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92)
《金匱發微》 (92)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桂枝加黃耆湯方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黃耆(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中風之證,受病於肌腠,內困於脾陽,則用桂枝湯助脾陽以解肌,使汗從腠理外泄。脾統血而主肌肉,為血絡凝聚之處,故風鬱肌理者,宜桂枝湯,所以達營鬱也。風從皮毛入,邪薄肌肉,遏其營分,是生表熱。惟黃汗一證,所以異於中風者,足脛必冷,所以然者,陽鬱於上而不下通也。
中風證有汗,黃汗證亦有汗,或食已汗出,或暮夜盜汗,皆為營熱外達,或汗出不解,反至發熱,則營分熱度更高,久必皮膚甲錯而生惡瘡。試觀癰瘍外證,先病熱與腫為血鬱增熱,繼則劇痛為熱甚血敗,敗即膿成,待醫者決去其膿,其痛始定,此即營分鬱熱必致癰膿之明證也。或身重而汗已輒輕者,濕將與汗俱去也。
然汗出陽傷,久必身瞤。瞤者,如目光之旋轉,閃爍不定,彼此互相跳動也。浮陽張於外,牽掣胸中,胸中陰液已虧,不能外應,故瞤見於外而痛應於裏。若腰以上汗出而不及腰以下,則汗濕在下而腰髖弛痛。少陽三焦道路,由腎而下,屬膀胱,陽不下通,故腰以下多所牽掣,如有物在皮中狀。
又其甚者,胸中發抒水氣之樞機,一時停頓,脾陽不能作汗外泄,故濕阻胃之上口而不能食。濕在肌肉,故身疼重。心陽被鬱,故煩燥。陽氣在上,吸水不得下行,故小便不利。究其所以然,實由水濕鬱其營血所致。要知黃汗一證,肌表以久汗而虛,不同中風之為卒病,此桂枝湯所以加固表之黃耆也。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濇則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即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矢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主之。
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方
桂枝、生薑各(三兩)細辛、甘草、麻黃(各二兩)附子(一枚炮)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仲師既明水氣證治而終以血分,既明黃汗證治而終以氣分,欲人於同中求異而明治法也。蓋水之甚者為水,水不甚即為黃汗,氣之外泄而遇寒為水,水氣之在裏,不遇寒則仍為氣。水可攻而氣不可攻,要其證則為表裏上下俱寒,如冬令雨雪堅冰,陽氣鬱伏不動,不似春夏之易散,故仲師舉寸口之脈遲而濇,便可知外不達於皮毛,而太陽之陽氣先虛;舉趺陽之脈微而遲,便可知裏氣虛寒,四肢不得稟中陽之氣,中脘虛寒不能發抒營衛二氣,於是太陰之腹部,厥陰、少陰之脅下,悉為客寒所據,而太陽水氣不行於膀胱。中脘脾陽不通於肌腠,因而身冷。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桂枝加黃耆湯的組成: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黃耆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將以上六味藥材,用八升水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服用後不久,再喝一升多一點的熱稀粥,以增強藥效。服用後溫暖覆蓋,微微出汗即可,若不出汗則需再次服用。
中風的症狀,是疾病侵犯肌膚,內在困阻脾陽,因此使用桂枝湯來幫助脾陽解表,讓汗液從肌膚排出。脾臟統攝血液,主宰肌肉,是血液聚集的地方,所以風邪鬱結肌肉的,應該用桂枝湯來疏通營氣鬱滯。風邪從皮膚毛髮入侵,邪氣輕微地侵犯肌肉,阻遏營氣的運行,就會產生表熱。然而,黃汗症與中風不同的地方在於足脛必定冰冷,這是因為陽氣鬱結在上而不通達下部的原因。
中風會有汗,黃汗症也會出汗,可能飯後出汗,也可能夜間盜汗,都是營氣的熱邪外達。或者出汗後症狀不減,反而發熱,表示營氣的熱度更高,久而久之就會皮膚粗糙長瘡。觀察癰瘍的外在症狀,一開始是發熱腫脹,這是血液鬱結而增熱;接著劇烈疼痛,是熱邪加重血液敗壞,敗壞則化膿,等到醫生切開排出膿液,疼痛才會停止,這就是營氣鬱熱必定導致癰膿的明顯證據。或者身體沉重,出汗後就感覺輕快,這是濕邪隨著汗液排出。
但是,出汗損傷陽氣,久了就會出現身體抽搐。抽搐是指,如同眼睛的轉動,閃爍不定,彼此互相跳動。浮陽張於體表,牽動胸中,胸中陰液已虧損,無法外應,所以抽搐出現在體表而疼痛在內。如果汗只出在腰以上而不到腰以下,則下部潮濕而腰髖疼痛。少陽三焦的通道,從腎臟向下,屬於膀胱,陽氣不通達下方,所以腰以下多處牽掣,好像有東西在皮膚裡面的感覺。
更嚴重的,胸中負責調節水氣的樞機停滯,脾陽無法使汗液排出,所以濕邪阻滯胃的上口而無法進食。濕邪在肌肉中,所以身體疼痛沉重。心陽被鬱結,所以煩躁。陽氣在上,水氣無法向下運行,所以小便不利。究其原因,實際上是水濕鬱結營血造成的。要知道黃汗症,肌表因長期出汗而虛弱,不同於中風的突然發病,這就是桂枝湯要加入固表藥物黃耆的原因。
老師說:「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則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虛,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即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繼出現,氣逆衝膀胱。營衛都疲勞,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痛。陽氣運行順暢則惡寒,陰氣運行順暢則肢體麻木不仁。陰陽平衡,氣血才能運行,氣機運行順暢,氣才能散開。實證則放屁,虛證則遺尿,稱為氣分。」
氣分證狀是心下堅硬腫大如盤,邊緣如旋盤狀,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主治。
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的組成:桂枝、生薑各三兩,細辛、甘草、麻黃各二兩,附子一枚(炮製過),大棗十二枚。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七升水,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等到汗出如同蟲子在皮膚裡爬行就會痊癒。
仲景老師既闡明水氣病症的治療,最終歸於血分;也闡明黃汗症的治療,最終歸於氣分,想要人們在相同中尋求不同,而掌握治療方法。大致上,水氣很嚴重就是水腫,水氣不嚴重就是黃汗,氣邪外泄遇到寒邪就成為水腫,水氣在體內,沒有遇到寒邪則仍然是氣分病證。水腫可以攻治,而氣分病證不可以攻治,要看其病證是表裏上下都寒邪,如同冬天的雨雪堅冰,陽氣鬱結不動,不像春夏容易散開,所以仲景老師提到寸口脈遲而澀,就可以知道外邪沒有到達皮膚毛髮,而太陽經的陽氣先虛;提到趺陽脈微而遲,就可以知道內在氣虛寒,四肢得不到中焦陽氣的溫煦,中脘虛寒不能調節營衛二氣,於是太陰的腹部,厥陰、少陰的脅下,都為寒邪佔據,而太陽經的水氣不能運行到膀胱。中脘脾陽不通於肌膚,因而身體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