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33)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33)

1.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覆使汗出。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前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產後中風發熱,起於血去過多而營氣虛寒。風本陽邪,易於發熱,不似寒邪外薄,皮毛之內,水氣生寒,必待營熱內抗,然後發熱也。但發熱而面色赤,則陽鬱於上,與惡寒時時有熱者異。喘而頭痛,則與頭微疼者亦異。夫面正赤,為胃熱上薰,痰飲篇可證也。然產後體虛,豈宜於胃家未實,加大黃以利之,此一難也。

中風表證未罷,固不應急攻其裏,但在表之浮陽,吸陽明浮熱上升,於清熱一層,豈宜置之不論,而本體又甚虛寒,此二難也。惟喘而頭痛,究為風熱相摶。竹葉湯方治,竹葉、葛根以清胃熱,防風、桔梗以散風而定喘,餘則仍從陽旦湯意,去芍藥而加人參。所以去芍藥加人參者,則以陰虛不任苦泄而急於營養之故。

「傷寒少陰下利,真武湯去芍藥」,「吐下後液虧,桂枝白虎二湯加人參」,此其例也。予早年聞北京產婦,三日後即服吉林參湯,一月後,產婦氣體如未產時,此其明證。又按本方清太陽陽明風熱,溫脾藏之虛寒,與桂枝加葛根湯、栝蔞桂枝湯用意略同,不使陽邪內陷經輸,發為柔痙,倘亦上工治未病之旨乎。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石膏(各二分)桂枝、白薇(各一分)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倍白薇,煩喘者,加枳實一分。

婦人乳汁,為精血所化,常見乳子之婦,終年月事不行,可為明證。乳中虛者,或產婦體本虛羸,納穀減少,或因小兒吮乳過多,乳少不能為繼,於是營陰不足,心中煩亂,胃納既少,生血之原,本自不足,加以無饜之吸吮,引動胆胃之火,發為嘔逆。

仲師出竹皮大丸方治,竹茹、石膏以清胆胃之逆,三倍甘草以和中氣,減半桂枝、白薇以略扶中陽而清裏熱,更用棗和丸,以扶脾而建中,但令胃熱除而穀食增,則生血之原既富,胆胃之上逆自平矣。

產後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柏皮(各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產後下利,寒熱不同,今但云:「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此仲師之失辭,不可為訓者也。夫熱利下重,則為白頭翁湯證,加甘草以補中,阿膠以養血,亦第為熱利虛極而設。夫產後血瘀不行,腐敗而下利為熱,血去過多,因虛受涼而下利為寒。予嘗於丙午六月治梁姓婦人,因產後納涼,下利腹痛,予用附、桂、炮薑,略加白頭翁、秦皮,一劑而利止,所以用白頭翁、秦皮者,以新產不無血熱也。所以去黃連、柏皮者,以暴受新涼,不勝苦寒也。

白話文: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上列十味藥材,用一斗水煎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溫服,蓋好被子使其出汗。如果頸項僵硬,用一枚大附子,搗碎成豆粒大小,加入藥液中,去除藥液表面的浮沫。如果嘔吐,加半升洗淨的半夏。

產後中風發熱,是因出血過多導致營氣虛寒所致。風邪屬陽邪,容易引起發熱,不像寒邪侵襲肌膚皮毛內的水氣而致寒,必須等到營氣之熱內在抵抗,才會發熱。但發熱而面色紅赤,則陽氣鬱結於上,與時而惡寒時而發熱者不同。喘息且頭痛,也與輕微頭痛者不同。面色紅赤,是胃熱上蒸熏所致,這在痰飲篇中可以找到佐證。然而產後身體虛弱,怎能等到胃氣未實就用大黃瀉下,這是個難點。

中風表證尚未消除,固然不應急攻裡證,但是表證的浮陽,會吸引陽明浮熱上升,在清熱方面,豈能置之不理?而本身又非常虛寒,這是另一個難點。只是喘息且頭痛,究其原因是風熱相搏。竹葉湯方可治療,竹葉、葛根清胃熱,防風、桔梗散風止喘,其餘則仍沿用陽旦湯之意,去掉芍藥而加入人參。所以去掉芍藥而加人參,是因為陰虛不能承受苦寒瀉下的藥物,而急需滋補的緣故。

《傷寒論》中「少陰下利,真武湯去芍藥」、「吐下後液虧,桂枝白虎二湯加人參」,都是此類例子。我早年聽聞北京產婦,三日後即服用吉林人參湯,一月後,產婦氣色如同未生產時一樣,這是明顯的證據。又按此方清解太陽陽明風熱,溫補脾胃的虛寒,與桂枝加葛根湯、栝蔞桂枝湯的用意大致相同,避免陽邪內陷經絡,導致痙攣,這豈不是上工治未病的妙用?

婦人乳汁不足,煩躁嘔逆,宜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治。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石膏(各二分)、桂枝、白薇(各一分)、甘草(七分)。

上五味藥材磨成粉末,用棗肉和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一丸,每日三次,夜間服二次。如有發熱,白薇加倍;煩躁喘息者,加枳實一分。

婦人乳汁,是精血所化,常見哺乳的婦女,月經終年不行,可以作為明證。乳汁不足者,或是產婦體質本就虛弱,飲食減少,或是因嬰兒吸吮過多,乳汁供應不足,於是營陰不足,心中煩躁,胃納減少,生血之源本就不足,再加上無止境的吸吮,引動膽胃之火,引起嘔逆。

仲景先生提出竹皮大丸方來治療,竹茹、石膏清解膽胃之逆,三倍甘草和中氣,減半桂枝、白薇略扶中陽而清裡熱,再用棗肉製成丸藥,以健脾益胃,只要胃熱消除,飲食增加,則生血之源充足,膽胃上逆自然平息。

產後下痢虛脫,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治。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柏皮(各三兩)。

上六味藥材,用七升水煎煮,取二升半,加入阿膠使其溶化,分三次溫服。

產後下痢,寒熱不同,現在只說:「下痢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治。」這是仲景先生的用詞失當之處,不可作為範例。熱性下痢下墜嚴重,才是白頭翁湯的證候,加甘草補中,阿膠養血,也是針對熱性下痢虛極而設的。產後血瘀不通,腐敗而導致下痢屬熱證;血去過多,因虛寒而導致下痢屬寒證。我曾在丙午年六月治療梁姓婦人,因產後受涼,下痢腹痛,我用附子、桂枝、炮薑,略加白頭翁、秦皮,一劑而痢止。所以用白頭翁、秦皮,是因為新產婦不無血熱;所以去掉黃連、柏皮,是因為突然受涼,不能承受苦寒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