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27)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27)

1. 厥陰篇

發熱在六七日後,則六七日之厥,不待言而可知。下利在六七日後,則六七日之不利,反為贅說,故知「不」字當為「下」字也。按少陰篇:「下利,厥逆無脈,服白通加豬胆汁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汗出不止,與脈暴出同,正如煙氣上,離薪之熛火,立見滅熄,欲其復燃,豈可得乎。

故曰有陰無陽也。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五六日,正厥陰證寒盡陽回之候,所謂「厥終不過五日」也。結胸乃胸膈不寬舒之謂,非如太陽之證,有誤下成結胸之一證也。所謂「不結胸」者,蓋胸中淋巴幹,中醫謂之上焦,寒盡陽回,其中水液,當隨陽外散,故上膈無痞悶之變。水濕不流入迴腸,無下利腹脹之變,故腹濡。

惟血分不充動脈管中,不能十分流動,故脈虛。血分熱度愈低,勢當復厥,此與上厥應下之條,適得其反。此證或因水寒血敗,或因陽熱太甚,傷及血分,致下利而便膿血,要之為亡血則一。此時血之溫度,急用四逆湯以助之,尚恐不及,若經誤下,焉有不死者乎。愚按此節正申明「諸四逆厥不可下」條「虛家亦然」之義。

上條未明言虛家之為氣與血,此更指血以實之。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厥陰之證,以先厥後發熱者為順,為其陰寒去而真陽復也。若外有表熱,依然四肢逆冷,則表熱已屬虛陽。若已經一候而厥不還,更加之以下利,則寒濕太甚,將恐下利不止,不免虛陽上脫,此其所以難治也。

傷寒,脈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傷寒厥陰證,最忌血熱消亡。脈促與太陽篇之脈緊同,在藏之血熱,與寒濕相抗,脈因見促。血熱為寒濕阻阨,不能外達四肢,手足因厥,故必灸厥陰之穴以助陽氣,但令血熱戰勝,陽氣外達,而手足自溫矣。

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脈滑屬陽明,《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篇》云:「脈數而滑者,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嘔吐穢下利篇云:「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此可證脈滑之屬陽明矣。厥陰證之脈滑而厥,胃底胆汁合胃中燥火生熱,異於宿食不化。

而手足之厥,實為陽盛格陰,故宜陽明證之白虎湯以清裏熱,但使中陽外達四肢,而厥逆自和矣。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三兩)大棗(二十五枚)甘草、通草(各二兩)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厥陰篇

發燒持續六七天後,六七天出現厥症,不用多說也能明白。腹瀉持續六七天後,再說六七天的腹瀉不利,反而成了多餘的說明,所以知道「不」字應該作「下」字解。 《少陰篇》記載:「腹瀉,厥逆無脈,服用白通加豬膽汁湯,脈搏突然出現者死亡,脈搏微弱續上者活。」汗出不止,與脈搏突然出現的情形相同,如同煙氣向上,離開柴火的火焰,立刻就會熄滅,想要它再次燃燒,怎麼可能呢?

所以說是有陰無陽。

傷寒五六天,沒有結胸,腹部濕潤,脈象虛弱,又出現厥症,不可下瀉,這是血虛,下瀉則死。

傷寒五六天,正是厥陰證寒邪盡去陽氣回歸的徵兆,所謂「厥症終止不過五日」也是這個意思。結胸是指胸膈不通暢,不是像太陽病那樣,有誤下導致結胸的症狀。所謂「不結胸」是指胸中淋巴幹(中醫稱之為上焦),寒邪盡去陽氣回歸,其中的水液,應該隨著陽氣外散,所以上膈沒有痞悶的變化。水濕不流入迴腸,沒有下利腹脹的變化,所以腹部濕潤。

只是血分不足,血液在動脈中不能充分流通,所以脈象虛弱。血分溫度愈低,勢必再次出現厥症,這與上文提到的厥症應當下瀉的論述恰好相反。這種症狀可能是因為水寒血敗,或者因為陽熱過盛,傷及血分,導致下利並排出膿血,總之都是血虛。此時血液的溫度很低,急需用四逆湯來幫助它,恐怕還不夠,如果誤用下瀉的方法,怎麼能不死呢?我愚見認為這一段正說明了「諸四逆厥不可下」這一條文中「虛家亦然」的含義。

上文沒有明確說明虛家是指氣還是血,這裡進一步指明是血虛。

發熱而厥症,七天後腹瀉,這是很難治療的。

厥陰的症狀,以先厥後發熱為順理成章,這是因為陰寒之邪去除,真陽之氣復甦。如果體表還有表熱,四肢仍然冰冷,那麼表熱已經屬於虛陽。如果已經經過一候而厥症沒有恢復,再加上腹瀉,則寒濕過盛,恐怕腹瀉不止,難免虛陽上脫,這就是它難以治療的原因。

傷寒,脈象促數,手足厥冷,可以灸治。

傷寒厥陰證,最忌諱血熱耗損。脈象促數與太陽篇中的脈象緊同,都是藏在體內的熱邪與寒濕相對抗,所以脈象促數。血熱被寒濕阻滯,不能到達四肢,手足因此厥冷,所以必須灸刺厥陰穴位來幫助陽氣,只要讓血熱戰勝寒濕,陽氣外達,手足自然就會溫暖。

傷寒,脈象滑數而厥冷,內有熱邪,白虎湯主治。

脈象滑數屬陽明,《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篇》說:「脈象數而滑者,這是因為有宿食,下瀉則愈,宜用大承氣湯。」《嘔吐穢下利篇》說:「下利,脈象遲而滑者,是實證。腹瀉還未停止,應該趕快下瀉,宜用大承氣湯。」「下利,脈象反而滑數者,應該去除某些東西,下瀉後就痊癒,宜用大承氣湯。」這些都可以證明脈象滑數屬於陽明。厥陰證的脈象滑數而厥冷,是胃底膽汁與胃中燥熱相合產生熱邪,這與宿食不化不同。

而手足厥冷,實際上是陽盛格陰,所以應該用陽明證的白虎湯來清裡熱,只要讓中陽之氣外達四肢,厥逆自然就會調和。

手足厥冷,脈象細微將要斷絕,當歸四逆湯主治。如果此人體內有久寒之邪,應該服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三兩) 大棗(二十五枚) 甘草、通草(各二兩)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