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醫案》~ 卷二 (1)
卷二 (1)
1. 濕溫
楊(左),濕溫已屆三候,不特汗㾦均不獲暢,而且四肢背脊尚覺惡寒,陽氣不能敷布,與陽氣之衰微者,大相懸殊也。陽何以不布,濕阻之也。濕何以不化,飲食水穀資之助之也。為敵助糧,引虎自衛,非計也。擬開展氣化。使濕隨氣行,則白㾦及汗,可以通暢。
白話文:
楊醫師,這位病患濕熱已經到了第三個階段,不僅沒有大量流汗,而且四肢和背部仍然覺得寒冷,陽氣無法散開,與陽氣衰弱的人有很大的不同。陽氣為什麼無法散開呢?是因為濕氣阻礙了它的運行。濕氣為什麼無法化解呢?是因為飲食和穀物的水分助長了濕氣。這就好像資敵助糧,引虎自衛,不是一個好辦法。我們應該設法促進氣化,讓濕氣隨著氣運行,這樣白濁液和汗液才能暢通。
光杏仁,鬱金,桔梗,霍香,滑石,生米仁,製半夏,通草
白話文:
僅使用光杏仁、鬱金、桔梗、霍香、滑石、生米仁、製半夏、通草
此症經陳醫屢投厚朴佛手花茵陳等,致有棘手之象,先生囑以勿妄食。勿進補,一以宣化氣濕法治之,果獲漸瘳。案語卓然名論,不易多得。(文涵志)
白話文:
這個病症,陳醫師已經多次使用厚朴、佛手花、茵陳等藥物治療,但病況仍很棘手。老師囑咐他不要亂吃東西,也不要進補,專心用宣化氣濕的方法治療,果然漸漸好轉。這個案例的分析非常精闢,難能可貴。
某,昨投泄熱透邪,今午續得微汗,煩渴較昨略退,面色浮赤較淡。然天氣乍冷,陽氣阻郁,赤色瘀滯不勻,邪濕羈留,未能遽解。上焦之氣不展,胸中窒悶不舒。口膩苔白舌紅,脈數糊滑。化濕泄邪,固屬定理。但除感冒帶病酬應外,熱甚不退者九日,邪濕熏蒸之勢,尚在鴟張,總望轉候大得退機耳。
白話文:
昨天開了瀉熱解毒的藥後,今天中午又出了一點點汗,煩躁和口渴的症狀比昨天稍輕,臉色泛紅的情況也較淡。然而天氣突然轉涼,陽氣受阻,導致臉色發紅不均,濕邪因此滯留,無法快速解除。上焦的氣機不順暢,胸中感到悶脹不適。口中黏膩,舌苔白、舌頭紅,脈搏數而滑脈。祛濕解毒是基本的原則。但是除了感冒帶病硬撐之外,發燒持續不退已經九天,濕熱之氣仍然旺盛,希望能隨著病情轉變而逐漸退去。
鬱金(二錢),九節石菖蒲(四分),桔梗(一錢五分),香豉(三錢),製半夏(三錢),牛蒡子(三錢),橘紅(一錢五分),光杏仁(三錢),蔻仁(七分),黃芩(酒炒一錢五分),川通草(一錢),滑石塊(三錢)
白話文:
鬱金(12 克),九節菖蒲(2.4 克),桔梗(9 克),香豉(18 克),加工半夏(18 克),牛蒡子(18 克),橘紅(9 克),光杏仁(18 克),蔻仁(4.2 克),黃芩(加酒炒製 9 克),川通草(6 克),滑石(18 克)
二診,疊得自汗胸中之窒悶稍開,尚未安寐,口燥而膩。脈數舌紅,苔白淡黃。胃中之濁與濕交蒸,不能遽化。症經旬日,惟有泄之,化之俾免內蒙為幸耳。
白話文:
經過第二次診脈,患者自行出汗後,胸中鬱悶稍有舒緩,但仍無法安穩入睡,感到口乾舌膩。脈搏跳動較快,舌頭紅,舌苔淡黃。胃中濁氣和濕氣交織,不能很快地消散。這種病症已經持續了好幾天,唯一的辦法就是泄去濁氣並化解濕氣,以免其在體內鬱積,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製半夏(二錢),炒竹茹(一錢五分),橘紅(一錢),鬱金(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赤豬苓(各二錢),炒枳殼(一錢),黑山梔(二錢),杏仁泥(三錢),陳膽星(五分),生薏仁(四錢),炒蔞皮(三錢),
白話文:
製作半夏(2 錢),炒竹茹(1.5 錢),橘紅(1 錢),鬱金(1.5 錢),澤瀉(1.5 錢),赤豬苓(各 2 錢),炒枳殼(1 錢),黑山梔(2 錢),杏仁泥(3 錢),陳膽星(0.5 錢),生薏仁(4 錢),炒蔞皮(3 錢)。
三診,疏泄太陰,兼以通腑,宿滯下行,胸痞腹滿較舒。然熱勢仍起,下午為甚,面色晦黃,口渴而復黏膩咳嗽較退,寤難成寐。脈數而帶糊滑,舌邊絳赤,中心依然白膩足見邪勢由淺而深。然從無不可達之邪,亦從無不可泄之熱,其所以解之不汗,清之熱不泄者,以夾雜濕邪,相持於內也。再以泄化為主。冀邪與濕分,不致蒸痰從中瀰漫為上。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察,診斷為太陰虛寒,兼有腑氣不通。治療上採取疏泄太陰、通腑的方法,讓宿食得以往下排泄,胸悶腹脹的症狀有所緩解。然而熱勢仍會發作,下午時分較為嚴重。患者面容晦黃,口渴且感到黏膩,咳嗽的症狀有所減緩,但仍難以入眠。脈象數而滑,舌邊呈絳紅色,舌根仍然白膩,表明病邪從表層逐漸深入。然而,沒有不可驅除的邪氣,也沒有不可清泄的熱氣。之所以用汗法無法解除病邪,用清熱法無法清泄熱氣,是因為病邪中夾雜了濕邪,在體內相互勾結。因此,治療上仍然以泄化濕邪為主。希望邪氣和濕邪分離,避免痰液在體內上蒸瀰漫。
廣鬱金(三錢),光杏仁(三錢),滑石(三錢),薏仁(五錢),炒竹茹(一錢五分),炒香豉(三錢),淡黃芩(一錢五分),赤豬苓(各二錢),廣橘紅(一錢五分),桔梗(一錢),通草(一錢),製半夏(二錢),
白話文:
廣鬱金(15克),光杏仁(15克),滑石(15克),薏仁(25克),炒竹茹(7.5克),炒香豉(15克),淡黃芩(7.5克),赤豬苓(每種10克),廣橘紅(7.5克),桔梗(5克),通草(5克),製半夏(10克)
陳(左),濕溫熱勢起伏,濕包熱外,熱處濕中,熱勝於濕,挾滯蒸騰,太陰之邪,還並於陽明之分。舌紅苔黃,中心微燥。便阻頻轉矢氣,陽明之濕熱,漸化燥熱矣。
白話文:
陳(某患者):濕熱之勢來來往往,濕氣包圍著熱氣,熱氣藏在濕氣中,但熱氣強於濕氣,導致氣滯而蒸騰。太陰經的邪氣,又與陽明經的邪氣結合。舌頭紅、苔黃,舌頭中央有些乾燥。大便不通暢,經常放屁,陽明經的濕熱,逐漸轉化為燥熱。
淡黃芩,川連,光杏仁,通草,鬱金,生薏仁,滑石,竹葉心(十二片),枳實導滯丸(通草佛手湯下)
白話文:
- 淺黃色的黃芩
- 川連翹
- 杏仁,生用
- 通草
- 鬱金
- 生薏仁
- 滑石
- 竹葉心(12片)
- 枳實導滯丸(與通草佛手湯一起服用)
二診,兩投苦泄,熱勢仍然起伏,起則煩渴欲飲。濕熱蒸騰,津不上布,蓋熱如釜中之沸,邪之與濕,猶釜底之薪。仍以泄化主之。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時,已經服用了兩次清熱瀉下的藥物,但是體內的熱勢仍然反覆發作,一發病就會煩渴想喝水。因為濕熱之氣蒸騰,津液無法上行滋潤身體,就像鍋裡的水沸騰時,鍋底的柴火不斷加熱一樣。因此,仍然需要使用清熱瀉下的藥物來治療。
香豉,廣鬱金,光杏仁,桔梗,通草,製半夏,淡黃芩,連翹,澤瀉,滑石,生薏仁,赤豬苓,竹葉心
白話文:
- 香豉:一種發酵的黑豆,具有開胃健脾的功效
- 廣鬱金:一種中藥材,具有行氣活血、消炎止痛的功效
- 光杏仁:去皮的杏仁,具有潤肺止咳、通便的功效
- 桔梗:一種中藥材,具有宣肺化痰、消腫止咳的功效
- 通草:一種中藥材,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 製半夏:經過炮製處理的半夏,具有化痰止嘔、平喘的功效
- 淡黃芩: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抗炎的功效
- 連翹: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 澤瀉:一種中藥材,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 滑石:一種礦物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止瀉的功效
- 生薏仁:未經加工的薏仁,具有利濕健脾、清熱解毒的功效
- 赤豬苓:一種中藥材,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 竹葉心:竹葉的嫩芽,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周(左),花甲之年,兼嗜紫霞,其命火之衰,濕痰之盛,不問可知。昨食甘寒之物,脾胃之陽為之暗傷,致濕痰瀰漫三焦,旋轉運行之陽,為濕所遏,以致發熱在裡,熱勢不揚。濕勝則脾土不能分化,其水液應入於膀胱者,至此而淆入於大腸,所以便注下迫。氣愈內閉,則毛竅外開。
白話文:
周老先生已到古稀之年,又嗜好美酒,可想而知他的身體狀況:陽氣衰退,痰濕旺盛。昨日食用生冷的食物,脾胃陽氣受到暗傷,導致痰濕瀰漫全身,阻礙陽氣運行,形成內熱,但熱力無法發散。痰濕過盛,脾土運化失常,原本應該輸送到膀胱的水液混入大腸,因此出現腹瀉。氣機被阻閉在體內,毛孔反而打開了。
所以淋淋汗出矣。濕痰停阻,就使引動伏邪,亦不過濕熱之常病。而舌無華色,脈沉細澀,右脈略大而混數不揚,一派正不勝邪之象。病在初起,又無遽培元氣之理。方擬分理三焦勿以發散攻消為事,以濕與痰皆不可力制,惟有化之為宜。
白話文:
因此會大量出汗。濕痰停滯會引發原本潛伏的邪氣,不過只是常見的濕熱疾病。但舌頭沒有紅潤的顏色,脈象沉細澀,右脈略微強壯而混雜且無力,整個人呈現正氣不足以勝過邪氣的現象。疾病剛開始,也不宜急速地補益元氣。我打算分理三焦,不要採取發散攻擊的方式來消除症狀,因為濕氣和痰液都不可強行控制,只能化解它們。
川樸,通草,澤瀉,佛手,鬱金,赤豬苓,藿香,滑石,蔻仁,生薏仁
二診,濕遏氣津,渴甚用流化法。
白話文:
川楝子,通草,澤瀉,佛手,鬱金,赤茯苓,藿香,滑石,豆蔻仁,生薏仁。
第二次診斷,濕氣阻滯氣津,口渴嚴重時使用流通化濕的方法。
金石斛,炒黃川貝,滑石,鬱金,枇杷葉,辰茯苓,光杏仁,炒香豉,薏仁,白蔻仁(三分研用蘆根二兩打汁先調服)
白話文:
金線蓮、炒黃川貝、滑石、鬱金、枇杷葉、辰砂茯苓、光杏仁、炒香豉、薏仁、白蔻仁(研磨三分,先用兩兩蘆根汁調味服用)
以翁,昨診內竅欲蒙,及服藥之時,神已糊亂。今日竟爾神昏,手暖足厥,脈糊滑並不甚數,苔白膩並不焦黑,身熱並不熾甚。此由濕盛之極,中陽不運,致濕蘊成痰,痰蒙清竅。與火熱之甚,擾亂神明,而致神昏者不同。勉擬芳香通神,辛開苦降,為背城之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白話文:
