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醫案》~ 卷七 (1)
卷七 (1)
1. 痰飲
許(左),天氣溫和,頭暈輒劇,曾經見紅,知系火風。甘涼頻進,以胃藥治肝,火風雖得稍殺,而脾陽為之暗損,旋運不及,遂致胃中之水濕停留,胃脘痞阻,甚則嘔吐。脈象沉弦。停飲之兆,久恐延膈。
白話文:
許(左)先生,氣候溫和時,頭暈症狀就會加重,曾經吐過血,知道是因為身體有火氣和肝風。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肝臟,火氣和肝風雖然得到一些緩解,但是脾氣虛弱也因此而加重,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導致胃裡面積聚了水濕,胃部氣滯不通,嚴重時甚至會嘔吐。脈象沉細而緊,有水濕停滯的徵兆,長期下去恐怕會影響到膈肌。
制南星,赤白苓,淡乾薑,製半夏,煨天麻,川雅連,白蒺藜,炒枳殼,竹茹(薑汁炒),白金丸(三分先服)
白話文:
三分之二的菟絲子、三七、生薑、蒼朮、荊芥、煨蔓荊子、蒺藜、枳殼、茹芷、生薑
薛(左),腹中漉漉,飲象也,口吐涎沫。良以胃氣虛寒,津液不能約束,其來也漸,則其愈也難。擬以丸藥緩調。
白話文:
薛(左),腹中發出轟轟響聲,喝了很多水,但口裡還是流出黏液。這是因為胃氣虛寒,津液無法控制造成的,這種病症發作緩慢,所以癒合也比較困難。打算用丸藥慢慢調理。
陳半六君丸,每晨服三錢,益智仁一錢,生薑三片,煎湯送下。
白話文:
「陳半六君丸」,每天早上服用三錢,配上益智仁一錢,生薑三片,用熱水煎煮後服用。
楊(左),停飲內阻,火被水抑,不能蒸變,以致穀食不化,湧吐而出。土為火子,命火不治,則脾土不運,大便頻泄。脈沉細,右尺更甚。宜理中湯。
白話文:
楊某停飲內阻,導致體內水分過多使火勢被壓抑,無法蒸發轉化,讓食物無法消化,因而嘔吐出來。脾土屬性為火之母,火勢不受調控,脾土就會失去運作,導致大便頻繁稀薄。脈象沉細,右尺脈更加明顯。適合使用理中湯治療。
潞黨參(一錢五分),炮姜(五分),制附片(五分),炒於朮(二錢),炙甘草(三分),白茯苓(三錢),煨木香(四分)
白話文:
-
潞黨參:1.5 克
-
炮薑:0.5 克
-
制附片:0.5 克
-
炒於朮:2 克
-
炙甘草:0.3 克
-
白茯苓:3 克
-
煨木香:0.4 克
虞(左),水飲停留,控之不出,攻之不行,刻下食入倒飽,中脘痞脹,汩汩作酸,欲吐不吐,小溲短少,便不暢行。脈象濡軟。良由久病脾胃氣虛,不能運旋,水穀之氣,不能變化,清濁不克分滲。用介賓先生五君子煎,以補脾胃而振中陽,參分化清濁,以觀動靜。
白話文:
虞(左),指身體水液停留,控制不住也排不出去,吃東西後覺得飽脹,中腹部脹滿,有酸水湧出,想吐吐不出來,小便量少,大便也不通暢。脈象濡軟。這是因為長期生病導致脾胃氣虛,不能運作,水穀的精氣不能運化,清濁不能分離滲出。可以使用介賓先生的五君子煎,來補養脾胃,振奮陽氣,配合參苓白朮散來化解清濁,觀察病情變化。
吉林參(一錢),雲茯苓(四錢),炙甘草(七分),炒於朮(二錢),淡乾薑(七分),來復丹(一錢五分藥湯送下)
白話文:
吉林參(1錢),雲茯苓(4錢),炙甘草(0.7錢),炒白朮(2錢),淡乾薑(0.7錢),來復丹(1.5錢,用藥湯送下)
二診,溫運脾胃,而分清濁痛脹不退,欲吐不吐,胸中有窒悶莫名之狀,大便不行,小溲澀少。脈沉細微數,舌紅前半少苔。停飲日聚於上,胃液日耗於下,攻之不行,執是之故。木為水子,用剛體柔,營液既虛,則木失涵養,橫暴之氣,挾痰攻衝。脾胃皆受其困。再養營液,參苦辛酸以制強肝,冀其氣平而痰飲默化。
白話文:
脾臟脹大,胸中疼痛,小便阻塞。舌苔前半部分白膩,後半部分發紅。有痰,脾臟腫大,痰溼阻滯。
干蓯蓉(三錢),炒萸肉(二錢),製半夏(一錢五分),甘杞子(三錢),茯苓(三錢),白芍(土炒二錢)
安胃丸(三錢分二次服)
白話文:
- 乾蓯蓉(3 錢)
- 炒熟的萸肉(2 錢)
- 製過的半夏(1.5 錢)
- 甘草子(3 錢)
- 茯苓(3 錢)
- 用土炒過的芍藥(2 錢)
三診,痰飲結聚於上,肝氣縱橫於下,以手探吐,痰出略舒,而仍腹滿作脹。經謂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又謂在上者因而越之。姑再遵此立方。
白話文:
在診斷後,發現痰液積聚在身體上部,而肝氣在身體下部亂竄。用手探查並吐出一些痰液後,身體稍微舒緩,但肚子仍然脹滿。根據經書記載,濁氣在上會導致脹氣。同樣地,在上部的阻滯也需要疏通。目前先按照這個原則開立方劑治療。
炒於朮(二錢),陳皮(二錢),石菖蒲(一錢五分),川樸(二錢),生熟草(各三分),廣藿梗(四錢)
白話文:
炒白朮(兩錢),陳皮(兩錢),石菖蒲(一錢五分),川樸(兩錢),生薑、熟地(各三分),廣藿香(四錢)
六味研末,每服三錢。甜瓜蒂一兩,赤小豆一兩,二味微炒黃色,研細,另服三錢。均開水調送下。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甜瓜子一兩、赤小豆一兩,這兩味藥材稍微炒黃,磨成細粉,另行服用三錢。所有藥粉都用開水調勻服用。
