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16)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16)

1. 少陰篇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三兩)乾薑(三兩,強人四兩)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一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少陰為病,水寒而血敗。水滲腸胃,則中脘陽衰,不能消融入胃之飲食,而完穀不化。陰寒內據而虛陽外浮,故裏寒而外熱。血中熱度低弱,溫度不達四肢,故四肢厥冷。血為寒水浸灌,不能流通脈道,故脈微欲絕。內真寒而外假熱,故身反不惡寒而面色赤。寒濕內陷,故腹痛。

水氣留於心下,胃中虛寒,故乾嘔。濕痰阻塞肺管,故咽痛。陰氣以下利而日損,故利止而脈不出。通脈四逆湯用甘草、乾薑以溫中焦,生附子以溫下焦。蓋水盛血寒,為少陰本病,故以「下利清穀,手足厥逆」為總綱,惟兼見脈微欲絕,乃為通脈四逆湯本證。蓋胃為生血之原,胃中寒則脈微,按太陽篇脈結代用炙甘草,則本方之甘草,亦當用炙。

惟裏寒外熱,外內不通,因病戴陽,面色乃赤,故加蔥以通之。血絡因寒而瘀,腹中為痛,故加苦平之芍藥以泄之。嘔者,為胃中有水氣,故加生薑以散之。咽痛為濕痰阻滯,故加有鹼性之桔梗以開之。利止脈不出為裏陰虛,故加人參以益之。此又通脈四逆湯因證加減之治法也。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枳實、柴胡、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欬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分俱去聲)。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少陰病手足厥逆,原屬水寒血敗之證,故有惡寒踡臥腹痛下利諸兼證。若四逆而不見惡寒踡臥腹痛下利,其不為水寒血敗,要無可疑,故不宜四逆湯之辛溫,而宜四逆散之疏泄。所以然者,「陽氣不達四肢」同,所以不達於四肢者異也。胃為生血之源,而主四肢。水寒血腐,故血中溫度不達於四肢,而手足厥逆。

濕痰與食滯交阻中脘,故血中溫度不達於四肢,而手足亦見厥逆。但觀四逆散方治,惟用甘草則與四逆湯同,餘則用枳實以去濕痰宿食之互阻,用柴胡以解外,用芍藥以通瘀,但使內無停阻之氣,外無不達之血熱,而手足自和矣,此四逆散所以為導滯和營之正方也。惟兼欬者加五味、乾薑,與治痰飲用苓甘五味薑辛同。

白話文:

少陰篇

通脈四逆湯方

此方用甘草三兩、乾薑三兩(體格強壯者用四兩)、生附子一枚。將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三升,煮至一升二合,過濾去渣,分次溫服。脈象恢復者即痊癒。若患者面色紅赤,則加蔥九莖;腹痛者,去除蔥,改加芍藥一兩;嘔吐者,加生薑二兩;咽喉痛者,去除芍藥,改加桔梗一兩;若腹瀉停止,但脈象仍未恢復者,去除桔梗,改加人參二兩。

少陰病症的成因是體內水寒且血液瘀滯。寒水浸漬腸胃,導致中脘部位陽氣衰弱,無法消化吸收食物,造成食物積滯不化。陰寒之氣內聚,而虛弱的陽氣則浮於體表,故而裡寒外熱。血液溫度低,無法傳達到四肢,導致四肢厥冷。血液被寒水浸泡,無法暢通經脈,因此脈象微弱,幾乎消失。內在是真寒,外在卻表現為假熱,所以患者雖然面色紅赤,卻不覺得惡寒。寒濕內陷,所以會腹痛。

水氣停滯於心下,胃中虛寒,所以會乾嘔。濕痰阻塞肺部氣管,所以會咽喉痛。陰氣隨著腹瀉逐漸耗損,所以腹瀉停止後,脈象仍然微弱。通脈四逆湯使用甘草、乾薑溫中焦,用生附子溫下焦。少陰病的主要症狀是「下痢清穀,手足厥逆」,脈象微弱將近消失是通脈四逆湯的主治症狀。因為胃是血液的來源,胃寒則脈弱,太陽篇中脈結代用炙甘草,所以本方中的甘草也應炙用。

由於裡寒外熱,內外不通,陽氣浮於體表,所以面色紅赤,因此加蔥以通暢氣血。血液因寒而瘀滯,導致腹痛,所以加芍藥以緩解。嘔吐是因胃中有水氣,所以加生薑以散寒。咽喉痛是因濕痰阻塞,所以加桔梗以利咽。腹瀉停止但脈象未恢復,是因為陰氣虛損,所以加人參以益氣。這就是通脈四逆湯根據不同症狀加減用藥的治療方法。

少陰病,出現四肢厥逆,伴隨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或瀉利下墜等症狀者,可用四逆散治療。

四逆散方

此方用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各十分。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送服,每次服用方寸匕,每日三次。若伴有咳嗽,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若伴有下痢,也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若伴有心悸,加桂枝五分;若伴有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若伴有腹痛,加炮製好的附子一枚;若伴有瀉利下墜,先用五升水煮薤白三升,煮至三升,過濾去渣,取方寸匕的藥液加入四逆散藥液中,再煮至一升半,分次溫服。

少陰病手足厥逆,本是水寒血敗的症狀,常伴有惡寒蜷臥、腹痛、下痢等症狀。如果出現四肢厥逆,卻沒有惡寒蜷臥、腹痛、下痢等症狀,則不屬水寒血敗,故不宜使用辛溫的四逆湯,而應使用疏泄的四逆散。因為兩者雖然都治療「陽氣不達四肢」,但其原因不同。胃是血液的來源,也是四肢的來源。水寒血腐,血液溫度無法傳達至四肢,導致手足厥逆。

濕痰和食滯阻塞中脘,也會導致血液溫度無法傳達至四肢,出現手足厥逆。四逆散方中,甘草與四逆湯相同,其他藥材則用枳實去除濕痰宿食的阻滯,用柴胡疏解外邪,用芍藥通利瘀血,使體內沒有停滯之氣,體外沒有不通暢的血熱,則手足自然溫暖。這就是四逆散作為導滯和營的正方的原因。若伴有咳嗽,加五味子、乾薑,與治療痰飲的苓甘五味薑辛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