘草湯方劑類似。
惟桂枝一味,不得其解。按近世《吳氏咽喉秘集》中,有寒伏喉痹一證,略言此證肺經脈緩寒重,色紫不甚腫,若誤用涼藥,久必爛。其方治有用細辛、桂枝、麻黃者,甚至有嗆食音啞六脈遲細之陰證,用麻黃三錢、桂枝一錢、細辛二錢者,然則此咽中痛證,脈必遲細而緩,其色當紫,其腫亦必不甚。然則仲師之用桂枝,亦所以宣通陽氣耳。
以其寒在血分,故用桂枝而不用麻黃,且緣少陰不宜強責其汗故也(咽痛用桂枝,近世無人能解)。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白話文:
桂枝單獨使用,讓人不解其用意。現代的《吳氏咽喉秘集》中記載了一種寒伏喉痹,症狀是肺經脈緩寒重,顏色紫而不腫,若誤用寒涼藥物,久必潰爛。治療時會用到細辛、桂枝、麻黃,甚至出現嗆食、聲音嘶啞、六脈遲細的陰證,也用麻黃三錢、桂枝一錢、細辛二錢。由此可見,咽喉疼痛的病症,脈象必定遲細緩慢,顏色偏紫,腫脹也不明顯。所以仲師使用桂枝,也是為了宣通陽氣。
因為寒邪停留在血分,所以用桂枝而不使用麻黃,而且少陰經也不宜強迫發汗(咽喉疼痛使用桂枝,近世無人能理解)。
少陰病,出現腹瀉,用白通湯治療。
白通湯的藥方: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胆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白通加豬胆汁湯方
即白通湯加人尿(五合)豬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無胆汁亦可。
少陰為病,原以水盛血寒為的證。水盛則溢入迴腸而下利,血寒則肢冷而脈微。血寒則水不化氣,真陽不能上達。白通湯用蔥白以升陽,乾薑、附子以溫中下,但使血分漸溫,寒水化氣上達,則下利當止。若服湯後利仍不止,水之盛者益盛,血之寒者益寒,而見厥逆無脈,甚至浮陽冒於膈上,而見乾嘔心煩。熱藥入口,正恐格而不受,故於白通湯中加鹹寒之人尿,苦寒之豬胆汁,引之下行。
白話文:
少陰病證,出現腹瀉、脈搏微弱的症狀,服用白通湯。如果腹瀉不止,出現厥逆無脈、乾嘔、煩躁不安的症狀,則使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服用此湯後,脈象出現劇烈跳動者,預後死亡;脈象微弱持續者,預後存活。
中醫古文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即白通湯加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白通加豬膽汁湯的方劑:
在白通湯中添加人尿(五合)和豬膽汁(一合)
中醫古文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無膽汁亦可。
上述五種藥材,加入三升水煮沸,取一升汁液,去除渣滓,加入豬膽汁和人尿,攪拌均勻,分兩次溫服。如果沒有豬膽汁,也可以使用。
迨服藥竟,熱藥之性內發,陽氣當行,脈即當出。但脈暴出為陽脫,譬之油燈垂滅,忽然大明。微續者為陽回,譬之爐炭將燃,起於星火。此為生死之大機,診病者不可不知也。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此條訂正)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欬者,加五味子半觔,細辛一兩,乾薑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觔。
白話文:
服用藥物之後,藥性發揮作用,陽氣開始運行,脈搏就會出現。但如果脈搏突然強勁跳動,那是陽氣虛脫,就像油燈快要熄滅時突然變得明亮一樣。如果脈搏微弱地恢復,那是陽氣回升,就像快熄滅的炭火,又燃起一絲火星一樣。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診病的人必須了解。
少陰病如果持續兩三天沒有好轉,到了四五天,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的症狀,說明體內有水氣,患者可能會出現咳嗽、小便不暢、腹瀉或嘔吐等症狀,可以用真武湯治療。
