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十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2)

1. 疝氣

某(左),子和論七疝都隸於肝,以少腹前陰,皆厥陰經部位故也。蓋筋者肝之合,睪丸者筋之所聚也,偏左者肝生於左也。勞倦奔走,則元氣下陷,所以腎囊之間,筋腫甚大,每覺上衝心胸,非攻心也,夫中脘季脅,乃肝脈遊行之地也。大凡治法,不越辛溫苦泄。然勞碌氣陷者,苦泄則氣益陷。

今先舉其陷下之氣,稍佐辛溫,是亦標本兼治之意。另案即請方家正之。

臺參鬚(另煎沖八分),炙綿耆(二錢),蜜炙升麻(四分),炙甘草(二分),野於朮(一錢五分土炒),淨柴胡(四分),酒炒當歸(二錢),廣木香(三分),炒小茴(五分),陳皮(二錢),延胡索(二錢),白茯苓(四錢)

左,濕寒內阻為狐疝。

鹽水炒香附,臺烏藥,南楂炭,木豬苓,木香,小青皮,炒小茴,赤白苓,炒橘核

左,大病之後,脈象時常帶數,右三部微滑,左三部並無數象。此氣分濕熱逗留,濕熱潤下,壓墜府氣,所以有疝氣情形。擬理氣泄濕。

鹽水炒香附,製半夏,生米仁,金鈴子,澤瀉,黑山梔,川萆薢,炒枳殼,木豬苓

徐(左),右脈濡細,左脈細弦。少腹偏右筋突痛脹,必得平臥,痛脹方平。考少腹兩旁屬肝,居中為衝脈,衝任虛寒,濕壓氣墜,所以為痛為脹。至平臥則壓墜之勢稍衰,所以其痛略減。擬導濕外泄,濕得泄則不墜,水竅常開,則精竅常閉,而遺泄亦可以免矣。

萆薢(二錢),吳萸(鹽水炒四分),烏藥(一錢五分),黑山梔(二錢),磨木香(五分),米仁(四錢),豬茯苓(各二錢),澤瀉(一錢五分),炒小茴(五分),炒橘核(三錢),荔枝核(三錢炙)

李(左),寒痰內阻,絡氣不宣,胸脅肋遊行作痛睪丸痛脹。經云、衝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又云、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所以上則胸痛,下則疝痛,病雖懸殊,其源則一。

生香附,小青皮,歸鬚,橘絡,枳殼,烏藥,旋覆花,金鈴子,磨鬱金(五分),真猩絳(六分),青蔥管

榮(左),由睪丸痛脹,而致從上攻衝,直抵中脘,痛不可忍。噁心嘔吐,倏寒倏熱,大便不行,小溲渾赤。舌紅苔白。濕熱流入厥陰,而沖隸於肝,又屬陽明,起於氣街,而布散胸中,所以肝病不退,衝脈之氣,挾濕熱之氣,上衝犯胃,的屬沖疝重症。擬苦辛酸合方。

川雅連(五分炒),淡乾薑(三分),川楝子(三錢),制香附(二錢),延胡索(二錢),鹽水炒陳皮(一錢),淡芩(酒炒一錢五分),杭白芍(酒炒三錢),白茯苓(三錢),生薏仁(三錢),薑汁炒黑山梔(三錢),澤瀉(一錢五分)

二診,苦辛酸合方,嘔吐稍減,痛勢略緩。然腹中時覺攻撐,愈撐愈痛,痛處以熱物摩熨,其勢即緩,而熱湯入口,其痛即甚,吐出均系痰涎。脈左部細弦,右部沉鬱。肝經之氣,橫擾充斥,標熱本寒。與甘仁先生同議溫臟而泄氣火之郁,化痰而降胃府之氣。逸山先生意見相同。錄方以備商用。

白話文:

疝氣

古代醫籍記載的疝氣,都歸屬於肝臟,因為少腹(下腹部)及陰部都屬於厥陰經的循行部位。筋與肝臟相通,而睪丸是筋氣聚集的地方,疝氣偏左是因為肝臟位於左側。勞累奔走,元氣下陷,導致腎囊(陰囊)部位筋脈腫脹,常感覺向上衝擊心胸,這並不是心臟本身的問題,因為中脘(腹部正中)、季脅(胸肋部)都是肝經循行的部位。

治療疝氣的方法,通常運用辛溫苦泄的藥物。但是,如果是因為勞累導致元氣下陷的疝氣,單用苦寒泄瀉的藥物會加重氣虛。

因此,應先扶持下陷的元氣,再輔以辛溫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以下處方僅供參考,實際應用需請專業醫師辨證施治。

第一個處方:臺參鬚、炙綿耆、蜜炙升麻、炙甘草、野於朮、淨柴胡、酒炒當歸、廣木香、炒小茴、陳皮、延胡索、白茯苓。

第二個處方(左疝,濕寒內阻):鹽水炒香附、臺烏藥、南楂炭、木豬苓、木香、小青皮、炒小茴、赤白苓、炒橘核。

第三個處方(左疝,大病後氣分濕熱):鹽水炒香附、製半夏、生米仁、金鈴子、澤瀉、黑山梔、川萆薢、炒枳殼、木豬苓。

第四個處方(左疝,衝任虛寒,濕壓氣墜):萆薢、吳萸(鹽水炒)、烏藥、黑山梔、磨木香、米仁、豬茯苓、澤瀉、炒小茴、炒橘核、荔枝核(炙)。

第五個處方(左疝,寒痰內阻,絡氣不宣):生香附、小青皮、歸鬚、橘絡、枳殼、烏藥、旋覆花、金鈴子、磨鬱金、真猩絳、青蔥管。

第六個處方(左疝,濕熱流入厥陰,衝脈受阻):川雅連(炒)、淡乾薑、川楝子、制香附、延胡索、鹽水炒陳皮、淡芩(酒炒)、杭白芍(酒炒)、白茯苓、生薏仁、薑汁炒黑山梔、澤瀉。

第二診:使用第六個處方後,嘔吐減輕,疼痛緩解。但腹部仍有脹痛感,熱敷能緩解疼痛,但喝熱湯則加重疼痛,嘔吐物為痰涎。脈象左部細弦,右部沉鬱。考慮為肝經氣滯,標熱本寒,因此與甘仁先生、逸山先生商議後,決定溫補臟腑,泄除氣火鬱結,化痰降逆。 以下處方為最終方案,但未列出藥物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