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58)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58)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此非親驗者不能言,蓋烏頭性同附子,麻醉甚於附子,服後遍身麻木,欲言不得,欲坐不得,欲臥不得,胸中跳蕩不甯,神智沉冥,如中酒狀。頃之,寒痰從口一湧而出,胸膈便舒,手足溫而身痛止矣。服生附子者,往往有此見象,予與長女昭華,俱以親試而識之,但昭華因痰飲服之,則嘔痰而愈,予以寒利服之,則大泄而愈,要其為麻醉則一也。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著,陽中有陰,可下之。

脈數為陽熱,為氣。緊弦則為陰寒,為水。惟其獨陰無陽,故脈如弓弦。按之不移者,言其緊張搏指,蓋雖有歧出之脈,要當以弦脈為準,此正如航海南針,隨所往而不迷所向,故無論脈弦而數,脈緊大而遲,脈大而緊,皆當以溫藥下之,而浮陽之數與大,俱可不問矣。仲師但言當下其寒,心中堅,陽中有陰,未出方治,陳修園以為即大黃附子湯,殆不誣也。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濇,尺中亦微而濇,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見傷寒陽明篇,又見痙病。

予每見脈滑數及下利不欲食者,既莫不以大承氣湯為主治之方矣,此脈證之易知也。凡人胸腹上下有凝滯之處,其脈必滑,是故濕痰多者其脈滑,妊娠者其脈滑,中有所阻,而氣反有餘也。下利不欲食,其人必有渴飲,闕上痛,不寐,或心痞悶及腹痛拒按諸證,惟寸口浮大,按之反澀,尺中微而濇者,最為難辨。蓋濁陰不降,陽氣不宣,故脈濇。

寸口脈大者,肺與大腸為表裏,腑氣不通,肺中吸入之氣格而不受,故寸口獨大,此可見吸氣必促。濇者,凝滯之象,按之反濇,即可見腑滯不行,合之尺中之微而澀,益可決為當下之證矣。按《傷寒》陽明篇有譫語,潮熱,脈滑疾服小承氣湯,不轉矢氣,脈反微濇者為難治,彼惟不見浮大,而但見微濇,故為裏虛,此則寸口浮大,氣不下達,故知為宿食也。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二分煮)

上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宿食在上脘,其氣痞悶而不通,下不入於小腸,留積中脘,梗塞而不能下,非引而越之,使之傾吐而出,則胃氣不降而新穀不納,故宜瓜蒂散以吐之。蓋此證必有寒痰,故《傷寒論》謂之胸有寒,可見宿食所以留積上脘者,為濕痰所格故也。

白話文:

此篇論述腹滿寒疝宿食的脈證治法,並非親自驗證便不能言之鑿鑿。烏頭與附子藥性相近,但麻醉效果強過附子,服後全身麻木,無法說話、坐臥,胸中跳動不安,神智昏沉,如同醉酒一般。不久,寒痰會從口中湧出,胸膈舒暢,手腳溫暖,身體疼痛也消失了。服用生附子也有類似反應,作者及其長女昭華都親自試驗過,昭華因痰飲服用,則嘔出痰液而痊癒;作者因寒瀉服用,則大便瀉下而痊癒,但其麻醉作用則相同。

脈象數而緊,為弦脈,像弓弦般,按壓不移,脈數弦者,應當使用溫熱藥物瀉寒。脈緊而大且遲者,必是心下堅硬。脈大而緊實,屬陽中有陰,可以瀉下治療。

脈象數代表陽熱,屬氣;脈象緊弦則代表陰寒,屬水。因其陰寒獨盛而無陽氣,故脈象如弓弦。按壓不移,說明脈象緊張有力,雖然可能有其他脈象出現,但仍應以弦脈為準,如同航海的指南針,無論方向如何都不會迷失。因此,無論是脈弦而數、脈緊大而遲,還是脈大而緊,都應該用溫藥瀉下,而浮陽的脈象數與大則可以不必考慮。仲景只提到應當瀉寒、心下堅硬、陽中有陰,卻未提出具體的治療方法,陳修園認為是大黃附子湯,大概並非錯誤。

有人詢問如何區分宿食,作者回答:寸口脈浮大,按壓反而收縮,尺中脈微弱而收縮,就知道是宿食,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脈象數而滑者是實證,有宿食,瀉下即可痊癒,宜用大承氣湯。瀉下後不想吃東西,也是宿食,應當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的方劑(詳見傷寒論陽明篇,痙病篇)。

作者經常見到脈滑數以及瀉下後不想吃東西的病人,都用大承氣湯治療,此脈證很容易辨認。凡是胸腹上下有凝滯之處,脈象必然滑利,所以濕痰多者脈滑,孕婦脈滑,都是因為氣機受阻,而氣反而有餘。瀉下後不想吃東西的病人,一定會有口渴想飲水、上腹部疼痛、失眠、或心胸痞悶、腹痛拒按等症狀,但寸口脈浮大,按壓反而收縮,尺中脈微弱而收縮的症狀,最難辨別。這是因為濁陰不降,陽氣不宣,所以脈象收縮。

寸口脈大的原因,是肺和大腸互為表裏,腑氣不通,肺吸入的氣機受阻,所以寸口脈獨大,由此可見吸氣一定急促。脈象收縮是凝滯的表現,按壓反而收縮,就可見腑氣運行不暢,結合尺中脈微弱而收縮,更可以確定是應該瀉下的病證。按《傷寒論》陽明篇,有譫語、潮熱、脈滑數,服用小承氣湯後,大便不暢,脈象反而微弱收縮者,難以治療。那是因為只見到微弱收縮,而沒有見到寸口脈浮大,所以是裏虛;而這裡寸口脈浮大,氣機不能下降,所以知道是宿食。

宿食在上脘,應當催吐,宜用瓜蒂散。

瓜蒂散方劑:瓜蒂(一分,炒黃)、赤小豆(二分,煮熟)。上兩味藥研磨成粉,用香豉七合煮汁,取一錢藥粉用溫水送服,不吐則少許增加藥量,以迅速催吐為度。

宿食在上脘,氣機痞悶不通,下不去小腸,停積在中脘,阻塞不通,不把它引導出來,使之嘔吐排出,胃氣就不能下降,新的食物也不能吸收,所以要用瓜蒂散催吐。此證必有寒痰,所以《傷寒論》稱之為胸中有寒,可見宿食停積在上脘,是因為濕痰阻塞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