四診,肝氣挾飲內阻,吐出痰涎甚多。所有痰涎,當從湧出,而胸膈仍然不舒,噫出腐氣。脈象濡弱。良由屢次挖之使嘔,胃中之氣陰安得不虧,穀氣不能變化,釀為腐氣。未可漫投消導,用金匱大半夏湯,以通補陽明,而推揚穀氣,參重以鎮逆,咸以軟痞。
白話文:
現在,所有的痰液仍然堆積在胃裡而不能排洩出來,嚴重的時候,會引起嘔吐,大量胃內容物被吐出後,患者會感到飢餓、疲憊。
吉林參(八分),代赭石(四錢),蜜炙乾姜(三分),炙甘草(五分),製半夏(二錢),旋覆花(三錢包),炒木瓜皮(一錢五分),橘白(一錢),南棗(三枚),白蜜(一錢五分入煎)
白話文:
吉苓蔘 (十分之一盎), 代赭 (十分之一), 加蜂蜜烘過的薑 (十分之一), 加炙過的鹹味的橄欖 (十分之一), 炒過的茯苓 (十分之一), 炒過的螺旋薑 (十分之一), 炒過的青木毬殼 (十分之一), 南棗 (三個), 白蜂蜜 (十分之一兌水上加熱熬)。
朱(左),停飲感寒復發,由脘痛而致嘔吐,間日必發,發則脘中不舒,或覺作痛,嘔出涎水,方得暫舒。胃無通降之權,飲食因而遞減,股肉因而消瘦。脈象沉弦,舌苔白膩,中心浮濁。水飲不化,陽氣不能旋運。
擬分化清濁,兼通胃陽。
白話文:
這位患者(朱姓,左脈)在停止喝酒後,感到寒邪復發,從腹部疼痛開始後又導致嘔吐。症狀間隔一天發作一次,發作時腹部不適,有時會感覺疼痛,吐出來的是口水,吐完後才能暫時緩解。胃部沒有正常蠕動,飲食量逐漸減少,大腿肌肉變得消瘦。脈象沉細有力,舌苔白而膩,舌的中間部分浮腫而混濁。水濕在體內不能化解,陽氣不能正常運行。
製半夏(三錢),茯苓(五錢),大腹皮(二錢),廣皮(一錢),乾薑(鹽水炒五分),白蔻仁(五分),公丁香(三分),豬苓(二錢),來復丹(一錢五分開水先送下)
白話文:
材料:
- 半夏 3 錢
- 茯苓 5 錢
- 大腹皮 2 錢
- 廣皮 1 錢
- 乾薑(用鹽水炒過)5 分
- 白蔻仁 5 分
- 公丁香 3 分
- 豬苓 2 錢
- 來復丹 1 錢 5 分(先用開水送服)
二診,分化清濁,藥進之後,嘔出涎水甚多,此病聚於中,不能不出者。既嘔之後,至今三日,食未反出,藥病不可謂不投。水飲之氣,非溫不化,再參馬元儀法。
白話文:
上等川桂(去皮五分,藥汁另煎)
上徭桂(五分去粗皮藥汁另煎),製半夏(二錢),雲茯苓(五錢),公丁香(三分),淡乾薑(七分),大腹皮(二錢),建澤瀉(一錢五分),淡吳萸(五分),來復丹(三錢開水先送下)
製半夏(二錢)
雲茯苓(五錢)
公丁香(三分)
淡乾薑(七分)
大腹皮(二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淡吳萸(五分)
來復丹(三錢,用開水送服)
三診,嘔吐暫定,而水氣不化,中陽不旋,中脘作痛。脈沉細,苔白質膩。溫理中陽,固是定局,然水飲盤踞,陽氣何由得宣。再從溫化之中,稍寓攻逐之意。
白話文:
三次診斷後,嘔吐症狀暫時緩解,但體內積水未化,中焦陽氣不運行,中脘疼痛。脈象沉細,舌苔白膩。溫中補陽,固然是治療重點,但積水盤踞不散,陽氣如何能順暢運轉。因此,在溫化治療中,還要稍加一點攻逐的藥物。
淡吳萸(五分),陳皮(一錢),茯苓(四錢),大腹皮(二錢),製半夏(二錢),公丁香(三分),淡乾薑(七分),白蔻仁(六分研後入),制香附(二錢),上沉香(三分),黑醜(四分二味研細末生薑湯分二次下)
白話文:
淡吳茱萸(5 分)
陳皮(15 克)
茯苓(60 克)
大腹皮(30 克)
製半夏(30 克)
公丁香(4.5 克)
淡乾薑(10.5 克)
白蔻仁(9 克,研細後加入)
制香附(30 克)
上沉香(4.5 克)
黑醜(6 克,二味研成細末,用生薑湯分兩次送服)
四診,溫理中陽,兼逐飲邪,陽氣轉旋,脘痛已止。然正氣暗虧,氣不得化,小溲不暢。再參扶持中氣,以期氣化則水濕亦化。
白話文:
通過診察、溫暖身體、促進消化,同時排除體內的飲邪(水濕),體內的陽氣開始運行,腹痛得到緩解。但是,身體正氣比較虛弱,氣機運化不暢,小便不通暢。繼續給予支持中氣的藥物,讓氣機運化,水濕也能夠得到運化排出。
吉林參(另煎沖八分),茯苓(四錢),川桂枝(六分),白蔻仁(六分研後入),淡乾薑(七分),澤瀉(一錢五分),公丁香(五分),高良薑(五分),老薑(三片)
白話文:
吉林參(另煎,取八分),茯苓(24克),肉桂(3.6克),白豆蔻仁(3.6克,後加入磨粉),乾薑(4.2克),澤瀉(9克),丁香花蕾(3克),高良薑(3克),老薑(3片)
改方仍嘔,良薑(七分),廣皮(一錢),公丁香(三分),製半夏(二錢),制香附(三錢打),乾薑(七分),白蔻仁(六分後入),茯苓(四錢),上沉香(三分),黑醜(三分二味同研細末先服)
白話文:
換了藥方,病人還是嘔吐,(藥方中添加)良薑(七分)、廣皮(一錢)、公丁香(三分)、製半夏(二錢)、制香附(三錢研碎)、乾薑(七分)、白蔻仁(六分,最後加入)、茯苓(四錢)、沉香(三分)、黑醜(三分,這兩味藥研磨成細末,先服下)。
