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16)
《金匱發微》 (116)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裏)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愈。按方後末八字,宜從張氏刪之。
心下當胃之上口,胃中燥熱則薰灼心下而煩。固自有陽明燥證,雖經下後,心中懊憹而煩者,則下利後之更煩,安知非胃中有燥屎,宜大承氣湯之證。但有燥屎者,心下必硬,今按之而濡,可見煩為虛煩。蓋下利後津液消耗,陰不抱陽,由是在表則浮陽不收,在裏則餘熱不去,鬱結而生虛煩,甚有反覆顛倒胸中窒塞及心中熱痛者。然究為病後餘邪,故但用豆豉以發表汗,生山梔以降裏熱,而虛煩可解。
所謂「在表者散而去之,在高者引而下之」也(梔子生用,下走大腸,《傷寒.太陽篇》:「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之。」其明證也)。
下利清穀,裏寒外熱,脈微欲絕,汗出而厥,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清穀,為完穀不化,胃中陽氣消亡之證也。胃底消食之胆汁,日見薄弱,不能消入胃之水飲,乃挾未化之穀食直下小腸大腸,是為裏寒。寒據中宮,逼真陽外浮,是病外熱。外熱則汗出,裏寒則手足厥逆,以病情論,裏寒為真,外熱為假。「裏寒外熱」下,原脫「脈微欲絕」四字,說詳《傷寒發微》中。
蓋陽亡於外而脈微欲絕,故方治為通脈四逆湯,用生附子一枚以強心房,而脈之伏者起,以心主脈故也。乾薑四兩、炙甘草三兩以助脾陽,而手足之厥逆者溫,以脾主四肢故也。裏寒外熱,真陽外浮,外內不通,故加蔥九莖以通之。寒凝血瘀,腹中必痛,故加芍藥以疏之。此仲師用通脈四逆之旨也。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下利一證,未聞有肺痛者,且肺痛當是何病,所痛之處,究係何部分,究竟是寒是熱,歷來注家絕無分曉,此所當研核者也。按《內經》云:「一陽為病,善欬善泄。」蓋少陽之火,下注則為泄利,上注於肺則為欬,燥火上迫,肺有所壅,乃至欬而肺痛,則此證為熱而非寒也。然則痛在何部分?曰:「其痛當在胸中。
」予嘗見病肺癰之人,胸中當隱隱作痛,此即痛在胸中之明證。攷本書肺癰方治為桔梗甘草湯,蓋桔梗以泄壅,甘草以除毒,而肺痛可止。陳修園疑紫參為桔梗之誤,理或然也。
白話文: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瀉下後仍然煩躁,按壓心窩處柔軟的,是虛煩,用梔子豉湯治療。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去皮) 香豉(四合用棉布包好)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水四升,先煮梔子至二升半,加入豉,煮至一升半,過濾藥渣,分二次溫服,服一劑後能嘔吐則病癒。按方後末八字,宜從張氏刪之。(此處指原文後八字,非必要翻譯)
心窩在胃的上口,胃中燥熱就會薰灼心窩而煩躁。固然有陽明燥熱證,即使經過瀉下後,心中仍然懊惱煩躁,那麼瀉下後更煩躁,怎知不是胃中有燥屎,應是大承氣湯的證候。但是有燥屎者,心窩處一定堅硬,現在按壓卻柔軟,可見煩躁是虛煩。這是因為瀉下後津液消耗,陰液不足以制約陽氣,所以表在的陽氣不能收斂,裡在的餘熱不能去除,鬱結而產生虛煩,甚至反覆出現胸中阻塞和心痛。然而究其原因是病後餘邪,所以只用豆豉發表汗,用生山梔子下降裡熱,就能緩解虛煩。
所謂「表證則疏散而除去,上焦之證則引導而下」(山梔子生用,下行大腸,《傷寒論·太陽篇》:「病人舊有輕微腹瀉者不可服用。」這可以佐證)。
瀉下清穀,裡寒外熱,脈象微弱將絕,出汗而厥冷,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三兩,體質強壯者可加至四兩) 甘草(二兩炙甘草)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三升,煮至一升二合,過濾藥渣,分次溫服。
瀉下清穀,是穀物未消化,胃中陽氣衰竭的證候。胃底消化食物的膽汁,日漸衰弱,不能消化進入胃的水飲,於是夾雜未消化的食物直接下達小腸大腸,這是裡寒。寒邪停留在中焦,逼迫真陽外浮,所以表現為外熱。外熱則出汗,裡寒則手足厥逆,從病情來論,裡寒是本,外熱是標。「裡寒外熱」之下,原文脫漏「脈微欲絕」四字,詳見《傷寒發微》。
因為陽氣衰竭於外而脈象微弱將絕,所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用生附子一枚以增強心臟功能,使虛弱的脈象恢復,因為心主血脈;用乾薑四兩、炙甘草三兩以助脾陽,使手足厥逆得以溫暖,因為脾主四肢;裡寒外熱,真陽外浮,內外不通,所以加入蔥九莖以疏通;寒凝血瘀,腹部必定疼痛,所以加入芍藥以舒緩。這是仲景運用通脈四逆湯的用意。
瀉下,肺痛,用紫參湯治療。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加入甘草,煮至一升半,分次溫服。
瀉下這個症狀,沒有聽說過伴有肺痛的,而且肺痛到底是甚麼病,疼痛的部位,究竟是寒是熱,歷來註釋者都沒有明確解釋,這是應該仔細研究的。根據《內經》說:「少陽經氣化熱為病,容易咳嗽和腹瀉。」少陽的火氣,向下則引起腹瀉,向上則引起咳嗽,燥熱之火上衝,肺部受阻,以至於咳嗽而肺痛,那麼這個證候是熱證而非寒證。那麼疼痛在什麼部位呢?說是:「疼痛應該在胸中。」我曾經見過患肺癰的人,胸中隱隱作痛,這就是胸中疼痛的明確證據。考證本書肺癰的治療方法是桔梗甘草湯,桔梗用來疏通阻塞,甘草用來解毒,就能止痛。陳修園懷疑紫參是桔梗的誤寫,這個說法可能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