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1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13)

1. 少陰篇

方中但用溫中下氣之吳茱萸以降嘔逆,餘則如人參、薑、棗,皆所以增胃汁而扶脾陽,但使中氣漸和,津液得通調上下四傍,而嘔吐煩躁當止。水氣微者,下利將隨之而止。設嘔吐煩燥止而下利未止,更用四逆、理中以善其後,證乃無不愈矣。此可於言外體會而得之。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豬膚湯方

豬膚(一觔)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病至三陰,大抵水寒濕勝,故下利一證,見於太陰者固多,見於少陰者亦復不少。惟少陰之下利,常與手足厥逆惡寒踡臥相因,寒水盛而中陽敗也。至於陰寒下注,胃液少而陽熱上浮,乃有咽痛胸滿心煩之證。胃液虛則胃底胆汁化燥,燥氣上炎於食管,因病咽痛。腸胃中穢濁下行暢遂,上氣始通,故有大便行後,因得噫噯而胸悶始解者,有大便後得欠伸而胸膈始寬者。

惟腸胃中淋巴微管乳糜,以下利而日減,大便即不得暢行而見後重,由是上氣不通而病胸滿。胃居膈下而心居膈上,胃熱上薰,心乃煩亂。之三證,病氣皆見於上,而病根實起於下利。因下利而胃中胰液脺液饞涎,一時並涸,大便因是不得暢行。仲師因立豬膚湯一方,用豬膚以補胰液,白蜜以補脺液,加炒香之米粉以助胃中消化力,若飯灰然,引胃濁下行,但令迴腸因潤澤而通暢,則腐穢可一泄而盡。

下氣通則上氣疏,咽痛胸滿心煩且一時並愈矣(近世驗方,用豬油二斤熬去滓,加入白蜜一斤煉熟,治肺熱聲啞,意即本此)。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生用)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桔梗湯方

即前方加桔梗(一兩,煎法同前)

何以知為少陰病,以脈微細但欲寐也。脈微細則營熱日消,但欲寐則衛陽日損。二三日咽痛,則已寒盡陽回,而病在食管。胃熱勝而燥氣上逆,治之者當以清胃熱為主,此固盡人而知之。然何以不用白虎湯而用生甘草一味。蓋生甘草能清熱而解毒,胃熱上蒸,血分鬱久成毒,若瘡瘍然,痛久則潰爛隨之矣。

仲師用甘草湯,蓋先於未成咽瘡時預防之治法也。然則不差何以用桔梗湯?蓋胃中燥熱上僭,肺葉受灼則熱痰膠固而氣機不得宣達,非開泄肺氣,則胃中鬱熱不得外泄,故加開泄肺氣兼有鹼性之桔梗,以破咽中熱痰,使熱痰以潤滑而易出,胃中熱邪且隨之俱泄,而咽痛可以立止。

予常見道士宋左丞治咽喉證,常用青梅去核,中包明蠜,置瓦上煅灰,吹入病人咽中,熱痰傾吐而出。雖瘡已成者,猶為易愈,此亦仲師用桔梗湯之遺意也。

白話文:

少陰篇

文中僅用溫中下氣的吳茱萸來緩解嘔吐,其餘的人參、薑、棗等,都是為了增強胃液、扶助脾陽,使中氣逐漸平和,津液得以暢通全身,嘔吐煩躁自然會停止。若水氣稍弱,腹瀉也會隨之停止。如果嘔吐煩躁停止了,但腹瀉未止,再用四逆湯、理中湯調理,病症就一定能痊癒。這些道理可以從字裡行間體會到。

少陰病,腹瀉、咽喉痛、胸悶、心煩,用豬膚湯治療。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加水一斗,煮成五升,去渣,加入白蜜一升,白麵粉五合,熬香,混合均勻,溫熱分六次服用。

少陰病多因水寒濕盛,所以腹瀉是常見症狀,太陰病如此,少陰病亦然。但少陰病的腹瀉常伴有手足厥冷、惡寒蜷臥,這是寒水盛、中陽衰敗的表現。由於陰寒下注,胃液減少,陽熱上浮,才會出現咽喉痛、胸悶、心煩等症狀。胃液不足,胃底膽汁乾燥,燥熱上炎於食道,導致咽喉痛。腸胃中的污濁之物順利排出後,上氣才能通暢,所以有些人大便後會打嗝或伸懶腰,胸悶才得以緩解。

然而,腸胃中的淋巴微管乳糜因腹瀉而減少,大便無法順暢排出,導致後重,上氣不通,就出現胸悶。胃在下膈,心在上膈,胃熱上薰,心則煩亂。這三種症狀,病氣都表現在上,但病根卻在下利。腹瀉導致胃中胰液、脺液、唾液等一時乾涸,大便因此不能暢通。張仲景因此創立豬膚湯,用豬膚來補充胰液,白蜜來補充脺液,加入炒香的米粉幫助胃部消化,如同飯灰一樣,引導胃中濁氣下行,使迴腸潤澤通暢,則腐敗之物即可排出。

下氣通則上氣舒暢,咽喉痛、胸悶、心煩也都會同時痊癒。(近世驗方:用豬油二斤熬去渣,加入白蜜一斤煉熟,治療肺熱聲啞,其意即此。)

少陰病,二三日,咽喉痛,可服用甘草湯。若無效,則服用桔梗湯。

甘草湯方

生甘草二兩,加水三升,煮成升半,去渣,溫熱分次服用。

桔梗湯方

在甘草湯的基礎上,加入桔梗一兩(煎法同前)。

如何判斷是少陰病?脈象微細且嗜睡。脈象微細說明營氣日衰,嗜睡說明衛氣日損。二三日咽喉痛,說明寒邪已盡,陽氣開始回升,而疾病在食道。胃熱盛,燥氣上逆,治療應以清胃熱為主,這是眾所周知的。但為何不用白虎湯而用生甘草單味呢?因為生甘草能清熱解毒,胃熱上蒸,血分鬱久成毒,如同瘡瘍一樣,疼痛久了就會潰爛。

張仲景用甘草湯,是在咽喉未成瘡之前預防性治療。若無效,為何用桔梗湯呢?因為胃中燥熱上犯,肺葉受灼則熱痰凝滯,氣機不能宣通,如果不疏通肺氣,胃中鬱熱就不能外泄,所以加入能疏通肺氣且帶有鹼性的桔梗,以化解咽喉中的熱痰,使熱痰潤滑易出,胃中熱邪也隨之排出,咽喉痛即可立即停止。

我常看到道士宋左丞治療咽喉病,常用青梅去核,中間包上明蠏,放在瓦上煅燒成灰,吹入病人咽喉,熱痰就會傾瀉而出。即使瘡瘍已成,也容易痊癒,這也是張仲景用桔梗湯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