五診,飲阻於中,復經吐下,脘痛已止。然小溲未暢,水難外泄。恐飲再停聚。宜分化清濁,再利膀胱以開支道。
白話文:
五種診斷方法檢查後,發現是飲水阻滯在體內,再經過催吐和瀉下的治療,腹痛已經停止。但是小便仍然不順暢,水分難以排出體外。擔心飲水會再次停留積聚。應該分清體內清濁之氣,再通利膀胱,打通排泄通道。
製半夏(二錢),茯苓(四錢),乾薑(六分),建澤瀉(一錢五分),臺白朮(二錢),陳廣皮(一錢),薄官桂(六分),公丁香(三分),木豬苓(二錢),老薑(一錢),來復丹(一錢開水先服)
白話文:
處方:
- 半夏:2 錢
- 茯苓:4 錢
- 乾薑:6 分
- 建澤瀉:1 錢 5 分
- 臺白朮:2 錢
- 陳廣皮:1 錢
- 薄官桂:6 分
- 公丁香:3 分
- 木豬苓:2 錢
- 老薑:1 錢
- 來復丹:1 錢(先用開水服用)
六診,嘔吐未作,胃納漸增。然中脘時仍作痛,大便六日不行。脈行沉細。脾為陰土,主健運而惡濕,今水久停,則脾土不能運旋,腐氣因而阻痹。當再通陽。
白話文:
六項檢查中,嘔吐的症狀尚未出現,胃口逐漸恢復。但是,中腹有時仍然疼痛,且六天未有排便。脈象沉細。脾屬陰土,負責消化吸收,且不喜濕寒。現在由於水濕停滯時間過長,脾土不能正常運轉,腐氣因此阻塞不暢。應再繼續溫通陽氣。
製半夏(三錢),白蔻仁(六分),制香附(二錢),澤瀉(一錢五分),雲茯苓(五錢),丁香(三分),乾薑(五分),豬苓(二錢),老薑(一錢五分),半硫丸(一錢五分先服)
白話文:
配製:
- 半夏(3錢)
- 白荳蔻(6分)
- 製附子(2錢)
- 澤瀉(1錢5分)
- 茯苓(5錢)
- 丁香(3分)
- 乾薑(5分)
- 豬苓(2錢)
- 老薑(1錢5分)
- 半夏散(1錢5分),先服用
七診,助陽氣以資鼓舞旋運,大便通行。然水飲之氣,旋去旋停,皆因脾胃之陽,久為困遏,不克轉旋。溫中蠲飲,參以分利。
白話文:
七種診斷方法有助於陽氣的鼓舞和旋轉,使大便通暢。但是,水濕的氣息忽去忽停,都是因為脾胃的陽氣長期受到阻礙,不能旋轉。通過溫暖脾胃、祛除水濕,並輔以分利的方法。
製半夏(三錢),丁香(三分),白蔻仁(五分),建澤瀉(一錢五分),雲茯苓(五錢),淡吳萸(八分),廣橘皮(一錢),木豬苓(二錢),老薑片(二錢),公丁香(二錢另研飯丸薑湯送下)
白話文:
半夏(3錢),丁香(0.3錢),白蔻仁(0.5錢),澤瀉(1.5錢),茯苓(5錢),吳茱萸(0.8錢),陳皮(1錢),豬苓(2錢),老薑片(2錢),公丁香(2錢研成粉末後,用薑湯送服)
八診,水飲根蒂未除,旋去旋停,得嘔始寬。燥土利濕,可以通陽,而不能撤水,乘元氣未漓,而為攻逐。叔濤先生所見相同,即行照用。
白話文:
在八種診斷方法中,水飲的根本問題沒有消除,症狀會反復出現。只有嘔吐後才能得到緩解。燥土可以利濕,可以通陽,但不能祛除水飲。趁元氣未衰時,可以攻逐水飲。叔濤先生所見相同,於是照此方法治療。
川桂枝(七分),茯苓(六錢),製半夏(二錢),橘皮(二錢),淡乾薑(七分),白朮(二錢),大腹皮(二錢),生甘草(二分),控涎丹(一錢薑湯下)
九診,水飲既去,中氣不足,旋運不及,去者自去,停者自停。病至則攻,病去則補。
白話文:
肉桂枝(7分),茯苓(6錢),炮製半夏(2錢),陳皮(2錢),乾薑(7分),白朮(2錢),大腹皮(2錢),生甘草(2分),控涎丹(1錢,用薑湯送服)
川桂枝(七分),製半夏(二錢),大腹皮(二錢),公丁香(二分),茯苓(三錢),川樸(一錢)老薑(一錢五分),控涎丹(五分薑湯先服)
又診,水行後,另服補方。
白話文:
川芎(7 克),半夏(12 克),大腹皮(12 克),丁香(1 克),茯苓(18 克),川貝(6 克),老款冬花(7.5 克),牽牛子(3 克,煎服湯汁後服用)
吉林參(一錢五分),炙上耆(二錢),桂枝(七分),川椒目(四分),木豬苓(二錢),炒於朮(二錢),乾薑(七分),茯苓(五錢),赤石脂(一錢研末飯糊為丸先服)
白話文:
吉林參(2.2克),炙甘草(3克),桂枝(1克),川椒目(0.6克),木豬苓(3克),炒蒼術(3克),乾薑(1克),茯苓(7.5克),赤石脂(1.5克,研磨成粉,用米糊調成丸子先服用)
毛,向有肝氣舊恙,秋季肢厥,胸悶頭暈,有似發痧,蓋氣道閉塞,陽氣上升,即肝木勃動之先聲也。平復未久,忽復身熱腹痛,右半胸腹尤甚,當臍堅硬跳動,纏綿已久,咳嗽痰多,經日盈碗。今痛勢雖定,而遍右尚覺不舒,所最甚者,中宮窒塞,穀食難容,大便不解。六脈濡軟,沉候俱弦,右關尤甚,寸細尺沉,左尺小澀。
白話文:
毛先生向來就有肝氣鬱結的老毛病。每到秋天,就會手腳冰冷,胸悶頭暈,像快要發痧一樣。這是因為氣道不通暢,陽氣上升,這是肝木氣將要發作的前兆。剛平復不久,突然又出現發熱、腹痛的症狀,右邊的胸腹尤其嚴重。肚臍周圍堅硬並伴有跳動,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咳嗽痰多,一天下來能裝滿一個碗。現在疼痛的情況雖然穩定了一些,但右邊的身體仍然有些不適。最嚴重的問題是中焦氣機阻滯,食物難以容納,大便不通。脈象濡軟,沉脈均有弦象,右關脈弦象尤為明顯,寸脈細弱,尺脈沉細,左尺脈稍澀。
