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2)

1. 不寐

(附多寐)

沈(右),便泄稍減,土中之木稍泄,而肝木究未疏和,左脈沉弦,腹仍㽲痛。木旺則胃土失降,胸脘窒悶。入夜不寐,所謂胃不和則寐不安也。

白話文:

(右側的)沈脈按壓後,腹瀉狀況略有好轉,土脈中的木氣得到稍微疏泄,但肝氣依然沒有疏通調和,(左側的)脈象沉細而略緊,腹部還是隱隱作痛。肝木過於旺盛,導致胃土運化失常,胸腹之間感到悶塞不適。夜裡不能入睡,這正是胃氣不調和導致失眠的原因。

杭白芍(二錢防風一錢煎汁炒),制香附,炒透半夏曲,炒枳殼,木瓜皮,廣木香,廣皮,白蒺藜,辰茯神

邵(右),脘腹脹滿,面浮肌腫,寤難成寐。木旺脾虛,濕隨氣溢。擬調氣運濕,寧神熄肝。

白話文:

白芍(二錢)

防風(一錢,煎汁炒)

香附(製)

半夏曲(炒透)

枳殼(炒)

木瓜皮

廣木香

廣皮

白蒺藜

辰茯神

大腹皮,茯苓皮,砂仁,炒棗仁(二錢),生薏仁(三錢),上廣皮,金鈴子,香附,冬瓜子(四錢炒),炙內金(一錢五分)

又,脘腹脹滿稍舒,面浮較退,而氣從上衝,則神煩不寐,口渴舌燥。沖氣上逆。再育陰養肝。

白話文:

大腹皮、茯苓皮、砂仁、炒棗仁(2錢)、生薏仁(3錢)、廣皮、金鈴子、香附、炒冬瓜子(4錢)、炙內金(1錢5分)

阿膠珠(三錢),川雅連(三分),煅磁石(三錢),炙生地(四錢),朱茯神(三錢),干橘葉(一錢五分),白芍(二錢土炒),香附(二錢醋炒),雞子黃(一枚調沖)

又,氣火稍平,逆氣上衝大減,寐亦略安,脘腹略覺寬舒。再育陰以平氣火,參泄木調氣。

白話文:

阿膠丸(15克),川雅連(1.5克),煅燒過的磁石(15克),經過火烤的 生地黃(20克),朱茯神(15克),乾橘葉(7.5克),經過土炒的白芍(10克),經過醋炒的香附(10克),雞蛋黃(一個,調勻後沖服)

阿膠珠(三錢),川雅連(三分淡吳萸七粒同炒),炙生地(四錢),炒棗仁(二錢),金鈴子(一錢五分),香附(二錢醋炒),白芍(一錢五分土炒),橘葉(一錢五分),朱茯神(三錢),雞子黃(一枚調沖)

白話文:

阿膠珠(15克)

川雅連(1克)與吳茱萸(約7粒)一起炒製後,取0.5克使用

炙烤地黃(20克)

炒棗仁(10克)

金鈴子(7.5克)

醋炒香附(10克)

炒土白芍(7.5克)

橘葉(7.5克)

朱茯神(15克)

雞蛋黃(1個,調和後沖服)

李(左),抱痛西河,木失條達,肝胃不協。由噯噫泛酸而致咽中如阻,寤不成寐,心煩火升作厥。陽神擾攘。擬寧神熄肝參以化痰。

白話文:

李(左),在西河時因疼痛而求醫,身體氣機不通暢,肝胃不和諧。因噁心反酸導致喉嚨有異物感,晚上睡不好,心煩火氣大,甚至發作厥證(氣絕昏倒)。精神恍惚不安。打算用安神清肝化痰的方法來治療。

竹瀝半夏(二錢),橘紅(一錢),煅龍齒(三錢),枳實(一錢),茯苓神(各三錢),酸棗仁(二錢川連二分煎汁炒),竹茹(一錢),陳膽星(七分),黑山梔(三錢),夜交藤(四錢),竹瀝(七錢),薑汁(少許)

又,化痰寧神,仍難安寐,咽中如阻,氣撐噯噫,頻轉矢氣。陽升不熄,脾胃氣弱。擬扶土抑木,育陰寧神。

白話文:

竹瀝半夏(30克)

橘紅(15克)