真武湯的配方: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製。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煮至三升,去渣,溫熱服用七合,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患者咳嗽,可以加入五味子半斤、細辛一兩、乾薑一兩;如果小便不暢,可以去掉茯苓;如果腹瀉,可以去掉芍藥,加入乾薑二兩;如果嘔吐,可以去掉附子,加入生薑,總量達到半斤。
腎臟下接膀胱,原屬一身溝渠,而晝夜輸泄其小便。然必血分充足,陽熱無損,水道乃行。若陰寒在下,溝渠為之不通,譬之冬令池沼,雖不遇堅冰,潦水不降,水道猶為壅塞,故少陰陰寒之證,二三日至四五日,寒水氾濫,併入太陰而成寒濕。腹與四肢為太陰部分,寒濕入腹則腹痛。
濕與水不同,水則傾泄,濕則粘滯,小便所以不利也。寒濕停蓄腹部,中陽不達於四肢,故四肢沉重。寒濕凝冱阻其血絡,因而疼痛,故真武湯方用芍藥以定痛,茯苓、生薑、朮、附以散寒而行水,此固少陰病水氣在裏之治法也。惟疼痛下「自下利」三字,直可據後文「或下利」三字而斷為衍文。
白話文:
腎臟連接著膀胱,就如同身體的排水管道,日夜不停地排泄尿液。但前提是血液充足、陽氣不損,水道才能暢通。如果體內陰寒下沉,水道就會阻塞,就像冬天池塘裡的水,即使沒有結冰,水流不暢,水道也依然堵塞。因此,少陰寒證患者,二到四天後,寒水就會泛濫,流入太陰,形成寒濕。腹部和四肢屬於太陰的範圍,寒濕入腹就會引起腹痛。
濕氣和水不一樣,水會流動,濕氣則會黏滯,所以小便不暢。寒濕停留在腹部,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所以四肢沉重。寒濕凝結阻礙血液循環,導致疼痛,因此真武湯方用芍藥止痛,茯苓、生薑、白朮、附子散寒利水,這是治療少陰病水氣內停的方子。至於「自下利」三字,可以根據後文「或下利」三字推斷為多餘的字。
「其人或欬」下,為本方加減治法。欬者加五味、薑、辛,所以蠲飲。小便利者去茯苓,不欲其利水太過。下利去芍藥加乾薑,欲其溫脾,不欲其若泄。嘔者去附子加生薑,以水在中脘,不在下焦,故但發中脘之陽,而不欲其溫腎。此又少陰病水氣外泄之治法也。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三兩)乾薑(三兩,強人四兩)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一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白話文:
「其人或咳嗽」下面,是本方的加減治法。咳嗽時,加入五味子、生薑、辛夷,用來消除飲水。小便通利者,去掉茯苓,避免利水過度。腹瀉時,去掉芍藥,加入乾薑,用來溫暖脾臟,避免像瀉泄一樣。嘔吐時,去掉附子,加入生薑,因為水停留在中脘,而不是下焦,所以只發中脘之陽,而不是溫腎。這也是少陰病水氣外泄的治法。
通脈四逆湯藥方
甘草(三兩)乾薑(三兩,身體強壯者四兩)附子(一枚,生用)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煮取濃縮至一升二合,過濾掉藥渣,分兩次溫熱服用。脈搏出現後即痊癒。面色發紅的,加入蔥白九根。腹中疼痛的,去掉蔥白,加入芍藥一兩。嘔吐的,加入生薑二兩。咽喉痛的,去掉芍藥,加入桔梗一兩。腹瀉停止後脈搏消失的,去掉桔梗,加入人參二兩。
少陰為病,水寒而血敗。水滲腸胃,則中脘陽衰,不能消融入胃之飲食,而完穀不化。陰寒內據而虛陽外浮,故裏寒而外熱。血中熱度低弱,溫度不達四肢,故四肢厥冷。血為寒水浸灌,不能流通脈道,故脈微欲絕。內真寒而外假熱,故身反不惡寒而面色赤。寒濕內陷,故腹痛。
水氣留於心下,胃中虛寒,故乾嘔。濕痰阻塞肺管,故咽痛。陰氣以下利而日損,故利止而脈不出。通脈四逆湯用甘草、乾薑以溫中焦,生附子以溫下焦。蓋水盛血寒,為少陰本病,故以「下利清穀,手足厥逆」為總綱,惟兼見脈微欲絕,乃為通脈四逆湯本證。蓋胃為生血之原,胃中寒則脈微,按太陽篇脈結代用炙甘草,則本方之甘草,亦當用炙。
白話文:
少陰病症,體內水寒導致血液衰敗,水滲入腸胃,導致中脘陽氣衰弱,無法消化吸收食物,因此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正常消化。陰寒內在積聚,虛陽外浮,所以身體內寒而外熱。血液溫度低,無法傳達到四肢,因此四肢冰冷。寒水浸泡血液,無法流暢循環,因此脈象微弱,幾乎消失。體內真寒外假熱,所以身體不畏寒反而面紅。寒濕內陷,因此腹部疼痛。
水氣積聚於心下,胃中虛寒,所以乾嘔。濕痰阻塞肺管,所以咽喉疼痛。陰氣因腹瀉而日漸損耗,所以腹瀉停止後脈象消失。通脈四逆湯使用甘草、乾薑溫暖中焦,生附子溫暖下焦。這是因為水盛血寒是少陰病症的根本原因,因此以「腹瀉清腸,手足厥逆」作為主要的症狀,但同時出現脈象微弱,幾乎消失,這才是通脈四逆湯的典型症狀。因為胃是生血之源,胃中寒則脈象微弱,依照太陽篇脈結代用炙甘草的原則,本方中的甘草也應該使用炙甘草。
惟裏寒外熱,外內不通,因病戴陽,面色乃赤,故加蔥以通之。血絡因寒而瘀,腹中為痛,故加苦平之芍藥以泄之。嘔者,為胃中有水氣,故加生薑以散之。咽痛為濕痰阻滯,故加有鹼性之桔梗以開之。利止脈不出為裏陰虛,故加人參以益之。此又通脈四逆湯因證加減之治法也。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枳實、柴胡、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欬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分俱去聲)。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白話文:
只有身體內部寒冷,外部卻發熱,內外不通暢,由於疾病導致陽氣上逆,面部發紅,所以加入蔥白以疏通氣血。由於寒邪作用,血脈不通導致瘀阻,腹中疼痛,所以加入苦味平性的芍藥以消散瘀血。嘔吐是胃中有水氣所致,所以加入生薑以散開水氣。咽痛是由於濕痰阻滯造成的,所以加入具有鹼性的桔梗以化解痰液。拉肚子後脈搏微弱是體內陰氣虛弱所致,所以加入人參以補益陽氣。這也是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來治療通脈四逆湯的用法。
四逆散配方
甘草、枳實、柴胡、芍藥
以上四種藥材,各取十分,搗碎篩粉,用白開水送服方寸匕的量,一日三次。如果咳嗽,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同時可以治療拉肚子。如果心悸,加桂枝五分。如果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分均讀去聲)。如果腹痛,加附子一枚(炮製後裂開)。如果拉肚子並伴有下墜感,先用五升水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液體,去掉渣滓,將方寸匕的散藥放入湯中,煮取一升半液體,分次溫服。
少陰病手足厥逆,原屬水寒血敗之證,故有惡寒踡臥腹痛下利諸兼證。若四逆而不見惡寒踡臥腹痛下利,其不為水寒血敗,要無可疑,故不宜四逆湯之辛溫,而宜四逆散之疏泄。所以然者,「陽氣不達四肢」同,所以不達於四肢者異也。胃為生血之源,而主四肢。水寒血腐,故血中溫度不達於四肢,而手足厥逆。
濕痰與食滯交阻中脘,故血中溫度不達於四肢,而手足亦見厥逆。但觀四逆散方治,惟用甘草則與四逆湯同,餘則用枳實以去濕痰宿食之互阻,用柴胡以解外,用芍藥以通瘀,但使內無停阻之氣,外無不達之血熱,而手足自和矣,此四逆散所以為導滯和營之正方也。惟兼欬者加五味、乾薑,與治痰飲用苓甘五味薑辛同。
白話文:
少陰病症手腳冰冷,原本是寒水血虛的表現,因此會有怕冷蜷縮、肚子痛、拉肚子等伴隨症狀。但如果出現手腳冰冷,卻沒有怕冷蜷縮、肚子痛、拉肚子這些症狀,就不是寒水血虛,這點毫無疑問,所以就不適合用辛溫的四逆湯,而應該用疏泄的四逆散。原因是「陽氣不能到達四肢」這個現象相同,但不能到達四肢的原因卻不同。胃是生血之源,且主導四肢。寒水血腐,因此血液溫度無法到達四肢,導致手腳冰冷。