此肝木縱橫,挾內伏之痰飲,乘於土位,肝臟居左,而土位居右,木既乘土,所以痛甚於右也。中脘屬胃,胃為戊土,臍居一身之中,亦土位也,金匱當臍動氣,有水邪乾土之例,正與痰飲一層吻合。夫土中之木,木即氣也,氣乃無形之物,飲為有質之邪,事楚事齊,則是有形者急,無形者緩。欲治有形,可攻可下,可燥可劫,但可施之於壯實之軀,斷難施之於尺脈小澀之體。
白話文:
肝木脈絡縱橫,挾帶著體內潛藏的痰飲,侵犯土的位置。肝臟位於左側,土的位置位於右側。肝木侵犯土位,所以疼痛會更嚴重。
胃部屬土,臍部位於身體正中,也是土的位置。《金匱要略》中提到臍部有動氣的情況,有水邪(寒邪)將土(胃氣)耗乾的案例,這與痰飲是一致的。
土中的木,木指的是氣。氣是無形的東西,而痰飲是有形的邪氣。兩者比較而言,有形的東西(痰飲)會更快地導致症狀,而無形的東西(氣)影響較慢。
如果要治療有形的痰飲,可以用攻下、燥濕等方法。但這些方法只適合體格強壯的人,不適合脈象微弱的虛弱體質。
今食喜暖熱,舌苔薄白,而色淡質膩。長沙云、飲家當以溫藥和之差。飲為陰邪,陰霾閉塞,非陽光煦照,安能霧散云收。況胃為陽土,水穀至此,頃刻即消,吾身之一丹灶也。今氣停於是,濕停於是,痰停於是,飲停於是,然則水穀之海,豈是停氣停濕停痰停飲之所。特溫以煦之,其氣既虛,血亦不足,剛燥之品,未免傷陰。
白話文:
現在飲食習慣喜歡溫熱,舌苔薄白、顏色淺淡,質地膩滑。長沙名醫說,有飲邪體質者應該用溫和的藥物調理。飲邪是陰邪,陰邪阻塞遮蔽,如果不接受陽光的照射,怎麼能使霧散雲消呢?此外,胃是陽土,水穀到此,頃刻間就消化了,是我們身體裡的一個丹爐。現在氣停滯在這裡,濕氣停滯在這裡,痰液停滯在這裡,飲邪停滯在這裡,那麼水穀的大海,難道是停滯氣、濕、痰、飲的地方嗎?最好用溫和的方式來溫煦它,因為氣血兩虛,過於燥烈的藥品,難免會傷陰。也就是說,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為患者氣血兩虛,過於燥烈的藥物,恐怕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的藥物調理。讓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既能溫暖氣血,又不會傷陰。因此,宜用溫和
擬用長沙栝蔞薤白湯出入,取辛潤滑利,以開胃陽。而辛溫大熱之品,另製為丸,飛渡上焦,免致傷液。藥能應手,尚有可為,特氣弱年高,勝負之數,不能預決耳。管窺所見,尚乞高正。
白話文:
打算以長沙栝蔞薤白湯為基礎方,加入或去除藥物,取得辛味潤澤、通暢滑利的效果,以打開胃部陽氣。而辛溫大熱的藥物,則另外製成丸劑,直達上焦,避免傷及津液。藥物是否有效,尚待觀察,但患者體質虛弱且年事已高,治療的成敗無法預計。這是我的淺見,還請高明的前輩指正。
薤白頭(三錢),製半夏(二錢),霞天曲(炒一錢五分),栝蔞仁(五錢薑汁炒研),廣皮(一錢五分),雲茯苓(三錢),煅白螺螄殼(二錢),生薑汁(兩茶匙沖),上徭桂(三分研細末飯包丸薑湯送下)
服藥前先服白酒一小杯,藥後再服一杯。
白話文:
薤白頭(3錢)
製半夏(2錢)
霞天曲(炒後,1錢5分)
栝蔞仁(炒後研碎,5錢)
廣皮(1錢5分)
雲茯苓(3錢)
煅燒的白螺絲殼(2錢)
生薑汁(兩茶匙沖服)
上勞桂(3分研細末,用飯包成丸,用薑湯送服)
二診,伐肝通陽,臍腹之痛大減,中脘痞脹略鬆,稍思納穀,大便暢行,然每至食後,中州仍覺不舒。數日之間,先寒後熱者再,以膽主開合,為肝之外府,藏病於內,府應於外,則開合為之失度,膽病實肝病也。高年久病,斷無破泄之理。然食能知味,非無胃也,食入必脹,土中有木也,木在土中則有胃若無胃矣。
白話文:
二診時,採取了清肝助陽的療法,腹部疼痛大大緩解,中脘部位的脹滿感略有改善,胃口稍微好了一些,大便變得順暢。然而,每次飯後,中焦(脾胃所在)還是覺得不舒服。幾天過後,再次出現先冷後熱的情況。因為膽管負責開合,是肝臟的外延部分,內部有疾病,外在表現就會反映出來,導致開合功能失調。這表明膽疾實質上是肝疾。高齡長期患病的人,通常不會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但是,能分辨食物的味道並不代表胃功能正常,吃進去的食物總是感到脹滿,這是因為木(肝)在土(脾)中,類似於有胃卻沒有胃的狀態。
胃府以通為用。又肝無補法,前人謂瀉肝即所以補肝,則是破泄一層,未便過餒。今右關弦滑,尺脈較前稍起,左關仍弦,沉候尚覺有力。伐肝瀉木,雖經病久,尚在急需。擬從辛通之中,參以化痰調氣。正之。
白話文:
胃部功能在於通暢無阻。另外,肝臟沒有直接補益的方法,前人認為瀉肝就能達到補肝的目的,也就是說,稍微瀉一瀉肝氣,就不會過於虛弱。現在右關脈弦細而滑,尺脈比之前稍有振動,左關脈仍然弦細,沉脈仍然有力。即使這個人患病時間長,仍然需要瀉肝通木。打算在辛味通暢藥物中,加入化痰調氣的藥物來糾正病症。