昨天診脈時,感覺您腦中矇蔽,服用藥物後,神智也陷入混亂。今天神志昏沉,手心溫暖腳心冰冷,脈象模糊滑膩,次數不多,舌苔白膩,沒有焦黑,體溫不太高。這是濕氣過盛,導致陽氣運行不暢,濕氣積聚形成痰液,痰液矇蔽了腦竅。與火氣過旺,擾亂心神,導致神志昏沉的情況不同。我將盡力使用芳香通神、辛開苦降的藥物,進行最後一搏。儘管我們會盡力,但結果如何還是天意。
天竺黃(三錢),製半夏(三錢),遠志肉(一錢),明雄精(一錢五分甘草湯拌炒),陳膽星(一錢),白殭蠶(三錢),茯苓(三錢),廣鬱金(六分明礬三分化水磨),九節菖蒲(八分),竹瀝(一兩滴入薑汁少許)
白話文:
-
天竺黃:3 錢
-
製半夏:3 錢
-
遠志肉:1 錢
-
明雄精:1 錢 5 分(用甘草湯拌炒)
-
陳膽星:1 錢
-
白殭蠶:3 錢
-
茯苓:3 錢
-
廣鬱金:6 分(用明礬 3 分溶解於水中磨碎)
-
九節菖蒲:8 分
-
竹瀝:1 兩(滴入少許薑汁)
轉機用至寶丹一丸,橘紅湯送下。一劑而神稍清,仍照服減半。
再方
白話文:
使用「至寶丹」藥丸一顆來轉危為安,搭配橘紅湯服下。服用一劑後,神智稍微清醒,仍然按照指示服用減半的劑量。
川雅連(重薑汁炒三分),製半夏(三錢),九節菖蒲(八分),橘紅(一錢五分),廣鬱金(一錢五分),淡乾薑(六分迷甚乾薑用二錢打),制南星(三分),煅礞石(三分),白明礬(三分),炙牙皂(三分),麝香(五釐),明雄黃(二分後六味研細末用竹瀝先調服)
白話文:
川烏(重,用薑汁炒三分)
製半夏(三錢)
九節菖蒲(八分)
橘紅(一錢五分)
廣鬱金(一錢五分)
淡乾薑(六分,或用二錢全乾薑打碎)
製南星(三分)
煅礞石(三分)
白明礬(三分)
炙牙皁(三分)
麝香(五釐)
明雄黃(二分,研成細末,用竹瀝調服)
案師云、此症緊要關頭,全在表熱外揚,邪方透達。復診由門下郁聞堯代去,云熱已起而厥漸轉。先是師命方如前意開泄。郁世兄回稟云、濕已化燥,舌絳中帶焦黑而干。師曰、尚不可言化燥,燥化未足也。再用開泄,冀其化熱化火,須十分透澈乃妙。藥大意如前,制南星用六分,加紫雪六分,燈心湯下,尚欲其熱顯揚。
白話文:
醫生說:這個病的關鍵在於表面的熱邪熱象明顯,病邪正在向外透發。複診時,由鬱聞堯醫生代我去看,他說熱象已經升騰,厥冷的症狀逐漸恢復。之前醫生開的方藥是採用前面那樣的思路,解表發汗。鬱醫生回來報告說:濕氣已經轉化為燥證,舌頭發紅中間有焦黑,而且很乾。醫生說:還不能說是轉化成燥證,燥證轉化還不充分。再用開泄法,希望它能轉化為熱證,甚至火證,必須完全透徹地發出來纔好。藥物的組成大體上跟前面一樣,南星用六分,再加紫雪六分,用燈心湯送服,目的還是要讓熱象顯露出來。
據郁世兄本意,擬用牛黃丸犀角地黃湯,或鮮石斛及清宮湯加減。謂化燥而無大熱,書無明文,疑惑不定。師云、化燥而無大熱,非真燥也,熱未透也。不可滋膩,須仍泄化,微帶甘辛法。(清儒志)
白話文:
根據鬱世兄的想法,準備使用牛黃丸、犀角地黃湯,或者新鮮的石斛以及清宮湯加減。他認為應該化解燥氣而不宜有太明顯的熱症,但是醫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所以感到猶豫不決。老師說,如果化解燥氣而不出現明顯的熱症,那並不是真正的燥氣,而是熱症還沒完全顯現出來。此時不宜使用滋膩的藥物,應該繼續使用瀉藥來化氣,並且稍稍帶點甘辛之味。
張(左),濕溫旬日,煩熱無汗,赤疹隱約不透,胸次窒悶異常,咳不揚爽,時帶譫語,頻渴不欲飲,飲喜極沸之湯。脈數糊滑,苔白心黃,近根厚掯。此由無形之邪,有形之濕,相持不化,邪雖欲泄,而里濕鬱結,則表氣不能外通,所以疏之汗之,而疹汗仍不能暢。熱與濕交蒸,胸中清曠之地,遂如雲霧之鄉,神機轉致瀰漫。深恐濕蒸為痰內蒙昏痙。
三仁湯去滑石川樸竹葉,加豆豉橘紅鬱金枳殼桔梗菖蒲佛手。
白話文:
張(某人),濕熱病十多天,煩躁發熱但不流汗,紅疹隱隱約約不透徹,胸腔悶得異常,咳嗽也不痛快,有時胡言亂語,經常口渴卻不願喝水,只喜歡喝滾燙的湯水。脈象細數而模糊,舌苔白,舌心發黃,靠近舌根處厚而黏膩。這是因為無形的病邪(熱邪)和有形的濕邪相持不下,熱邪想要發泄出去,但體內濕邪鬱結,所以表皮的氣機不能向外疏通,因此用疏導和發汗的藥物,但疹子和汗液仍然不通暢。熱氣和濕氣交蒸,胸中的清朗之氣被阻滯,變成霧霾彌漫的狀態,令神志變得混濁。我十分擔心濕熱蒸化成痰液,導致昏迷或者痙攣。
二診,昨進辛宣淡化,上焦之氣分稍開,熏蒸之熱勢稍緩,神識沉迷轉清,譫語指搐已定,煩悶亦得略鬆,舌苔較退。但氣時上衝,沖則咳逆,脈數糊滑。良以鬱蒸稍解,而邪濕之勢,尚在極甚之時,雖有退機,猶不足濟。肺胃被蒸氣難下降,所以氣衝欲咳,仍未俱減也前法之中,再參疏肺下氣。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昨天用辛涼宣發的藥物治療,使得上焦的氣機稍微疏散,薰蒸的熱勢稍微緩和,神志昏迷轉為清醒,胡言亂語和手足抽搐已經止息,煩悶感也稍微減輕,舌苔較前消退。但是氣息仍時常向上衝逆,衝逆則咳嗽呃逆,脈象數快而滑膩。這是由於鬱蒸稍解,但邪濕的勢頭仍然非常嚴重,雖然有消退的跡象,但還不足以改善病情。肺胃被蒸氣燻蒸,難以下降,所以氣息仍會上衝欲咳,沒有完全緩解。在前面的藥方中,再加入疏肺降氣的藥物。
甜葶藶(五分),通草,光杏仁,製半夏,冬瓜子,廣鬱金,薄橘紅,滑石塊,炒枳殼,枇杷葉,桔梗,竹茹
白話文:
甜葶藶(5 克),通草,杏仁,半夏(炮製),冬瓜子,廣鬱金,橘紅,滑石(塊狀),炒過的枳殼,枇杷葉,桔梗,竹茹
三診,胸悶懊煩,氣衝咳逆,次第減輕,咯吐之痰,亦覺爽利。舌苔亦得大化,但脈仍不揚。其肺胃之間,尚是熏蒸之地,表不得越,邪無出路,還難恃為穩當也。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脈,患者的胸悶煩躁、氣喘咳嗽逐漸減輕,咳出的痰液也更順暢。舌苔也得到很大改善,但脈象仍然比較弱。患者的肺胃之間仍然有濕熱之氣,表邪沒有完全解除,邪氣無法排出,病情還不能算穩定。
光杏仁,廣鬱金,淡黃芩,桑葉,甜葶藶,桔梗,白蔻仁,生薏仁,製半夏,炒香豆豉,橘紅,枇杷葉
白話文:
杏仁
鬱金
黃芩
桑葉
款冬花
桔梗
白豆蔻
薏苡仁
半夏
香豆豉
陳皮
枇杷葉
四診,咳嗽氣逆大退,痰亦爽利,譫語熱煩亦得漸減,特小溲清而不爽,大便不行,頻轉矢氣,脈數糊滑,苔化而中獨厚。猶是濕痰內阻,邪難泄越再導其滯。
白話文:
四種診斷方法中,咳嗽、氣喘症狀大幅減退,痰也爽利地排出,胡言亂語、發熱、煩躁等症狀也逐漸減輕。唯一問題是小便清澈而不暢通,大便不暢,經常排放矢氣,脈搏數而滑,舌苔化解,但中間部分較厚。這依然是濕痰內阻,邪氣難以排出,需要再次通導其滯留。
鬱金,橘紅,桔梗,製半夏,赤茯苓,生薏仁,滑石,通草,萆薢,竹瀝達痰丸(三錢佛手通草湯先送下)
白話文:
鬱金、橘紅、桔梗、製半夏、赤茯苓、生薏仁、滑石、通草、萆薢,配上竹瀝「達痰丸」(服用前先喝三錢的佛手通草湯)
五診,大便暢行,燠煩大定,熱亦較輕,口渴亦減。但赤疹雖布,甚屬寥寥汗不外達。脈象較爽,舌根苔白尚掯。邪濕之熏蒸,雖得漸鬆而未能透泄。須望其外越方為穩妥也。
白話文:
經過五診,大便通暢,煩躁感大幅減輕,體溫也較低,口渴的症狀也緩解。但是紅疹雖然出現,但數量稀少,而且汗液沒有透發出來。脈象比較緩和,舌根的苔白而乾澀。濕邪的蒸燻雖然逐漸減弱,但還不能透泄出來。必須等待濕邪從體外排出,才能恢復穩定的狀態。
光杏仁,鬱金,橘紅,生薏仁,枳殼,滑石塊,炒蔞皮,葶藶子,桔梗,通草,木通,製半夏,赤白茯苓
白話文:
光杏仁:祛風化痰
鬱金:行氣活血
橘紅:化痰止咳
生薏仁:健脾利濕
枳殼:行氣導滯
滑石塊:清熱利尿
炒蔞皮:利尿通淋
葶藶子:利水消腫
桔梗:祛痰宣肺
通草:利咽開音
木通:通淋利尿
製半夏:化痰降逆
赤白茯苓:利水滲濕
六診,熏蒸瀰漫之勢雖鬆,而濕性黏膩不克遽行泄化,裡氣不宣表氣難,達汗㾦不得發越,咳嗽氣逆小溲不爽。脈數滑苔白,邪濕互相犄角,尚難穩當。
白話文:
六診顯示,邪氣雖然瀰漫,但濕邪黏膩不易排出,導致內氣無法疏通,外氣難以發散,汗液和津液無法暢通,因此出現咳嗽、氣喘和排尿不暢等症狀。脈象數滑,舌苔白,說明邪濕互相加重,病情尚未穩定。
鬱金,光杏仁,橘紅,冬瓜子,桔梗,鮮佛手,製半夏,生薏仁,蔻仁,赤豬苓,通草,葦莖
白話文:
- **鬱金:**一種薑科植物的根莖
- **光杏仁:**苦杏仁,已去皮
- **橘紅:**柑橘類植物的果皮,曬乾後製成
- **冬瓜子:**冬瓜的種子
- **桔梗:**桔梗科植物的根,曬乾後製成
- **鮮佛手:**佛手柑的果肉
- **製半夏:**半夏植物的塊莖,經過加工處理後製成
- **生薏仁:**薏仁,未經炒製的
- **蔻仁:**肉豆蔻種子的仁
- **赤豬苓:**豬苓科植物的菌核
- **通草:**萱草科植物的莖,曬乾後製成
- **葦莖:**蘆葦的莖
七診,熱勢遞減,咳亦漸鬆,然濕從內搏,邪從外越,是以熱勢戀戀不退,不能外達,而欲從內化,非欲速可以從事也。
白話文:
經過七次問診和治療,熱象逐漸減輕,咳嗽也漸漸緩解。但是濕熱之邪從內部相互作用,病邪從外部突破而出,所以熱象難以完全消退,無法徹底排出體外,只得從體內慢慢化解,不能操之過急。
豆卷,滑石,光杏仁,鬱金,製半夏,通草,新會紅,豬苓,桔梗,枳殼,生薏仁,鮮佛手
八診,清理余蘊方
白話文:
這份藥方包含了豆卷、滑石、光杏仁、鬱金、製半夏、通草、新會陳皮、豬苓、桔梗、枳殼、生薏仁、鮮佛手,是用來治療餘邪內薀的處方。
豆卷,生薏仁,製半夏,通草,廣皮,福澤瀉,光杏仁,鮮佛手,白蔻仁,真佩蘭
白話文:
- 豆鼓
- 生薏仁
- 半夏(經特殊處理)
- 通草
- 廣皮
- 澤瀉
- 杏仁(剝皮)
- 新鮮佛手
- 白蔻仁
- 佩蘭
如胸悶加桔梗鬱金,甚者川樸枳殼藿香,頭脹加蒺藜天麻殭蠶,理胃加生熟穀芽沉香曲玫瑰花。
白話文:
如果胸悶,可以加入桔梗和鬱金。更嚴重的,可以加入川樸、枳殼和藿香。頭脹,可以加入蒺藜、天麻和殭蠶。調整胃部功能,可以加入生熟穀芽、沉香曲和玫瑰花。
按此症濕溫胸悶,始起即有讝語。張驤云先診,以其高年神志不清,案有防其內閉痙厥之語。首方用青蒿橘絡猩絳之類,繼用豆卷牛蒡赤芍前胡竺黃朱翹茯神玉雪救苦丹之類,不效續請巢崇山,案載咳不爽,渴欲飲熱由氣分內陷厥少,讝語風動之險象。方用豆卷蟬衣生薏前胡光杏鬱金青蒿桔梗翹心至寶丹。
