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沈石頑序
沈石頑序
1. 沈石頑序
仲師原序,自述作《傷寒雜病論》之經過,曰:「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群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綠》,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云云。
書經五胡十六國之亂,已不無散佚,復經叔和之編次,林億等之校刻,改竄損益,參以己意,至成無己《註解傷寒論》時,已久非最初之完書矣。且歷代之注傷寒者,不下百數十家,大率皆妄易次序,顛倒經義,攻訐聚訟,支離破碎,蒙蒙昧昧,莫宗一是,致後學者傍徨歧途,無所適從。吾師拙巢夫子,為遜清大儒,文聲醫譽,傳聞海內。
白話文:
仲景師在原始序言中,敘述了他創作《傷寒雜病論》的過程,他說:「我的家族一向人丁興旺,有兩百多人,自建安年以來,還不到十年,卻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其中,死於傷寒的比例佔了七成。我對過去的災難深感悲痛,對於無可救藥的早逝感到哀傷,於是勤於研究古代的典籍,廣泛收集各種療法,利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綠》以及《平脈辨證》,編撰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這本書經歷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已經有不少部分遺失,再經由叔和的整理,林億等人校訂和修改,添加或刪減了一些內容,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到成無己註解《傷寒論》的時候,已經不再是最初完整的版本了。而且,歷代對於《傷寒論》的註解不下上百種,大多數都是胡亂更動次序,顛覆原文的意思,引起爭議,使得學術界支離破碎,眾說紛紜,讓人無法確定正確的方向。我的老師拙巢夫子是清朝的大儒,他的文學聲望和醫學威望,遠播海內外。
念仲師作《傷寒雜病論》之本旨,原為教民治病用藥之道,有所標準,不意傳至今日,真義晦寒沉淪,惜效方之反足以殺人。使排斥仲景學說者,得乘隙而橫行一世,故忿然而起,行道三十餘年,研究經驗之心得,注釋《傷寒》《金匱》,垂示後來,一洗空泛之浮論,專務實學,考據精詳,凡無字之處,必反覆探討,一再解說,而仲景之不出方治者,綜核尤為周密。
此豈常人所能望其項背者哉!歷三年,書始脫稿,意欲付梓,商諸章君次公,次公無以應,延及年許,今春乃由丁君濟華,概然助之,遂得殺青,印至二卷,適值丁君嘉禮之期,後二卷乃由石頑校訂完成。仲師之學,醫家之布帛菽粟,不可一日離。所以師表萬世,而吾師此書,以經解經,獨得仲師之奧,更足以光大仲師之學,其功豈小也哉!刊印將成,爰謹志顛末,以誌景行。
辛未端陽,門下士石頑沈松年拜序。
白話文:
張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宗旨,原本是為教導人們治療疾病用藥的方法,讓大家有所依循。可是傳到今時今日,它的真義已經晦暗不明,令人惋惜的是,失效的方子反而會害人。讓那些排斥仲景學說的人有機可乘,因此我憤而起而行道三十多年,將自己研究和經驗的心得,註解《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留給後人參考,一掃空泛浮誇的言論,專注於實用學問。對於書中沒有文字的地方,一定反覆探討,一再解說,而仲景沒有開方治療的,也經過仔細推敲,非常周全。這豈是一般人能夠企及的?經過了三年,這部書才脫稿,打算付梓印刷,和章次公先生商量,可是他沒有答應。這樣拖了將近一年,今年春天終於得到丁濟華先生的鼎力相助,才得以殺青,印到兩卷時,適逢丁先生婚禮,後兩卷由石頑校訂完成。《傷寒論》是醫生的衣食父母,不可一日缺少。所以仲景被尊為醫界師表,而我老師的這部著作,用經書來解釋經書,獨得仲景的精髓,更足以光大仲景的學說。它的功勞豈是小哉!印刷即將完成,謹記下本書的來龍去脈,以紀念這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