半夏曲(二錢),炒枳殼(一錢),廣皮(一錢),茯苓(五錢),白蒺藜(去刺炒三錢),白芍(土炒一錢五分),囫圇砂仁(四分鹽水炒後入),野薔薇花(七分),蘇囉子(磨沖四分),薤白頭(三錢),上徭桂(五分研末飯丸薑湯分兩次送下)
白話文:
半夏(2錢),炒枳殼(1錢),廣皮(1錢),茯苓(5錢),炒白蒺藜(3錢),土炒白芍(1錢5分),囫圇砂仁(4分用鹽水炒後加入),野薔薇花(7分),蘇囉子(磨碎沖服4分),薤白頭(3錢),上窯桂枝(5分研成細末,做成飯丸,用薑湯分兩次送服)。
翁(媼),痰飲內阻,肺氣失降,咳嗽痰多氣逆,臥著尤甚,食入脹滿。脈象沉弦,舌苔白膩。宜溫開飲邪,用重藥輕服法。
白話文:
老婦人(翁媼)患有痰飲內阻,導致肺氣無法下降,伴隨著咳嗽多痰,氣逆,特別是躺下時症狀更加嚴重,食物一進入就感到腹脹。脈象沉且有弦感,舌頭表面的苔膩而且顏色偏白。適合使用溫和開啟飲食邪的方法,選用療效重的藥物但以輕量服用。
* 麻黃(炙烤後放入三錢)
* 淡乾薑(三錢)
* 北細辛(二錢)
* 長牛膝(鹽水炒製後三錢)
* 白芍(酒炒一錢)
* 桂枝(三錢)
* 五味子(與乾薑一起打碎,四粒)
* 炙草(三錢)
* 茯苓(三錢)
二診,辛溫以開太陽,喘咳稍輕,痰略見少。再用三子養親湯以溫肺蠲飲。
白話文:
配方包括:麻黃(炙烤後三錢)、淡乾薑(三錢)、北細辛(二錢)、長牛膝(鹽水炒製後三錢)、白芍(酒炒一錢)、桂枝(三錢)、五味子(與乾薑一起打碎,四粒)、炙草(三錢)、茯苓(三錢)。
第二次診斷後,患者症狀有所改善,辛溫藥物開通太陽經,喘咳減輕,痰量減少。接下來使用三子養親湯溫肺化痰,繼續治療。
白芥子(五分研),生萊菔子(二錢),廣橘紅(一錢),炒於朮(一錢五分),淡乾薑(三分五味子四粒同打),炒蘇子(三錢),茯苓(三錢),炒枳殼(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
勉擬開降上中,作背城之一戰。
白話文:
陳先生體質濕氣較重,最近受到風寒,導致風寒在身體的上部,濕氣在身體的下部。頭部表現為咳嗽,下肢表現為水腫。由於寒濕之邪蔓延到了上中脘,造成痞滿脹悶,胸中疼痛,胃部受阻,上焦之氣全部堵塞在上面,無法下降。近來咳嗽加劇,氣息上升,無法躺著睡覺,痰液增多且結成塊,皮膚略顯浮腫,面色發黃。脈象細小沉伏,舌苔薄白。三焦升降的運行受到寒痰阻礙,深怕升降不通導致喘氣加劇甚至脫力,不得不提前預告。
陳(左),素體濕盛,日前感受風寒,致風在於上,濕襲於下,上為咳嗽,下為足腫。茲則寒濕之邪,蔓延及上中脘痞滿,胸中作痛,中州格截,上焦之氣,盡壅於上,不能下降。日來咳甚氣升,不能著臥,痰多成塊,肌膚帶腫,面色黃浮。脈細沉弦,舌苔薄白。三焦升降之機,悉為寒痰所阻,深恐升降不通而喘甚致脫,不得不為預告也。
甜葶藶,橘紅,蘇子,連皮苓,枳實,川樸,製半夏,連皮檳,砂仁,沉香(三分),黑醜(三分),皂莢子(一分後三味另研末調服)
白話文:
甜葶藶、橘紅、蘇子、帶皮茯苓、枳實、川樸、製半夏、帶皮檳榔、砂仁、沉香(三分之一)、烏梅(三分之一)、皁莢子(四分之一,後三味研磨成細粉後調服)
陳(左),肺有伏寒,咳綿不止者已經兩載,去秋復感涼燥,咳遂日劇,氣逆不平,不能著枕。數日以來,更帶中脘作痛,小腹脹滿,大便六日不行。脈形弦滑,苔白口膩。此痰氣交阻,土滯木鬱,肝木從而不平。深恐元氣難支。
白話文:
陳(字左),患有肺部隱寒,咳嗽綿延兩年,入秋後又受涼又受燥,咳嗽因此日益加劇,氣息不順暢,無法平躺休息。近幾天來,又伴隨著中腹部疼痛,小腹脹滿,大便六天沒有通暢。脈象弦滑,舌苔白而口舌黏膩。這是痰液和氣滯結在體內,脾胃功能受阻,肝氣鬱結,因此造成氣息不順暢。深怕身體元氣難以支撐。
薤白頭,製半夏,新會皮,白蒺藜,縮砂仁,制香附,炒枳殼,雲茯苓,栝蔞仁(薑汁炒研),上徭桂(四分飯丸分兩次服),沉香化氣丸(四錢絹包入煎)
白話文:
- 薤白頭
- 製作過的半夏
- 新會皮
- 白蒺藜
- 縮砂仁
- 製作過的香附
- 炒過的枳殼
- 雲茯苓
- 栝蔞仁(用薑汁炒過、研磨過)
- 上等細桂(四分之一飯碗的量,分兩次服用)
- 沉香化氣丸(四錢重的絲綢包,放入藥湯中煎煮)
朱(左),停飲凝痰,聚於胃府,胃府之氣,升多降少,五七日輒嘔黏痰涎水,二便不利。脈象沉弦。夫痰之與津,木屬同類,清氣化、則隨氣布而上供,清氣不化、則液滯為痰而中阻,氣之化與不化,悉視脾陽之轉運如何,所以金匱有飲家當以溫藥和之之例也。然剛燥之藥,多服劫陰,攻逐之劑正虛難任,惟有分其清濁,使清津上升,濁液下降,雖難霍愈,或可減輕耳。
白話文:
以前肥胖、現在消瘦的王(先生),發病時便嘔吐痰水,猶如倒水般傾瀉而出,嘔吐至筋疲力盡,時常輕微嘔吐便會帶出紫色的血。食物未轉化為營養,卻凝聚成痰水,隨時間發作,這正是積聚體液的明顯徵兆。只是痰飲的症狀,往往是因為身體的中氣虛弱,脾陽不運。既然是陽氣虛弱,為何嘔吐時總會見紅?如果說是陽明是氣血旺盛的地方,嘔吐牽動胃絡,導致血管破裂出血,這種情況也只會發生在短時間內,為何嘔吐時總是伴隨著血,而且血色總是變成紫色?
