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45)
《金匱發微》 (45)
1. 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痿之言萎,若草木然,烈日暴之,則燥而萎,水澤漬之,則腐而萎。本條吐涎沫而不渴之肺痿,與上燥熱之肺痿,要自不同。所謂「不渴必遺尿,小便數」者,上無氣而不能攝水也。氣有餘即是火,氣不攝水,則肺中無熱可知,然則仲師所謂肺中冷,實為肺寒。眩為水氣上冒。
多涎唾,則寒濕在上也。故宜甘草乾薑湯以溫之。陳修園以為冷淡之冷,不可從,不然服湯已而渴者,何以屬燥熱之消渴耶!便可知甘草乾薑方治專為寒肺痿設矣。又按《傷寒.太陽篇》乾薑甘草湯治,誤用桂枝湯發汗,傷其脾陽,而手足見厥冷而設,故作乾薑甘草湯以復其陽,便當厥愈足溫,但治厥倍乾薑,治痿倍甘草耳,此亦虛寒用溫藥之明證也(此方治寒肺痿,要為升發脾精,上滋肺藏而設,章次公云)。
欬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三兩)麻黃、生薑(各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大棗(七枚)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太陽水氣,不能作汗外泄,則留著胸膈而成寒飲,飲邪上冒則為欬。胸有留飲吸入之氣不順,則為上氣。呼吸之氣引胸膈之水痰出納喉間,故喉中如水難聲,格格而不能止,此固當以溫藥和之者也。
故射干麻黃湯方治,麻黃、細辛、半夏、五味子並同小青龍湯,惟降逆之射干,利水之紫菀(本草匯云:「能通小便」),散寒之生薑,止欬之款冬,和中之大棗,則與小青龍湯異。
究其所以然,欬而上氣之證,究為新病,不似痰飲之為痼疾,及時降氣洩水,開肺散寒,尚不至寖成痰飲,外此若細辛之治欬,五味之治氣衝,生麻黃之散寒,生半夏之去水,不惟與小青龍湯同,並與苓甘五味薑辛半夏湯同,可以識立方之旨矣。
欬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酥炙)
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上節云:「欬而上氣」,是不欬之時,其氣未必上衝也。若夫欬逆上氣,則喘息而不可止矣。此證惟背擁疊被六七層,尚能垂頭而睡,倘疊被較少,則終夜嗆欬,所吐之痰,黃濁膠粘。此證予於宣統二年,侍先妣邢太安人病親見之。先妣平時喜食厚味,又有煙癖,厚味被火氣熏灼,因變濁痰,氣吸於上,大小便不通,予不得已,自製皂莢丸進之,長女昭華煎棗膏湯,如法晝夜四服。
以其不易下嚥也,改丸如菉豆大,每服九丸,凡四服,浹晨而大小便通,可以去被安睡矣(後一年,聞晉鄉城北朱姓老婦,以此證坐一月而死,可惜也)。
白話文: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等病的脈證與治療方法(第七)
兩味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五合,過濾渣滓,分次溫服。
所謂「痿」,如同草木枯萎一般,烈日曝曬則乾燥萎縮,水浸則腐爛萎縮。文中所述的吐涎沫而不渴的肺痿,與因燥熱引起的肺痿,是大不相同的。所謂「不渴卻遺尿,小便頻數」,是因為肺氣不足以攝納津液。氣盛則為火,氣不能攝納津液,則可知肺中並無熱,所以仲景所說的「肺中冷」,實際上是肺寒。頭暈目眩是水氣上逆所致。
唾液過多,是寒濕在上。因此宜用甘草乾薑湯溫補。陳修園認為單純寒涼的治療方法不可取,否則服藥後感到口渴,又怎能歸類為燥熱引起的消渴呢!由此可知,甘草乾薑湯的治療,專門針對寒性肺痿。又據《傷寒雜病論.太陽篇》記載,乾薑甘草湯用於治療誤用桂枝湯發汗,損傷脾陽,導致手足厥冷的患者,所以用乾薑甘草湯來恢復陽氣,厥冷得以緩解,手足溫暖,治療厥冷時乾薑用量較多,治療肺痿時甘草用量較多。這是虛寒症使用溫熱藥物的明確證據(此方治療寒性肺痿,主要是升發脾之精氣,上行滋養肺臟)。
咳嗽伴有上氣,喉嚨有如水雞叫般的聲音,用射干麻黃湯治療。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三兩、麻黃四兩、生薑四兩、細辛三兩、紫菀三兩、款冬花三兩、大棗七枚、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以上九味藥材,加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至沸騰兩次,除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
太陽經的風邪水氣,不能通過汗液排出體外,則滯留在胸膈之間形成寒飲,寒飲上逆則引起咳嗽。胸中有留飲,吸入之氣不順暢,則為上氣。呼吸時,氣體牽引胸膈中的水痰在喉間出入,所以喉嚨裡會有像水聲一樣的咕嚕聲,斷斷續續停不下來,這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調理。
所以射干麻黃湯的組方,麻黃、細辛、半夏、五味子都與小青龍湯相同,只是增加了降逆的射干,利水的紫菀(《本草綱目》記載:「能通小便」),散寒的生薑,止咳的款冬花,和中的大棗,這就與小青龍湯有所不同。
究其原因,咳嗽伴有上氣的症狀,屬於新發的疾病,不像痰飲那樣是久病,及時降氣洩水,開肺散寒,還不至於發展成痰飲。此外,細辛治療咳嗽,五味子治療氣逆,生麻黃散寒,生半夏利水,不僅與小青龍湯相同,也與苓甘五味薑辛半夏湯相同,由此可以理解方劑的用意。
咳嗽逆上氣,時時吐出濁痰,只能坐著不能睡覺,用皂莢丸治療。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外皮,炒至微黃)
製成蜜丸,如梧桐子大小,用棗膏湯送服三丸,每日三次,夜間服一次。
前面提到「咳嗽伴有上氣」,是指不咳嗽的時候,氣未必上逆。但是咳嗽逆上氣,則喘息不止。這種情況,即使蓋上六七層被子,也只能低頭睡覺,如果被子蓋得少,則整夜咳嗽不止,吐出的痰液黃濁黏稠。這種病症,我在宣統二年侍奉先母邢太安人時親眼所見。先母平時喜歡吃肥甘厚味,又有抽菸的習慣,肥甘厚味加之煙火熏灼,導致痰濁變生,氣逆上衝,大小便不通,我不得已,自製皂莢丸給她服用,長女昭華煎煮棗膏湯,按照方法晝夜服用四次。
因為不易吞嚥,我把藥丸改成像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九丸,一共服用了四次,第二天早晨大小便通暢,可以脫掉被子安睡了(一年後,聽說晉鄉城北一位朱姓老婦,患有同樣的病症,坐了一個月的就去世了,真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