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醫案
《張聿青醫案》是清代著名醫家張聿青先生(1838-1914)的重要著作,承載了他畢生精湛的醫學經驗與臨床見解。張聿青,字子青,號松泉,晚號松泉老人,出生於醫學昌盛的江蘇吳縣,是繼承並發展江南醫學傳統的傑出代表。他不僅醫術高超,更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曾於光緒年間考取舉人,並擔任縣丞,這雙重身份使得他的醫學視野更加廣闊,融會貫通。
醫案作為中醫臨床經驗記錄的核心形式,是後世學習醫家思路、辨證論治方法及遣方用藥技巧的寶貴資料。《張聿青醫案》內容極為豐富,涵蓋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展現了張聿青先生廣博的學術造詣和全面的臨床能力。從例言中可知,本書的編次體例大抵遵循了古籍《金匱要略》及近代醫書如《醫學準繩》、《醫通》等家的框架,以病證為綱,綱下附類,條理清晰。其將疾病分為外感、內傷、雜病三大類,是傳統中醫對疾病分類的經典模式。
在臨證特色方面,張聿青先生以仲景之書為宗,這表明他重視經方,強調六經辨證或至少是從經典理論中汲取營養。然而,他並非泥古不化,而是廣泛吸收劉、李、朱、薛等各家學說,並能「斟酌」、「變化萬端」,不「姝姝守一先生之言」。這種融匯各家、靈活應用的特點,正是醫家達到高深境界的標誌。他強調臨證辨證精當,用藥得當,並以顯著的療效證明了其學術思想的正確性與實用性。
書中對溫病理論的闡述,尤其體現了張聿青先生對時代和地域特點的深刻認識。他指出,東南地區真傷寒少,而溫病多發,符合溫熱學派興起於江南的歷史事實。他引用《內經》、《難經》之語,認為傷寒與溫病可以互相包含,並根據時令將溫病細分為風溫、冬溫、溫熱、濕溫、伏暑、秋燥等。他特別區分了濕溫與伏暑的截然不同,並將風溫作為溫病的提綱,這些分類和觀點,反映了他對溫病複雜性的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其對秋燥的論述,辨析了燥邪傷肺的病機,指出其與天氣清冷之燥的區別,並結合吳鞠通的伏氣、化氣理論進行分析,顯見其學術思想與當時溫病學發展前沿的緊密聯繫。
《張聿青醫案》的「張聿青先生傳」提供了理解作者醫學思想和為人風骨的重要視角。傳記將他與江南諸多名醫並列,凸顯了其在當時醫界的地位。傳記中記載了他對霍亂和秋燥的論述,不僅是醫學理論的闡述,更蘊含了他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他批評孟英關於霍亂初期火象的觀點,強調臨床上肢冷脈伏的表現,並警示誤用溫清藥物的危害,這顯示了他對臨床現象的細緻觀察和獨立思考,不輕信一家之言。他對村醫「不問口渴,不驗舌色,妄投四逆」的批評,以及對霍亂症狀(如螺文縮陷)病機的解釋,都體現了他對辨證的重視,以及對衛氣、濕邪、陽氣閉塞等中醫基礎理論的深刻理解。
更值得稱道的是傳記中記錄的張聿青先生與陳蓮舫的軼事。在當時名醫雲集的上海,不乏藉聲勢、冒充名號(如「御醫」)以圖利者。張聿青先生面對陳蓮舫這樣或許名聲在外但醫術淺薄的同道,能夠不卑不亢,以專業問題(厚朴花的性味出處)詰問,揭示其虛妄,這不僅展現了他紮實的本草功底,更彰顯了他堅守醫道、不隨波逐流的風骨。這種對學術的堅持和對庸俗的批判,為後世醫者樹立了榜樣。
書中具體的醫案記錄,提供了張聿青先生臨床實踐的生動例證。雖然提供的案例一、二、三較為簡略,僅列出病證、診斷和處方,但已可見其用藥思路。例如瘧疾案中使用青蒿、黃連、黃芩等,明顯體現了清熱截瘧、兼顧濕邪的思路;產後風案中使用羌活、獨活、防風等,則是以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為法;肺癆案中使用五味子、款冬花、杏仁等,顯示了斂肺止咳、潤肺化痰之意。這些簡案的「服藥三劑,症狀即告消失」的療效描述,雖可能帶有記錄者的強調色彩,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張聿青先生臨證用藥的精準和療效的迅速。
更為詳盡的「中風(附類中)」和「風溫」醫案,則提供了深入了解張聿青先生辨證論治過程的機會。在中風黎姓患者的案例中,他不僅診斷為氣虛多濕體質下的陽氣挾痰上擾,導致的類中風,更細緻地觀察到神情、肢體活動、口眼歪斜、言蹇、脈象、舌苔等多方面表現。治療上,他採取了分階段的策略:初期以開竅滌痰為主(用菖蒲、鬱金、南星、半夏等),後續則根據痰鬱化火的變化調整方藥,加入清熱熄風(羚羊角、天竺黃、丹皮)、繼續化痰通絡(殭蠶、蒺藜、栝蔞仁)的藥物,並配合丸藥,顯示了其思路的層層深入和處方的步步為營。對風溫陳姓患者的案例,他診斷為風邪化熱灼爍肺胃,津液化痰,病機分析清晰,用藥緊扣病機,如使用石膏、竹葉、天花粉、梨肉、沙參、麥冬等清熱生津、潤肺化痰藥,又如後續加入杏仁、冬瓜子、栝蔞皮、川貝、海浮石、葦莖等,加強清肺化痰、降逆平喘之力,顯示了對溫病肺胃熱盛、痰熱膠結病機的熟練應對。這些詳細案例的分析,是《張聿青醫案》最寶貴的部分,它們不僅是處方集,更是張聿青先生臨床思維的具體展現。
總而言之,《張聿青醫案》不僅是一部記錄了豐富臨床案例的醫學著作,更是研究清代醫學,特別是江南地區醫學發展的重要文獻。張聿青先生繼承創新、博採眾長的學術風格,嚴謹求實、批判守正的醫德風範,以及他對複雜病證如溫病、中風等病機的深入剖析和靈活多變的治療策略,都通過這部醫案得以傳承。它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學習臨床辨證、用藥、乃至醫德修養的範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是中醫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