白話文:
針對這個濕溫胸悶的病症而言,一開始通常就會產生說胡話的現象。張驤表示,先行診斷時發現患者年紀大且神智不清,病歷上記載有防止內閉痙攣的建議。最初的藥方採用青蒿、橘絡、猩絳等藥物,接著再使用豆卷、牛蒡、赤芍、前胡、竺黃、朱翹、茯神、玉雪救苦丹等藥物,然而無效,後續又繼續請巢崇山診治。病歷中記載患者咳嗽不止、口渴想喝熱飲,這是由於氣分內陷,導致厥氣較少、說話胡言亂語、風邪作祟等危險徵兆。藥方採用豆卷、蟬衣、生薏、前胡、光杏、鬱金、青蒿、桔梗、翹心至寶丹等藥物。
既而熱勢仍熾,案有邪火內竄心胞之勢,倘其勢甚防動內風。改用羚羊蘆根紫雪之屬,仍不效。乃請師去。診其脈糊數苔白膩,審其神,則沉迷,投開展氣,化輕描淡寫,服一劑後,即有松機。竊觀此案,何以滬上諸名家於濕溫一症,尚亦茫然,無怪偏僻之區,悉以清蒿黃芩鮮斛等一派陰柔之品,為自保聲名唯一之妙術也。不竟為之憮然三嘆。
(清儒附志)
白話文:
病情仍然高燒不退,診斷是邪火內竄,直逼心臟,如果情況嚴重,還會引發內風。改用羚羊角、蘆根、紫雪丹等藥,仍然沒有效果。於是請老師來會診。老師診脈,脈象濡數,舌苔白膩;觀察精神狀態,則顯得迷糊沉睡。老師開了通氣、化痰、清熱的藥。患者服用一劑後,便有稀便排出。我觀察這個病例,發現上海的著名醫生們在治療濕熱症時仍然很迷茫,更不用說偏遠地區了,那裡的人們都把清蒿、黃芩、鮮斛等清涼滋潤的藥物當作保全名聲的唯一妙方。我忍不住連嘆了三聲。
蔣(右),流化濕痰,以開鬱結,熱勢大減,煩懊亦定,神識亦得爽慧。脈較緩和,舌紅轉淡,邊尖轉潤,惟中心仍屬乾燥,而又覺甜膩。邪退三舍,濕痰有欲化不化之意,而氣機遏伏,津液猶難流布。稍稍經行,治當兼顧。
白話文:
蔣(右),濕痰流散出來,鬱結得以疏通,熱氣大幅減退,煩躁不安也平復,精神思緒也變得清晰。脈象較為緩和,舌頭顏色由紅轉淡,邊緣尖細轉為潤澤,但是舌頭中央部分仍乾燥,還有甜膩的感覺。邪氣已退去三分,濕痰有想要化解但又化解不掉的意思,氣機被壓抑,津液仍難以流通。稍微活動後,治療方案應兼顧這些情況。
製半夏(三錢),鬱金(五分磨沖),栝蔞仁(一錢五分),橘紅(一錢),陳膽星(五分),石菖蒲(一錢五分),黑山梔(三錢),杏仁泥(三錢),滑石(三錢),澤蘭(一錢五分),枇杷葉(三片),風化硝(六分),煅青礞石(五分),明礬(一分五釐),血珀(三分上四味研勻調服)
改方去栝蔞仁風化硝澤蘭,加川貝炒黃一錢五分,竹瀝五錢。
白話文:
準備半夏三錢,鬱金五分磨成粉末沖服,栝蔞仁一錢五分,橘紅一錢,陳膽星五分,石菖蒲一錢五分,黑山梔三錢,杏仁磨成泥狀三錢,滑石三錢,澤蘭一錢五分,枇杷葉三片,風化硝六分,煅燒過的青礞石五分,明礬一分五釐,血珀三分,以上四味藥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後服用。
修改藥方,去掉栝蔞仁、風化硝、澤蘭,加入炒黃的川貝母一錢五分,竹瀝五錢。
二診,昨晚熱勢又起,濕被熱蒸,胸中為之瀰漫,神情不如昨日之爽慧。脈數糊滑。清空之地,悉皆穢濁所佔。泄化之中參以芳化。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昨晚熱勢再度升起,被子裡熱烘烘的,導致胸悶不適,精神狀態不如昨日清爽。脈搏又快又滑,體內原本乾淨的地方都被污穢侵佔了。在治療時,除了洩熱之外,還加入了芳香化濁的藥。
光杏仁,方通草,淡黃芩,廣鬱金(白明礬三分化水磨沖),炒竹茹,白蔻仁,滑石塊,赤白苓,晚蠶砂,佛手,至寶丹
白話文:
- 杏仁
- 通草
- 黃芩
- 烏金 (使用三分明礬溶於水,將烏金磨碎)
- 竹茹 (炒製過)
- 白蔻仁
- 滑石
- 赤苓和白茯苓
- 蠶砂 (採集自晚間)
- 佛手
- 至寶丹
改方去至寶丹,加制雄丹一分五釐,用通草湯調下徐徐服之。
楊(右),症屬兩候有餘熱勢並不甚重。夫病至半月邪,雖不化為火,斷無不化熱之理,亦斷無化熱而
白話文:
改方去掉至寶丹,加上製造的雄黃一分五釐,用通草湯調和後慢慢服用。
楊先生(右),病情屬於兩候還有餘熱,但熱勢並不嚴重。病到半月時間,雖然沒有轉化為火,但一定會轉化為熱,也不可能有轉化為熱而不考慮的情況。
熱不甚之理,其所以淹淹者,邪輕於濕,濕重於邪也。濕蘊肺胃,胃氣不降,所以飲湯入口,似有噎塞之狀,並作惡心。熱蒸則口渴,而濕究內踞,所以仍不欲飲。濕為水屬,得暖則開,所以喜進熱飲。大便一日數次,皆是稀水,內經所謂濕勝則泄也。濕鬱之極,陰陽不通,以致振寒而戰。
白話文:
熱度不高的原因,是因為邪氣比較輕,而濕氣比較重。濕氣積聚在肺胃,胃氣不下降,所以喝湯時會有噎著的感覺,還會噁心。熱氣蒸發會使人感到口渴,但濕氣仍然滯留在體內,所以不想喝水。濕氣屬於水性,遇到溫暖會化開,所以喜歡喝熱飲。一天大便好幾次,而且都是稀水,這在《內經》中被稱為濕勝則泄。濕氣過盛,陰陽失調,就會引起寒戰。
鬱極而通,得以汗泄,肌表之風,隨濕外越,發為白疹,雖屬邪濕之出路,然肌膚分肉之事,於三焦之熏蒸,依然無益耳竅不聰,濁邪之害清也。鼻起煙黴,是熏蒸之炎,有諸內形諸外也。刻下神情呆鈍,時帶錯語,若以熱擾神明,靈機被塞,自必有一種昏憒情形。今似糊非糊,似爽非爽,皆是無形之邪,與有形之濕,蒸騰瀰漫,其胸中清曠之地,遂成煙霧之區,大有蒙閉之虞。脈象沉細不爽,舌苔淡黃掯膩,尤為濕鬱熱蒸之確據。
茲擬辛以開,苦以泄,芳香以破濁,淡滲以引濕下行。
白話文:
鬱結極度後會通暢,得以發汗排出,肌表的風邪隨著濕氣外泄,發出白色疹子。雖然這是邪濕 الخارجة,但對於肌膚分肉的方面,對三焦的薰蒸仍然沒有好處,耳竅聽力不靈敏,是因為濁邪阻礙清氣。鼻孔流出濁黃色的鼻涕,是因為薰蒸的熱氣,內在的情況反映在外面。現在精神狀態呆滯,有時說錯話,如果認為是熱邪擾亂神明,靈智被堵塞,自然會有昏迷糊塗的情況。現在好像糊塗又不太糊塗,好像清醒又不太清醒,都是因為無形的妖邪和有形的濕氣,蒸騰瀰漫,胸中原本清朗的地方,從而變成煙霧瀰漫的區域,有很大的被矇蔽的危險。脈象沉細不爽利,舌苔淡黃而膩,更是濕氣鬱結熱氣蒸騰的有力證據。
川雅連(薑汁炒五分),製半夏(三錢),鬱金(磨沖六分),九節石菖蒲(八分),陳橘皮(一錢五分),赤白苓(各二錢),淡乾薑(五分),竹茹(一錢五分薑汁炒),香豉(三錢),白蔻仁(入煎四粒),生薏仁(四錢),通草(一錢),
改方去川連乾薑,加滑石塊三錢,廣藿香三錢,石菖蒲減二分。
白話文:
川烏(薑汁炒至五分變色)
製半夏(三錢)
鬱金(研磨成粉,六分)
九節石菖蒲(八分)
陳皮(一錢五分)
赤白茯苓(各二錢)
淡乾薑(五分)
竹茹(一錢五分,薑汁炒)
香豉(三錢)
白蔻仁(入煎四粒)
生薏仁(四錢)
通草(一錢)
二診,投藥之後,神情大為靈爽,耳竅略聰,便泄亦減,濕之如霧迷濛者,得化稍開而蘊蓄之熱,亦於此勃發,所以午後甚為煩熱,不若日前之沉迷罔覺也。脈象較爽,苔亦略化,然中心黃掯。臍下作痛拒按,頻轉矢氣,口渴欲飲。良由濕積交蒸,不能泄化,還恐昏燥等變。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後,用了藥,病人精神明顯好轉,聽力略有改善,大便也減少了。之前那霧氣迷濛般的濕氣稍有化解,但蘊藏的熱氣也因此而爆發,所以下午會覺得很煩熱,不像之前那樣昏昏沈沈不知覺。脈象較為順暢,舌苔也稍有化解,但舌頭中間偏黃。臍下疼痛,按壓時有阻礙,頻繁地排氣,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濕氣積聚在體內,無法排出,擔心會出現昏迷和燥熱等變化。
製半夏(一錢五分),黃芩(酒炒一錢),石菖蒲(五分),竹二青(一錢五分薑汁炒),廣鬱金(磨沖六分),白蔻仁(入煎四粒),赤豬苓(各二錢),光杏仁(勿研三錢),滑石塊(三錢),方通草(一錢),香豆豉(三錢),木香檳榔丸(三錢先服)
改方去木香脈靜,加蘆根一兩,滑石加重二錢。
白話文:
藥方:
- 蒼朮(15 克)
- 黃芩(用酒炒,10 克)
- 石菖蒲(5 克)
- 竹茹(用薑汁炒,15 克)
- 廣鬱金(磨成細粉,6 克)
- 白豆蔻(煎煮時加入 4 粒)
- 赤茯苓(各 20 克)
- 甜杏仁(不碾碎,30 克)
- 滑石(30 克)
- 桔梗(10 克)
- 豆豉(30 克)
- 木香檳榔丸(30 克,先服用)
三診,丸藥緩下,便泄已止,而腹中依然滿痛,頻轉矢氣。熱勢疊次輕退,而胸次不舒,格格欲噯,屢湧酸涎。其為濕積交阻瞭然可見。所可異者,口渴欲飲,不能稍緩,若系津枯,則內既燥涸,其酸涎何由而至,所以然者,都由積阻於下,濕鬱於上,清氣不能上行,則雖有清津無從流布,所以愈燥則愈飲,愈飲而更燥也。再擬疏化三焦,參以導滯。
白話文:
三診後,服用緩瀉的丸藥,腹瀉已止,但腹中仍有脹滿疼痛,頻頻排氣。熱勢逐漸減退,但胸中不清爽,有反胃感,時常嘔出酸水。很明顯是濕氣和積滯阻礙交錯導致的。奇怪的是,患者口渴想喝水,不能稍作緩解。如果說是津液枯竭,那麼體內早已乾燥,哪來的酸水呢?原因就在於積滯阻礙在下,濕氣鬱結在上,清氣不能上升,即使有清津也無法流通,所以越燥熱越想喝水,越喝水越燥熱。再考慮疏通三焦,並加入導滯的藥材。
香豆豉(三錢),廣鬱金(一錢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淡乾薑(炒鬆三分),通草(一錢),生薏仁(四錢),川樸(五分),石菖蒲(五分),上湘軍(三錢後下),杏仁泥(三錢),豬苓(二錢),枳實(磨沖五分)
白話文:
- 陳皮(3錢)
- 廣鬱金(1.5錢)
- 炮製半夏(1.5錢)
- 生薑(炒鬆,3分)
- 通草(1錢)
- 生薏仁(4錢)
- 厚朴(5分)
- 水菖蒲(5分)
- 藿香(3錢,後下)
- 杏仁泥(3錢)
- 豬苓(2錢)
- 枳實(磨成粉,5分)
改方去川樸上湘軍,加滑石塊三錢,白蔻仁入煎兩粒,西血珀研先服五分,上沉香三分磨先服。
白話文:
調整藥方,去掉川貝母和上等蘇木,新增滑石粉三錢,加白蔻仁入鍋煎兩粒,取西血珀磨粉後服用五分,取上沉香磨粉後服用三分。
四診,以燥治燥,津液果回,其為氣濕鬱遏,清津無以上供,固無疑義。復下數,次腹脹已松,少腹偏左之痛已退,偏右按之仍痛。脈細沉數,舌心干毛。幸邊道已潤。良由鬱蒸漸解,氣機漸得施化,津液漸得通行,而余滯積濕,猶未盡達。將及三候,元氣支離,未便疊次峻攻,暫為退守待稍能安穀,再商續下可耳。
