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8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84)

1. 陽明篇

三陽合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燥,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此條訂正)

此節為三陽合病,前條已訂正之,此云陽明病者誤也。夫太陽傷寒提綱曰脈浮緊,此當用麻黃湯以汗者也。少陽提綱曰口苦咽乾目眩,設兼見「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諸證,此猶當用小柴胡湯以汗之者也(說詳太陽篇)。陽明提綱為不惡寒反惡熱,陽明從中氣化,故胃中未經化燥,有身重喘滿之太陰證。

若見潮熱手足汗出,則胃中已經化燥,此當用三承氣以下之者也。惟溫針則三陽並忌之。陽明一證,但熱不寒,醫雖至愚,斷不至誤用溫針,故仲師於陽明篇中,未垂明誡。若太陽篇太陽傷寒加溫針必驚。少陽篇吐下發汗溫針譫語,則固言之詳矣。若此證既為三陽合病,無論驟加溫針,火邪內攻血脈,迫陽氣外張,有怵惕煩燥不眠之變。

即以脈之浮緊而發汗,而胃液既從外泄,胆火因熾,於是手足不得寧靜,坐臥不知所安。胆胃之熱,上蒙心神所寄之腦部,亦且恍惚而時發譫語,即以不惡寒但惡熱而下之,胃中津液下泄,胃底胆汁既虛,少陽浮火,亦必衝動膈上,而心中為之懊憹,似慍似怒,似憎似悔。所以然者,藥宜於太陽者,或轉為陽明少陽所忌。

藥宜於陽明者,或不免為少陽所忌故也。要之此證為濕熱內蘊,試觀土潤溽者,則地生苔蘚,故驗其舌生黃膩之苔,即為濕熱之明證,但須梔豉湯輕劑,以清裏疏表,而濕熱已解。蓋此證全屬氣分,雖曰三陽合病,究非實熱可比(葛仙翁《肘後方》:「淡豆鼓治傷寒,主能發汗」,雖不盡然,然必非吐劑。)。

太陽篇云:「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救逆之法,與此條正相類也。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觔)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此承上節汗下溫針而為救逆之方治也。上節為濕熱內蘊,浮陽外越之證,若陽不外越而津液內傷,則有渴飲口乾舌燥之變。若浮熱在表,水濕內蘊,則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之變。此二證並較前證為輕。津液內傷,則以清胃熱生津液主治,故宜白虎加人參湯,用人參者,為燥氣留於氣分也。

白話文:

陽明篇

三種陽經合病,脈搏浮而有力且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且呼吸急促,發熱且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則會更加乾燥,心煩意亂,甚至胡言亂語。如果加溫針,則會感到驚悸、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如果使用瀉下法,則胃中空虛,外邪入侵橫膈,心中煩悶不安,舌苔厚膩,可用梔子豉湯治療。(此條已修正)

這一段描述的是三陽合病,前面已經修正過,這裡說這是陽明病是錯誤的。太陽傷寒的主要症狀是脈搏浮緊,應該用麻黃湯發汗。少陽的主要症狀是口苦咽乾眼花,如果同時出現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進食、寒熱往來等症狀,應該用小柴胡湯發汗(詳見太陽篇)。陽明的主要症狀是不惡寒反惡熱,陽明經從中氣化生,所以胃中尚未化燥,出現身體沉重、呼吸急促、腹部脹滿等太陰症狀。

如果出現潮熱、手足出汗,則表示胃中已經化燥,此時應該用三承氣湯瀉下。但溫針療法三陽都應忌用。陽明病症狀只有發熱不畏寒,即使醫術再差,也不會誤用溫針,所以仲景在陽明篇中沒有明確告誡。太陽篇提到太陽傷寒加溫針會驚厥。少陽篇詳細說明了吐瀉、發汗、溫針都可能導致胡言亂語。如果此症是三陽合病,無論如何都不應驟然使用溫針,以免火邪內攻血脈,迫使陽氣外散,出現驚悸、煩躁不安、失眠等症狀。

即使用浮緊的脈象來判斷而發汗,但胃液已從體外流失,膽火因此旺盛,於是手足不安,坐臥不寧。膽胃之熱上擾心神所寄居的腦部,就會神志恍惚,時而胡言亂語。即使根據不惡寒而只惡熱的症狀使用瀉下法,胃中津液也會下泄,胃底和膽汁都虛弱,少陽的浮熱也會衝擊橫膈,導致心中煩悶,像生氣、後悔一樣。這是因為適合太陽經的藥物,可能反而會被陽明和少陽所忌諱;適合陽明的藥物,也可能不被少陽所接受。總之,此症是濕熱內蘊,就像潮濕的地方會長苔蘚一樣,舌苔黃膩就是濕熱的明顯證據,只需用輕劑量的梔子豉湯,以清熱解表,濕熱即可消除。因為此症完全屬於氣分層面,雖然說是三陽合病,但和實熱不同(葛仙翁《肘後方》說:「淡豆鼓治療傷寒,主要能發汗」,雖然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肯定不是吐瀉劑)。

太陽篇說:「發汗吐瀉後,虛煩不得眠,嚴重者會輾轉反側,心中煩悶,梔子豉湯主之。」救逆的方法,和這一條很相似。

如果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可用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二兩)

以上五味藥,加水一斗,煮至米熟,取汁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如果脈搏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可用豬苓湯。

豬苓湯方: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

以上五味藥,加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加入阿膠烊化,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這些都是針對前面提到的發汗、瀉下、溫針療法後,用來急救的方劑。前面提到的是濕熱內蘊、浮陽外越的症狀,如果陽氣沒有外越而津液內傷,就會出現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如果表證是浮熱,水濕內蘊,就會出現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兩個症狀比前面的症狀輕。津液內傷,則以清胃熱生津液為主,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加入人參是因為燥氣停留在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