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醫案》~ 卷二十 (2)
卷二十 (2)
1. 述都督夫人病原
或又曰、若卿都督之病,予略聞之矣。而其夫人就醫遠地,常從事於藥餌,詢其狀則曰胸脅痛也,氣升也,寒熱也,精神疲備,氣力衰微。丹溪云、上升之氣,多從肝出。且兩脅隸於肝,膽附於肝葉之中,而為開合之樞紐。吾意木鬱則痛,亢極則氣升,肝病膽亦病,樞紐不靈,開合失常,則為寒為熱,此即俗所稱之肝氣是也。及至病退而精神氣力衰微,元氣已為病魔所傷。
此時顧慮元氣,竊恐氣得補而愈滯,轉觸動其肝邪。疏泄肝邪。竊恐氣以破而愈虛,更戕賊其根本。而子漫以橘半星枳杏郁藿樸投之,所效亦幸耳。答曰、子所言是也,而實非也。子所論者,木鬱氣滯也。余所診者,飲蓄肺胃也。初診之時,見其脈弦,亦以為木鬱致之,而投藥罔效。
嗣察弦脈,沉候愈搏,因思沉弦為飲,則知此症實因飲阻肺胃之分,氣不得通,故胸脅作痛。肺右旋而下降,飲阻其下降之令,故發為氣升。飲阻則營衛循環失度,故為寒為熱。精神氣力衰微,由病而致,能卻其病,則精神氣力,不補而自復矣。所以導痰、溫膽、四七、二陳、越曲、大和中飲、正氣散等湯專主疏利痰氣,痰氣化而胸陽以通,故痛止。痰去則肺氣得降,故喘寧。
營衛無所窒礙,故寒熱愈也。精力不補自復者,譬如人身負物,則手足沉重,一旦釋其重負,豈不手足輕便,快然自如哉。所以昔常偃臥,而今儼如平人。雖經一月或數十日,必倦怠嗜臥,而肌膚凜凜然,似寒非寒,吾知其飲食又釀濕痰於內,脾陽受困,陽氣不通,不能敷布,所以仍如前治,輒應手效驗也。或又曰、然則通陽而獨不投附桂,何也。
曰、陽虛不布者,當用附桂人參之屬以助其陽,此則陽氣無損,不過為濕痰所遏,不能敷布,非真正陽虛之比,所以化其痰、和其中、理其氣,陽氣一通,便爽適矣。或曰、諺有云千方易得,一效難求。子治此疾,吾竊非之,而歷數年來投藥輒效者,究非無故也。醫可忽乎哉。
白話文:
有人說:「我略知都督夫人的病情。她為了看病跑遍遠地,長期服用藥物,問她的症狀,她說胸口和脅肋疼痛,氣往上衝,時冷時熱,精神疲憊,體力衰弱。朱丹溪說,往上衝的氣,多半是從肝臟發出來的。而且兩脅屬於肝臟的管轄範圍,膽附在肝臟的葉片中,是開合的樞紐。我認為這是肝氣鬱結導致的疼痛,肝氣亢奮到極點就會導致氣往上衝,肝臟生病,膽也跟著生病,樞紐失靈,開合失常,就會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這就是俗稱的肝氣不順。等到病情好轉之後,卻出現精神和體力衰弱的情況,這是因為元氣已經被疾病所傷。
這個時候需要顧慮元氣,我擔心如果補氣反而會使氣滯留,反而會刺激到肝邪。如果疏泄肝邪,又擔心氣會因為疏泄而更加虛弱,會傷害根本。而你只是隨便用陳皮、半夏、枳實、杏仁、鬱金、藿香、厚朴這些藥物來治療,能有效果也算是幸運了。」
我回答說:「你說的有道理,但實際上並不完全對。你說的是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的情況,而我診斷的是飲邪蓄積在肺胃的情況。初診的時候,見到她脈象弦滑,我也以為是肝氣鬱結引起的,所以用藥沒有效果。
後來我仔細觀察,發現弦脈沉伏的脈象更加明顯,於是想到沉弦脈是飲邪的表現,這才明白這個病是因為飲邪阻礙了肺和胃的氣機運行,導致氣機不通暢,所以胸口和脅肋才會疼痛。肺氣應該右旋下降,飲邪阻礙了肺氣的下降,所以就出現氣往上衝的症狀。飲邪阻礙氣機運行,營衛之氣循環失常,所以才會時冷時熱。精神和體力衰弱,是疾病造成的,只要治好病,精神和體力自然就會恢復,不需要特意去補。所以我用導痰湯、溫膽湯、四七湯、二陳湯、越鞠丸、大和中飲、正氣散等湯劑,專門用來疏通和利導痰氣,痰氣化解,胸中的陽氣就能通暢,所以疼痛就停止了。痰被清除,肺氣就能下降,所以喘息也能平靜。
