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85)
《傷寒發微》 (85)
1. 陽明篇
熱浮於外,水鬱於裏,則以導水邪清血熱主治,故宜豬苓湯,用阿膠者,為濕熱留於營分也。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陽明為病,法本多汗,汗多而渴,胃中津液已傷,此本白虎加人參湯證,一以清其胃熱,一以養其津液,其病當已,不似小便不利者,可與豬苓湯也。若汗多胃燥之證,更與豬苓湯利其小便,輕則大便必硬,重則胃中燥實,發為譫語,此不可以不慎也。
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胃中穀氣,為生血之源。血熱充則脈數,血熱減則脈遲。前於「食難用飽,汗出不惡寒」條下,已詳釋其旨,茲復略而言之。夫脈浮為表熱,遲為裏寒。裏寒者,胃中虛也。胃虛則脾濕聚之,脾濕重滯,由小腸下陷太腸,乃並胃中未化之穀食,傾泄而出。此時手足厥逆,冷汗出,胃中陽氣垂絕。
若不急溫之,危在旦夕,故必用大劑四逆湯以回中陽,乃得轉危為安,慎不可以生附子一枚為太重而減其劑量也。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陽明中氣為足太陰,故太陽初傳陽明,往往上濕而下燥,故有攻下太早,損其中陽,致胃寒脾虛,腹中腹滿不能食者。此時下濕上燥,渴欲飲冷,一入於胃,即不能受,而發為噦逆,前於潮熱條下,已略舉大概。然亦有不待攻下而胃中虛冷不能食者,則中陽自敗,胃底消融水穀之胆汁,視前證更為微薄,所以飲水即噦也。此時急需半夏乾薑散以溫之。
如獨陰上僭,將成反胃者,尤當用吳茱萸湯以抑之,附子理中以和之。當知胃中虛冷為主病,噦為因病,要非尋常治噦之橘皮生薑湯、橘皮竹茹湯所能奏功也。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太陽之病多有之,未可決為陽明病也。陽明為病,要以大渴引飲為候,胃中燥熱,勢不得不借助於外,於是有口乾引飲之證。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陽明之熱,由腸胃上逆,則闕上痛。闕上者,頞上也。故誤下胃虛,浮熱上冒,頞上生汗。熱在於經,鬱而不達,於是有鼻燥之證。
然猶恐客熱不能消穀也,必驗其能食與否,若能食者,則胃中穀氣不虛,而初非客熱。但此證大便不硬,胃中無燥實之證,承氣湯既不當用。熱上於頭,無熱結在裏之變,白虎湯又不宜用。陽熱之上浮者,無所發洩必至上薄於腦,顱骨受蒸,合縫處當有微隙,血之溢出者,乃由鼻交頞中,下注鼻孔,於是熱隨衄解。凡遇此證,頞上不可早拍涼水,誠恐熱泄未盡,轉為他證。
近世醫家以衄為紅汗者,正以其泄鬱熱故也。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篇
外感熱邪,內有水濕鬱滯,則應以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的方法治療,故宜用豬苓湯。若需加入阿膠,則表示濕熱停留在營血分。
陽明病,汗出很多且口渴,不宜服用豬苓湯,因為汗多已傷及胃中津液,豬苓湯又會利尿,加重病情。
陽明病通常多汗,汗多且口渴表示胃中津液已受損傷,這是白虎加人參湯的證候,一則清胃熱,一則滋養津液,病情即可好轉。這與小便不利者需要服用豬苓湯的情況不同。若已經出現汗多胃燥,再服用豬苓湯利尿,輕則大便乾燥,重則胃中燥熱,甚至出現譫語,務必謹慎。
脈象浮而遲,表熱裏寒,大便稀溏,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應以四逆湯治療。
胃中穀氣是生血的來源。血熱充盛則脈象數,血熱減少則脈象遲。之前在「食慾不振,汗出不惡寒」條目下已詳細解釋,在此簡述。脈象浮代表表熱,遲代表裏寒。裏寒即胃中虛弱。胃虛則脾濕聚積,脾濕重滯,導致小腸下陷,與胃中未消化的食物一起排出。此時手足厥冷,冒冷汗,胃中陽氣將絕。
若不緊急溫陽,性命堪虞,必須使用大劑量的四逆湯回陽救逆,才能轉危為安,不可因為擔心附子劑量過大而減藥。
若胃中虛寒,不能進食,飲水則嘔逆。
陽明經氣與足太陰脾經相通,因此太陽病傳至陽明,常表現為上焦濕熱,下焦燥熱,若過早攻下,則損傷中陽,導致胃寒脾虛,腹部脹滿,不能進食。此時下焦濕熱,上焦燥熱,口渴欲飲冷水,但冷水一入胃便不能承受,而發生嘔逆,之前在潮熱條目下已略述。但也有未經攻下即出現胃中虛寒不能進食的情況,這是中陽自敗,胃中消化水穀的膽汁功能衰弱,比前證更為嚴重,所以飲水即嘔逆。此時急需服用半夏乾薑散溫中。
若單純陰寒上犯,將要發展成反胃,更應服用吳茱萸湯抑制,並用附子理中湯溫中和胃。必須知道胃中虛寒是主症,嘔逆是次症,並非一般治療嘔逆的橘皮生薑湯、橘皮竹茹湯所能奏效。
脈象浮,發熱,口乾鼻燥,但能進食,則會鼻衄。
脈象浮、發熱,是太陽病的常見症狀,不能直接判定為陽明病。陽明病必須以口渴引飲為主要表現,胃中燥熱,不得不從外界攝取水分,所以出現口乾引飲。陽明經脈起於鼻旁迎香穴,陽明之熱由腸胃上逆,則迎香穴上疼痛。迎香穴上即鼻旁。若誤用攻下之法,導致胃虛,浮熱上衝,則鼻旁會出汗。熱邪滯留在經絡,鬱而不通,則出現鼻燥。
但仍然需要判斷患者是否能進食,若能進食,則表示胃中穀氣不虛,并非外感客熱。但此證大便不硬,胃中無燥熱的表現,承氣湯不宜使用。熱邪上衝頭部,並無裡熱積聚的症狀,白虎湯也不適用。陽熱上浮無處宣洩,必然上衝頭部,顱骨受熱,骨縫處可能出現細微裂隙,血液溢出,從鼻旁迎香穴流出鼻孔,於是熱邪隨鼻出血而解除。遇到這種情況,鼻旁不宜立即用冷水擦拭,以免熱邪未盡排出,轉化為其他病症。
現代醫家認為鼻出血是紅色汗液,正是因為它能洩除鬱熱的緣故。
陽明病,經過攻下治療後,體表仍然發熱,手足溫暖,無胸悶,心中煩躁,飢餓不能進食,但只有頭部出汗,則應用梔子豉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