白話文:
在四診合參下,以燥治燥,津液果然恢復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氣濕鬱結,清津無法上供,這是毫無疑問的。又吃了幾次藥後,腹脹已經稍有好轉,少腹偏左的疼痛已經消失,但偏右按壓時仍然疼痛。脈象細沉而數,舌頭中央乾燥有苔。所幸的是邊緣已經潤澤了。這是因為鬱蒸逐漸消散,氣機逐漸得以運化,津液逐漸運行暢通,但餘下的濕濁之氣還沒有完全排除。眼看著三候(清晨、上午、中午)將至,元氣尚未復原,不宜連續重用攻下之劑,暫且退守以待稍微能進食後,再商議繼續攻下的事。
川雅連(一分),香豆豉(三錢),杏仁泥(三錢),赤豬苓(各三錢),澤瀉(一錢五分),白蔻仁(入煎三粒),廣鬱金(一錢五分),淡乾薑(四分),枳實(炒成炭一錢),制香附(二錢),通草(一錢),枇杷葉(去毛四片)
白話文:
連翹(1 克),香豆豉(3 克),杏仁泥(3 克),赤豬苓(各 3 克),澤瀉(1.5 克),白荳蔻(燉煮時加入 3 粒),鬱金(1.5 克),乾薑(0.4 克),炒枳實(1 克),制香附(2 克),通草(1 克),枇杷葉(去毛 4 片)
方有白㾦,以燥治燥,津回而舌心干毛,肺胃之津液已虧,宜於此際酌用甘涼,後案統宜刪削。此先生檢點存案自批於後者也。先生於濕溫一門,具有心得,以燥化燥生平之效果,歷歷不爽。獨於此案不自滿意,記此數語。先生之虛心如此,詳慎如此。從可知症變萬端,毫釐千里,斷不可堅於自信,而孟浪投方也。(文涵志)
白話文:
如果發現有白色的皮屑,這表示乾用乾治,津液迴流而舌頭和心臟發乾。這說明肺和胃的津液已經虧損,此時應適當使用甘涼的藥物。後面的案例都應該酌情刪減。這是先生檢視病例後親自寫的評語。先生對濕溫的治療很有心得,他用乾性藥物治療乾性疾病,效果顯著。但對這個案例,他卻不太滿意,於是寫下了這幾句話。先生的虛心和謹慎由此可見。從中可以瞭解,症狀變化萬千,細微之處影響巨大。因此,行醫時絕不能過於自信,而草率開方。
張(右),病經一候,形寒已罷,熱勢不解,汗出不及下體,膈間煩悶特甚,嘔惡時作,臥寐不安,小溲赤少,大便不爽。寸關沉按弦數,左更上溢寸外,舌尖赤燥,近根黃膩帶濁。此皆濕熱之邪,心肝之火,搏結於胸膈之間,陽明之分,氣機被阻,陰液暗耗,其所以渴不喜飲者,挾痰濕故也。勢恐肝陽化風,有痙厥昏蒙之變。
議瀉胸膈之邪熱,清心肝之火。冀得躁平安寐,庶免變端。錄方明裁。
白話文:
張(右),病情持續了一個月,身體寒氣已消退,但熱感仍未解除,汗水出不透下半身,膈肌間煩悶感特別嚴重,時常感到噁心嘔吐,難以安眠,小便發紅量少,大便不通暢。腕部寸關部位按脈沉細,弦脈較快,左手脈象比右手更溢出寸部,舌尖發紅乾燥,近舌根處發黃發膩帶有濁色。這些都是濕熱之邪,心肝之火,在胸膈之間互相搏結,胃腸之氣被阻,陰液暗中消耗的緣故,因此患者口渴但不喜歡喝水,是因為兼有痰濕的緣故。擔心肝陽化風,出現痙攣昏迷的病變。
羚羊片(先煎七分),鬱金(一錢五分),囫圇連翹(二錢),製半夏(一錢五分),木通(八分),細川連(薑汁炒五分),香豉(三錢),薄荷(八分),栝蔞仁(三錢打),枳實(五分元明粉八分化水磨沖),丹皮(酒炒一錢五分),竹茹(一錢),蘆根(去節八錢)
白話文:
羚羊角片(先煮沸七成),鬱金(1.5克),連翹(2克),半夏(1.5克),木通(0.8克),連翹(薑汁炒後,0.5克),香豉(3克),薄荷(0.8克),栝樓籽(3克研磨),枳實(元明粉0.8克溶於水中研磨後,0.5克),丹皮(酒炒後,1.5克),竹茹(1克),蘆根(去節後,8克)
蔣(左),神識已清,熱亦大減,然頻頻呃忒,胸脘不舒。舌苔炱黑,脈數糊滑。內閉之熱已開,而痰濕滯交阻不化,雖略轉機,尚不足恃也商進。
白話文:
現在,神智已經恢復,發燒也大大減輕。但還是時常打嗝,胸悶的感覺還沒有消除。舌苔黑而焦,脈象數而滑。體內的熱邪雖然已經開始散開,但痰濕停滯交錯,難以消除,雖然病情稍有緩解,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鬱金(磨沖五分),川雅連(薑汁炒四分),杏仁泥(三錢),刀豆子(磨沖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滑石塊(四錢),冬瓜子(四錢打),炒竹茹(一錢五分),方通草(一錢),九節石菖蒲(五分),新會皮(一錢),青蘆管(一兩),竹瀝達痰丸(三錢開水先送下)
白話文:
鬱金(研磨成粉,取五分)
川雅連(用薑汁炒,取四分)
杏仁泥(三錢)
刀豆子(研磨成粉,取五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滑石塊(四錢)
冬瓜子(打碎,取四錢)
炒竹茹(一錢五分)
方通草(一錢)
九節石菖蒲(五分)
新會皮(一錢)
青蘆管(一兩)
竹瀝達痰丸(三錢,先用開水送服)
楊(左),外感風寒,衛陽被郁,先發微寒,陽郁暴伸,遂發壯熱,汗出邪泄,陰陽洽和,得以脈靜身涼。惟熱氣一蒸,里濕悉動,邪雖外達,蘊濕未清,所以胃納不復,舌苔未化。宜理濕和中。至於頭痛昏眩。腹滿心悸,乃平素肝陽之偏亢,由於血虛不能養肝而來。當置緩議。
白話文:
楊姓病人,感受了風寒,外邪遏制了體表的衛陽之氣,最初出現了輕微的發冷,由於陽氣受阻突然爆發,於是發出高燒,汗出後外邪得以排出,陰陽平和,脈搏平穩,身體清涼。但熱氣一出來,內部濕邪也全部動了,雖然外邪已經排出體外,但體內濕邪卻未完全清除,所以胃口沒有恢復,舌苔也沒有消退。應該調理濕邪,並調和中焦。至於頭痛、頭暈、腹脹、心悸等症狀,那是平時肝陽偏亢所致,是由於血虛不能滋養肝臟所造成的。這些症狀可以先延緩處理。
製半夏(一錢五分),赤茯苓神(各二錢),生薏仁(四錢),大豆卷(三錢),川樸(一錢),豬苓(一錢五分),白蒺藜(去刺炒三錢),建澤瀉(一錢五分),廣皮(一錢),佛手(一錢五分)
白話文:
半夏(1.5錢),赤茯苓粉(2錢),生薏仁(4錢),大豆卷(3錢),川樸(1錢),豬苓(1.5錢),白蒺藜(炒去刺3錢),建澤瀉(1.5錢),廣陳皮(1錢),佛手(1.5錢)
某,嘔吐已止,而氣濕不化,煩熱仍然不退,耳聾不聰,時帶讝語。脈糊數不揚。此濕邪瀰漫,清竅被阻。
有神昏發痙之虞。擬方即請商正。
光杏仁,鬱金,桔梗,赤茯苓,蔻仁,製半夏,香豆豉,橘紅,枳殼,晚蠶砂,九節菖蒲
萬氏牛黃清心丸(七分燈心湯先送下)
白話文:
病人嘔吐已經停止,但體內氣濕仍然無法化解,導致煩熱未退,耳聾聽不清,偶爾還會說胡話。脈象模糊細弱,不清晰有力。這說明濕邪瀰漫,堵塞了頭部的清竅,有神志不清、抽搐發作的危險。我擬定了藥方,請您指正。
藥方:杏仁、鬱金、桔梗、赤茯苓、蔻仁、製半夏、香豆豉、橘紅、枳殼、晚蠶砂、九節菖蒲。
先用七分燈心湯送服[萬氏牛黃清心丸]。
夏(左),大邪已退,余蘊宿積未清,便不行而頻轉矢氣,病已多日,本不敢浪用重藥,疊為推蕩。然以姑息為心,實蹈引虎自衛之弊,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夏天(左邊的病人),主要邪氣已經退了,但是殘餘的邪氣和積攢下來的宿病沒有完全清除,所以才會不停地放屁。這個病已經持續好幾天了,本來不敢使用重藥,反覆地推拿治療。但是,如果只顧著緩解症狀,實際上是引虎自衛的錯誤做法,不能不注意啊。
豆卷,廣皮,杏仁泥,生薏仁,通草,鬱金,苦桔梗,赤豬苓,製半夏,枳實導滯丸(佛手通草湯下)
白話文:
豆卷、廣柑皮、杏仁泥、生薏苡仁、通草、鬱金、苦桔梗、赤豬苓、製半夏、枳實導滯丸(用佛手通草湯送服)
二診,流暢三焦,氣機宣通,內蘊之濁,得以上越,嘔出痰涎甚多。裡氣既通,表當自達,隨後尚有微汗而熱解也。
製半夏,南星,豆卷,澤瀉,桔梗,通草,橘紅,枳實,廣鬱金,杏仁,薏仁,淡黃芩
白話文:
經過二次診療,調理好了三焦功能,氣機順暢,內部鬱積的濁氣得以向上蒸發排出,嘔出的痰涎很多。裡面的氣機通暢了,外表的症狀也會自然消解,隨後會微微出汗,熱度就退了。
薛金楣,濕痰素盛,復感時邪,邪與濕蒸,發熱不解濕邪相持於內,表氣不能外通,旬日已來,未經暢汗,邪勢正熾之際,更兼誤食麵包,胃口為之壅實,濕痰因而瀰漫,清津被抑不能上供,以致神識迷糊。舌乾無津,苔黑而舌質淡白。斑點隱約不透,大便不行。脈形滑數。
白話文:
薛金楣原本就有大量的濕痰,最近又接觸到外在的病邪,濕痰和病邪交織,發熱不退。濕邪和病邪在體內相持,表面的氣血無法向外宣發。十天以來,沒有暢快地出汗,病邪的勢頭正熾。更糟的是,她誤食了麵包,導致胃氣鬱滯,濕痰更加瀰漫,清津被抑制無法上升,因此神志昏迷。她的舌頭乾枯無津,舌苔發黑但舌質卻很淡白。舌面上的斑點隱約不清,大便不通暢。脈象滑數。
邪濕化燥,瀰漫神機,內竄昏厥,指顧間事也。與子範仁兄大人同議宣通郁遏。以望神機通靈,清津流布,然恐難得也。
白話文:
邪氣和濕氣化為燥氣,瀰漫在脈絡之中,侵入內部導致昏迷,這是轉瞬之間的事情。我與範仁兄大人一同商量宣通鬱結的氣機。希望脈絡通暢,清氣流佈,但是恐怕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枳實(六分磨),廣鬱金(二錢),滑石塊(四錢),天竺黃(三錢),陳膽星(八分),川雅連(五分炒),光杏仁(去尖打三錢),栝蔞仁(七錢打),鮮石菖蒲(連根葉洗打三錢),白蘿蔔汁(一兩沖),陳關蟄(洗淡二兩),活水蘆根(二兩)
白話文:
枳實(研磨成細粉,六分)
廣鬱金(二錢)
滑石塊(四錢)
天竺黃(三錢)
陳膽星(八分)
川雅連(炒至五分熟)
光杏仁(去尖端,搗碎,三錢)
栝蔞仁(搗碎,七錢)
鮮石菖蒲(連根葉洗淨,搗碎,三錢)
白蘿蔔汁(一兩,用白蘿蔔汁沖泡)
陳關蟄(洗淨後用淡水浸泡,二兩)
活水蘆根(二兩)
二診,昨進開通蘊遏,流濕潤燥舌乾轉潤,迷糊稍清,面色稍淡,郁遏較開。清津得以上供,所以舌燥轉潤。表氣漸得外通,斑點略為透露。然仍大便不行,迷濛如睡。脈象糊滑,舌苔灰滯垢膩。胃中之濁邪,閉郁尚盛,胃脈通心,還恐昏痙。與子範兄同議苦辛泄化,參以劫痰。大敵當前,成敗非所知也。即請商裁。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昨日使用開通鬱結的藥方,濕熱散去,乾燥的舌頭恢復滋潤,神志稍清,面色稍淡,鬱結有所緩解。清津得到上供,所以舌頭乾澀轉為滋潤。表氣逐漸通於體外,皮膚上的斑點略有消退。但大便仍然不通,神志仍不清醒,宛如入睡。脈象黏滑,舌苔灰黑、厚膩。胃中的邪氣濁滯,鬱結仍盛,胃脈通於心,還擔心會昏迷痙攣。與子範兄商議,使用苦辛之藥瀉下化濁,並加入豁痰之藥。大敵當前,成敗與否尚難預料。特此請教商議。