煅龍齒(45克)

枳實(15克)

茯苓、神曲(各45克)

酸棗仁(30克,用川連2克煎汁炒過)

竹茹(15克)

陳膽星(10.5克)

黑山梔(45克)

夜交藤(60克)

竹瀝(105克)

薑汁(適量)

奎黨參(三錢),大熟地(砂仁炙四錢),朱茯神(三錢),煅龍齒(三錢),杭白芍(一錢五分),法半夏(一錢五分),炙黑草(五分),炒棗仁(二錢),遠志肉(五分),夜交藤(三錢),橘紅(一錢)

翁(左),心腎兩虛,神不守舍,多夢紛紜。每至暮夜,溲數且多。宜從心腎並調。

白話文:

  • 黨參:3錢

  • 熟地(砂仁烘烤過的):4錢

  • 茯神:3錢

  • 龍骨(煅燒過的):3錢

  • 白芍:1錢5分

  • 半夏:1錢5分

  • 黑草(烘烤過的):5分

  • 棗仁(炒過的):2錢

  • 遠志:5分

  • 夜交藤:3錢

  • 橘紅:1錢

炙龜板(五錢),茯苓神(各二錢),石菖蒲(二分),黨參(三錢),煅龍骨(三錢),炙螵蛸(三錢),白歸身(酒炒二錢),遠志肉(五分),炒棗仁(二錢),柏子霜(三錢),龍眼肉(四枚)

白話文:

炙烤過的龜板 (5 錢),茯苓神 (各 2 錢),石菖蒲 (2 分),黨參 (3 錢),煅燒過的龍骨 (3 錢),炙烤過的螵蛸 (3 錢),用酒炒過的白歸身 (2 錢),遠志肉 (5 分),炒過的棗仁 (2 錢),柏子霜 (3 錢),龍眼肉 (4 顆)

右,經云、陽入於陰則寐,陰出之陽則寤。胃有濕痰,甲木不降,肝陽暗動,將寐之際,體輒跳動,以陽入於陰,而膽陽不降,致陽欲入而不能遽入也。痰在肝胃。擬化痰通降,陽氣自潛入陰中。

白話文:

上面提到的醫書中說,陽氣進入陰氣中則入睡,陰氣從陽氣中出來則醒來。胃中如果有痰濕,甲木之氣不能下降,肝陽暗暗活躍,快入睡時,身體就會突然跳動,因為陽氣進入陰氣,而膽氣沒有下降,導致陽氣想要進入陰氣卻不能立即進入。痰濕在肝胃中,打算化痰利氣,促進氣血順利運行,陽氣自然就會歸入陰中。

製半夏,炒枳實,茯苓神,白蒺藜,澤瀉,橘紅,陳膽星,海蛤殼,白殭蠶,薑汁

白話文:

製作半夏、炒製枳實、茯苓神曲、白蒺藜、澤瀉、橘紅、陳膽星草、海蛤殼、白僵蠶,並加入薑汁。

左,痰飲客於膽府。自汗不能眠。

製半夏,川連,乾薑,炒秫米,遠志肉,炒棗仁

右,痰火不寐。前意出入,以覘動靜。

粉丹皮,炒枳實,天竺黃,上廣皮,陳膽星,羚羊片,雲茯苓,黑山梔,製半夏,炒竹茹

白話文:

患者左側身體有痰飲停滯在膽囊,導致自汗難眠。

處方:半夏、川連、乾薑、炒秫米、遠志肉、炒棗仁。

患者右側身體有痰火導致失眠,需觀察病情變化。

處方:粉丹皮、炒枳實、天竺黃、上廣皮、陳膽星、羚羊片、雲茯苓、黑山梔、製半夏、炒竹茹。

經蓮山太守,體豐於外,氣瘠於內,氣弱則脾土少運,生濕生痰。痰生於脾,貯於胃,胃為中樞,升降陰陽,於此交通。心火俯宅坎中,腎水上注離內,此坎離之既濟也。水火不濟,不能成寐,人盡知之。不知水火之不濟,非水火之不欲濟也,有阻我水火相交之道者,中樞是也。

白話文:

蓮山郡守的身體表面看似豐滿,但內在卻氣血不足。身體虛弱的話,脾胃就會運作不暢,產生濕氣和痰液。痰液從脾臟產生,儲存在胃裡。胃是人體的核心,負責陽氣上行、陰氣下降,在此進行轉化。心火在下焦腎水之上,腎水上衝心火之下,這便是《易經》中坎離交合的狀態。如果水火不交合,就會失眠,這是眾所周知的。但不知道水火不交合,並不是因為水火本身不願意交合,而是有阻礙水火相交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人體的核心——脾胃。

肝木左升,膽木右降,兩相配合。今中虛挾痰,則胃土少降,膽木不能飛渡中樞而從下行,於是肝木升多,膽木降少,肝升太過矣。太過而不生風、不鼓動陽氣也得乎。膽木升浮,上為耳聾等症。病緒雖繁,不越氣虛挾痰也。脈左弱緩大,右關帶滑。問與切亦屬相符。治法當務其要,不寐是也。

白話文:

肝臟(屬木)的能量向上升,膽囊(也屬木)的能量向下降,兩者相互制約。現在中氣虛弱,夾有痰濕,導致脾胃(屬土)的功能下降,膽囊的能量不能通過中焦而從下行。這樣,肝臟的能量上升過多,膽囊的能量下降不足,肝氣上升得太過了。肝氣上升太過,會生風、鼓動陽氣,導致中氣壅塞。相反,膽囊的能量向上浮,會導致耳聾等症狀。病症雖然繁雜,但都與氣虛夾痰有關。脈象的左關脈虛弱、緩大,右關脈帶滑。問診和切脈的結果也相符。治療方法應該抓住要點,以「不寐」為主要治療目標。

經云、胃不和則臥不安。古聖於不寐之病,不曰心腎,獨曰胃不和,豈無意哉。中樞之論,非臆說也。明者當能察之。

白話文:

經書上說,胃部不調和就會睡不安穩。古代聖賢在討論失眠的疾病時,並沒有提到心和腎,而是單獨地說胃不調和,豈不是有道理的嗎?《黃帝內經》中的理論,並不是隨口胡說的。聰明的人應該能夠體會其中的道理。

臺參鬚,炒枳實,甜廣皮,煅牡蠣,晚蠶砂,茯苓神,炒竹茹,炒棗仁,煅龍齒,白蒺藜,上濂珠(三分),西血珀(二分),川貝母(一錢五分三味研末蜜水調服)

白話文:

  • 人參鬚(炒過)

  • 枳實(炒過)

  • 甜廣皮

  • 煅燒過的牡蠣

  • 晚蠶砂

  • 茯苓(神農本草經記載的優良茯苓)

  • 竹茹(炒過)

  • 棗仁(炒過)

  • 煅燒過的龍齒(貝殼類藥材)

  • 白蒺藜

  • 上濂珠(三分)

  • 西血珀(二分)

  • 川貝母(一錢五分)

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水調和服用。

左,心、火也,居於上腎水也,居於下。火炎上,水吸之而下行。水淪下,火挈之而上溉。心腎兩虧,水不能吸火下行,而紛紜多夢。火不能挈水上溉,而精輒自出。再交心腎。

白話文:

心屬火,位於上半身;腎屬水,位於下半身。火氣向上炎,受水往下壓而降。水向下流,被火往上帶而滋潤。心腎相交,水能壓火向下行,就不會導致思緒紛亂、多夢。火能帶水向上滋潤,就能避免精氣外洩。再調和心腎兩臟的關係。

朱茯苓,炒棗仁,左牡蠣(鹽水炒),柏子霜,塊辰砂,煅龍骨,潼沙苑,珍珠母,天王補心丹(晨服三錢)

白話文:

朱茯苓、炒棗仁、左牡蠣(用鹽水炒過)、柏子霜、研磨過的辰砂、煅燒過的龍骨、潼沙苑、珍珠母、天王補心丹(早上服三錢)

又,驚動膽木,致乙木上升,甲木不降。一身之氣,升多降少,則離火不能下行,自致坎水不能上承,離不中虛,坎不中滿,是為未濟,未有水火不濟而能安寐者。風陽既盛,所有濕痰,鼓擊上行,襲入脾絡,言語謇澀,以脾脈散舌下故也。前法兼化風痰。

白話文:

另外,驚動了膽,導致肝氣上升,肺氣不下降。全身之氣,升的多、降的少,則心火不能下行,自然導致腎水不能上升,心火不中虛、腎水不中滿,這叫做未濟,沒有水火不濟而能安然入睡的。風熱旺盛,所有的濕痰,鼓動著向上行,侵襲脾絡,言語不清,是因為脾脈散佈在舌頭下面。之前的方劑兼化風痰。

臺參鬚,炒棗仁,遠志肉,白蒺藜,茯苓神,煅龍齒,大麥冬,九節菖蒲,廣橘紅,白殭蠶,淮小麥,金器(懸煎)

白話文:

黨參鬚、炒棗仁、遠志果肉、白蒺藜、茯苓、煅燒後的龍齒、大麥冬、九節菖蒲、廣柑皮、白殭蠶、淮小麥,加上金屬器皿(煎煮懸吊)。

龍宗師,人有陽氣,陰之使也。人有陰氣,陽之守也。故陽氣常升,水吸之而下行,陽氣無炎上之憂。陰氣常降,陽挈之而上升,陰氣無下泄之患。心為離火,腎為坎水,離在上而坎在下,離抱坎而中虛,坎承離而中滿,太過者病,不及者亦病,陰陽配合,本不得一毫偏勝於其間也。姜附過劑以耗陰氣,則在下之水,不克吸陽以下行,病遂以不寐始。

白話文:

龍大夫說:人體有陽氣,是陰氣推動的。人體也有陰氣,是陽氣約束的。因此陽氣總是上升,水液吸收它而下降,陽氣就不會過度上浮。陰氣總是下降,陽氣提拔它而上升,陰氣就不會過度下泄。心屬火,腎屬水,心火在上面,腎水在下面,心火包圍腎水,中間是空的;腎水承託心火,中間是滿的。過度了就會生病,不足也會生病,陰陽配合,本不應有一絲偏勝。過量地服用薑附子等藥物耗損陰氣,那麼在下方的腎水,就無法吸收陽氣向下行,於是便會從失眠開始生病。

陽勝於陰,由此而基。夫陽乃火之屬,容易化風,經謂風善行而數變,陽之性毋乃類是。陰傷不能制伏其陽,致陽氣遊行背部及腹,時有熱氣注射,而熱卻不甚,但覺溫溫液液。以陽鄰於火,而究非火也,故曰背為陽,腹為陰,以陽從陽,背熱宜也。而涉於腹也何居,則以陰弱而陽乘之也。

白話文:

陽氣強盛超過陰氣後,就容易生出疾病。陽氣屬於火性,容易轉化成風。古書上說風容易運行變動,陽氣的特性跟風很相似。陰氣受損無法制約陽氣,導致陽氣在背部和腹部遊走,時常會有熱氣衝上來,但是熱度並不高,只覺得暖暖的、濕濕的。因為陽氣靠近火氣,但它畢竟不是火,因此說背部屬陽,腹部屬陰,陽氣會跟著陽氣走,背部發熱也是正常的。至於為什麼會影響到腹部,則是因為陰氣虛弱,陽氣趁虛而入。

惟逢得寐,其熱暫平,以水火既濟,陰陽相紐,足以收其散越也。若陽氣久亢無制,從陽化風,恐貽痱中之憂。差喜右脈濡緩,左寸關雖弦大,左尺細微,沉候有神,乃陰氣足以內守之徵。歷進育陰酸收之品,所見甚高。惟是花甲之年,腎經之水,能保不虛,已屬不易,何易言盈。

白話文:

只有入睡時,其發熱症狀才會暫時緩解,這是因為水火既濟,陰陽相合,足以收束其發散的外熱。如果陽氣長時間亢盛不受控制,容易化風成熱,恐怕會引發暑熱中暑的憂患。

值得慶幸的是,右脈濡緩,左脈寸關雖然弦大,但左脈尺部細微,沉脈候診有神,這是陰氣足以內斂的徵兆。你長期服用滋陰養血收斂的藥物,效果很高。不過,你已到花甲之年,腎經之水能否保持不虛,已屬不易,何況談得上盈滿。

況陽之有餘,即是陰之不足,以酸收之,陽雖暫斂,未必常能潛伏。茲擬前人取氣不取味之法,專以水介至陰之屬,吸引陽氣下行,使升降各得其常,病當循愈。特春升雷且發聲之際,勢難遽奏全功,一陰來復,當占勿藥也。

