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例言

回本書目錄

例言

1. 例言

一是編次序,先外感,次內傷,次雜病,古則取法金匱,近則以準繩醫通諸家為準。

一每病以主病為綱,而相類者附之,如類中附於中風門是。

一六經病總名傷寒,而東南之區,真傷寒少,溫病為多。內經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南陽於中風傷寒後,即繼以溫病風溫兩條。難經則云傷寒有五。竊謂傷寒與溫病,南北對峙,傷寒可以該溫病,溫病亦可以該傷寒,在冬為冬溫,在春為風溫,在夏為溫熱,長夏為濕溫,交三伏後則為伏暑,在秋為秋燥,俗亦謂秋溫,此就時令言之也。

南陽則以溫病之重者為風溫,今人亦或謂之伏溫,故以風溫為溫病之提綱,而冬溫溫熱秋燥皆附之。惟濕溫與伏暑截燃不同,另立專門。鄙陋之見向所得諸師承加以數年之涉獵,略述編次之意如下。

一平時論著及改竄門下之作,先師向有編訂付刊之志,而未竟厥功原稿為哲嗣借出,去歲哲嗣云亡追尋不得姑將舊抄若干篇,附於本案之後片鱗半爪,不忍拋棄匯而集之,不屑貽譏於大雅也。

白話文:

第一,關於編排順序,我先寫外感疾病,接著是內傷疾病,最後是雜病。這個順序是參考古代《金匱要略》的編排方式,而近代則是以《準繩醫通》等醫家的說法為標準。

第二,每一種疾病都以主要病症為綱領,然後把相似的病症附在後面,例如類似中風的病症就附在「中風門」之下。

第三,六經病統稱為傷寒,但是在東南地區,真正的傷寒很少,反而是溫病比較多。《內經》說,「熱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中風和傷寒後,接著就寫了溫病和風溫這兩條。而《難經》則說傷寒有五種。我認為傷寒和溫病就像南北對立一樣,傷寒可以包含溫病,溫病也可以包含傷寒。在冬天是冬溫,在春天是風溫,在夏天是溫熱,在長夏是濕溫,過了三伏天之後就是伏暑,在秋天是秋燥,俗稱秋溫。這些都是就時令而言的。

張仲景把溫病中比較嚴重的稱為風溫,現在的人也可能稱之為伏溫,所以我把風溫作為溫病的綱領,而冬溫、溫熱、秋燥等都附在後面。只有濕溫和伏暑明顯不同,所以另外設立專門篇章來討論。以上這些是我淺薄的看法,結合所學和幾年的研究,略述編排的用意如下。

第四,關於我平時寫的論著,以及修改學生的作品,我的老師一直有編訂出版的意願,但是沒有完成。原本的稿子被他的兒子借走了,去年他的兒子過世,稿子也找不回來了。現在只好把以前抄寫的若干篇,附在本書後面,雖然只是片片段段,但也不忍心丟棄,所以就匯集起來。這樣做也許會被有識之士批評,也只能厚著臉皮這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