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57)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57)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更服。

今人用附子,熟者能用一錢,已為彼善於此,至於生附用至三錢,已令人咋舌,況在烏頭?脫遇重證,有坐視其死耳,又其甚者,己不能用,而又禁病者之服,非惟寡識,抑又不仁,予讀《金匱》,至大烏頭煎及烏頭桂枝湯,為之廢書三歎。烏頭藥力,大於附子,乾者小於附子。

一枚合今權三錢有奇,五枚當得今權一兩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烏頭之膏液,固已盡入於蜜,強人服七合,則為三之一,弱人五合則為四之一,不差者,明日更服,何嘗不慎之又慎。仲師卒毅然用此者,正以危急之證,非此不能救死也。

夫寒疝所由成,大率表陽不達,而陰寒內乘。陽衰於外,故惡寒而脈弦。陰乘於內,故不欲食而脈緊。表寒與裏寒併居,然後繞臍急痛,發為寒疝。陰寒內迫,至於白津下泄。剝之上九,幾不得碩果之孤懸,設非大破陰寒,此證將成不救,此予所以苦口相告,願天下有心人奉仲師為瓣香者也。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裏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人體血分多則生熱,水分多則生寒。腹為足太陰部分,脾為統血之藏,水勝血寒則腹痛。脅下,足少陰部分。腎為寒水之藏,水氣太盛,則脅痛而裏急。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羊肉以補血,生薑以散寒而其痛自止。虛寒甚者,可於本方加生附子一枚,不但如仲師方後所載,痛多而嘔者加橘皮、白朮已也(此為婦科溫經補血良劑,另詳)。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五枚)

上一味,以蜜二升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後,初服五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腹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視大烏頭煎一證,似為稍緩。按《傷寒論》,凡身疼痛而無裏證者,用麻黃湯以解表,兼裏證而欲使之外達者,則用桂枝湯以解肌。烏頭桂枝湯用烏頭煎以回裏陽,復加桂枝湯以救表陽,以蜜二升煎減半者,煎去蜜之半而止,復減其半,而取桂枝湯之半數相加,合得一升而又僅服五合,不知更服三合,又不知,更服五合,豈不慎之又慎,最後却云:「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中醫治療腹滿寒疝宿食等疾病的藥方和理論。

首先介紹一個藥方,用三升水煮成一升,去除雜質,加入二升蜂蜜,煎煮至水氣耗盡,得到二升藥液,體格強壯者服用七合,體弱者服用五合,效果不佳可隔日再服。文中批評現代人過度使用附子,認為其藥力不及烏頭,並詳細說明了烏頭用量及服用方法,強調必須謹慎。 作者以仲景的方劑為例,說明在危急情況下使用烏頭的必要性。

接著解釋寒疝的病因,認為是表陽不達,陰寒內乘所致,並根據症狀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針對寒疝腹痛、脅痛裏急的症狀,推薦使用當歸生薑羊肉湯,詳細說明了方劑組成和用法,並根據不同症狀調整藥量和藥物。文中也解釋了腹痛、脅痛的病理機制,認為與血寒、水寒有關。

最後,針對寒疝伴有腹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痛等症狀,且其他治療方法無效的情況,推薦使用烏頭桂枝湯。文中詳細解釋了烏頭桂枝湯的組成、煎煮方法及用法,並強調了用藥的謹慎和觀察病人的反應。作者也將烏頭桂枝湯的應用與《傷寒論》中的麻黃湯、桂枝湯進行了比較,說明了其治療機制。 整篇文章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以及在使用強力藥物時應有的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