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15)
《傷寒發微》 (115)
1. 少陰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胆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白通加豬胆汁湯方
即白通湯加人尿(五合)豬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無胆汁亦可。
少陰為病,原以水盛血寒為的證。水盛則溢入迴腸而下利,血寒則肢冷而脈微。血寒則水不化氣,真陽不能上達。白通湯用蔥白以升陽,乾薑、附子以溫中下,但使血分漸溫,寒水化氣上達,則下利當止。若服湯後利仍不止,水之盛者益盛,血之寒者益寒,而見厥逆無脈,甚至浮陽冒於膈上,而見乾嘔心煩。熱藥入口,正恐格而不受,故於白通湯中加鹹寒之人尿,苦寒之豬胆汁,引之下行。
迨服藥竟,熱藥之性內發,陽氣當行,脈即當出。但脈暴出為陽脫,譬之油燈垂滅,忽然大明。微續者為陽回,譬之爐炭將燃,起於星火。此為生死之大機,診病者不可不知也。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此條訂正)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欬者,加五味子半觔,細辛一兩,乾薑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觔。
腎臟下接膀胱,原屬一身溝渠,而晝夜輸泄其小便。然必血分充足,陽熱無損,水道乃行。若陰寒在下,溝渠為之不通,譬之冬令池沼,雖不遇堅冰,潦水不降,水道猶為壅塞,故少陰陰寒之證,二三日至四五日,寒水氾濫,併入太陰而成寒濕。腹與四肢為太陰部分,寒濕入腹則腹痛。
濕與水不同,水則傾泄,濕則粘滯,小便所以不利也。寒濕停蓄腹部,中陽不達於四肢,故四肢沉重。寒濕凝冱阻其血絡,因而疼痛,故真武湯方用芍藥以定痛,茯苓、生薑、朮、附以散寒而行水,此固少陰病水氣在裏之治法也。惟疼痛下「自下利」三字,直可據後文「或下利」三字而斷為衍文。
「其人或欬」下,為本方加減治法。欬者加五味、薑、辛,所以蠲飲。小便利者去茯苓,不欲其利水太過。下利去芍藥加乾薑,欲其溫脾,不欲其若泄。嘔者去附子加生薑,以水在中脘,不在下焦,故但發中脘之陽,而不欲其溫腎。此又少陰病水氣外泄之治法也。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少陰篇
服用上三味藥材,以三升水煎煮,濃縮至一升,過濾掉藥渣,分次溫服。
少陰病,患者腹瀉,脈搏微弱,應服用白通湯。如果腹瀉不止,出現手腳厥冷、脈搏消失、乾嘔、煩躁等症狀,則需服用白通湯加豬膽汁湯。服用湯劑後,脈搏突然強勁有力者將死亡,脈搏微弱但持續者則能活命。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即白通湯加入人尿(五合)和豬膽汁(一合)。
將以上五味藥材,以三升水煎煮,濃縮至一升,過濾掉藥渣,加入豬膽汁和人尿,充分混合均勻,分次溫服。如果沒有豬膽汁,也可以不加。
少陰病的根本病機在於水盛血寒。水盛則溢入迴腸而導致腹瀉,血寒則四肢冰冷而脈搏微弱。血寒則水液不能化為氣,陽氣不能上升。白通湯使用蔥白以升發陽氣,乾薑、附子溫中下焦,使血分逐漸溫暖,寒水化為氣上升,則腹瀉就能停止。如果服藥後腹瀉仍然不止,說明水盛和血寒的病情加重,則會出現手腳厥冷、脈搏消失等症狀,甚至陽氣浮於膈上,出現乾嘔心煩。此時再服用溫熱藥物,恐怕藥力難以吸收,因此在白通湯中加入性寒鹹的人尿和性苦寒的豬膽汁,引導藥力向下運行。
服藥後,溫熱藥物的藥性內發,陽氣開始運行,脈搏應該會出現。但脈搏突然強勁有力表示陽氣耗竭,就像油燈快要熄滅時突然變得明亮;脈搏微弱但持續則表示陽氣回升,就像快要燃燒的炭火,開始出現火星。這是生死攸關的關鍵,醫生必須清楚了解。
少陰病,如果二三日未癒,到了四五日,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等症狀,這是水氣停滯的表現。患者可能伴有咳嗽、小便不利、腹瀉或嘔吐等症狀,應服用真武湯。(此條已修正)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製)
將以上五味藥材,以八升水煎煮,濃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七合,每日三次。如果咳嗽,則加五味子半斤、細辛一兩、乾薑一兩;如果小便不利,則去除茯苓;如果腹瀉,則去除芍藥並增加乾薑二兩;如果嘔吐,則去除附子並增加生薑,使其總量達到半斤。
腎臟下連膀胱,如同人體的排水道,晝夜排泄小便。但必須血氣充足,陽氣不損,水道才能通暢。如果陰寒在下,水道就會不通,就像冬天池塘,即使沒有結冰,水流也會不暢,水道阻塞。因此,少陰陰寒證,二三日到四五日,寒水氾濫,侵入太陰而形成寒濕。腹部和四肢屬於太陰部位,寒濕入侵腹部則腹痛。
濕與水不同,水會傾瀉,濕則粘滯,所以小便不利。寒濕停留在腹部,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所以四肢沉重。寒濕凝結阻塞經絡,導致疼痛,所以真武湯使用芍藥以止痛,茯苓、生薑、白朮、附子則散寒利水,這是治療少陰病水氣內停的方法。原文中「自下利」三字,可根據後文「或下利」而判斷為贅文。
「其人或咳嗽」以下,是本方加減治療的方法。咳嗽者加五味子、乾薑、細辛,以化痰止咳;小便不利者去除茯苓,避免利水過度;腹瀉者去除芍藥並增加乾薑,溫暖脾胃,避免瀉下過度;嘔吐者去除附子並增加生薑,因為水停留在中脘,不在下焦,所以只溫暖中脘的陽氣,而不溫暖腎陽。這是治療少陰病水氣外泄的方法。
少陰病,腹瀉排出清稀的谷物殘渣,內寒外熱,手腳厥冷,脈搏微弱將絕,但身體反而不惡寒,面色潮紅,可能伴有腹痛、乾嘔、咽喉疼痛,或腹瀉停止但脈搏仍然不出,則應服用通脈四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