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溫疫說(補)

說文疫,民皆病也。從疒。役、省聲。內經素問遺篇論司天在泉,升降不時,五運暴郁,剛柔失守,三年化疫。故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即仲景所謂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是也。至宋元時則不名為疫,而名曰瘟。近賢喻嘉言曰、四時不正之氣,傷人致病,初不為疫也,因病致死,病氣屍氣,混合成疫,以故雞瘟死雞,豬瘟死豬,牛馬瘟死牛馬。推之於人,何獨不然。

如世俗所稱大頭瘟者,頭面腮頰,腫如瓜瓠者是也。所稱捻頸瘟者,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所稱瓜瓤瘟者,胸高脅起,嘔汁如血者是也。所稱楊梅瘟者,遍身紫塊,忽發如黴瘡者是也。所稱疙瘩瘟者,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者是也。所稱絞腸瘟者,腸鳴乾嘔,水泄不通者是也。

小兒痧痘,傳染猶多。此外劉松峰有葡萄瘟鸕鷀瘟等種種名目,無足深究。陳素中謂凶暴大病,死人在數日間。戴天章謂中人人病,中物物傷。張石頑云時疫之邪,皆從濕土鬱蒸而發,不異障霧之毒,或發於山川原陸,或發於河井溝渠。楊慄山云毒霧之來也無端,煙瘴之出也無時。

凡疵癘旱潦之氣,禽獸草木,往往不免,或數年而一見,或數十年而一見。不明證治,咸委劫運,良可傷悼。前人論疫,至精至詳。今人但聞西人有黑死病之說,又有鼠疫之新論,一若中國之醫,並疫症而不知者。

夫中醫未嘗不言疫也,中醫言瘟疫,有大頭瘟捻頸瘟種種之區別,所述情狀,如腮頰腫硬結核,以及喉痹失音嘔汁如血等,頗與鼠疫情形,彷彿相同,近時中醫之研究西說者,亦出有鼠疫專書,互相發明。鼠疫之類,又有一種名肺炎疫。夫炎者熱也,肺炎者肺熱之謂也。香岩葉氏云、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其症身熱咳嗽,甚則氣喘神昏或斑疹吐衄等候,與肺熱之症吻合,謂之風溫,俗謂冬溫春發是也。拙於東西學說,茫無頭緒,故就中醫界限言之,悖謬與否,不能知也。

夫溫之與瘟,音同義別瘟即是疫,陸九芝既詳論之,喻氏又云盛夏濕溫之症,即藏疫癘在內,一人受之則為濕溫,一方受之則為疫癘,傷寒溫熱感四時之正邪,疫病由於天地不正之癘氣。傷寒溫熱邪由外廓而入,疫邪從口鼻膜原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議論最為扼要,治法具詳本書中,然溫熱濕寒之氣,皆能為疫。吳又可溫疫論主達原飲,治濕疫也。

余師愚疫論主清瘟敗毒飲,治熱疫也。東坡聖散子,治寒疫也。近時通用者,如普濟消毒飲、玉樞丹、紫雪丹、甘露消毒丹、煉雄丹、神犀丹、古方今方,皆可取用。余師愚疫症條辨,既屬精詳王孟英溫熱經緯,尤為可採。甘露消毒丹治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神犀丹治溫暑直入營分,清瘟敗毒飲為十二經泄火之藥。猶憶清光緒二十八年歲在壬寅,滬上疫症大作。

吾師謂少陽司天,運值風木,風火交煽,合用辛涼鎮重之劑,以三石湯為主方,治效大著。當時門下按法用之,皆奇驗。惜其案散佚,無從搜輯。民國七年,方將抄存之案,次第排印。而南京鼠疫之恐慌特甚,既以前說登之日報,貢社會之採擇。又因同學何永清君述師門之事,惜疫案之闕,爰擬此以補之。

續貂之誚,所不免爾。(文涵志)

白話文:

談到疫病,指的是人民都生病。這個「疫」字,從「疒」部,意思是疾病,而「役」字在這裡只是取它的發音。根據《內經素問遺篇》所說,掌管天時的司天之氣與地氣的在泉之氣,如果升降不順時,五運之氣過於旺盛或衰弱,就會導致三年後發生疫病。所以說,五種疫病來臨時,大家都會互相傳染,不論大人小孩,病症都差不多,這就跟張仲景說的「一年之中,大人小孩得的病很多都相似」的情況一樣。到了宋元時期,人們不稱它為「疫」,而是稱作「瘟」。