製半夏(二錢),雲茯苓(八錢),老生薑(一錢),來復丹(一錢藥汁送下)
二診,用半夏茯苓湯以行水降胃,兼進分利清濁之品,清升濁降,所以不治嘔而嘔自止,不攻蕩而便自行。惟中脘時有上湧之意。痰氣未能悉化,前治稍為擴充。
製半夏(三錢),雲茯苓(一兩),薤白頭(三錢),老生薑(四錢),來復丹(一錢藥汁送下)
王(左),昔肥今瘦,病發則吐嘔痰水,傾盆而出,嘔至竭盡,往往微嘔而帶出紫血。夫飲食不為肌膚,而凝聚痰水,及時而發,其為蓄飲略見一斑。惟是痰飲之證,都成於中氣虛微,脾陽不運。夫既陽虛氣弱,何至嘔輒見紅。若謂陽明為多氣多血之鄉,嘔動胃絡,而血從絡溢,亦頃刻間耳,何至隨動隨出之血,而輒變紫瘀哉。
先哲有言,人受氣於水谷,水穀之氣,流則為津為液,滯則為飲為痰,蓋流者氣化之流,滯者氣化之滯也。尊體豐偉,斷非陽虛之比,參諸脈象,左部柔和,右部沉弦而滑。此由肝木之氣,失於條達,木鬱則土滯,土滯而水濕不行,漸成蓄飲,嘔則胃逆,胃逆則肝藏鬱勃之氣,挾火沖胃,胃絡之血溢出,已經火爍,色即變瘀,此實飲病而兼木鬱者也。主治之法金匱云、心下有支飲,小半夏湯主之。
白話文:
古人說,人體從飲食中吸收氣,食物的精華順暢流動就成為津液,停滯不暢就變成飲邪和痰。流動代表氣機順暢,停滯則代表氣機不順。您身體健壯,並非陽氣虛弱。觀察脈象,左手脈柔和,右手脈沉而滑,這是因為肝氣不暢,木鬱則土滯,土滯導致水濕停滯,逐漸形成蓄飲。嘔吐是因為胃氣逆上,胃氣逆上又導致肝臟鬱積的氣火衝擊胃部,胃絡的血液溢出,被火灼傷,顏色就變成瘀血。這其實是飲邪病症兼夾肝氣鬱滯。治療方法,《金匱要略》記載,心下有支飲,可用小半夏湯治療。
再加入「半夏厚朴湯」中的厚朴,讓濁氣向下排出,作為臣藥。再加入橘皮,疏通胃氣,與上述各藥組合,就包含了「二陳湯」的意思,作為佐藥。
氣降了,火氣也隨之降低,再加入沉香,調和中氣,降氣平肝,作為使藥。
白話文:
接著加入「半夏厚朴湯」裡的厚朴,讓濁氣往下排出,作為輔助藥物。再加入橘皮,疏通胃氣,與前面提到的藥物一起,就包含了「二陳湯」的藥效,作為配合藥物。
氣降下來了,火氣也跟著降低,再加入沉香,調節中氣,降氣平肝,作為引導藥物。
二十劑後則於晚間服本方,清晨服香砂六君子丸三錢,以微顧其本。當否正之。
白話文:
服藥20劑後,在晚上服用原方,清晨服用香砂六君子丸三錢,以稍微顧及病人的體質。是否合適請予以指正。
製半夏(二錢),上川樸(四分),橘皮(一錢),雲茯苓(四錢),磨蘇梗(三分沖),磨沉香(二分),生薑汁(一茶匙沖)
白話文:
病患左胸,心口以下感到空虛並心悸,脈象細弱而濡緩,而右手關脈卻滑利。這是因為痰水積聚在胸中,陰濕之氣瀰漫於下,導致心陽浮動於上。在《玉函經》中,長沙太守張機只專精此一旨意,因此《玉函經》寫道:「心下悸者,有水氣。」又說:「水停心下,則心下悸。」近代的醫生常常以「心營不足」解釋此症,但卻不知《內經》的聖訓。
鍾(左),心下虛悸,脈細濡而右關滑,此由痰水聚於胸中,陰濕瀰漫於下,則心陽浮越於上,長沙獨得其旨,故玉函經中一則曰心下悸者為有水氣,再則曰水停心下則心下悸。近醫每以心營不足目之未知聖訓耳。
製半夏(一錢五分),炒杏仁(三錢),雲茯苓(四錢),橘皮(一錢五分),薤白頭(三錢),栝蔞仁(炒研三錢),生薑汁(二匙沖)
某,胃有停飲,胃陽不展,至暮輒作嘔吐。脈象沉弦。恐延反胃之證。
白話文:
- 半夏:1.5 克
- 炒杏仁:3 克
- 雲茯苓:4 克
- 陳皮:1.5 克
- 薤白頭(薤白的根):3 克
- 炒過的栝蔞仁(研成粉):3 克
- 生薑汁:2 湯匙(沖泡使用)
製半夏,淡吳萸,豬茯苓,橘紅,老生薑,白蔻仁,太乙丹,伏龍肝(煎湯代水)
白話文:
某,中脘漉漉,不為嘔吐,即為泄瀉。飲停胃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製半夏(三錢),廣陳皮(一錢),公丁香(三分),大腹皮(二錢),淡吳萸(四分),上徭桂(四分),雲茯苓(三錢),控涎丹(一錢薑湯送下)
半夏:3錢
廣陳皮:1錢
公丁香:3分
大腹皮:2錢
淡吳茱萸:4分
川桂(上徭桂):4分
茯苓(雲茯苓):3錢
控涎丹:1錢(用薑湯送服)
二診,瀉水甚多,中州稍舒。然仍食入噯氣。再溫中助陽。
白話文:
藥方為:半夏3錢、廣陳皮1錢、公丁香3分、大腹皮2錢、淡吳茱萸4分、川桂(上徭桂)4分、茯苓(雲茯苓)3錢、控涎丹1錢,用薑湯送服。
第二次診斷,患者瀉水很多,胃部略微舒服了,但仍然吃東西就打嗝。需要繼續溫暖中焦,幫助陽氣。
上安桂(五分),橘皮(一錢),製半夏(一錢),茯苓(四錢),豬苓(二錢),淡乾薑(炒黃五分),吳萸(四分),公丁香(三分),澤瀉(二錢),大腹皮(二錢)
白話文:
目前(左脈)氣機停滯,雖然症狀未復發,但胃氣升降失常,上焦的氣火無法運行,導致痰紅和鼻出血。要化解上焦的熱,必須先去除下焦的寒氣。
丁(左),停飲雖未復發,然胃失通降,上焦之氣火不能下行,以致痰紅鼻衄。欲化其在上之熱,當祛其在下之寒。
製半夏(一錢五分),公丁香(三分),炒枳實(一錢),白蔻仁(研後入七分),雲茯苓(四錢),陳廣皮(一錢),大腹皮(二錢),薑汁炒竹茹(一錢),伏龍肝(一兩煎湯代水)
川桂枝,廣皮,木豬苓,炙黑草,白蒺藜,製半夏,茯苓,淡乾薑,焦白朮,大腹皮
白話文:
李姓患者,感到中脘部位不適,按壓時軟綿無力,在結聚的地方自覺感到寒冷,四肢冰冷,頭面畏懼風。把脈的結果是沉而緊的弦脈。這是由於寒邪飲水停留在胃中,陽氣壅塞,不能運化,陽氣未達到的部位,就會畏懼風寒,出現四肢冰冷、頭面畏風的逆冷症狀。這種情況屬於水飲停滯,治療時應使用溫性藥物來溫和調解。
李(右),中脘不舒,按之漉漉,於結聚之處自覺寒冷,肢厥頭面畏風。脈象沉弦。此由寒飲停於胃府,陽氣窒塞不宣,陽氣所不到之處,即畏風厥逆之處也。症屬停飲,飲家當以溫藥和之。
