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49)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49)

1. 奔豚氣病脈證第八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

此一節,因奔豚起於驚發而連類以及他證。吐膿為肺癰,桔梗甘草湯證也(見上篇),誤列百合狐惑篇之赤小豆當歸散,腸癰方治,亦可用之。火邪有太陽陽熱,以火薰下陷胞中,圊膿血者,仲師未出方治,竊意當用桃核承氣湯以下之。亦有太陽寒水,因灸而陷下焦,邪無從出,腰以下重而痹者,俟其陽氣漸復,乃能汗出而解(並見太陽篇),獨驚怖一證未見。

「太陽病加溫針必驚」,「火劫亡陽則為驚狂」,此本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證,予謂暴感非常而病驚怖者,病情正與此同。所以然者,以二證竝有熱痰上竄腦部故也。特無太陽表證者,但用蜀漆、龍骨、牡蠣已足,仲師以其與奔豚同出一原,故類舉之耳。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湯方

甘草、芎藭、當歸、黃芩、芍藥(各二兩)半夏、生薑(各四兩)生葛(五兩)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奔豚之病,少腹有塊墳起,發作從下上衝,或一塊,或二三塊,大小不等,或併而為一。方其上衝,氣促而痛,及其下行,其塊仍留少腹,氣平而痛亦定。但仲師言從驚恐得之,最為精確,與《難經》所云:「從季冬壬癸日得之者」,奚啻鄭昭宋聾之別。

予嘗治平姓婦,其人新產,會有仇家到門尋釁,毀物漫罵,惡聲達戶外,婦大驚怖,嗣是少腹即有一塊,數日後,大小二塊,時上時下,腹中劇痛不可忍,日暮即有寒熱,予初投以炮薑、熟附、當歸、川芎、白芍,二劑稍愈,後投以奔豚湯二劑而消,惟李根白皮,為藥肆所無,其人於謝姓園中得之,竟得痊可,蓋亦有天幸焉。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炙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傷寒論》此節發端,無「發汗後」三字,蓋衍文也。燒針令發汗,本桂枝湯證,先服桂枝湯不解,刺風池、風府,却與桂枝湯則愈之證,乃針後不用桂枝湯,風邪未能外泄,寒氣乘虛而閉針孔。夫風池本少陽之穴,風府以督脈之穴而屬少陰,二穴為寒邪所遏,則少陽抗熱,挾少陰衝氣,一時暴奔而上,此所以針處核起而赤,必發奔豚也。

故仲師救逆之法先灸核上,與桂枝加桂湯,此即先刺風池、風府,却與桂枝湯之成例,所以汗而泄之,不令氣機閉塞,吸而上衝也。餘詳《傷寒發微》太陽篇,茲不贅。

白話文:

標題:[奔豚氣病脈證第八]

內容: 老師說:「疾病中有所謂的奔豚症,也有吐膿、驚怖和火邪這幾種情況,這些病症都是由於受到驚嚇所引發的。」

這一節講述奔豚病由驚嚇引起,並且延伸到其他相關病症。吐膿是肺部感染,可用桔梗甘草湯治療(詳細在前文提及)。錯誤地將百合狐惑篇中的赤小豆當歸散列為腸癰的治療方式,但實際上也可以用於治療吐膿。火邪可能源自太陽陽熱,導致火熱向下沉積在膀胱,導致排泄膿血,張仲景沒有提出治療方法,個人推測應該使用桃核承氣湯來治療。另外,也可能源自太陽寒水,因為施灸而影響到下焦,導致邪氣無法排出,造成腰部以下沉重麻木,需等到陽氣逐漸恢復才能出汗而痊癒(詳情見太陽篇),然而,對於驚怖這一種症狀,張仲景並未提到。

「太陽病加上溫針療法必定會產生驚嚇」、「火劫亡陽則會導致驚狂」,這原本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治療的範疇,個人認為突然受到異常刺激而產生驚怖,病情與此相似。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兩種病症都有熱痰上竄到腦部的現象。特別是對於沒有太陽表徵的患者,單用蜀漆、龍骨、牡蠣已經足夠,張仲景因為奔豚和這些病症出自同一原因,因此一起提出。