營衛之氣沒有阻礙,所以時冷時熱的症狀也痊癒了。精力不需要補就會恢復,就好像一個人身上背著重物,手腳就會感到沉重,一旦卸下重物,手腳自然就會感到輕便,舒適自在。所以她之前常常臥床不起,現在已經和正常人一樣了。雖然經過一個月或者幾十天,她肯定還是會感到疲倦,喜歡睡覺,而且皮膚感覺冷颼颼的,像是冷又不像冷,我知道這是因為飲食又在體內產生了濕痰,脾陽被困住,陽氣不能正常運行,不能輸布,所以仍然按照之前的方法治療,效果就會很明顯。
有人又問:「既然要通陽,為什麼單獨不使用附子、桂枝這些藥呢?」
我回答說:「陽虛而陽氣不能正常輸布的情況,應該用附子、桂枝、人參之類的藥物來幫助陽氣,而她這種情況,陽氣沒有虧損,只是因為濕痰的阻礙,導致陽氣不能正常輸布,並不是真正的陽虛。所以只要化解痰濕,調和中焦,理順氣機,陽氣一通,身體就會感到舒爽了。」
有人說:「俗話說,千方易得,一效難求。你治療這個疾病,我之前還不以為然,但是經過這幾年,你用藥每次都能見效,這肯定不是沒有原因的。醫學怎能輕忽呢!」
2. 覆夏楫甫二尹示救時要略
承示救時要略一書,久欲奉還,以便刊布。然有難焉者。方至刊布,人必深信,設有差池,則輾轉貽誤,必得於寒熱兩症,一見即可人人瞭然,然後可以活人而全生命。即如救時要略一書,其方法審症,悉遵王孟英霍亂論原文,刪繁就簡,並未竄改。霍亂論云、熱症多,寒症少,若寒症不過十中之一二耳。
孟英原有一定之據,如熱症則於未病前數日,先有目中流火、肛門灼熱等象預先知覺,則既病之後,更無論矣。然溯同治元二三四年間,修在常熟之梅里鎮,後又遷於盪口鎮,此處人煙幅集,四月至八九月,霍亂之症,沿門闔境,每日多則治二三十人,少則十數人,歷見發作之時,一吐一瀉,無不四肢厥冷,冷汗黏指,脈伏不起,大煩大渴,羅紋縐陷,甚則目陷失音。
雖投白虎得生之熱症,未必於未病之前,先顯火象,既病後亦未必皆目中流火、肛門灼熱也。投理中四逆得生之寒症,未必不煩不渴,神情未必安靜,與熱症亦相近似。盂英辨寒熱二證,筆之於書,深覺其簡明之極矣。然竟有村醫見肢冷脈伏,不問其口渴如何,舌色如何,亂投四逆而霍亂向愈者。
亦有肢冷脈伏,大煩大渴,渴而能飲,一派火熱之狀,投白虎及地漿而竟斃者。三十年親經閱歷,則知熱痧於未病之前,先見有火象之說,殊難為信。惟一經芳開,熱象發現,然後按熱痧用藥,此言最確。特熱象未必門門見到,有數項即足為據耳。蓋熱症必有濕邪外遏,寒症本屬陰寒閉塞陽氣,如行軍散、紅靈丹、蘇合丸、紫雪、玉樞丹等芳開之品,一遇病起即脈伏肢冷,或汗出淋淋,即急選用。雖有清開溫開之異,設逢熱症,投以蘇合之溫開,亦能見效。
夫以溫治熱,固屬抱薪救火,然能開發其抑遏,則火熱可以透露,故以熱治熱,亦可回生。寒症而投以清開,則陰邪凝澀,便使開藥不能應手,大能為禍也。大抵初起之時,不問寒熱,概用芳開,芳開之後,隨所見之象治之,是當生者能使起矣。施送藥餌,似宜備以上所列溫開之藥,使火熱之氣,透於濕外,陰凝之氣,宣暢運行。
然後給以病情單一紙,單上開明服開藥之後,若見書中所載諸熱象,是為熱痧,輕則以地漿水調六一散不時服,重則以理中白虎湯,或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進之,方藥即載於病情之後。若見書中所載諸寒象,則以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吳茱萸湯、四逆湯進之,方藥亦載於病情之後。或即以病情單作包紙,與開藥相附送人亦可。
最可惡者,隨便呼名,如絞腸痧爛喉痧吊腳痧癟螺痧之類。霍亂之甚者,羅紋無有不癟,經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既經霍亂,則衛氣閉塞,自致分肉不溫而肢冷,皮膚不充而羅紋癟陷,開合失司而汗出淋淋,萬病一律。譬如以手入水浸多時,濕氣抑遏,則衛氣閉阻,羅紋即癟矣。
而妄立癟螺吊腳等名目,苟司命者識見不定,即為所惑。臨症而無所折衷,以為一年有一年之時症殊不知霍亂二字,統概一切。凡醫能究心於此辨認無差,自可十全為上。臆見如左,不揣愚昧,敬以縷陳。
白話文:
您好,以下為翻譯內容:
我收到您寄來的《救時要略》這本書,早就想歸還,以便您刊印出版。但其中有些疑慮。因為一旦刊印出版,人們必定會深信不疑,萬一有錯誤,就會輾轉造成誤導,必須對寒熱兩種症狀,能一看就讓人完全明白,這樣才能救人性命。就像《救時要略》這本書,其判斷病症的方法,完全遵照王孟英《霍亂論》的原文,刪減了繁雜的部分,簡化內容,並沒有擅自改動。而《霍亂論》說,熱症多,寒症少,寒症大概只有十分之一二。
王孟英的說法有他的依據,例如熱症在發病前幾天,會有眼睛冒火、肛門灼熱等現象,讓人事先有所感覺,那麼發病後就更不用說了。然而回想同治初年,我在常熟的梅里鎮,後來又搬到盪口鎮,這些地方人口密集,從四月到八九月,霍亂病症在每家每戶間傳播,每天多則治療二三十人,少則十幾人。我親眼看到發病時,病人上吐下瀉,四肢冰冷,冷汗黏手,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非常煩躁口渴,皮膚皺摺下陷,嚴重時眼睛凹陷,聲音沙啞。
雖然使用白虎湯能救活熱症,但病人未必在發病前就出現眼睛冒火的徵兆,發病後也未必都有眼睛冒火、肛門灼熱的症狀。使用理中湯、四逆湯能救活寒症,但病人未必不煩躁口渴,精神未必安靜,與熱症的情況也很相似。王孟英將寒熱兩種症狀寫在書中,我認為已經非常簡明扼要了。然而,有些鄉村醫生看到病人四肢冰冷、脈搏微弱,不問病人是否口渴、舌苔顏色如何,就胡亂使用四逆湯,結果霍亂竟然也痊癒了。
也有病人四肢冰冷、脈搏微弱,又非常煩躁口渴,渴了還能喝水,呈現出明顯的火熱症狀,卻用了白虎湯或地漿反而喪命。我親身經歷了三十年的醫療經驗,才知道熱痧在發病前會先出現火熱症狀的說法,實在難以相信。只有在病症爆發、熱象明顯出現時,才可按照熱痧來用藥,這才是最可靠的說法。但熱象未必每個人都會出現,只要有幾項明顯的症狀就足以判斷了。通常熱症會有濕邪阻礙在體外,寒症則是陰寒之氣阻塞陽氣。所以像行軍散、紅靈丹、蘇合丸、紫雪、玉樞丹這些芳香開竅的藥物,一旦遇到病人脈搏微弱、四肢冰冷,或冷汗淋漓的狀況,就應立即選用。雖然清開與溫開的藥物有所不同,但即使遇到熱症,使用蘇合丸等溫開藥也能見效。
用溫藥治療熱症,雖然如同抱著柴火去救火,但如果能解除體內的阻塞,火熱之氣就能發散出來,因此用熱藥治療熱症也能起死回生。而寒症如果使用清開的藥物,陰邪之氣會更加凝滯,開竅藥物就無法發揮作用,反而會造成更大的禍患。大體上說,剛發病時,不論寒熱,都先用芳香開竅的藥物,等開竅之後,再根據所見的症狀來治療,這樣才能讓該活的人活下來。發放藥物時,最好能準備上述所列的溫開藥物,讓火熱之氣能從濕氣中透出,讓陰氣凝結的情況能暢通運行。
然後給予一份病情說明單,上面寫明服用開竅藥後,如果出現書中所說的各種熱症症狀,就是熱痧,輕微的可以用六一散加地漿水隨時服用,嚴重的則用理中白虎湯,或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治療,藥方都寫在病情說明單上。如果出現書中所說的各種寒症症狀,就用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吳茱萸湯、四逆湯治療,藥方也寫在病情說明單上。也可以直接把病情說明單當作包藥的紙,和開竅藥一起發給病人。
最可惡的是,隨便給疾病起名字,像什麼絞腸痧、爛喉痧、吊腳痧、癟螺痧等等。霍亂嚴重時,皮膚皺摺沒有不凹陷的。《黃帝內經》說:「衛氣的作用是溫養肌肉,充實皮膚,疏通毛孔,負責開合。」既然得了霍亂,衛氣就會閉塞,自然會導致肌肉不溫暖而四肢冰冷,皮膚不充實而皺摺凹陷,開合失調而冷汗淋漓,各種疾病的情況都一樣。就像手泡在水裡太久,濕氣阻礙,衛氣就會閉塞,皮膚皺摺就會凹陷。
而隨意捏造癟螺、吊腳等名稱,如果主掌人命的醫師見識不夠,就會被迷惑。臨床看病卻沒有確定的原則,認為每年流行的疾病都不同,卻不知道霍亂二字就能概括一切。凡是醫生能用心鑽研,辨認疾病沒有偏差,自然就能做到十全十美。我個人的淺見如上,不揣愚陋,恭敬地陳述這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