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36)
《金匱發微》 (136)
1. 婦人雜病脈證治第二十二
蓋水液不外泄,與熱併居,若沸湯然,隨三焦而下陷胸中,血海之血乃被灼而橫溢,故惟瀉期門以泄肝胆之鬱,使血分之熱得以外達表分,俾皮毛水分,受血熱而蒸化成汗,則熱退而病解矣。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半夏厚朴湯方
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濕痰阻滯,咽中氣機不利,如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仲師於無可形容中,名之曰「如有炙臠」,即俗所稱梅核氣也。方用薑、夏以去痰,厚朴以寬胸膈,蘇葉以開肺,茯苓以泄濕,務令上膈氣寬,濕濁下降,則咽中出納無阻矣。此方癸酉二月,於四明劉姓男子親試之,良驗,惟不用人造之茯苓,改用有鹼性泄粘痰之桔梗,為小異耳。
又按近世效方,有用半青半黃梅子,以食鹽醃一晝夜,取出晒乾,再醃再晒,以鹽水乾為度。每用青銅錢二枚夾二梅子,麻紮入磁瓶封固,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梅子一枚含口中,半刻,咽中梗塞即消,當附存之(曾記早年居鄉時,見城隍廟道土宋左丞治咽喉痛脹閉塞,用青梅破開去核,中包明礬,燒灰研末,和皂角末少許吹入,吐出痰涎無算,咽喉即通,足見酸味之青梅,當別具揮發性,不當如舊說之收斂矣)。
婦人藏燥,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喜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補脾氣。
師但言婦人藏燥而不言何藏,然病情方治可知也。肺主悲,亦主哭,悲傷欲哭,病當在肺。凡人倦則欠伸,精神強固則否,所以數欠伸者,脾陽不振而中氣怠也。凡人飲食入胃,由脾氣散津,上輸於肺,脾精不能運輸,則肺藏燥。肺陰虛,則主氣之藏窒塞,故悲傷欲哭。方後別出「亦補脾氣」四字,可知病機專屬肺藏矣。
方用甘麥、大棗,專取甘味之藥,俾脾精上輸於肺,肺陰既充,則下足以貫注百脈,外足以輸精皮毛,內外調達,氣機舒暢,略無抑鬱不和之氣,悲傷欲哭之證,乃可不作。曰:「如有神靈者。」甚言不能自主也。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膈間有寒飲,乃吐涎沫,此宜溫藥和之者也。乃不用溫藥而反下之,上膈水痰,斷不能一下而盡,加以衛氣不行,水氣鬱於皮毛之裏,一經誤下,在表水液乘虛入裏,乃留積心下而成痞,故治此者,當用小青龍湯。俾飲邪從汗解,然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以瀉心下之痞,否則飲邪方盤據陽位,急於攻痞,正恐反被吸引,不得下達。蓋先解表而後攻裏,此固《傷寒》《金匱》之通例也。
白話文:
婦人雜病脈證治第二十二
體內水分無法排出體外,與熱氣聚集在一起,如同沸騰的熱水,沿著三焦向下沉入胸中,血海中的血液因此被灼熱而溢出。所以,必須瀉去期門穴以疏通肝膽鬱結,讓血分中的熱氣得以向外達表,使皮膚毛髮中的水分,因為血熱而蒸發成汗,這樣熱氣就會退去,疾病也就痊癒了。
婦人咽喉感覺好像有炙烤的肉塊卡住,用半夏厚朴湯治療。
半夏厚朴湯方:
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蘇葉二兩。
以上五味藥,用一斗水煎煮,取四升藥液,分溫服四次,每日三次,夜間一次。
濕痰阻塞,咽喉氣機不暢,感覺有異物堵塞,吐不出來,咽不下去,醫家在難以形容的情況下,稱之為「如有炙臠」,也就是俗稱的梅核氣。方劑使用生薑、半夏去除痰濕,厚朴寬胸膈,蘇葉開肺氣,茯苓利濕,目的是使上焦氣機舒暢,濕濁下降,這樣咽喉就能夠正常吞嚥了。此方在癸酉年二月,曾為四明一位姓劉的男子親自試驗,效果很好,只是不用人工製作的茯苓,改用具有鹼性,能化解黏痰的桔梗,這只是小小的差異而已。
又據近世有效的方子,有用半青半黃的梅子,用食鹽醃製一天一夜,取出曬乾,再醃再曬,以鹽水曬乾為度。每次用兩個青銅錢夾住兩個梅子,用麻線紮緊放入瓷瓶密封,埋入地下百日後取出,每次用一個梅子含在口中片刻,咽喉阻塞就會消退,這值得記載。(曾記得早年在鄉下時,見城隍廟的道士宋左丞治療咽喉疼痛腫脹阻塞,用青梅剖開去核,裡面包裹明礬,燒成灰研成粉末,與少許皂角末混合吹入咽喉,吐出大量痰涎,咽喉就通了,足以說明酸味的青梅,應該有特殊的揮發性,不應該像舊說的那樣是收斂的。)
婦人體內乾燥,悲傷想哭,感覺像被神靈控制一樣,經常打哈欠想伸懶腰,用甘麥大棗湯治療。
甘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以上三味藥,用六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分溫服三次,也能補益脾氣。
醫書只說婦人體內乾燥,而沒有說明乾燥在何處,但從病情和治療方法可以知道。肺主悲,也主哭,悲傷想哭,病在肺部。人疲倦時會打哈欠伸懶腰,精神充沛時則不會,所以經常打哈欠伸懶腰,是因為脾陽虛弱,中氣不足。人吃東西進入胃裡,靠脾氣運化津液,向上輸送到肺,如果脾的精氣不能運送,則肺部乾燥。肺陰虛,則肺氣的運行就會受阻,所以會悲傷想哭。方劑後面特別寫上「亦補脾氣」四個字,可以看出病機主要在肺。
方劑使用甘草、小麥、大棗,專門選用甘味的藥物,使脾的精氣向上輸送到肺部,肺陰充足後,則下可滋潤百脈,外可滋潤皮膚毛髮,內外調和,氣機舒暢,沒有鬱結不適之氣,悲傷想哭的症狀自然就不會出現了。說「如有神靈者」,是說患者無法自主控制。
婦人吐口水沫,醫生卻用瀉下藥,結果心下痞滿,應該先治療吐口水沫,用小青龍湯。口水沫止住後,再治療痞滿,用瀉心湯。
膈間有寒飲,才會吐口水沫,這應該用溫熱的藥物調理。卻不用溫熱藥物而用瀉下藥,上焦的水痰,不可能一下子全部瀉下去,再加上衛氣不行,水氣鬱結在皮膚毛髮的裡面,一旦誤用瀉下藥,表面的水液趁虛而入裡,就會積聚在心下而形成痞滿,所以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用小青龍湯,使寒飲從汗液排出,然後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瀉去心下的痞滿,否則寒飲仍然盤踞在陽位,急於攻治痞滿,反而可能被吸引,無法下達。總之,先解表後攻裡,這是《傷寒論》、《金匱要略》的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