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32)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32)

1.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蟅蟲生於塵穢之中,善於攻竄,而又不傷新血,故於產後為宜,雖亦主經水不利,氣體虛羸者或宜之,要未可去堅癖之乾血也。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熱在裏,結在膀胱也(二句舊譌為節末,今校正)。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日晡時更倍煩躁發熱(此句舊譌在日晡句上,無理,今校正),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則不病痙及鬱冒可知。若少腹堅痛,則為產後惡露不盡。外雖無熱,正以熱結在裏而血瘀胞中,此節蓋借熱入血室,引起陽明實證,故「熱在裏」二語,當在「惡露不盡」下,今在節末,則傳寫之誤也。設證情為熱入血室,則營氣夜行於陽,當得夜分譫語。

設但見不大便煩躁發熱,猶難斷為陽明實證,惟切其脈滑大而實,乃可斷為胃家實,加以日晡所太陰濕土當王,陽氣衰而地中水氣上行,此時不能稍抑其陽氣,反見心中煩亂而手足無所措,熱勢倍於日中,即可斷為陽明亢熱,且不食則已,食即譫語,至夜中陰盛之時,譫語反止,其不為熱入血室而為陽明實證明矣。仲師言「宜大承氣湯」者,恐人誤認為桃核承氣證也。

曾記戊辰年高長順女病此二十餘日,已更數醫矣,其證能食,日晡所必發壯熱,脈大而實。予用生大黃四錢、厚朴二錢、枳實四錢、芒硝三錢,一劑熱除,即係此證。愚按「更倍發熱」四字,當在「日晡時煩躁」下,《傷寒論》以日晡所發熱屬陽明,可為明證,反在「日晡」句上,亦誤,特訂正之。

產後風,續續數十日不解,頭微疼,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

陽旦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附子(一枚)牡桂(四兩)

產後之證,肌表空虛,中風較易。續續云者,以其虛而易受,故時乘而續受也。續而復續,因致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此皆太陽中風桂枝湯的證。太陽中風,肌腠閉而皮毛開,故汗出。濕痹肌肉,內困脾陽,故心下悶。《傷寒論》所謂「繫在太陰」也。濕在心下,胃不能受,則為乾嘔。

皮毛之浮汗,但泄水氣,而肌理之營氣不行,故雖至數十日,陽旦證依然不減,仍當用桂枝加桂並加炮附子一枚之陽旦湯,以助裏陽而發肌理之汗,其病方愈。所以加牡桂、附子者,桂枝湯治其本病,病久而裏陽虛,非加桂附以助之,肌理之汗不出也。

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生薑(五兩)大棗(十五枚)

白話文: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蟲類多生於污穢之處,善於侵襲竄動,但不會損傷新生的血液,因此在產後使用較為合適。雖然也可治療經水不通,氣血虛弱者也可能適用,但不能治療因瘀血導致的堅硬腫塊。

產後七八天,沒有太陽病的症狀,下腹部堅硬疼痛,這是惡露未盡,體內有熱,積聚在膀胱所致。大便不通,煩躁發熱,脈象微弱而有力,下午煩躁發熱加劇,不吃東西,吃了就神志不清,到晚上則恢復正常,應該服用大承氣湯治療。

產後七八天,沒有太陽病的症狀,就說明不會出現痙攣或鬱冒等病症。如果下腹部堅硬疼痛,就是產後惡露未盡。即使體表沒有發熱,也是因為熱邪積聚在體內,導致血液瘀滯在胞宮中。這一段文字是說熱邪侵入血室,引起陽明實證,因此「熱在裏」這兩個詞應該放在「惡露不盡」之後,現在放在結尾,是抄寫錯誤。如果病情是熱邪侵入血室,那麼營氣夜間運行於陽經,就會在夜間出現神志不清的現象。

如果只是看到大便不通、煩躁發熱,還難以判斷是陽明實證,只有當脈象滑大而有力時,才能判斷是胃家實證。再加上下午,太陰濕土當令,陽氣衰弱,地中水氣上湧,此時不能稍微抑制陽氣,反而會感到心中煩亂,手足不知所措,熱勢比白天更重,就可以判斷為陽明亢熱。而且不吃東西還好,吃了就神志不清,到了晚上陰氣盛的時候,神志不清的症狀反而停止了,這就證明不是熱邪侵入血室,而是陽明實證了。仲景先生說「宜大承氣湯」,是擔心人們誤認為是桃核承氣證。

我記得戊辰年高長順的女兒患有此病二十多天,已經看過好幾個醫生了,她的症狀是能吃東西,下午一定會發高燒,脈象大而有力。我用生大黃四錢、厚朴二錢、枳實四錢、芒硝三錢,一劑藥就退了熱,這正是此證。我認為「更倍發熱」四個字,應該放在「日晡時煩躁」之後,《傷寒論》認為下午發熱屬於陽明,可以作為證據,而放在「日晡」句的上方是錯誤的,特此更正。

產後風寒,持續數十天不愈,頭稍微痛,惡寒,時而發熱,心下悶,乾嘔,出汗,雖然時間很久了,但陽明證仍在,可以用陽旦湯治療。

陽旦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附子(一枚)牡桂(四兩)

產後容易出現肌表虛弱,中風。持續數十天不愈,是因為虛弱而容易受到風寒侵襲,所以反覆發作。頭微痛,惡寒,時而發熱,這些都是太陽中風,桂枝湯主治的症狀。太陽中風,肌膚閉塞而毛孔開張,所以出汗。濕邪阻滯肌肉,內傷脾陽,所以心下悶。《傷寒論》中所說的「繫在太陰」就是指這個。濕邪在心下,胃不能承受,所以乾嘔。

皮毛的汗液,只能排出水氣,而肌理的營氣不能運行,所以即使持續數十天,陽明證仍然沒有減輕,仍然應該使用桂枝加桂枝,並加炮附子一枚的陽旦湯,以幫助體內陽氣,發出肌理的汗液,這樣病情才能好轉。所以要加牡桂、附子,是因為桂枝湯治療其根本疾病,但是病程長了體內陽氣虛弱,如果不加桂枝和附子來幫助,肌理的汗液就排不出來。

產後中風發熱,面部通紅,呼吸急促頭痛,竹葉湯主之。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生薑(五兩)大棗(十五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