濕痰和食物積滯堵塞中脘,也會讓血液溫度無法到達四肢,導致手腳冰冷。但觀察四逆散的方劑,只用甘草這點與四逆湯相同,其他用枳實來去除濕痰宿食的互相阻礙,用柴胡來解表,用芍藥來通瘀,只要內無停滯之氣,外無無法到達的血液熱度,手腳自然就會溫暖。這就是四逆散作為導滯和營正方的原因。如果同時伴有咳嗽,就加五味子、乾薑,這與治痰飲的苓甘五味薑辛相同。
小便不利加茯苓,與用五苓散同。惟下利而悸,則加桂枝,所以通心陽也。腹中痛加熟附子一枚,所以溫裏陽也。肺與大腸為表裏,肺氣阻塞於上,則大腸壅滯於下而見泄利下重,譬猶置中通之管於水盂,以一指捺其上,則滴水不出,去其指則水自泄矣。泄利下重,於四逆散中重用薤白,與胸痹用栝蔞薤白湯同意,皆所以通陽而達肺氣。
肺氣開於上,則大腸通於下,若誤認為寒濕下利而用四逆湯,誤認濕熱下利而用白頭翁湯,誤認為宿食而用承氣湯,則下重益不可治矣。
白話文:
小便不順暢時可以加茯苓,跟五苓散的效果相同。但如果出現腹瀉伴隨心悸,就要加桂枝,目的是通暢心陽。腹部疼痛的話可以加熟附子一枚,用來溫暖內部的陽氣。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肺氣阻塞在上,就會導致大腸下陷而出現腹瀉和下墜感,就像把中空的管子放在水盆裡,用手指壓住管口,水就流不出來,移開手指水就會自然流出一樣。腹瀉下墜時,在四逆散中多用薤白,跟治療胸痹的薤白湯一樣,都是為了通暢陽氣,使肺氣暢通。
肺氣暢通於上,大腸才能通暢於下,如果錯誤地認為是寒濕引起的腹瀉而使用四逆湯,或者錯誤地認為是濕熱引起的腹瀉而使用白頭翁湯,又或者錯誤地認為是宿食引起的腹瀉而使用承氣湯,就會加重下墜的症狀,導致病情更加難治。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少陰病,下利至六七日,正陰盡陽回之候。陽回則病機當見陽明,所謂少陰負趺陽為順也。按陽明篇浮熱在表,水濕內蘊,則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之證,故有豬苓湯方治,導水邪而清血熱。今下利未止而見欬與嘔之兼證,則為水濕內蘊,與陽明篇小便不利同。渴、心煩不得眠,則為熱在血分,與陽明篇渴欲飲水同(飲水為飲寒水)。
況心煩不眠,尤為濕熱留戀營分之顯據,此所以宜豬苓湯。豬苓湯方中,所以重用阿膠也。
白話文:
少陰病患者腹瀉持續六七天,身體陰氣已盡,陽氣回升,病症應該會轉為陽明病。因為少陰病轉為陽明病是順應經絡走向的。根據陽明病篇所述,患者發熱浮於體表,水濕停留在體內,所以會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因此用豬苓湯來治療,可以引導水濕之邪,清熱解毒。現在患者腹瀉未止,並且伴有咳嗽和嘔吐的症状,說明水濕內停,與陽明病篇中小便不利的情况類似。患者口渴、心煩失眠,說明熱邪在血分,與陽明病篇中口渴想喝水的情况類似(喝水指的是喝涼水)。
而且心煩失眠,更是濕熱停留在血分的重要證據,因此更應該用豬苓湯治療。豬苓湯方中,特別重視阿膠的使用。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之證,多死於陰寒,不死於陽熱,故黃坤載以少陰負趺陽為順釋全篇大旨,見地特高。三急下證,雖亦為亢陽之過,然終異於獨陰無陽之證,令人無所措手,故予即從關於陽明者,以申黃氏未盡之義。口燥咽乾當急下者,口與咽為飲食入胃之門戶,胃中燥實,悍熱之氣上衝咽喉,則水之上源先竭,而下游將涸。口燥咽乾,所當急下者,此也。
白話文:
少陰病的三種急下證與口燥咽乾的解釋:
一、少陰病,得病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意思是:如果患了少陰病,病程兩三天,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澀的症狀,就要立即使用瀉下藥物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
二、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意思是:如果患了少陰病,出現腹瀉清水、顏色呈青色,胸口疼痛,口乾舌燥的症狀,就要立即使用瀉下藥物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