近代學者喻嘉言認為,四時不正之氣侵襲人體導致疾病,開始時並不是疫病,但因為生病而死亡,病氣和屍氣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疫病,所以才會有雞瘟死雞、豬瘟死豬、牛馬瘟死牛馬的情況。由此推論到人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像是世俗所說的「大頭瘟」,就是指頭、臉頰腫得像瓜一樣;「捻頸瘟」是指喉嚨腫痛失聲,脖子腫大腹脹,像青蛙一樣;「瓜瓤瘟」是指胸部高聳,脅部隆起,嘔吐像血一樣的液體;「楊梅瘟」是指全身出現紫色斑塊,像梅瘡一樣突然發作;「疙瘩瘟」是指身上長出像瘤一樣的腫塊,到處遊走,早上發病,晚上就可能死亡;「絞腸瘟」是指腸鳴、乾嘔、腹瀉但卻排不出東西。

小兒的痧疹、痘瘡,傳染性也很強。此外,還有劉松峰所說的葡萄瘟、鸕鷀瘟等等各種名稱,都不必深究。陳素中說,這是一種來勢洶洶的疾病,幾天內就會死人。戴天章認為,這種疫病會讓人都生病,讓萬物都受損。張石頑認為,時疫的邪氣都是從潮濕的土壤蒸發出來的,就像瘴氣一樣有毒,可能發生在山川平原,也可能發生在河井溝渠。楊慄山說,毒霧的出現沒有原因,煙瘴的出現也沒有定時。

凡是疾病、旱災、水災等氣候異常,就連禽獸草木也難以倖免,有的幾年出現一次,有的幾十年出現一次。如果不明確病症和治療方法,都歸咎於命運,實在令人感到悲傷惋惜。前人對於疫病的論述,已經非常精闢詳細。現在的人只聽到西方有黑死病的說法,又有鼠疫的新論,好像中國的醫生,根本不知道疫病一樣。

其實中醫並不是不談疫病,中醫談論瘟疫,有大頭瘟、捻頸瘟等各種不同的區別,所描述的症狀,像是腮頰腫硬結核,以及喉嚨腫痛失聲、嘔吐像血一樣的液體等等,和鼠疫的症狀頗為相似。近來研究西方醫學的中醫,也出版了關於鼠疫的專著,互相闡發。鼠疫又有一種叫做肺炎疫。所謂「炎」,就是指熱,肺炎就是指肺熱。香岩葉氏認為,溫邪從上侵犯人體,首先侵犯肺部,症狀是發熱咳嗽,嚴重時會氣喘、神志不清,或者出現斑疹、吐血等症狀,與肺熱的症狀相符,稱之為風溫,俗稱「冬溫春發」。我對於東西方的學說都不是很熟悉,沒有頭緒,所以只能就中醫的範圍來說,是否有所偏頗,我也不能確定。

「溫」和「瘟」這兩個字,雖然讀音相同,但意思不同。「瘟」就是「疫」,陸九芝已經詳細論述過,喻氏又說,盛夏的濕溫之症,其實是體內潛藏著疫癘,一個人感染了就是濕溫,一個地區感染了就是疫癘。傷寒溫熱是感受四時的正邪之氣,疫病是由於天地不正的癘氣所導致。傷寒溫熱的邪氣是從體表進入,而疫病的邪氣是從口鼻、膜原進入,直接侵犯身體內部,傳遍三焦。這個論述非常扼要。治療方法已經詳細地寫在本書中。然而溫熱濕寒之氣,都能成為疫病。吳又可的《溫疫論》主張用達原飲來治療濕疫。

余師愚的《疫論》主張用清瘟敗毒飲來治療熱疫。東坡聖散子則是用來治療寒疫。近來常用的藥方,像是普濟消毒飲、玉樞丹、紫雪丹、甘露消毒丹、煉雄丹、神犀丹等等,古代和現代的藥方,都可以選用。余師愚的《疫症條辨》已經非常精詳,王孟英的《溫熱經緯》也值得參考。甘露消毒丹可以用來治療暑濕熱疫邪氣還在氣分的階段,神犀丹可以用來治療溫暑之邪直接進入營分的階段,清瘟敗毒飲是可以用來瀉十二經火的藥。記得在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年),上海的疫病非常嚴重。

我的老師認為,當時是少陽司天,運氣值風木,風火交相煽動,應該使用辛涼鎮重的藥劑,以三石湯為主方,治療效果非常顯著。當時門下的學生們按此方法用藥,都有奇效。可惜當時的醫案散失了,無法收集。民國七年,才將抄存的醫案,陸續整理出版。又因為南京的鼠疫恐慌非常嚴重,所以將以前的論述刊登在報紙上,提供社會大眾參考。再加上同學何永清君講述老師的醫事,感慨疫案的缺失,因此撰寫本文來補充。

續貂之作,難免有獻醜之嫌。(文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