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42)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42)

1.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大黃蟅蟲丸方

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黃(十兩)乾漆(一兩燒令煙盡)虻蟲(一升去翅足熬)水蛭(百枚熬)蠐螬(百枚熬)蟅蟲(半升熬)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大黃蟅蟲丸主治為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外證則因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立方之意,則曰緩中補虛。夫桃仁、芍藥、乾漆,所以破乾血(芍藥破血,人多不信,試問外科用京赤芍何意),加以虻蟲、水蛭、蠐螬、蟅蟲諸物之攻瘀(蟅蟲俗名地鱉蟲,多生竈下垃圾中,傷藥中用之,以攻瘀血,今藥肆所用硬殼黑蟲非是)。有實也,大黃以瀉之。

有熱也,杏仁、黃芩以清之。其中惟甘草緩中,乾地黃滋養營血,統計全方,似攻邪者多而補正者少。仲師乃曰:「緩中補虛。」是有說焉,譬之強寇在境,不痛加剿除,則人民無安居之日,設漫為招撫,適足以養疽遺患。是攻瘀,即所以緩中,緩中即所以補虛也。今有患陽明實熱者,用大承氣湯不死,用滋陰清熱之藥者,終不免於死,則本方作用,可以比例而得之矣。

白話文:

大黃蟅蟲丸的組成:

大黃(蒸過十分)、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生地黃(十兩)、乾漆(一兩,燒至無煙)、虻蟲(一升,去翅足後熬製)、水蛭(一百枚,熬製)、蠐螬(一百枚,熬製)、蟅蟲(半升,熬製)。

以上十二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小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丸,用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大黃蟅蟲丸主要治療因五勞七傷導致的極度虛弱消瘦、腹部脹滿、無法進食等症狀。外在症狀表現為體內有瘀血,皮膚粗糙,指甲有異常,雙眼黯黑無光。此方旨在緩解內臟,補充虛損。方中桃仁、芍藥、乾漆能破除瘀血(芍藥破血功效,很多人不相信,但外科用京赤芍藥就是這個道理),加上虻蟲、水蛭、蠐螬、蟅蟲等藥物來攻破瘀血(蟅蟲俗稱地鱉蟲,多生長在灶下垃圾中,在治療瘀血的藥方中使用,現代藥店賣的硬殼黑蟲並非此物)。如有實證,大黃瀉之;如有熱證,杏仁、黃芩清之。方中甘草緩解腸胃,生地黃滋養血液,整體看來,攻邪的藥物多於補益的藥物。但仲景先生卻說:「緩中補虛。」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同強敵入侵,如果不痛快地消滅敵人,人民就沒有安寧的日子,如果只是姑息撫慰,反而會養大禍患。因此,攻除瘀血,就是緩解內臟;緩解內臟,就是補益虛損。像陽明腑實熱證患者,服用大承氣湯不會死亡,但如果只用滋陰清熱的藥物,最終難免一死,所以本方的作用,可以由此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