三、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意思是:如果患了少陰病,病程六七天,腹部脹滿、無法排便,就要立即使用瀉下藥物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
以下是对口燥咽乾的解释:
- 少陰病的病理特徵是陰寒,一般而言,少陰病患者容易死於陰寒,而不易死於陽熱。
- 黃坤載認為,少陰病的治療原則是“少陰負趺陽”,也就是說要以陰補陽,這句話概括了少陰病治療的精髓。
- 這三種急下證,雖然都是屬於陽氣過盛的表現,但與純粹的陰虛無陽不同,因為這些症狀顯示了陽氣過盛,導致陰液虧損,使人體無法應對病症,所以要立即使用大承氣湯瀉下。
- 口燥咽乾是急下證的表現之一,因為口和咽是飲食進入胃部的通道,胃中乾燥積實,陽熱之氣上衝咽喉,就會導致水液不足,口乾舌燥。
這段文字說明了在少陰病中,口燥咽乾是一種需要立即使用瀉下藥物治療的危急症狀。
「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病機亦出於胃。胃中陽熱,協胃底胆汁下陷,則胃液涸而胃之上口燥,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舌苔或黃燥,或焦黃,而上下津液將竭,此下利純青,由於胆汁與胃液同涸,所當急下者,此也。「六七日,腹脹不大便」,不惟胃燥,並大腸亦燥,嘗見不大便者,小溲或短赤而痛,腎陰以腸燥而竭,腹脹不大便,所當急下者,此也。獨怪今之醫家,遇口燥咽乾者,則用生地、石斛、瓜蔞根。
腹脹不大便者,則用五仁、蓯蓉、白蜜,期在清熱養陰,卒之陰液告竭,終於不救,為可痛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肚子痛、口乾舌燥,且拉肚子時水是清澈的藍綠色,那問題就出在胃部。這是因為胃火旺盛,膽汁也跟著下降,導致胃液不足,胃口乾燥,才會出現心口痛和口乾。舌苔會呈現黃燥或焦黃,說明津液快耗盡了,而拉肚子是膽汁和胃液同時不足的表現。如果持續六七天肚子脹痛且無法排便,就表示不只是胃燥,腸道也乾燥了,還會伴隨尿量少、顏色深且排尿疼痛,這說明腎陰由於腸燥而耗損殆盡,導致腹脹便秘。現在的醫生遇到口乾咽燥就用生地、石斛、瓜蔞根來清熱滋陰,遇到腹脹便秘就用五仁、蓯蓉、白蜜來潤腸通便,但這樣只會讓陰液更加耗竭,最終無力回天,實在令人痛心。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乾薑(兩半)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為病,水寒血敗,前已屢言之矣。脈沉則為血寒,血寒於裏,則皮毛肌腠間水液浸灌,愈不得化氣外出,而表裏皆寒。垂死之人,所以遍身青紫者,溫氣先絕,而熱血先死也(今人動稱發斑傷寒危證,不知早用溫藥,原不必有此現象)。玩「急溫之」三字,便可知生死之機,間不容髮。
四逆湯用生附子一枚,若畏生者猛峻,而改用熟附子,畏乾薑辛熱而改用炮薑,則無濟矣。
白話文:
少陰症,脈象沉的,要急著用溫熱藥物治療,適合服用四逆湯。
四逆湯的藥方:甘草兩錢、乾薑半兩、附子一個(生)。
將這三味藥,用三碗水煮到剩下一碗二分,去掉藥渣,分溫熱兩次服用。
少陰症是寒邪侵犯,導致體內寒氣盛、血液衰敗,之前已經說過很多次了。脈象沉代表血寒,血寒在內,就會導致皮毛、肌肉、腠理之間的水液無法化氣散發出去,表裡都寒。臨死的人,全身發青發紫,是因為溫氣先消失,熱血先死亡(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發斑傷寒危證,卻不知道及早服用溫熱藥物,本來就不會有這種現象)。仔細品味「急溫之」這三個字,就能明白生死關頭,時間非常緊迫。
四逆湯用生附子一個,如果怕生附子藥性猛烈,而改用熟附子,或是怕乾薑辛熱而改用炮薑,就沒什麼效果了。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飲食入口即吐,有腸胃隔塞不通而熱痰上竄者,於法當下,此《金匱》大黃甘草湯證也。惟腸胃不實而氣逆上膈者,不在當下之例。所謂「心中溫溫欲吐」者,譬如水之將沸,甑底時泛一漚,氣之上逆者不甚,故欲吐而復不能吐(今人謂之泛惡)。始得之手足寒,則中陽不達可知。