川雅連(薑汁炒五分),栝蔞仁(五錢),光杏仁(三錢),淡黃芩(酒炒一錢五分),淡乾薑(二分),佩蘭葉(三錢),豆蔻花(四分),製半夏(三錢),陳膽星(七分),萊菔子(四錢炒),竹茹(一錢五分),鬱金(四分),菖蒲(二分),明礬(二分),明雄精(二分以上四味同研極細末先調服)
白話文:
川穹(炒過薑汁五分鐘),栝樓仁(五錢),甜杏仁(三錢),淡黃芩(炒酒一錢五分),淡乾薑(二分),佩蘭葉(三錢),豆蔻花(四分),製半夏(三錢),膽星(七分),蘿蔔子(炒四錢),竹茹(一錢五分),鬱金(四分),菖蒲(二分),明礬(二分),雄精(二分以上四味磨成細粉,先服下)
三診,苦辛通降,參以化痰,神識略為清爽,而仍迷濛如寐。日前神情安靜,今則時揭衣被,頗有懊煩之意。清津既回之後,津液復劫。舌苔焦黑,舌質深紅,脈弦滑而數。良由痰濕積蘊遏,漸化為火,火劫陰津,胃脈通心,深恐熱入胞絡,症極鄭重。勉與子瞻仁兄大人同議急下存陰法。即請商裁。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脈,藥物具有苦和辛味,能通降氣機,並配合化痰藥物,患者神志略有清醒,但仍然昏昏沉沉像在睡覺。前幾天患者的神情還算安靜,現在卻時常揭開被子,顯得非常煩躁不安。清亮的津液剛回來,體內的津液又再次被劫奪。舌苔焦黑,舌質深紅,脈象弦滑而數。這都是因為痰濕積聚阻滯,逐漸化為內熱,內熱劫奪陰津,胃經脈絡通向心臟,深怕熱氣進入胞絡,病情極其嚴重。建議與子瞻仁兄一起商議,緊急採用滋陰清熱的方法。請您商榷。
鮮首烏(洗打六錢),連翹(三錢),天花粉(二錢),光杏仁(去尖打三錢),廣鬱金(一錢五分),元明粉(沖一錢半),枳實(一錢),竹茹(一錢水炒),生廣軍(一錢五分),礞石滾痰丸(三錢開水先化服),至寶丹(一丸服煎藥後隔二點鐘用燈心湯化服)
白話文:
鮮何首烏(6錢,洗淨打碎)
連翹(3錢) 天花粉(2錢) 杏仁(去尖,打碎,3錢) 廣鬱金(1錢5分) 元明粉(1錢5分,沖泡) 枳實(1錢) 竹茹(1錢,用水炒熟) 生廣軍(1錢5分) 礞石滾痰丸(3錢,用開水化開,先服用) 至寶丹(1丸,服用煎藥後2小時,用燈心草煎液化開服用)
四診,投劑之後,大便暢行,神情大為清爽,痰亦爽利。而日晡後又復漸見迷濛,脈形轉細。舌乾質紅苔黑,以湯潤之,則浮糙濁苔滿布,齒垢唇焦。斑點雖漸透露,而未暢達。良由邪濁化火,遂令陽明熱熾,劫爍陰津。仍恐熱從內竄,而神昏痙厥。勉擬瀉南補北,泄熱透斑。留候子範仁兄酌奪。
白話文:
依照四診把藥開了以後,大便通暢,精神顯著清爽,痰也化開了。但到了下午過後,又漸漸昏沉,脈象變細。舌頭乾燥紅苔黑,用湯潤溼它,則浮起的粗糙濁苔佈滿舌面,牙垢增多,嘴脣乾焦。斑點雖然逐漸透出,但尚未通暢。這是因為邪濁化火,導致陽明熱盛,灼傷陰津所致。仍然擔心熱氣從內部上竄,而神志昏迷,出現痙攣。勉強擬定瀉南補北的方針,瀉火透斑。請範仁兄斟酌決定。
鎊犀角(先煎四分),川貝母(二錢),阿膠珠(三錢),鎊羚羊角(先煎二錢),連翹(三錢),大天冬(三錢),鮮石菖蒲(連根葉洗打三錢),細生地(五錢),蘆根(一兩五錢),竹瀝(滴入薑汁少許一兩),濂珠粉(三分燈心湯先調服)
白話文:
- 犀牛角粉(先煮 15 分鐘)
- 川貝母(10 克)
- 阿膠珠(15 克)
- 羚羊角粉(先煮 10 分鐘)
- 連翹(15 克)
- 天冬(15 克)
- 石菖蒲(帶根葉清洗 15 克)
- 生地黃(25 克)
- 蘆根(75 克)
- 竹瀝(滴入少許薑汁 50 克)
- 蓮子粉(用 3 分燈心湯調服)
五診,瀉南補北,泄熱透斑,斑點漸暢,神識較清,脈亦稍起,舌津稍回,稍稍飲湯,舌質即膩。清津雖回,而痰濁昏蒙,氣不能化,津不上升。與子範仁兄大人共議,乘此津液稍回之際,急急流化氣分,以通津液,仍以化痰宣竅參之。
白話文:
根據五診的指標,瀉掉南方的熱氣,補充北方的虛弱。疏通熱氣,讓斑點逐漸消退,神智較為清醒,脈象也稍微好轉,舌頭上有了津液,可以少量喝湯,但舌苔卻變得很膩。雖然清津液回來了,但痰濁依然矇蔽,氣機無法轉化,津液也無法上升。與子範兄長大人商議,趁著津液稍有回轉之際,趕緊疏通氣機,以暢通津液,同時使用化痰宣竅的藥物。
香豆豉(二錢),光杏仁(去尖打三錢),川貝(二錢炒),活水蘆根(去節一兩),滑石塊(四錢),廣鬱金(一錢五分),栝蔞皮(三錢),陳膽星(一錢五分),鮮石菖蒲(連根葉洗打三錢),干枇杷葉(去毛三錢),天竺黃(三錢),竹瀝(一兩用明礬四分磨極細末和入沖服)
白話文:
- 肉豆蔻(10 克)
- 去尖杏仁(15 克)
- 川貝(炒過,10 克)
- 活水蘆根(去節,50 克)
- 滑石(20 克)
- 廣鬱金(7.5 克)
- 栝樓皮(15 克)
- 陳膽星(7.5 克)
- 鮮石菖蒲(連根葉,15 克)
- 乾枇杷葉(去毛,15 克)
- 天竺黃(15 克)
- 竹瀝(50 克,加入 2 克明礬磨成極細粉末服用)
六診,神識較清,而煩熱復盛,欲揭衣被不時讝語。脈象弦數,舌苔黑質紅,仍然少津。斑點未暢,而已經化淡。邪熱內郁,與濁交蒸,化火劫津,所謂火必為煩也。還恐內竄。以透熱救陰,仍參化痰留候子範兄商政。
白話文:
六種診斷中,神智較清醒,但煩熱又加重,經常想揭開被子,而且胡言亂語。脈象細而快,舌苔黑而質地紅,仍然少津液。皮膚上的斑點還沒有完全消退,但已經開始變淡。邪熱在體內鬱結,與體內濁氣蒸發,化成火氣劫奪津液,所謂「火必為煩」。還擔心熱氣會向內蔓延。用透熱的藥物救護陰分,仍然參考善於化痰的留候子範兄的治療方法。
羚羊片(先煎三錢),黑山梔(三錢),大天冬(三錢),細生地(五錢),元參(三錢),連翹心(三錢),天竺黃(三錢),阿膠珠(三錢),鮮石菖蒲(連根葉洗打三錢),滑石塊(重加辰砂拌三錢),青竹葉(二十片),活水蘆根(去節一兩五錢)
白話文:
- 羚羊角片(先煎,3錢)
- 黑山梔子(3錢)
- 天冬(3錢)
- 生地黃(5錢)
- 元參(3錢)
- 連翹心(3錢)
- 天竺黃(3錢)
- 阿膠珠(3錢)
- 石菖蒲(帶根葉,洗淨,3錢)
- 滑石塊(研碎後與硃砂拌勻,3錢)
- 青竹葉(20片)
- 活水蘆根(去節,1兩5錢)
七診,神識漸清,舌黑稍化而邪熱尚盛,陰津劫奪不復。舌質尚覺乾燥。邪熱內擾,神煩不寧。心與小腸,表裡相應,內擾之熱,從上下趨,所以神明漸清,而小溲痛甚,囊胯之間,時作奇癢。為今之計,泄熱救陰,所不能緩。前人有上病而下取之法,與子範仁兄同議瀉下焦濕熱。
白話文:
經過七次診治,病人的意識逐漸清醒,但舌頭仍發黑,邪熱仍盛,身體的津液仍未恢復,舌質仍然乾燥。邪熱內擾,導致病人精神煩躁不安。心臟和小腸表裡相應,內部的邪熱從上下移動,因此病人神志逐漸清醒,但小便疼痛加劇,陰囊和大腿之間偶發奇癢。現在治療的關鍵在於清熱解毒、補陰,不容延緩。前人有「上病下取」的治療方法,我和範仁兄商議瀉下焦濕熱。
細生地(五錢),大麥冬(去心四錢),光杏仁(去尖打三錢),廣鬱金(一錢五分),龍膽草(六分),車前子(三錢),木通(七分),黑元參(六錢),青竹葉(二十片),益元散(重加辰砂拌絹包四錢),黑山梔(三錢)
白話文:
細生地五錢
大麥冬去心四錢
光杏仁去尖研三錢
廣鬱金一錢五分
龍膽草六分
車前子三錢
木通七分
黑元參六錢
青竹葉二十片
益元散四錢(加重辰砂,用絹布包裹)
黑山梔三錢
八診,用增液兼清下焦濕熱,大便未行,小溲作痛,涓滴不爽,氣粗顴紅,懊煩不寧。脈沉實,舌乾苔黑,中心有斷紋。邪熱挾積,復聚陽明,劫爍津液,有昏厥之虞。擬調胃承氣以抽釜薪。留候子範仁兄商政,並請高明裁奪。
白話文:
八種診斷方法顯示,應該清熱利尿,排出下焦濕熱。目前患者大便未通,小便疼痛,尿液滴瀝不通暢,氣息粗重,顴骨發紅,煩躁不安。脈象深沉有力,舌頭乾枯且舌苔發黑,舌頭的中間有斷裂紋路。這是由於邪熱夾帶積滯,再次聚集於陽明經,消耗津液,可能有昏厥的危險。因此,擬使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病邪。
請留待子範仁兄商議政務,再請高明之人裁奪此事。
生廣軍(後入四錢),生甘草(五分),大麥冬(去心三錢),元明粉(沖一錢五分),滑石塊(四錢),細生地(四錢),黑玄參(三錢),活水蘆根(去節一兩),車前子(三錢),青竹葉(二十片)
白話文:
廣藿香(後加入四錢),甘草(五分),麥冬(去核三錢),元明粉(兌水服用,一錢五分),滑石(四錢),生地黃(四錢),玄參(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兩),車前子(三錢),青竹葉(二十片)
九診,昨用調胃承氣合增液法,小便已通。而積熱仍聚陽明,不能曲折而下,大便仍然未行,腹滿拒按作痛,頻轉矢氣。舌乾苔黑,脈沉,重按有力。大腸與胃相聯屬,陽明胃脈上通於心,腸胃為積所阻,則陽土之氣,盡化燥火,劫液爍津。熱氣自胃上衝,則心胸之間,遂成氤氳之地,所以不為煩燥,即為迷濛。
白話文:
經過昨天的「調胃承氣合增液法」治療,患者小便已經通暢。但體內積熱仍然聚集在陽明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大便不通,腹部滿脹疼痛,且頻頻放屁。患者舌頭乾燥,舌苔發黑,脈搏沉穩,加重按壓時有力。大腸與胃部相連,陽明胃經向上通往心臟。腸胃被積聚的病邪阻滯,就會導致陽明經的濕氣全部轉化為燥熱之火,消耗體液,灼燒津液。熱氣從胃部上衝,就會讓心胸之間變成一片蒸騰的區域,因此患者會感到煩躁或頭腦昏沉。
病中盜食麵包,前次暢下,似不應再有餘積。殊不知大腸之垢滯雖行,而後進之食,為熱熏蒸,自然燥結於中,不克盤旋而下,所以前人有復下之法也。前法再展一籌。留候子範仁兄裁奪,並請高明商之。
白話文:
病人偷吃麵包,上次瀉肚後,看似不應該再有積食。但殊不知大腸中的宿便雖然排出了,但後來吃進去的食物,在熱氣的燻蒸下,自然會在體內積結,無法順利往下運行。所以,前人有復下之法。這個方法再稍作修改。把決定權交給留候子的範仁兄,也請高手們一起商議。
