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1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12)

1. 少陰篇

由寒濕浸灌,致內臟血絡腐敗為第二因。由下利而脾精耗損為第三因。方治所以用赤石脂為主藥,乾薑次之,而粳米又次之也,譬之蘆灰止水,黍谷回春,土膏發而百物生矣。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少陰為病,水盛於裏,故惡寒。水寒而奪其血之溫度,故無表熱。二三日至四五日,已將及一候,設令陽氣漸復,在裏之寒水,當從陽化氣,從肌表外泄為汗。惟水寒內據,血絡凝瘀,乃病腹痛,譬之冬令手足寒鬱而血凝,因病凍瘃,始則結而成塊,久則癢痛潰爛。少陰病之腹痛便膿血,何以異此,假令當未下利未便膿血之時,一見腹痛,急用四逆湯以溫之,陰寒內解,水氣四出,則小便當利。小便利則水道得所輸泄,決不至溢入大腸而下利不止。

且陰寒一解,肌肉得溫,脈絡漸和,即不當更便膿血,所謂曲突徒薪也,惟其失此不治。水道壅塞,因見小便不利。水溢後陰,則下利不止。水寒血腐,因便膿血。證情與前證同,故治法亦同。桃花湯命意,說已見前,茲不贅。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師但言下利便膿血者可刺,而不言所刺何穴。張隱庵舉可刺之由,為膿血之在經脈,此說良是。柯音伯直以為當刺期門,不知同一下血,不能不研求虛實而辨其所從來。《金匱》云:「婦人中風,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

」今謂水寒血腐之少陰證,可與陽熱血實者同治,此正與醉餘夢囈,略無差別,然則謂當刺期門者,妄也。按此證孫梓材言:「當刺臍下一寸關元。」此穴為任脈上行經穴,下通胞中血海,上承脾之大絡,刺之以泄寒毒,外覆以附子或薑片,灼艾而灸之,使寒濕得溫化氣,下利膿血乃愈。蓋火氣雖微,散入脈絡中而力甚巨也。

又云:「此證若兼小便不利,當得兼刺合谷,不應,則更刺氣海,而水道自通。」陳藏器之所指幽門二穴,交信二穴,雖不若柯韻伯之迂遠,然究不若刺關元之信而有徵耳。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燥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為病,設但見吐利手足逆冷,此外絕無兼證,則方治當用四逆、理中,要無可疑。其所以四肢逆冷者,則因上吐下利,中脘陽氣微弱,不能旁達四肢故也。顧同一吐利手足逆冷之證,而見煩躁欲死,即不當妄投四逆、理中,所以然者,中陽既虛,則上下隔塞不通,浮陽上擾,因病煩燥。薑附熱藥,即以中脘隔塞之故,不能下達,反以助上膈浮熱而增其嘔吐,故但宜緩以調之。

白話文:

少陰篇

寒濕侵襲,導致臟腑血液腐敗是次要原因;下痢導致脾氣精華損耗是第三個原因。治療方法是用赤石脂為主藥,乾薑次之,粳米再次之,如同蘆葦灰止水,黍谷使春天復甦,泥土肥沃則萬物生長一樣。

少陰病,二三日到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痢不止,排泄物中有膿血者,桃花湯主治。

少陰病,體內水氣盛,所以惡寒。水寒奪取血液的溫度,所以沒有表熱。二三日到四五日,已將近一個周期,如果陽氣漸漸恢復,體內寒水會隨著陽氣的化生,從肌膚表面排出成為汗液。只是水寒內阻,血脈凝滯,才會腹痛,如同冬天手腳寒冷鬱結而血液凝固,導致凍瘡,初期結成塊狀,時間久了就會癢痛潰爛。少陰病的腹痛、排泄物帶膿血,與此有何不同?假如還沒下痢、排泄物還沒帶膿血時,一發現腹痛,就急用四逆湯溫暖身體,陰寒內解,水氣四散,小便就會通暢。小便通暢,水道就能順利排泄,就不會溢入大腸而導致下痢不止。

而且陰寒一解,肌肉得到溫暖,經脈漸漸和緩,就不會再排泄帶膿血的物質,所謂「曲突徙薪」[預防勝於治療]就是這個道理,只是錯失這個時機不治療。水道阻塞,所以出現小便不利。水溢入下焦,則下痢不止。水寒血腐,所以排泄物有膿血。症狀與之前的症狀相同,所以治療方法也相同。桃花湯的用意,前面已經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少陰病,下痢,排泄物帶膿血者,可以針灸。

老師只說下痢排泄物帶膿血者可以針灸,卻沒說針灸哪個穴位。張隱庵認為可以針灸的原因,是因為膿血在經脈中,這個說法很好。柯音伯直接認為應該針刺期門穴,不知道同樣是放血,不能不考察虛實而辨別其病因。《金匱要略》說:「婦女中風,像胸部結塊一樣,神志不清者,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應該針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瀉血。」「陽明病,下血神志不清者,這是熱邪侵入血室,但頭部出汗,應該針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瀉血,汗出後病就好了。」現在說水寒血腐的少陰症,可以和陽熱血實者用同一個治療方法,這就如同醉酒後的胡言亂語,毫無區別,那麼說應該針刺期門穴,就是錯誤的。按此症孫梓材說:「應該針刺肚臍下一寸的關元穴。」這個穴位是任脈上行的經穴,下通胞宮中的血海,上連脾臟的大絡,針刺它可以泄出寒邪,外敷附子或薑片,用艾灸,使寒濕得到溫暖化解,下痢膿血就會痊癒。因為火氣雖然微弱,但進入經脈後力量很大。

又說:「這個症狀如果兼有小便不利,應該同時針刺合谷穴,如果不行,再針刺氣海穴,水道就會通暢。」陳藏器所指的幽門二穴、交信二穴,雖然不像柯韻伯的說法那樣迂迴,但終究不如針刺關元穴那樣可靠和有根據。

少陰病,嘔吐下痢,手腳冰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治。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淨)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煮到二升,去渣,溫服七合,每天服三次。

少陰病,如果只是嘔吐下痢手腳冰冷,此外沒有其他兼症,那麼治療應該用四逆湯、理中湯,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之所以四肢冰冷,是因為上吐下瀉,中脘[胃部]陽氣虛弱,不能傳達到四肢的緣故。但是同樣是嘔吐下痢手腳冰冷的症狀,卻出現煩躁欲死,就不應該輕易使用四逆湯、理中湯,原因是中焦陽氣虛弱,則上下隔絕不通,浮陽上擾,所以煩躁。薑附等溫熱藥物,因為中脘阻塞的緣故,不能下達,反而會助長上焦的浮熱而加重嘔吐,所以只宜緩慢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