脈弦為有水,遲則為寒,寒水留於心下,故曰胸中實,此與太陽篇「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同例。彼言胸有寒,為水氣在心下,故宜瓜蒂散以吐之。此言胸中實,亦心下有水氣,故亦宜瓜蒂散以吐之。仲師所以不列方治者,此節特為少陰寒證不可吐而當溫者說法,特借不可下而當吐者以明其例耳。惟膈上有寒飲乾嘔,其方治似當為半夏乾薑散,輕則小半夏加茯苓湯。
白話文:
少陽病,飲食入口便吐,心中溫溫作嘔,又不能吐。發病初期,手足冰冷,脈象細長且慢的人,這是胸中實證,不可用下法治療,應當用催吐法。如果膈上有寒飲,乾嘔的人,不可催吐,應當溫補,可用四逆湯。
吃飯進口便吐,有腸胃隔塞不通,熱痰上湧的人,治療方法應當用下法,這是《金匱要略》中「大黃甘草湯」的證狀。但是,腸胃不實,氣逆上膈的人,不在這個用下法的範圍裡。所說的「心中溫溫作嘔」,就像水將要沸騰,鍋底偶爾冒個泡,上湧的氣勢不大,因此作嘔又不能吐(現在的人把它稱作噁心)。發病初期手足冰冷,可知中陽不暢了。
脈象細長是表示有水,緩慢表示有寒,寒水停留在心下,所以說胸中實證,這和太陽病篇中的「氣上衝咽喉不得休息」是一類。太陽病篇說胸中有寒,因為水氣在心下,所以要用「瓜蒂散」來催吐。少陽病篇說胸中實證,也是心下有水氣,所以也應當用瓜蒂散來催吐。張仲景之所以不列入具體的方劑,是因為這一節主要是講述少陽寒證不可用吐法而應當溫補,只是借用不可用下法而應用吐法來說明這種情況。只有膈上有寒飲乾嘔的人,其治療方法應當是用「半夏乾薑散」,輕微的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仲師乃謂四逆湯者,按《金匱》云:「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少陰本證,脈必微細,四肢必厥逆,水寒血冷,與《金匱》脈弱見厥相似,而為陰邪上逆之危候,故亦宜四逆湯也。
少陰病,下利,脈微濇,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下,灸之。(此條訂正)
「少陰病,下利,脈微濇」,此為水分太多,血之熱度,受寒水壓迫而益見低弱,此本四逆湯證。若嘔而汗出,肺胃氣疏於上,而小腸、大腸之積垢,必將以上部開泄而脫然下墜,故知必數更衣。蓋一嘔即汗出,汗一泄則更衣一次,汗再出則更衣二次,故云:「必數更衣。」反少者,則為浮陽在上,吸引大腸水液而不得泄。
白話文:
仲師認為四逆湯的功效,根據《金匱要略》記載:「嘔吐且脈搏微弱,小便頻數,身體略微發熱,出現昏厥,難以治療。四逆湯主治。」少陰病的本質,脈搏必然微細,四肢必然冰冷麻木,寒水使血脈冰冷,與《金匱要略》中脈搏微弱、出現昏厥相似,屬於陰邪上逆的危急徵兆,因此也適合使用四逆湯。
少陰病,腹瀉,脈搏微弱澀滯,嘔吐且出汗,必定多次更換衣服,反而是越來越虛弱,應該溫暖其下焦,用灸法治療。(此條訂正)
「少陰病,腹瀉,脈搏微弱澀滯」,這是水分過多,血液的熱度被寒水壓迫而變得更加虛弱,這就是四逆湯證。如果嘔吐且出汗,說明肺胃之氣疏散於上,而小腸和大腸的積垢,必然會以上部開泄,並脫然下墜,所以知道必定多次更換衣服。因為每次嘔吐就會出汗,每次出汗就換一次衣服,再次出汗就換第二次衣服,因此說「必定多次更換衣服」。反而是越來越虛弱,是因為浮陽在上,吸引大腸的水液而無法排泄。
然則「當溫其上」之「上」字,當為「下」字之誤,所灸必在足少陰太谿、三陰交諸穴。蓋溫下以收散亡之陽氣,兼以溫在裏之虛寒。否則嘔而汗出,方苦浮陽在上,而又溫其上以張其燄,稍知醫理者,尚不肯為,奈何誣仲師乎。
白話文:
然而,「當溫其上」中的「上」字,應該是「下」字的誤寫,應該灸的是足少陰太谿、三陰交等穴位。因為溫下可以收攏散失的陽氣,並溫暖內部的虛寒。否則會出現嘔吐汗出,這是浮陽在外,又溫暖其上,等於火上澆油,稍微懂點醫理的人都不會這樣做,怎麼能冤枉仲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