廣鬱金(二錢),光杏仁(打三錢),鮮石斛(洗打一兩),鮮首烏(細切洗打八錢),枳實(一錢),桔梗(一錢),栝蔞皮(四錢),鮮生地(洗打一兩),元明粉(三錢沖),車前子(三錢),滑石塊(四錢),生廣軍(三錢水浸絞汁沖服),干枇杷葉(去毛絹包三錢),活水蘆根(去節一兩五錢)
白話文:
-
鬱金:20克
-
杏仁:30克
-
石斛:100克
-
首烏:80克
-
枳實:10克
-
桔梗:10克
-
栝樓皮:40克
-
生地:100克
-
元明粉:30克(用開水沖泡)
-
車前子:30克
-
滑石:40克
-
廣陳皮:30克(用冷水浸泡,絞出汁水服用)
-
枇杷葉:30克(去除葉毛,用紗布包裹)
-
蘆根:150克(去除節點)
十診,下後仍未行,液枯故也備用。
金汁,竹瀝,梨汁,青果汁,蘆根汁
五味頻頻服之。(此日回紹興)
陳(幼),濕溫逗留日久,濕蒸陽明,微寒裡熱。脈數糊軟,苔白。邪濕日戀,原氣日傷,將延入損途。
炒杏仁,赤豬苓,澤瀉,生薏仁,通草,廣鬱金,炒青蒿,製半夏,上廣皮,豆卷,蔻仁
白話文:
十次診斷後,病人依然沒有排便,這是因為體液枯竭導致的。備用藥物如下:
金汁、竹瀝、梨汁、青果汁、蘆根汁
這五種汁液,要頻繁服用。 (今天回到紹興)
陳(幼)的病症是濕溫症,拖延了很久,濕邪蒸騰到陽明經,出現微微的寒氣和裡面的熱症。脈搏數而軟弱,舌苔發白。邪濕持續存在,元氣受損,病情將要發展到危重的程度。
炒杏仁、赤豬苓、澤瀉、生薏仁、通草、廣鬱金、炒青蒿、製半夏、上廣皮、豆卷、蔻仁
二診,宣泄肺氣,表氣自通,不表而汗,不透而㾦,肌表之風,太陰之濕,因之外解。然脈仍帶數。餘燼尚戀,雖得轉機,猶不足恃也。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疏通肺氣,表氣自然通暢,雖然不發汗,但風邪已漸漸化解;雖然不出疹,但濕氣也已經解除。然而脈象仍然有些急促,表示餘邪尚存。儘管病情有了轉機,但還不能掉以輕心。
製半夏,白蔻仁,赤豬苓,通草,澤瀉,光杏仁,生薏仁,炒地骨皮,廣皮,薔薇露(一兩溫沖)
白話文:
製作半夏、白蔻仁、赤豬苓、通草、澤瀉、光杏仁、生薏仁、炒地骨皮、廣皮,再加入薔薇露(一兩,溫水沖泡)
三診,小溲黃赤,濕熱外泄之兆,所以熱勢得以漸減。藥既應手,再為擴充。
製半夏,通草,薏仁,蔻仁,木豬苓,光杏仁,廣皮,澤瀉,竹茹,地骨皮,薔薇露(一兩)
白話文:
第三次診治,小便顏色黃赤,這是濕熱向外排出的跡象,因此體內的熱症逐漸減輕。藥物已經見效,現再進一步調整藥方。
使用製半夏、通草、薏仁、蔻仁、木豬苓、光杏仁、廣皮、澤瀉、竹茹、地骨皮、薔薇露一兩。
鮑(左),時病之後,濕熱未清,熏蒸陽明,晡後微熱,有時凜寒,胸中欲咳稍舒。濕鬱而榮衛不宣,宜輕宣肺氣,氣化則濕亦清也。
白話文:
鮑(患者),在患了疾病之後,濕熱之邪尚未清除,薰蒸灼熱陽明經,下午後出現輕微發熱,有時又會感到發冷,胸中想要咳嗽,稍稍咳嗽後會感到舒服一些。因為濕邪鬱滯,導致榮衛之氣運行不暢,宜採用輕柔的方法宣發肺氣,肺氣化生宣發,濕邪也就能夠清除了。
杏仁,蔻仁,赤白苓,竹茹,橘皮,鮮佛手,薏仁,通草,豬苓,白殘花
二診,宣化氣濕,暮熱頓退。而昨晚又覺微熱,咳嗽痰不爽。濕熱未清,兼感新風。宜為疏化。
前胡,杏仁,橘紅,赤豬苓,象貝,炒白薇,蔞皮,生薏仁,豆蔻花(四分)
三診,胸中漸舒,咳亦遞減。然暮熱時退時來。陽明濕蒸。再為清化。
製半夏,蔻仁,木豬苓,通草,冬瓜子,生薏仁,杏仁,赤白茯苓,滑石塊,野殘花
白話文:
患者原本服用杏仁、蔻仁、赤白茯苓、竹茹、橘皮、鮮佛手、薏仁、通草、豬苓、白殘花等藥材。
第二次診斷後,發現患者的氣滯濕熱有所改善,傍晚發熱的症狀也減輕。但昨晚又感覺微熱,咳嗽痰液也不通暢,說明濕熱尚未完全清除,又可能受了新風寒。因此,需要繼續疏散化解。
這次醫師開了前胡、杏仁、橘紅、赤豬苓、象貝、炒白薇、蔞皮、生薏仁、豆蔻花(四分)等藥材。
第三次診斷後,患者胸悶逐漸舒緩,咳嗽也減少,但傍晚發熱仍然時退時來,說明陽明經的濕熱蒸騰仍在。因此,需要繼續清熱化濕。
這次醫師開了製半夏、蔻仁、木豬苓、通草、冬瓜子、生薏仁、杏仁、赤白茯苓、滑石塊、野殘花等藥材。
四診,濕蒸陽明。濕邪旺於陰分,至暮身熱宣肺氣,淡滲濕,熏蒸既解,暮熱已退。擬和中醒脾。穀氣既旺,津氣自復。
白話文:
根據四診法,判斷患者為濕蒸陽明證。表示濕邪在體內偏盛,到了傍晚時分會感到身體發熱、肺氣宣發,微微出汗以排出濕氣。當燻蒸緩解後,傍晚發熱的症狀也會隨之消退。建議使用調和中氣、健脾的藥方。當脾胃功能恢復後,津液氣血自然會得到補充。
製半夏(一錢五分),茯苓(三錢),通草(八分),藿香(二錢),生熟穀芽(各三錢),生於術(一錢五分),薏仁(三錢),豬苓(一錢五分),白殘花(七分),橘白(一錢)
五診,培土和中,胃納稍起。前法再為擴充。
白話文:
製作材料:
- 半夏:1.5錢
- 茯苓:3錢
- 通草:0.8錢
- 藿香:2錢
- 生穀芽和熟穀芽:各3錢
- 生於術:1.5錢
- 薏仁:3錢
- 豬苓:1.5錢
- 白殘花:0.7錢
- 橘皮:1錢
奎黨參(二錢),法半夏(一錢五分),黑豆衣(三錢),炒於朮(二錢),茯苓(三錢),橘白(一錢),炒白薇(一錢五分),女貞子(三錢),生熟穀芽(各二錢),佩蘭葉(一錢五分)
陳(左),熱勢不揚,噁心胸悶,汗不暢達。感邪挾濕交蒸,三焦為之阻窒,一候正熾之際也。
白話文:
黨參(2錢),法半夏(1錢5分),黑豆衣(3錢),炒於朮(2錢),茯苓(3錢),橘皮(1錢),炒白薇(1錢5分),女貞子(3錢),生穀芽和熟穀芽(各2錢),佩蘭葉(1錢5分)
香豆豉(三錢),廣鬱金(一錢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白蔻仁(七分),枳實(一錢),光杏仁(三錢),干佛手(一錢五分),廣皮(一錢),桔梗(一錢),制川樸(一錢),竹茹(一錢)
白話文:
香豆豉(18克),廣鬱金(9克),製半夏(9克),白蔻仁(4.2克),枳實(6克),光杏仁(18克),幹佛手(9克),廣皮(6克),桔梗(6克),制川樸(6克),竹茹(6克)
凌(左),類瘧數次,少陽之邪,並歸陽明,遂致不寒但熱,發疹發㾦,唇口牽動,讝語神亂,風動之後,繼以發厥。今大勢雖定,而熱戀不解,大便經月不行,酸涎上湧,胸脘不舒,吐出酸水,略覺稍適,渴不多飲。舌紅苔白花糙,左脈弦大,右脈濡滑,俱重按少力。久熱之下,肝胃陰傷,胃失通降,所有濕邪,不能旋運。
恐虛中生變。擬甘涼育陰,酸苦泄熱復入辛燥為之反佐。即請諸高明商進。
白話文:
凌(先生),病情類似瘧疾發作多次,少陽經的病邪已經併入陽明經,導致現在不冷但發熱,出現發疹、小皰疹,嘴脣和嘴抽動,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風吹過後接著昏厥。現在病情大體穩定,但熱度不退,一個月沒有大便,泛酸水,胸腔和腹腔不適,吐出酸水後會稍微好一點,口渴但不想喝太多水。舌頭紅、舌苔白但花糙,左手脈象弦大有力,右手脈象濡滑有力,重按兩邊脈象都變得無力。長時間發熱後,肝和胃陰液受損,胃部失去通降功能,體內的濕邪無法正常運行。
霍石斛,生白芍,青鹽半夏,大麥冬,雲茯苓,水炒竹茹,鹽水炒陳皮,蒺藜,左金丸,枇杷葉
白話文:
石斛
白芍藥
半夏,用鹽水炒過
大麥冬
茯苓
竹茹,用清水炒過
陳皮,用鹽水炒過
蒺藜
左金丸
枇杷葉
二診,甘寒育陰,酸苦泄熱,復入辛燥為之反佐,酸涎上湧已定。左脈弦大稍收,而苔白花糙,退而復起,竟是糜腐情形。不飢不納,稍進糜飲,胸脘輒覺難過,而又並非被阻。小溲結滯不爽,臨溲之際,往往中止。大便不行。無非肝胃陰傷,肺津並損,致虛火挾膀胱濕熱,熏蒸胃口。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甘寒的食物可以滋養陰液,酸苦的食物可以清熱,如果再加入辛燥的食物,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酸水逆流的症狀已經穩定下來了。左手的脈象弦大,略有收斂,舌苔白而粗糙,消退後又重新出現,最終變成糜爛的樣子。病人沒有飢餓感,也不想進食,稍進點稀飯或飲料,就會覺得胸腹不適,但並非食物阻塞。小便不通暢,排尿時常常中斷。大便不通。這些症狀都是肝胃陰液受傷,肺津同時受損,導致虛火夾雜膀胱濕熱,燻蒸胃口所造成的。
既為虛火濕熱熏蒸,則不納不飢,胸脘不適。小腸與膀胱手足相應,膀胱之濕熱,既隨虛火上蒸胃口,則小腸火府,自然秘結,大便因而不行。深入重地,聊明其理,以盡人力。即請諸高明商進。
白話文:
由於虛火和濕熱的燻蒸,患者就會出現不思飲食、胸腹不適的癥狀。小腸和膀胱在經絡上相通,膀胱濕熱隨著虛火上升到胃部,而小腸是主要的熱點,自然會造成便祕,大便因此不能排出。深入探討這個原理,希望能盡力瞭解。希望各位資深的醫師提出寶貴意見。
細生地,甘草梢,細木通,北沙參,川石斛,白茯苓,天花粉,青竹葉,外用姜柏散搽口。
白話文:
細生地(一種草藥):清熱涼血、生津止渴
甘草梢(甘草的根尖部分):健脾和胃、益氣補中
細木通(一種藤蔓植物):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北沙參(一種植物的根):滋陰潤肺、清熱養胃
川石斛(一種蘭科植物):滋陰養胃、益氣補腎
白茯苓(一種真菌):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天花粉(一種塊莖植物):清熱涼血、解毒止咳
青竹葉(竹子的葉子):清熱解毒、止渴生津
外用姜柏散(以生薑、柏子等藥材配製的散劑):搽塗口腔,消炎止痛
三診,糜腐稍化,熱邪減輕,小溲略爽,脈亦較緩。然仍不飢,稍進糜飲,仍覺氣衝。氣陰並虧,何能遽復,濁蒸胃口,何能遽化。惟有循理按法,以覘其後。
細生地,北沙參,川貝母,木通,滑石,茯苓,川石斛,甘草梢,竹茹,竹葉
白話文:
經過三診,糜爛部分稍有改善,發熱的邪氣減輕,小便稍稍順利,脈搏也較為緩和。但是仍然沒有食慾,進食一些稀飯和飲料後,仍然感到氣體上衝。氣血和胃陰都虧損了,怎麼能馬上恢復?胃中濁氣蒸騰,怎麼能馬上消失?只有按照道理和方法,來觀察後續的變化。
四診,小溲色紅且濁,濕熱之氣,稍得下行,而大敵不能摧散,熏蒸之炎,仍不克平。糜腐退者自退,起者仍起,胸中哽阻,欲噫不爽。足見糜布於舌,而糜之源,實在於胃,源之不清,流安能潔。大腸與胃相連屬,勉再通導府氣,而泄胃熟,以降胃濁。即請商之。
導赤加黃連黃芩滑石竹茹茯苓荷花露,外用豬膽汁導法
