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醫案》~ 卷十一 (11)
卷十一 (11)
1. 黃癉
華(左),遍體面目俱黃,中脘痞滿。濕熱蘊遏。恐其由標及本。
西茵陳,制川樸,赤白苓,澤瀉,青蒿,山梔,廣橘皮,製半夏,木豬苓,上湘軍(二錢好酒浸透後下)
二診,脘痞稍減,黃癉略退。藥既應手,守前法再望轉機。
茵陳(二錢),冬朮(炒炭二錢),澤瀉(二錢),砂仁(七分),黑山梔(二錢),上湘軍(二錢),橘皮(一錢),豬苓(一錢五分),川樸(一錢),官桂(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焦麥芽(三錢),
三診,面目色黃稍退,而熱退不清。還是濕熱壅遏熏蒸之所致也。再淡以滲之,苦以泄之。
官桂(五分後入),豆豉(三錢),黑山梔(三錢),製半夏(一錢五分),豬苓(二錢),鬱金(一錢五分),茵陳(三錢),冬朮炭(二錢),赤白苓(各二錢),杏仁(二錢),澤瀉(一錢五分),
四診,黃癉已退。然形色瘦奪,脾土無不虛之理。當為兼顧。
野於朮(二錢炒),廣皮(一錢),豬苓(二錢),雲苓(四錢),茵陳(二錢),澤瀉(二錢),焦麥仁(四錢),官桂(五分後入),製半夏(一錢五分),枳實(一錢),竹茹(一錢)
五診,黃癉大勢雖退,而濕熱未能盡澈,小溲未清,足跗帶腫。還是濕熱墜下,再培土而分利濕邪。
於朮(一錢五分),大腹皮(二錢),川通草(一錢),茯苓(三錢),炒冬瓜皮(一兩),澤瀉(一錢五分),木豬苓(二錢),焦蒼朮(一錢),生熟米仁(各三錢),茵陳(一錢五分)
六診,諸病向安,惟氣色尚滯。宜鼓舞脾土,土旺自能勝濕也。
人參鬚(五分),茵陳(二錢),雲茯苓(四錢),豬苓(一錢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野於朮(二錢),炮姜(三分),焦蒼朮(一錢),澤瀉(一錢五分),廣皮(一錢)
七診,補氣運脾滲濕,證情又見起色。再為擴充。
人參鬚(五分),蒼朮(一錢),於朮(二錢),茵陳(二錢),豬苓(一錢五分),雲茯苓(三錢),炒冬瓜皮(五錢),炮薑炭(四分),澤瀉(一錢五分),生熟薏仁(各三錢),穀芽(三錢)
蔣(左),四肢面目俱黃。脈形糊滑。此濕熱蘊遏,為五癉中之谷癉。
官桂,赤白苓,黑山梔,澤瀉,綿茵陳,瞿麥,上湘軍,白朮炭,豬苓
二診,黃癉大退,前法以清其淵藪。
官桂,黑山梔,焦麥芽,範志曲,陳皮,川樸,豬茯苓,澤瀉,茵陳
左,濕熱蘊遏為黃癉。
製半夏(一錢五分),炒青蒿(三錢),茵陳(三錢),川樸(一錢),上湘軍(三錢),赤白苓(各二錢),黑山梔(三錢),廣皮(一錢),豬苓(二錢),焦麥芽(三錢),澤瀉(一錢五分)
二診,黃癉大退。再淡以滲濕,苦以泄熱。
白話文:
黃疸
病人全身皮膚及臉色都發黃,胃部脹滿不適,這是濕熱內蘊導致的。擔心病情會從表面症狀發展到根本病因。
第一次用藥:茵陳、制川樸、赤白苓、澤瀉、青蒿、山梔、廣橘皮、制半夏、豬苓,上湘軍(用兩錢好酒浸透後再服用)。
第二次診斷:胃部脹滿減輕,黃疸略微消退。藥物效果顯著,繼續用前一種藥方,期待病情好轉。
第二次用藥:茵陳、炒炭冬朮、澤瀉、砂仁、黑山梔、上湘軍、橘皮、豬苓、川樸、官桂、制半夏、焦麥芽。
第三次診斷:臉色發黃的情況有所好轉,但體內餘熱未清,仍然是濕熱壅遏造成的。再次用藥,以利尿滲濕、苦味瀉熱為主。
第三次用藥:官桂(後下)、豆豉、黑山梔、制半夏、豬苓、鬱金、茵陳、冬朮炭、赤白苓、杏仁、澤瀉。
第四次診斷:黃疸已消退,但病人看起來消瘦,脾胃虛弱。需同時考慮脾胃的調理。
第四次用藥:炒白朮、廣橘皮、豬苓、茯苓、茵陳、澤瀉、焦麥芽、官桂(後下)、制半夏、枳實、竹茹。
第五次診斷:黃疸雖已基本消退,但濕熱尚未完全清除,尿液仍不暢,腳踝腫脹。仍然是濕熱下注,需健脾利濕。
第五次用藥:白朮、大腹皮、川通草、茯苓、炒冬瓜皮、澤瀉、豬苓、焦蒼朮、生熟米仁、茵陳。
第六次診斷:病情好轉,只是氣色尚欠佳。應當健脾益氣,脾胃強健就能自行克服濕邪。
第六次用藥:人參鬚、茵陳、茯苓、豬苓、制半夏、白朮、炮薑、焦蒼朮、澤瀉、廣橘皮。
第七次診斷:補氣健脾利濕的治療方案,病情已有起色。繼續擴大治療範圍。
第七次用藥:人參鬚、蒼朮、白朮、茵陳、豬苓、茯苓、炒冬瓜皮、炮薑炭、澤瀉、生熟薏仁、穀芽。
另一個病例:
病人四肢和臉色都發黃,脈象滑利,這是濕熱內蘊導致的黃疸,屬於五種黃疸中的谷疸。
第一次用藥:官桂、赤白苓、黑山梔、澤瀉、綿茵陳、瞿麥、上湘軍、白朮炭、豬苓。
第二次診斷:黃疸明顯消退,繼續用之前的藥方以徹底清除病邪。
第二次用藥:官桂、黑山梔、焦麥芽、防己、陳皮、川樸、豬苓、澤瀉、茵陳。
另一個病例:
濕熱內蘊導致黃疸。
第一次用藥:制半夏、炒青蒿、茵陳、川樸、上湘軍、赤白苓、黑山梔、廣橘皮、豬苓、焦麥芽、澤瀉。
第二次診斷:黃疸明顯消退。再次用藥,以利尿滲濕,苦味瀉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