劉(左),痰飲根深,脾陽不運,津液凝滯釀痰,阻於肺下發,則喘咳。肺氣不降甲木上逆,眉稜骨痛。脈象沉細濡軟。飲家本當以溫藥和之,但本質既虧,未便過投猛劑,疏理痰氣,取其減輕,勿期霍愈可耳。
白話文:
劉先生的痰飲積存已久,脾胃功能失調,體內水分凝結形成痰液,堵塞肺部,導致喘咳。肺氣不下降,肝氣上逆,出現眉稜骨疼痛。他的脈象沉細、濡軟。治療此類痰飲症狀,通常採用溫和藥物,但由於其體質虛弱,不宜使用過於猛烈的藥物。目前以疏通痰氣,減輕症狀為主,不必急於求取完全痊癒。
製半夏(三錢),炒蘇子(三錢),陳膽星(四分),炒枳殼(一錢),白金丸(三分),廣橘皮(一錢),煨天麻(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白前胡(一錢五分),旋覆花(包一錢五分)
白話文:
生半夏(15克),炒蘇子(15克),陳膽星(2克),炒枳殼(5克),白金丸(1.5克),廣橘皮(5克),煨天麻(7.5克),白茯苓(15克),白前胡(7.5克),旋覆花(包15克)
江(左),三瘧之後,脾陽損傷,以致運旋不及,釀濕生痰,蘊於胃府,水火交通之道阻,而為脘痞不寐。肺氣欲降不得,時易氣逆,肢體疲軟少力。治宜化痰和中。
白話文:
- 半夏:3 錢
製半夏(三錢),枳實(八分),澤瀉(一錢五分),杏仁泥(三錢),白蒺藜(三錢),野於朮(一錢五分),茯苓(四錢),廣陳皮(一錢),薑汁炒竹茹(一錢二分)
- 枳實:0.8 錢
- 澤瀉:1.5 錢
- 杏仁粉:3 錢
- 白蒺藜:3 錢
- 野於朮:1.5 錢
- 茯苓:4 錢
- 廣陳皮:1 錢
- 薑汁炒竹茹:1.2 錢
王(左),久咳痰多,數日來中脘結聚有形,食入痞阻,痰喘氣逆。脈象沉弦,舌苔淡白。此帶病感寒。寒濕痰交阻肺胃。大節在邇,有喘脫之虞。用金匱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白話文:
薛(先生),經過多次溫化痰飲的治療,咳嗽嘔逆的症狀已經停止,但是脈象仍然有些沉弦的表現。脾臟是生痰的根源,需要陽氣來運作。我們可以再補養脾氣,幫助它推動和運轉痰飲。
川桂枝(五分),川樸(一錢),海蛤殼(一兩),炒蘇子(三錢),橘紅(一錢),白芥子(三分),砂仁(四粒),磨沉香(四分),白茯苓(四錢),枳殼(四分),杏仁泥(三錢),杭白芍(一錢炙草二分炒入)
薛(左),迭經溫化痰飲,咳逆已止,然脈象尚帶沉弦。脾為生痰之源,以陽為運。再補其氣而助其鼓舞運旋。
製半夏(一錢五分),川桂枝(四分),茯苓(四錢),野於朮(一錢五分),人參鬚(六分),澤瀉(一錢五分),豬苓(二錢),淡乾薑(炒黃四分),廣橘紅(一錢),炙黑草(三分)
川貝母、茯苓、橘子皮、炒焦的山藥、廣鬱金、炮製過的半夏、生薑片、枳實、炒過的竹茹、沉香和白芷
白話文:
某,痰飲而致咯血,中州痞滿不舒,噫出腐氣。脈象沉弦。此脾土為濕痰困乏,不能統血。恐損而難復。
川雅連,茯苓,橘皮,焦白朮,廣鬱金,製半夏,炮姜,枳實,炒竹茹,沉香曲
某,痰飲已久,向則每發必喘,茲則不時嘔吐,吐後神始清爽。脈象沉弦。此飲邪泛逆,駕熟走輕,勢難杜截,惟有相機行事而已。
白話文:
這位患者痰飲的症狀已經持續很久了。以前發作時總會喘氣,但現在卻不時嘔吐,吐完後才會神清氣爽。脈搏深沉且細長。這是因為飲邪在體內上逆,水氣較重而熱氣較輕,很難截斷。只能根據病情變化,靈活應對。
製半夏(一錢五分),茯苓(三錢),旋覆花(一錢五分),控涎丹(八分),白芥子(三分研),橘皮(一錢),老生薑(一錢五分),野於朮,煨牡蠣,赤石脂(上三味為末蜜丸服三錢)
白話文:
製半夏(1.5克),茯苓(3克),旋覆花(1.5克),控涎丹(0.8克),白芥子(0.3克粉碎),橘皮(1克),老生薑(1.5克),野於朮(適量),煨牡蠣(適量),赤石脂(適量,研磨成粉後與蜂蜜製成丸劑,每次服用3克)。
陸(左),痰飲化燥,經治漸愈。而屢飲蔗汁甘寒,胃陽阻遏,以致痰濕阻肺氣,逆而痰不易出,濕痰矇蔽,氣火鬱而不宣,自覺胸腹之間,熾熱難受。是誰之過,試細思之。
白話文:
陸氏(左)患有痰飲病,逐漸好轉。但他屢次飲用蔗汁,蔗汁性甘寒,導致胃陽受阻,從而使痰濕堵塞了肺部的氣流,使痰難以排出,濕痰使視覺模糊,氣和火的壓抑無法發散。他自覺胸腹間有極度的熱感,感到非常難受。這到底是誰的錯呢?試著細細思考一下。
* 冬瓜子:冬瓜的種子
* 杏仁泥:杏仁磨成的粉末
* 栝蔞霜:栝樓的果實中提取的白色粉末
* 蜜炙橘紅:用蜂蜜醃製後的橘皮
* 黑山梔:一種中藥材,為茜草科植物
* 炒竹茹:用文火翻炒過的竹茹
* 生薏仁:沒有炒過的薏仁米
* 海蛤粉:海蛤的貝殼磨成的粉末
* 炒黃川貝:用文火翻炒過的川貝
* 枇杷葉:枇杷樹的葉子
某,六腑以通為用,胃有濕痰,則陽氣痞塞。辛溫以開其痰之結,如鼓應桴,再從前法進治。
白話文:
人體六腑以暢通為正常狀態,如果胃裡有濕痰,就會阻礙陽氣流通。用辛溫的藥物來化解痰結,就像敲鼓時槌子敲打鼓面一樣,能使痰迅速消散。接著再依照之前的治療方法繼續調理。
人參鬚(七分),厚杜仲(三錢),茯苓(三錢),野於朮(一錢),制香附(二錢),川斷肉(三錢),廣皮(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砂仁(七分後入),上徭桂(二分研末飯為丸)
白話文:
胡(左),脈緩有力,頗得充和,惟右關部稍見滑象,是得天獨厚,痰濕亦屬有餘。大便常帶溏行,是中氣足以鼓舞,不能僭踞,與火衰脾泄迥殊。至於陽道不與,花甲之年,已不為病,而況古稀者乎。津液二字,俗每並稱,殊不知濁中之清者,上升而為津,清中之濁者,下行而為液。