老師說:「奔豚病從下腹部向上沖到咽喉,發作時感覺像要死亡,然後又恢復,通常是由受到驚嚇所引起的。」

奔豚氣上沖胸部,伴有腹部疼痛,往來寒熱交錯,使用奔豚湯來治療。

奔豚湯配方:

  • 甘草、芎藭、當歸、黃芩、芍藥(各二兩)
  • 半夏、生薑(各四兩)
  • 生葛(五兩)
  • 甘李根白皮(一升)

以上九種藥材,用水二斗煮至剩五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三次,晚上一次。

奔豚病的特徵是下腹部會有硬塊凸起,發作時從下往上沖,可能是單一塊或兩三塊,大小不一,或合併成一塊。當硬塊上沖時,會感到呼吸急促和疼痛,當硬塊下降時,會停留在下腹部,氣息平穩且疼痛消失。但張仲景指出,奔豚病主要是由於受到驚嚇所引起,這個說法非常精確,與《難經》提到的「從季冬壬癸日得到的病症」完全不同。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姓平的女性,她剛生產完,正巧仇家到門口尋事,破壞物品並大聲辱罵,吵鬧聲傳遍周圍,這位女性因此極度恐慌。從那時起,她的下腹部就出現了一個硬塊,幾天後,變為兩個大小不同的硬塊,時上時下,腹部劇烈疼痛難忍,每天傍晚就會有寒熱交錯的情況。起初我用炮薑、熟附、當歸、川芎、白芍進行治療,病情稍有好轉,之後使用奔豚湯兩次後硬塊消失,只是甘李根白皮在藥店不容易找到,她在謝姓人家的園中找到了它,最後病情完全康復,這也算是一種天幸。

(發汗後),用燒針讓患者出汗,針眼處受寒,形成紅色結節,必定會引發奔豚病,氣從下腹部上沖到心臟,在紅色結節上各灸一壯,再使用桂枝加桂湯來治療。

桂枝加桂湯配方:

  • 桂枝(五兩)
  • 芍藥、生薑(各三兩)
  • 甘草(二兩,炒)
  • 大棗(十二枚)

以上五種藥材,用水七升,以微火煮至剩三升,去除渣滓,每次服用一升。

《傷寒論》這一段開頭沒有「發汗後」三個字,這是衍文。使用燒針讓患者出汗,原本是桂枝湯的適應症,如果先服用桂枝湯沒有改善,可以針刺風池、風府,再配合桂枝湯治療就能痊癒。然而,如果針刺後不使用桂枝湯,風邪無法從體內排出,寒氣趁虛而入,封閉針孔。風池是少陽經的穴位,風府屬於督脈,同時與少陰經相關。當這兩個穴位被寒邪阻塞,少陽的熱力會與少陰的衝氣一同迅速上沖,這就是為什麼針眼處會形成紅色結節,進而引發奔豚病。

因此,張仲景的救治方法是先灸紅色結節,再使用桂枝加桂湯,這類似於先針刺風池、風府,再使用桂枝湯的常規做法,目的是讓患者出汗,防止氣機閉塞,避免氣流上沖。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傷寒發微》太陽篇,這裡不再贅述。

發汗後,如果感到臍下悸動,可能會引發奔豚病,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配方:

  • 茯苓(半斤)
  • 甘草(二兩)
  • 大棗(十五枚)
  • 桂枝(四兩)

以上四種藥材,使用甘瀾水十鬥,先煮茯苓至剩八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三升,去除渣滓,溫熱服用一升,一天三次。甘瀾水的製作方法是取水二十鬥,放入大盆中,用杓子攪拌,直到水面出現五六千顆泡沫,然後取用。

發汗會損傷陽氣,陽氣虛弱時,水氣上逆,導致臍下悸動。引發奔豚病的原因是水氣受到浮陽吸引,而不是真正有腫瘤。因此,張仲景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其中茯苓用來抑制水氣,桂枝用來調節陽氣,甘草和大棗用來增強中氣,加固防禦,防止水邪上沖,臍下悸動得以平息,奔豚病就可以避免了。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傷寒論》太陽篇,這裡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