白話文:
四診會診發現,小便顏色發紅且渾濁,表示濕熱之邪氣已經稍微下降,但主要的邪氣尚未完全驅散,體內依然有熱氣蒸騰。原本已經消退的潰爛處又再次發作,胸中堵塞,想要打嗝卻無法舒暢。由此可見,舌頭上的潰爛還在蔓延,而潰爛的根源在於胃。胃的根源不除,流出來的體液如何能乾淨?大腸與胃相連,建議再用藥疏通大腸,同時瀉出既熟的宿便,順便消降胃部的濕熱之氣。請與患者商量。
五診,大府得通,並有黏膩之物帶出,糜腐較昨大化,口渴較數日前大減。然中州鬱郁不舒,時有痰涎隨氣上衝,飲喜暖熱。右脈糊滑。陰液雖虛,而胃中之痰濕鬱結不化,遂令清津轉難上升,氣火無從下降。病至於此,首尾無從兼顧。非辛不開,非苦不降,擬瀉心法。虛家善變。勢不暇顧矣。即請商進。
白話文:
根據五種診斷方法,大腸通暢,並且帶出濃稠黏膩的東西,比昨天更腐爛,口渴的程度比幾天前大幅減輕。但胸腹之間感覺鬱悶不舒暢,有時會伴隨著痰液隨氣往上衝,喜歡喝溫熱的飲料。右邊的脈搏模糊滑膩。雖然體內的陰液不足,但胃裡痰濕淤積無法消散,導致清津難以向上運行,氣火也無法向下流通。病情發展到這種程度,無法同時兼顧各個方面。不能用辛味的藥物來疏通,也不能用苦味的藥物來降泄,考慮使用瀉心法的治療方法。體虛的人病情變化快。情況緊急,無法再猶豫。請立即請示上級醫生。
青鹽半夏(一錢五分),白蒺藜(三錢),川雅連(四分),鮮竹茹(薑汁炒二錢),細木通(七分),橘紅(鹽水炒一錢),車前子(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老薑衣(七分)
白話文:
青鹽半夏(1.5錢),白蒺藜(3錢),川雅連(0.4錢),新鮮竹茹(用薑汁炒過2錢),細木通(0.7錢),橘紅(用鹽水炒過1錢),車前子(1.5錢),白茯苓(3錢),老薑皮(0.7錢)
六診,病久陰氣兼虧,木火夾濁蒸騰,胃糜舌腐。陰液既虧,則不化氣,濁不得化,氣火內爍,熱從內陷。左脈弦細急促,右脈濡滑,不耐重按。深入重地,勉與崇山先生同議方以盡人力。
白話文:
在診斷六脈時,如果疾病時間較長,陰氣和陽氣同時衰竭,肝火和腎火夾雜濁氣向上蒸發,導致胃黏膜糜爛和舌頭腐爛。陰液不足,就無法轉化為陽氣,濁氣無法消散,陽氣和火氣在體內灼傷,熱氣從內部侵襲。左脈弦細而急促,右脈濡滑,且不堪重按。深入探查病因,我竭盡全力,與崇山先生一起研討方劑。
洋參(三錢),細生地(四錢),金石斛(四錢),橘紅(鹽水炒五分),大麥冬(三錢),川貝(三錢),蛤殼(八錢),竹茹(水炒一錢五分),真玳瑁(四錢),濂珠(一錢),金箔(一大張三味研極細末調服)
白話文:
洋參(15公克),生地黃(20公克),金石斛(20公克),橘紅(用鹽水炒後,取12.5公克),麥冬(15公克),川貝(15公克),蛤殼(40公克),竹茹(用熱水炒後,取7.5公克),真玳瑁(20公克),綠珠(5公克),金箔(一大張,磨成極細的粉末後,與上述藥材調勻服用)。
某,濕溫旬日,有汗不解,胸悶不舒,甚至氣逆塞至咽喉,呼吸難於流利,臍旁按之漉漉,今日忽又便泄小溲不通。脈數糊滑,舌苔薄白,而底質甚膩。此濕鬱三焦,恐其轉痢。
川樸,白蔻仁,滑石塊,通草,橘紅,生香附,木香,廣鬱金,沉香片,竹茹,枳實,鮮佛手
白話文:
某人,濕溫病十多天,出汗卻減不退,胸悶不適,甚至氣往上逆塞到咽喉,呼吸不順暢,肚臍旁邊按壓有水聲,今天突然又小便不通。脈搏又數又滑,舌苔薄白,但舌底顏色很厚。這是濕邪鬱積在三焦,擔心會轉成痢疾。
洪(左),濕溫七日,煩熱胸悶噁心,汗出至頸而還。脈沉細澀,苔黃罩灰。邪濕鬱蒸,濕遏熱伏,有內閉神昏之虞。
白話文:
患者洪左,濕熱阻滯體內七天,出現心煩、胸悶、噁心,汗出到頸部又迴流。脈搏沉細澀,舌苔黃色覆蓋灰白黏膩物。濕邪鬱結導致身體內外不通暢,濕氣阻擋熱氣外洩,有導致神志昏迷的風險。
製半夏,光杏仁,廣鬱金,淡黃芩,九節菖蒲,上廣皮,白蔻仁,範志曲,炒枳實,炒香豉,玉樞丹(四分研末鮮佛手湯下)
白話文:
製作半夏、杏仁、鬱金、黃芩、菖蒲、廣皮、白蔻仁、曲子、枳實、香豉,用玉樞丹(研成細末後,用新鮮佛手果煎的湯送服)。
二診,發出斑痧,而煩熱仍然不減,至暮神昏譫語。脈糊不爽,苔黴雖化而底質白掯。還是邪濕鬱蒸,欲泄而不能即泄。恐內閉昏痙。
白話文:
第二次診察,雖然長出了密集的斑痧,但煩熱依然沒有減輕,到了傍晚時分神志昏沉,胡言亂語。脈象混濁不清,舌苔雖然已經化去,但舌底依然發白發硬。仍然是濕邪內鬱而導致氣血不暢,想要把濕邪排出體外卻不能立即排出。擔心內外閉合不通,導致昏厥痙攣。
製半夏(二錢),白桔梗(一錢),川雅連(三分),乾薑(四分),九節菖蒲(六分),光杏仁(三錢),白蔻仁(四分),川通草(八分),枳實(一錢),上廣皮(一錢),赤豬苓(各二錢),太乙丹(五分研細先調服)
白話文:
製作中藥成分如下:
- 半夏(3 克)
- 白桔梗(1.5 克)
- 川雅連(0.45 克)
- 乾薑(0.6 克)
- 九節菖蒲(0.9 克)
- 光杏仁(4.5 克)
- 白蔻仁(0.6 克)
- 川通草(1.2 克)
- 枳實(1.5 克)
- 上廣皮(1.5 克)
- 赤豬苓(各 3 克)
- 太乙丹(0.75 克,研磨成細粉,先服用)
三診,汗出頗暢,身熱遂解,但脈形不爽。蘊濕未清,還當泄化。
大豆卷,製半夏,赤白苓,澤瀉,川樸,木豬苓,生薏仁,鮮佛手
白話文:
第三次診治時,病人出汗順暢,身體的熱已經退了,但是脈象仍不清晰。體內濕氣尚未清除乾淨,還需要繼續治療以排除濕氣。
處方包括:大豆卷、製半夏、赤茯苓、白茯苓、澤瀉、川厚樸、木豬苓、生薏仁、新鮮佛手。
林(幼),水痘之後,邪雖外達,餘熱未清。飲食頻進,胸中之餘熱,與穀氣交蒸,熱綿不退,漸至愈蒸愈重。濕邪遏伏,津不上布,曾見舌苔乾白,而並不渴飲。旬日以來,熱勢轉有起伏,手清時暖,耳聾不聰。脈象右部糊數,左部弦大。當午火升,而熱勢夜重。舌紅溫甚,苔白濕甚。
白話文:
林幼得了水痘後,病邪雖然已經發出來了,但體內的餘熱還沒有完全清除。他飲食過多,導致胸中的餘熱與食物的熱氣相互蒸騰,熱度綿延不退,逐漸變得愈演愈烈。濕邪鬱伏在體內,津液無法正常運布,所以曾見他的舌苔乾白,但是他並不覺得口渴。
十天以來,他的熱勢發生了起伏變化,手腳有時溫暖,有時耳聾聽不見。脈象右邊滑數,左邊弦而有力。正午陽氣升發,熱勢在夜間加重。他的舌頭紅潤溫熱,舌苔白而濕。
咳不揚暢。此由濕熱熏蒸,濕多熱少,濕在胃中,陽明少降,致少陽之木火,挾濁上騰,遂令清竅為之蒙阻,若蒙閉內竅,便成棘手重證。然火升暮熱,神煩耳聾,釜中之沸也。如煙如霧蘊釀熏蒸,釜底之薪也。擬流化三焦,以分其清濁,作抽薪之計,暫觀動靜。諸高明以為然否。
白話文:
咳嗽難以暢通。這是由於濕熱蒸騰,濕氣多,熱氣少,濕氣停留在胃中,胃陽氣下降不足,導致膽陽之氣上衝,夾帶着濁氣上升,從而導致清竅受到阻礙。如果內竅被完全堵塞,就會變成難以治療的嚴重疾病。然而,火氣上升,晚上發熱,神智煩躁,耳鳴,就像鍋中的水沸騰一樣。像煙霧一樣,雲霧繚繞,蒸騰而上,就像鍋底的柴火一樣。打算化除三焦之氣,以分離其清濁之氣,採取抽柴的方法,暫時觀察病情的變化。各位高明的醫生認為這樣可行嗎?
香豆豉(三錢),晚蠶砂(三錢),廣鬱金(一錢五分),前胡(一錢),光杏仁(三錢),白蒺藜(三錢),赤白苓(各二錢),通草(一錢),白桔梗(八分),生薏仁(四錢),鮮竹茹(一錢五分)
白話文:
香豆豉(15克),晚蠶砂(15克),廣鬱金(7.5克),前胡(5克),光杏仁(15克),白蒺藜(15克),赤白苓(各10克),通草(5克),白桔梗(4克),生薏仁(20克),鮮竹茹(7.5克)
二診,當午火升稍微,沉迷較昨清爽,鼻乾轉潤,迷濛之氣,似為漸開。然蘊釀熏蒸,一時難已,熱勢仍然不退。前法略參苦泄,再望轉機。
香豆豉,光杏仁,廣鬱金,橘紅,前胡,生薏仁,通草,赤豬苓,白蔻仁(三分),淡芩,桔梗,晚蠶砂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正值正午,火熱之氣略微上升,精神比昨天稍清醒,鼻腔乾燥轉為滋潤,迷糊之氣似乎逐漸散開。但熱氣積聚蒸騰,一時難以消退,熱勢依然不減。沿用前面治療方法,稍加苦寒瀉下的藥物,期待病情好轉。
三診,流化氣機,氣通表達,發出白㾦,背部為多,背俞屬肺,肺氣先得宣泄。然陽明之熱,太陰之濕,不克遽化,熏蒸之勢,猶然難解,熱仍起伏,伏則迷濛多寐,胸中清曠之區,竟為濕熱熏蒸之地,神機自難轉運。舌淡紅,苔白膩,右脈糊數。還是邪濕溷處之象。再從流化之中,參入芳香,以破穢濁。即請商裁。
白話文:
在三次診斷中,調動氣機,讓氣血通暢運行,發出白色汗液,多出現在背部。背俞穴屬於肺經,肺氣首先得到宣洩。但是,陽明經的熱氣和太陰經的濕氣不能很快化解,燻蒸的情況仍然難以解除,熱氣仍會反覆出現。熱氣潛伏時容易昏沉嗜睡,胸中原本清明的區域,竟被濕熱薰蒸,神機自然難以運行。舌色淡紅,舌苔白膩,右脈浮數。這仍是邪氣濕氣混雜的徵象。再次從調動氣機入手,加入芳香之氣,以清除穢濁。請您定奪。
香豆豉,白蔻仁(三分),蟬衣,雞蘇散,光杏仁,淡子芩,佩蘭葉,通草,廣鬱金,牛蒡子,生薏仁,野薔薇花(六分),蘆根
白話文:
- 香豆豉
- 白蔻仁(三分)
- 蟬蛻
- 雞蘇散
- 杏仁(去皮)
- 白扁豆(去皮)
- 佩蘭葉
- 通草
- 鬱金
- 牛蒡子
- 生薏米
- 野薔薇花(六分)
- 蘆根
四診,白㾦隨汗透露,色頗津湛,顆粒均勻,飢膚潤澤,喻氏謂上焦之濕宜汗,又謂化里可以達表,氣通表達,上焦氤氳之濕,隨汗㾦外泄,熏蒸自衰,熱因遞減,神情爽慧,濁氣漸開,則清竅漸通,耳聾稍聰。舌苔前半較化,後半尚覺黏膩。大便旬余不行。從宣肺之中,參以潤府,冀其濕從下達,彼此分泄,病勢自孤耳。
白話文:
四診結果,白色汗珠隨著汗液排出,顏色清澈透亮,顆粒均勻,皮膚細膩有光澤。喻氏認為上焦的濕氣適合通過發汗排出,又認為化解體內濕氣可以達到表皮,疏通氣血,排出上焦的濕熱之氣,濕氣隨汗液排出,熱氣自然消退,身體清爽精神,濁氣逐漸消散,清氣逐漸貫通,耳聾的症狀也有所好轉。舌苔前半部已化解,後半部仍有黏膩感。大便十多天沒有通暢。從宣肺化痰的治療中,加入滋潤腸胃的藥物,希望濕氣能從下焦排出,上下分泄,病情自然會孤立起來。
製半夏(一錢五分),蔻仁(三分),炒蔞皮(四錢),光杏仁(三錢),牛蒡子(三錢),薄橘紅(一錢),通草(八分),生薏仁(三錢),滑石塊(三錢),炒枳實(一錢),淡子芩(一錢五分),蘆根(一兩)
白話文:
半夏(15 克),肉蔻(3 克),炒紫蘇葉(40 克),甜杏仁(30 克),牛蒡子(30 克),橘紅(10 克),通草(8 克),生薏仁(30 克),滑石(30 克),炒枳實(10 克),淡竹葉(15 克),蘆根(100 克)
王(左),症交八日,熱重汗不暢達,紅疹發而未透,邪難外泄,熱蒸濕動,濕阻氣機,噁心脘痞,稍進湯飲,自覺停聚中州,里濕相搏,表氣更難開泄,神情懊煩。苔白不渴,脈象糊數。恐邪濕交蒸,而致內蒙昏痙。擬宣化開泄。
白話文:
王先生,病情持續八天,發熱嚴重,汗出不暢通,紅疹發出但未透發,病邪難以排出體外,熱氣蒸騰,濕氣活動,濕氣阻礙氣機運行,導致噁心、胃部積滯,稍進湯水,就覺得積聚在胃裡,內在濕邪相搏,表氣更難宣暢,精神煩躁不安。舌苔白,不口渴,脈象模糊不清。擔心邪濕相蒸,導致神志不清、抽搐。建議採用宣化開泄的方法治療。
川樸(一錢),橘皮(一錢),桑葉(一錢),牛蒡子(三錢),製半夏(一錢五分),杏仁(三錢),桔梗(一錢),枳實(一錢),薄荷(六分),炒竹茹(一錢五分),蔻仁(五分),佛手(一錢)
白話文:
川芎(5克),橘皮(5克),桑葉(5克),牛蒡子(15克),半夏(7.5克),杏仁(15克),桔梗(5克),枳實(5克),薄荷(3克),竹茹(7.5克),蔻仁(2.5克),佛手(5克)
二診,宣化開泄,汗出甚暢,熱勢大減,並能得寐,煩懊因而大定,胸痞轉舒,噁心亦止。但脈仍糊數,熱猶未解。舌紅苔薄白。氣分之邪,依然留戀。再為宣化。
白話文:
第二次診治:
開泄藥發揮作用,汗水流暢,熱度大幅下降,能安然入睡,煩躁懊惱明顯好轉,胸中鬱悶減輕,噁心也停止了。但是脈搏仍然浮數,說明熱邪尚未完全消除。舌頭紅,舌苔薄白。說明氣分中的邪氣依舊殘留。需要再次開出宣化藥物。
杏仁(三錢),上廣皮(一錢),茯苓(三錢),製半夏(一錢五分),廣鬱金(一錢五分),蔻仁(五分),炒枳實(一錢),薏仁(三錢),竹茹(一錢五分),豬苓(二錢),通草(一錢)
白話文:
杏仁(15克),上等廣皮(5克),茯苓(15克),加工半夏(7.5克),廣鬱金(7.5克),蔻仁(2.5克),炒枳實(5克),薏苡仁(15克),竹茹(7.5克),豬苓(10克),通草(5克)
三診,熱勢遞減,寐亦稍安,脘痞已舒。然不悲而泣,不恐而驚,痰稠色帶灰黑。脈象糊滑而數,苔白質紅。腹中攻撐,便帶溏薄。邪從外達,痰被熱蒸,蘊而不化,膽胃之氣從而失降,以致膽木漂拔。再從宣化之中參清氣化痰。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治後,發熱的症狀逐漸減輕,睡眠也稍有好轉,胃脘部脹滿感已舒緩。然而,患者不感到悲傷卻有流淚的表現,不感到恐懼卻有驚悸的感覺,痰液黏稠且呈灰黑色。脈象滑而數,舌苔白膩舌質偏紅。腹部脹痛,大便稀薄。病邪從外部侵入,痰液被熱氣燻蒸,停滯不化,膽汁和胃氣失去降落的功能,導致膽氣上逆,肝陽上亢。宜再從滋陰清熱利膽中加入化痰藥物。
杏仁(三錢),橘紅(一錢),鬱金(一錢五分),雲苓(三錢),竹瀝半夏(一錢五分),膽星(五分),枳實(一錢),範志曲(二錢),薏仁(四錢),通草(一錢),竹茹(一錢五分)
白話文:
- 杏仁:3錢
- 橘紅:1錢
- 鬱金:1錢5分
- 雲苓:3錢
- 竹瀝半夏:1錢5分
- 膽星:5分
- 枳實:1錢
- 範志曲:2錢
- 薏仁:4錢
- 通草:1錢
- 竹茹:1錢5分
四診,脈靜身涼,稠痰漸少,思谷知味,胃氣漸開,悲泣驚恐亦定。宜和中以清余蘊。
溫膽除枳實,甘草加天麻鉤鉤白蔻仁藿香膽星。
五診,苔白已化,胃開思納。惟脈形左大。頭重眩暈,肝陽挾痰上逆。再熄肝化痰。
白話文:
四診時,病人脈搏平穩,體溫正常,痰液逐漸減少,對食物有了慾望,胃口逐漸恢復,悲泣驚恐的症狀也穩定下來。應該調和中焦以清除殘餘的病邪。
調整溫膽湯,去掉枳實,增加甘草、天麻、白蔻仁、藿香、膽星。
五診時,舌苔已經消退,胃口打開,有進食的慾望。只是脈象顯示左側較大。出現頭部沈重、眩暈,這是肝火夾雜痰濕上衝所致。需再次平肝化痰。
製半夏(一錢五分),白蒺藜(三錢),石決明(五錢),池菊花(一錢),上廣皮(一錢),煨天麻(一錢五分),陳膽星(四分),白金丸(五分),鉤鉤(三錢),鹽水炒竹茹(一錢)
白話文:
製作中藥:
- 半夏:1.5 克
- 白蒺藜:3 克
- 石決明:5 克
- 池菊花:1 克
- 上廣皮:1 克
- 煨天麻:1.5 克
- 陳膽星:0.4 克
- 白金丸:0.5 克
- 鉤鉤:3 克
- 鹽水炒竹茹:1 克
丁(左),熱不外揚,神情煩悶,中脘痞阻,噦惡嘔吐,不能容納,頭目暈眩,渴喜沸飲。左脈弦滑,右部糊滯。此肝陽上逆,挾停飲窒塞氣機。恐發痙發呃。
製半夏,炒竹茹,廣藿香,鬱金,川樸,枳實,白蔻仁,煨天麻,生熟香附,玉樞丹(三分研末先調服)
白話文:
症狀:
- 身體發熱但熱度無法散發到外部
- 情緒煩悶,感覺頭暈腦脹
- 胃部脹滿,噁心嘔吐,難以容納食物
- 頭部昏眩
- 口渴且喜歡喝滾燙的飲料
脈象:
- 左脈弦滑
- 右脈模糊,流動不暢
病因:
- 肝陽上逆,夾雜著津液停滯堵塞了氣機
預後:
- 擔心出現抽搐或呃逆的症狀
江蘇撫軍吳,病濕溫下虛,纏綿兩月有餘,僕以病近膏肓,恐藥石難於奏效,以未便立方辭。主人堅懇至再,不得已勉盡綿力,將病脈症因,方治宜忌,變方案之式,為之分列各條,備諸方家及主政採擇之。一、久病濕熱,化燥化火,而藏氣虛微,脈至少神,症屬難治。循例告辭者為此。
白話文:
江蘇巡撫吳大人,患有濕熱症狀已超過兩個月,身體虛弱。我看他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擔心藥物治療可能難以奏效,所以不便立刻開立藥方。主人再三懇求,我只好勉強盡力。以下分條列出病況、脈象、病因,以及治療原則和注意事項,供醫家和吳大人參考選擇。
一是,長期濕熱導致化燥化火,同時身體內部氣虛弱小,脈象微弱,精神不佳,這種情況屬於難以治療的疾病。我之前告辭,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一、病既沉重,不能袖手,惟有細究其理,勉為調治。一、口燥舌黃帶灰,時喜涼飲,非胃中熱甚,安得有此。一、讝語錯語,病涉於心。蓋陽明胃脈,上通於心,胃熱上乘,則心神為之擾亂。一、胃中燥火,原從濕熱所化。夫濕熱何以致燥。蓋津之與液,清濁攸分,升降異致。
白話文:
一、病症嚴重,不能袖手旁觀,只能細心探究其原理,盡力治療。
二、口乾舌黃帶灰,時常喜歡喝涼飲,這不是胃中熱氣過於旺盛,怎麼會有這樣的症狀。
三、語言錯亂,病症涉及到心。陽明胃脈上通於心,胃熱上衝,則會擾亂心神。
四、胃中燥熱,本來是由於濕熱所化。那麼濕熱為什麼會導致燥熱。津液清濁有別,升降各異。
濁之清者為津,清之濁者為液,液從上而下降,津從下而上升,滋養涵濡,悉賴津液敷布。今濕邪抑鬱,則津液不布,燥是其標,濕是其本。一、救陰即是潤燥,降火即是清心,無如津不上承,清之養之,仍苦揚湯止沸。一、大腹飽滿,按之而軟。謂之虛膨,虛者何,脾虛也。
白話文:
清而不濁的稱為「津」,濁而不清的稱為「液」。液從上往下流,津從下往上滋養,滋潤濡養,都依賴津液的敷布。如今濕邪鬱積,則津液不能敷布,燥熱是它的表徵,濕邪是它的根本原因。因此,救治陰虛就是潤燥,平息心火就是清心,但如果津液不能上承,滋養和清熱,就會像「揚湯止沸」,徒勞無功。
另有一段
腹部膨大飽滿,按壓起來很軟。稱作「虛膨」,虛弱的原因是脾虛。
脾有氣血,有陰陽,虛膨不運,脾虛其陽,確有可見。一、胃有燥火,而脾虛其陽,勉欲挽回,動輒矛盾。一、瀉胃熱而仍顧慮脾陽,前人有連理湯一方,茲仿其意。一、連屬苦燥,姜屬辛燥,似有抱薪救火之弊。但火從燥化,燥從濕化,燥為假燥,濕為真濕,正治從治,例得權宜。
白話文:
脾臟具有氣血,有陰陽。脾虛無法正常運作,脾陽虛弱是可以察覺到的。第一,胃中有燥熱,而脾陽虛弱,勉強想要挽回,時常會矛盾。第一,瀉除胃熱又顧忌脾陽,前人有「連理湯」一帖,我仿效這個想法。第一,連翹性質苦燥,薑性辛燥,似乎有火上加油之嫌。但是火從燥熱中產生,燥熱從濕氣中產生,燥熱是假性的,濕氣纔是真正的,治療要從根本入手,可以權宜變通。
一、養陰救津,甘涼之品,有益於胃,即損於脾。再仿前人藥露之法,專取其氣,以潤其津,於脾無損。
川雅連(五分炒),炮姜(三分),生熟甘草(各二分),以上三味煎服。
上濂珠(三分),西黃(一分),辰砂(二分飛),三味研細末,先調服。
白話文:
滋陰生津的甘涼藥物,對胃有好處,但會傷脾。仿效古人的藥物提煉方法,只取藥性,滋潤津液,不傷脾胃。
川雅連五分炒,炮姜三分,生熟甘草各二分,三味煎煮服用。
上濂珠三分,西黃一分,辰砂二分研成細末,先服用。
西洋參(五錢),元參(八錢),細生地(一兩),北沙參(一兩五錢),麥冬(一兩),生甘草(二錢),白芍(四錢),上藥七味,加荷葉二兩,用蒸壺取露,隨意溫服。
白話文:
西洋參(30克),元參(48克),細 生地(60克),北沙參(90克),麥冬(60克),生甘草(12克),白芍(24克),以上七味藥材,加上荷葉120克,放入蒸壺中蒸餾出露水,可以隨意溫熱飲用。
此案變通舊式,羅列條例,精警透闢,得未曾有。藥露方尤為奇特。方中丞病甚時,蘇滬諸名醫遍治罔效,御醫陳某亦束手無策。先生為處此方,旋獲效果,蓋先生成竹在胸,原非幸獲,而猶以未便立方辭,是先生之謙德也。此案已見醫界鏡(又名衛生小說),群相稱賞。涵當時不獲隨侍,未知其詳。
白話文:
這個案例打破傳統,條列出症狀和治療方法,精準透徹,前所未見。藥露方更是獨樹一幟。方先生生病嚴重時,蘇州和上海的多位名醫都束手無策,御醫陳某也無能為力。先生為他開了這個藥方,很快見效。這是因為先生胸有成竹,並非僥倖。但他謙虛地表示自己還沒有把握開方,這是先生謙虛的德行。這個案例已經發表在《醫界鏡》(又名《衛生小說》)上,受到廣泛讚譽。當時我未能親自跟隨先生,不知道詳情。
今春編印醫案,而先生侄孫紹曾以此稿抄示,並面述一切。涵讀此案,可法可傳,洵足突過前賢,而為後學之津梁也。故樂為記之。(文涵志)
白話文:
今年春天編纂醫案時,先生的侄孫紹曾將這份草稿抄示給我,並親自向我說明一切。我仔細閱讀了這個醫案,它既可以作為典範,也可以傳授給後人,確實足以超越前輩,成為後學的橋樑。因此我樂意為它作序。(文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