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1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11)

1. 少陰篇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白朮(四兩)人參(二兩)茯苓、芍藥(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正陰寒方盛之時,不應便知五味,隱庵以五味釋口中和,是不然。口中和當是不燥不吐。不燥則水氣在上。不吐則胃中無熱,不能與水氣相抗。惟胃中無熱而水氣獨盛,其證當下利而手足逆冷,不當獨見背寒。其背惡寒,則太陽之表證也。以少陰病而兼太陽表寒,是宜先灸風池、風府以泄其表,然後用附子湯以溫其表。

按六氣之病,惟溫病不當被火,以其津液先耗也。少陰證而見表寒,則在裏之寒濕必甚。與溫病之不當被火者,適得其反,故不妨先用灸法,以微除其表寒而通陽氣,繼乃用生附子、白朮祛皮中水氣,且水寒則中氣不達,於是用人參以和之,茯苓以降之。水寒則血凝,更用芍藥以泄之,而表裏通徹矣,此亦先解其表後溫其裏之意也。

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脾主肌肉及四肢,惟腎主骨。少陰為病,水勝而血寒。血中熱度既低,陽氣不能外達於肌肉,故身體疼。四肢為諸陽之本,陰寒內據,則中陽不達四肢而手足寒。水寒則濕凝,濕流關節則骨節痛。水寒血凝,裏陽不達,故其脈沉。而治法特主附子湯以溫裏。水得溫則衛陽復而滲入骨節之寒濕,足以化氣外出而內痛止。

血得溫則營氣達而肌肉,手足之熱度高,不復以脈絡凝瘀而見逆冷痠疼諸證。所以獨不用灸者,為其無太陽之表寒也。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觔,一半整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內赤石脂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少陰為病,水凝而血敗,寒水過多,不及注腎膀而為溺,乃溢入迴腸而下利。水寒血凝,浸成朽腐,乃便膿血,非溫化其寒而填止其濕,不惟下利不止,而膿血又將加劇。此證先下利而見膿血,與《金匱》先便後血正同,故桃花湯方治,亦與《金匱》黃土湯略相似。方中用赤石脂,與用竈中黃土同,用乾薑與用附子同,用粳米與用甘草同。

惟下血為濕熱傷血而下注,與水寒傷血不同,故彼方有黃芩而本方無之。下血為鮮血,與腐敗而成膿血者,又不同,故彼方有養血之阿膠、地黃,而本方無之。此則二證之不可通治者也。試觀癰疽之成,有濕熱壅阻,血絡腐敗而成膿血者。有寒濕壅阻,血絡腐敗而成膿血者。

若夫少陰之下利而見膿血,表熱不生而脈微細,其為水寒血敗何疑?婦人多淋帶者,其經水必淡,血先腐也。夫脾為統血之藏,而主一身之孫絡。血之熱度,以陰寒而益低,血之形質,以浸灌而始敗。自經滲漏不止,脾藏生血之膏液,益復空虛,故仲師立法,但令寒濕並去,脾精得所滋養,即下利膿血當愈。蓋此證寒濕為第一因。

白話文:

少陰篇

少陰病,發病一到兩天,口不乾不渴,但背部惡寒,應該灸治,服用附子湯。

附子湯方:

附子(炮製過的,兩枚)、白朮(四兩)、人參(二兩)、茯苓、芍藥(各三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煎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三次。

少陰病,發病一到兩天,正是陰寒盛行的時候,不應該馬上使用五味藥材。有人用五味藥材解釋口不乾不渴的症狀,這是錯誤的。口不乾不渴是指不乾燥也不嘔吐。不乾燥則水氣在上,不嘔吐則胃中沒有熱,不能與水氣抗衡。只有胃中沒有熱而水氣獨盛,才會出現下痢和手腳冰冷的症狀,而不應該只出現背部惡寒。背部惡寒是太陽經表證。少陰病合併太陽經表寒,應該先灸風池、風府穴疏解表證,然後再服用附子湯溫煦裏證。

按照六氣致病的理論,只有溫病不應該用熱療法,因為溫病的津液已經先被耗損。少陰病出現表寒,則裏面的寒濕必定很嚴重。這與溫病不應該用熱療法恰恰相反,所以不妨先用灸法,稍微去除表寒,通暢陽氣,然後再用生附子、白朮去除體內的水濕。同時,水寒會導致中氣不通,所以用人參來調和,用茯苓來利水。水寒則血液凝滯,再用芍藥來疏通血脈,這樣表裏就都通暢了,這也是先解表後溫裏的意思。

少陰病,全身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脈象沉弱,服用附子湯。

脾臟主肌肉和四肢,腎臟主骨骼。少陰病是水勝而血寒。血液溫度降低,陽氣不能到達肌肉,所以全身疼痛。四肢是諸陽之本,陰寒內盛,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所以手腳冰冷。水寒則濕氣凝滯,濕氣流注關節則關節疼痛。水寒血凝,裏面的陽氣不能到達,所以脈象沉弱。治療方法主要是服用附子湯溫煦裏證。水溫熱了,衛陽就會恢復,滲入骨關節的寒濕,就能夠化解氣血,使內部疼痛停止。

血液溫熱了,營氣就能到達,肌肉、手腳的溫度就會升高,就不會因為脈絡凝滯而出現冰冷痠痛等症狀。所以不用灸法,是因為沒有太陽經的表寒。

少陰病,下痢排出膿血,服用桃花湯。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整塊用,一半研磨成粉)、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七升水,煮米至熟,過濾掉藥渣,加入赤石脂一寸匕(約為一湯匙),溫熱服用七合(約為半碗),一天三次,如果服用一次就好了,其餘就不要再服用了。

少陰病,水液凝滯而血液腐敗,寒水過多,不能順利進入腎臟而排出,就會溢入大腸而導致下痢。水寒血凝,浸漬腐敗,就會排出膿血,如果不溫化寒邪而止住濕邪,不僅下痢不止,膿血還會加重。這種情況先下痢後出現膿血,與《金匱要略》中先下痢後出血的症狀相同,所以桃花湯的治療方法,也與《金匱要略》中的黃土湯略微相似。方中使用赤石脂,與使用竈中黃土相同;使用乾薑,與使用附子相同;使用粳米,與使用甘草相同。

但是,下血是因為濕熱傷血而下注,與水寒傷血不同,所以黃土湯中有黃芩,而桃花湯中沒有。鮮血與腐敗變成膿血也不同,所以黃土湯中有養血的阿膠、地黃,而桃花湯中沒有。這就是兩種病症不能用同一個方法治療的原因。試想癰疽的形成,有濕熱壅阻,血絡腐敗而形成膿血;也有寒濕壅阻,血絡腐敗而形成膿血。

至於少陰病的下痢而出現膿血,表熱不生而脈象微弱,其水寒血敗,毫無疑問。婦女經常有淋症帶下,其經水一定稀薄,血先已腐敗。脾臟是統血之處,主管全身的經絡。血液的溫度,由於陰寒而降低,血液的質地,由於浸潤而開始腐敗。經血滲漏不止,脾臟貯藏血液的精華,更加空虛,所以仲景老師制定藥方,只讓寒濕去除,脾臟的精氣得到滋養,下痢膿血就會痊癒。因為這個病症,寒濕是第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