他(左脈)脈搏緩慢而有力,頗得陰陽調和,唯獨右手關脈部稍有滑象。這是老天給的恩賜,痰濕也是比較多的。大便經常溏軟成型,這是說明中氣可以鼓舞大便,不能僭越侵犯,與火衰脾泄的情況完全不同。至於陽道不通暢,在七十多歲的高齡,已經算不上是病,更何況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呢。
津液這兩個字,世人通常並稱,實際上殊不知混濁中的清液,上升形成津液,清液中的混濁部分,下降形成液體。
白話文:
他的脈搏緩而有力,顯示陰陽平衡良好,只是右手關部位稍微有些滑動的特徵。這是上天的恩惠,也暗示體內痰濕較重。大便經常呈現溏軟但成型的狀態,表明中焦之氣能有效地推動大便運作,並且不逾越界限,與中氣虛弱導致的大便失常情況截然不同。至於性功能不順暢的問題,在七十多歲的年齡階段,已經不算疾病,更不用說在八十多歲的老年人身上了。
「津液」這兩個字,一般人常混為一談,其實它們之間有著微妙的區別。真正的清液上升成為津液,而清液中的渾濁部分則下降形成液體。
寐醒輒覺口渴,然並不引飲,片刻即回,若以清津有虧,何以不飲而渴自解,亦何以除寐醒之餘,並無燥渴之見象。蓋濕隨氣化,臥則氣閉而濕聚,阻遏清氣,不能上升,雖有清津,無從供給,醒則氣行濕散,濁者不阻,清者自得上行矣。宜補氣運濕,以杜其濕盛生痰。痰熱生風之漸,然古稀之年,陰分亦不能不預為之地。
仿古匱藥法上下分治。即請指正。
白話文:
醒來後會覺得口渴,但並不想要喝水,一會兒就好了。如果說是津液不足,為什麼不喝水也會自己解除口渴?醒來後也沒有口乾舌燥的現象。可能是體內的濕氣隨著氣血運行而變化,睡覺時氣血運行緩慢,濕氣就會聚集,阻礙清氣上升,即使有津液,也無法供給。醒來後氣血運行通暢,濕氣散去,濁氣不阻礙,清氣自然就能上升了。應該補氣化濕,防止濕氣過盛生痰。痰熱生風是逐漸形成的,但是年紀大了,陰分也必須提前考慮。
龜板膠(一兩蛤粉拌炒鬆),大生地(三兩薑汁拌炒鬆),鹿角膠(一兩牡蠣粉炒),炒杞子(一兩),炒白芍(七錢),真阿膠(一兩蛤粉拌炒鬆)
上藥研極細蜜水泛作小丸,如痧藥大候乾,用
白話文:
龜板膠、大生地、鹿角膠、炒杞子、炒白芍、真阿膠,這些藥材都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蜂蜜水調和成小丸,大小如痧藥丸般,陰乾備用。
製半夏(三兩),野山別直參(三兩),枳實(一兩五錢),炒於朮(一兩五錢),雲茯苓(三兩),廣皮(一兩五錢),澤瀉(一兩五錢),豬苓(一兩五錢)
白話文:
共研為細末,蜜水將小丸灑濕,照泛丸法,以後項藥漸漸包上,如梧子大為度,每日服二三錢,清晨開水送下。
王(左),經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津,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此於後天生化之機,宛然如繪者也。脈象濡細,而右部軟滑。其平時伏有痰飲,發必致喘,投金匱苓桂朮甘湯,屢如鼓桴,是內飲治脾之主方,自必投之輒效。特辛溫之品,久恐傷陰,則必有和平中正之方,為先事預防之計。
竊維精神氣血,所以奉生,其次則津與液焉。何為津,濁中之清而上升者也,何為液,清中之濁而下降者也。然津不自生,得氣化而口鼻濡潤,液不自降,得氣化而水道宣通,氣化者,足太陰脾氣、手太陰肺氣也。體豐則中虛,中虛則氣弱,氣弱則脾土少鼓旋之力,肺金乏清肅之權,於是而向之流布為津為液者,遂凝滯而釀濕為痰,隱匿於中,乘機而發。雖喘咳不過偶作,未必為目前之累,實足為後日之憂也。
調理之策,維有補脾降胃,鼓動氣機,使氣得流化,則不治痰而痰默消,不理濕而濕胥化,經旨之上輸於脾而歸於肺者,即此意也。茲從外臺茯苓湯六君資生等參合丸劑,當否政之。
野山別直參(另研一兩五錢),白蔻仁(另研八錢),鹽水炒棗仁(一兩五錢),製半夏(三兩),鹽水炙大有黃耆(二兩),木豬苓(一兩五錢),鹽水炒菟絲子(二兩),遠志肉(六錢生甘草三錢煎汁收入),炒範志曲(二兩),枳實(一兩五錢),廣藿香(二兩),甜杏仁霜(二兩),杜仲(三兩),澤瀉(一兩五錢),廣皮(一兩五錢),廣木香(七錢),浙茯苓(三兩),土炒野於朮(二兩)
野山參粉(另研 150 克)
白豆蔻仁粉(另研 80 克)
鹽水炒棗仁(150 克)
炙半夏(300 克)
鹽水炒黃芪(200 克)
豬苓(150 克)
鹽水炒菟絲子(200 克)
遠志肉(60 克,加生甘草 30 克煎汁後加入)
炒範志曲(200 克)
枳實(150 克)
廣藿香(200 克)
杏仁霜(200 克)
杜仲(300 克)
澤瀉(150 克)
廣皮(150 克)
廣木香(70 克)
浙茯苓(300 克)
土炒山藥(200 克)
白話文:
將野山參粉 150 克、白豆蔻仁粉 80 克、鹽水炒棗仁 150 克、炙半夏 300 克、鹽水炒黃芪 200 克、豬苓 150 克、鹽水炒菟絲子 200 克、遠志肉 60 克(加生甘草 30 克煎汁後加入)、炒範志曲 200 克、枳實 150 克、廣藿香 200 克、杏仁霜 200 克、杜仲 300 克、澤瀉 150 克、廣皮 150 克、廣木香 70 克、浙茯苓 300 克、土炒山藥 200 克,混合在一起。
上藥如法研為細末,用生薑五錢,焦穀芽四兩,煎濃湯泛丸,如小梧桐子大,上午半飢時用橘紅湯過下,每服二錢。
白話文:
將上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五錢生薑、四兩焦穀芽,煎成濃湯並製作成如小梧桐子大小的丸劑。在上午半飢餓時,用橘紅湯送服,每次服下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