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48)
《金匱發微》 (48)
1. 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欬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肺脹,欬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乾薑、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欬而上氣,為心下有水,為欬嗽吸引而上衝,不欬之時則其氣如平,與欬逆上氣之全係燥熱不同,前條已詳辨之。惟水氣所從來,則起於太陽失表,汗液留積胸膈間,暴感則為肺脹,寖久即成痰飲。使其內藏無熱,則雖不免於欬,必兼見惡寒之象,惟其裏熱與水氣相摶,乃有喘欬,目如脫狀,或喘而並見煩躁。
要之脈浮者,當以汗解,浮而大,則裏熱甚於水氣,故用越婢加半夏湯,重用石膏以清裏而定喘。脈但浮,則水氣甚於裏熱,故用蠲飲之小青龍湯加石膏以定喘,重用麻桂薑辛,以開表溫裏,而石膏之劑量獨輕,觀麻杏石甘之定喘,當可悟二方之旨矣。
白話文:
咳嗽伴隨氣往上衝,這是肺脹,患者會呼吸困難,眼睛像要突出一樣。脈象浮大者,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
越婢加半夏湯配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
以上六味藥,加水六升,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溫服,分三次服用。
肺脹,咳嗽伴隨氣往上衝,煩躁且呼吸困難。脈象浮者,心下有水,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
小青龍加石膏湯配方: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乾薑、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以上九味藥,加水一斗,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體格強壯者服一升,體弱者酌減,每日三次,兒童服用四合。
咳嗽伴隨氣往上衝,是因為心下有水,因咳嗽吸氣而往上衝,不咳嗽時氣息則平順,這與因燥熱引起的咳嗽逆氣完全不同,前面已詳細說明。水氣的來源,在於太陽經受邪侵而失於衛外,汗液停積在胸膈之間,外感迅速發作則為肺脹,久而久之則變成痰飲。如果內臟沒有熱邪,即使不免咳嗽,也一定會伴隨畏寒的症狀,只有裡熱和水氣交結,才會出現喘咳、眼睛像要突出一樣,或者呼吸困難並伴隨煩躁。
總之,脈象浮者,應當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脈象浮大,表示裡熱重於水氣,所以用越婢加半夏湯,大量使用石膏以清裡熱而止喘。脈象只是浮,則水氣重於裡熱,所以用利水的小青龍湯加石膏來止喘,大量使用麻黃、桂枝、乾薑、細辛,以發散表邪溫通裏寒,而石膏用量較少。觀察麻黃、杏仁、石膏、甘草這幾味藥止喘的效果,就能明白這兩個方子的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