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5)

1. 諸寒熱

氣之不行,胃氣之不行也。濕之不運,胃濕之不運也。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肺為出痰之竅,痰之不化,是胃中之痰不化也,阻於斯,滯於斯。寒熱交爭之下,熱雖循減,而胃中之痰濕,已被熏蒸,於是隨其陽土之性而欲化燥,舌苔為之焦黑。舌色如此,而不甚熱,不煩悶,不口渴引飲者,獨何歟。

以痰濕熏蒸,化燥化熱,皆由氣機郁遏,津液不行,不若時邪之症,溫氣化熱之後,爍液劫津而成燥也。陽明胃絡,上通於心。今胃中為痰濕瀰漫之區,所以神機為之不運,神倦如寐,中脘板硬。脈象左寸微浮,關部溷滑,尺部沉細,右寸細滯,關弦,尺弱。證由痰濕食停阻,傳變化燥,以平素氣弱,而致化火不足。

化燥不足。惟恐裡氣一虛,而濕痰內陷,以致神迷。擬疏化痰濕,參入苦降辛開,即陽土宜清陰土宜溫之意。備諸方家採擇。

製半夏(二錢),旋覆花(一錢五分包),光杏仁(三錢),赤白苓(各二錢),磨枳實(三分),白蔻仁(三分沖),廣橘紅(一錢),淡乾薑(四分),川雅連(三分),生香附(一錢五分)

二診,疏降胃府,苦辛開通,脈數稍退,舌焦黑頓化十七。鬱蒸之熱,已退三舍。大便雖未通行,而中脘略軟頻轉矢氣,亦屬府氣欲通之象,不可不為起色。但熱仍未退,右脅仍痛,痰鳴欲咳,還是痰濕交蒸,不可遽化,所謂傷食類傷寒者,即此是也。再擬疏化一法,而步步顧其中陽,以防內陷神昏之變。備方家採擇。

製半夏(二錢),橘紅(一錢),生香附(一錢五分),淡乾薑(四分),磨枳實(三分),雅連(二分),光杏仁(三錢),旋覆花(二錢),炒蘇子(三錢),竹茹(八分),白蔻仁(三分沖),豆卷(三錢)

右,陰分久虧不復,陰虛生內熱,經訓昭垂,固無疑義。特內熱無已時,茲則間數日或旬日即熱,顯與尋常之內熱迥殊。所以然者。良由喉證之後,餘熱襲入營分,營中有熱,至數日而其熱鬱勃,故發熱,熱則氣泄郁解,故復能退。擬於養營之中,參以清營。

鎊犀尖(二分先煎),炙生地(四錢),炒歸身(一錢),十大功勞葉(一錢),西赤芍(一錢五分),炒山藥(三錢),軟白薇(二錢),粉丹皮(一錢五分),

二診,涼營泄熱,大便飲食如常。守前法以覘動靜。

生地炭(四錢),磨犀尖(二分沖),香青蒿(二錢),十大功勞葉(一錢五分),粉丹皮(二錢),炒白芍(一錢五分),當歸(二錢酒炒),炒白薇(二錢)

三診,每至身熱,輒口碎。陽明營分之熱無疑。

炙生地(四錢),犀角尖(二分磨沖),粉丹皮(一錢五分),玉泉散(一錢五分包),川石斛(三錢),白茅根(五錢去心),

白話文:

諸寒熱

氣機運行不暢,導致胃氣運行不順。濕氣不能運化,造成胃濕不能運化。脾是產生痰的根源,胃是貯存痰的場所,肺是排出痰的通道。痰液不能化解,是因為胃中的痰液不能化解,停滯在胃中。寒熱交爭之下,雖然熱邪有所減退,但胃中的痰濕已被熏蒸,於是隨著脾胃陽土的特性想要化燥,所以舌苔焦黑。舌苔如此,卻不甚發熱、不煩悶、不口渴想喝水,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痰濕熏蒸,化燥化熱,都是由於氣機鬱結,津液運行不暢所致,這與一般的時邪不同。溫邪化熱之後,會灼傷津液而造成乾燥。陽明胃經與心經相通,現在胃中充滿痰濕,所以心神活動受阻,感到倦怠嗜睡,中脘部按壓感覺堅硬。脈象左寸微浮,關部混濁滑利,尺部沉細,右寸細澀,關部弦數,尺部弱。此證是由於痰濕食積阻滯,轉化為燥熱,由於平素氣虛,導致化火不足。

化燥不足。擔心裡氣一虛,濕痰就會內陷,導致神志不清。治療方案是疏通化解痰濕,佐以苦寒瀉下、辛溫開通,即脾土宜清、腎土宜溫之意。提供給各位醫師參考。

處方:半夏(二錢),旋覆花(一錢五分,包煎),杏仁(三錢),赤白茯苓(各二錢),枳實(三分,磨碎),白蔻仁(三分,沖服),橘紅(一錢),乾薑(四分),川貝母(三分),香附(一錢五分)

二診,疏通降泄胃府,苦辛開通,脈象頻數稍退,舌苔焦黑明顯好轉。鬱熱已退大半。大便雖然還未通暢,但中脘部略微柔軟,並有頻繁排氣,這是府氣將要通暢的徵兆,不可不為其好轉而高興。但是熱邪尚未完全退去,右脅仍然疼痛,痰鳴欲咳,仍然是痰濕交蒸,不可急於化解,所謂傷食類似傷寒,就是指這種情況。再次擬定疏通化解的方案,一步步考慮到中陽,以防止內陷神昏的變化。提供給各位醫師參考。

處方:半夏(二錢),橘紅(一錢),香附(一錢五分),乾薑(四分),枳實(三分,磨碎),川貝母(二分),杏仁(三錢),旋覆花(二錢),蘇子(三錢,炒),竹茹(八分),白蔻仁(三分,沖服),豆豉(三錢)

右,陰液久虧不復,陰虛生內熱,這在醫學典籍中記載明確,毫無疑問。只是內熱發作的時間不固定,有時幾天,有時十幾天就發熱,這與一般的陰虛內熱明顯不同。這是因為喉嚨疾病之後,餘熱侵犯營分,營分有熱,到幾天之後熱邪鬱結,所以發熱,發熱則氣機泄洩鬱結得以解除,所以又能退熱。治療方案是在滋養營血的基礎上,加入清泄營血的藥物。

處方:犀角(二分,先煎),生地黃(四錢),當歸尾(一錢),十大功勞葉(一錢),赤芍藥(一錢五分),山藥(三錢,炒),白薇(二錢),丹皮(一錢五分,粉碎)

二診,清泄營分之熱,大便飲食正常。繼續用前藥觀察病情變化。

處方:生地黃炭(四錢),犀角(二分,磨碎沖服),青蒿(二錢),十大功勞葉(一錢五分),丹皮(二錢,粉碎),白芍藥(一錢五分,炒),當歸(二錢,酒炒),白薇(二錢)

三診,每次發熱都伴有口渴。這是陽明營分有熱的證據。

處方:生地黃(四錢,炙),犀角尖(二分,磨碎沖服),丹皮(一錢五分,粉碎),玉泉散(一錢五分,包煎),石斛(三錢),白茅根(五錢,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