白話文:

當身體陽氣過剩時,就代表陰氣不足。傳統中醫會用酸味藥物來收斂陽氣,雖然陽氣會暫時收斂,但未必能真正平復。這裡提出一個新的方法,不取用藥物的味道,而是用具有極陰屬性的水來吸引陽氣往下走,讓陽氣和陰氣都能恢復正常,如此一來疾病就能逐漸康復。但是,現在是春天的開始,雷聲剛響起的時候,這時候難以完全奏效。如果發現陰氣再次復發,就應該先觀察病情,暫時不要用藥。

玳瑁,珍珠母,龜甲心,炙鱉甲,煅牡蠣,煅龍齒,海蛤粉,白芍,女貞子,朱茯神,澤瀉

白話文:

玳瑁:一種長壽的海龜殼,具有清熱安神的作用。

珍珠母:珍珠蚌的殼,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龜甲心:龜甲的內殼,具有補益心腎、清熱解毒的作用。

炙鱉甲:鱉殼經炙烤後,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煅牡蠣:牡蠣殼經煅燒後,具有補腎澀精、清熱利尿的作用。

煅龍齒:龍齒石經煅燒後,具有清熱解毒、收斂固澀的功效。

海蛤粉:海蛤殼研磨成的粉末,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滋陰的作用。

白芍:芍藥的根莖,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的作用。

女貞子:女貞樹的果實,具有補益肝腎、清熱明目的功效。

朱茯神:茯苓的赤色部分,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澤瀉:一種水生植物,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的作用。

復診,昨引陽氣下行,原欲其陽伏陰中,而成既濟。乃地氣升發,昨為驚蟄,陽氣正在勃動,晚間依然未睡,胸中不舒,稍稍咳痰,頓覺爽適,陽氣兩晝一夜未潛,右寸關脈頓洪大,沉取甚滑。夫以陽升之故,脈象遽隨之而大,此陽系是虛陽無疑。而關部獨滑,滑則為痰,蓋津液為陽氣所煉,凝成膠濁,胃中有痰,一定之理。

白話文:

複診:

昨天提到讓陽氣下降,希望陽氣能藏於陰中,形成既濟的狀態。但昨天是驚蟄,地氣開始上升,陽氣正在萌動,晚上仍然沒有睡著,胸中不舒服,稍微咳嗽咳痰,頓時覺得舒暢,陽氣已經兩天一夜沒有收斂。右手寸關脈突然變得很洪大,按得深了也很滑。由於陽氣上升的緣故,脈象隨之變大,這陽氣顯然是虛陽。而關部特別滑,滑就是痰,因為津液被陽氣煎熬,凝結成黏稠的濁液,胃中有痰,這是必然的道理。

心在上,腎在下,上下相交,惟胃中為交通之路,然後可以接合。今潛之而未能潛,必以交通之路,有所窒礙。擬從前意兼泄痰熱,通其道以成水火既濟之功。

白話文:

心臟在上方,腎臟在下方,它們上下相連接,只有胃部的中焦是它們之間的交通要道,這樣它們纔能夠相互協調配合。現在人體的陰陽之氣無法正常運轉,必然是因為交通要道出現了阻礙。考慮到之前的想法,兼顧祛除痰熱,疏通交通要道,以達到水火既濟的功效。

玳瑁,煅龍齒,珍珠母,栝蔞皮,川貝母,膽星,羚羊片,海蛤粉,夜合花,製半夏,焦秫米,竹瀝

白話文:

  1. 玳瑁:一種龜殼製品

  2. 煅龍齒:經過煅燒的龍齒化石

  3. 珍珠母:珍珠貝殼的內層

  4. 栝蔞皮:栝樓的果皮

  5. 川貝母:貝母的一種

  6. 膽星:牛膽結石

  7. 羚羊片:羚羊角的切片

  8. 海蛤粉:海蛤的粉末

  9. 夜合花:夜來香的花

  10. 製半夏:經過加工處理的半夏

  11. 焦秫米:燒焦的秫米

  12. 竹瀝:竹子經過蒸煮後流出的汁液

某,衛氣行於陽則寤,行於陰則寐。寐少寤多,衛之氣偏於陽分,不入於陰,陰虛不能戀陽,陽不下潛。舍補陰別無他法。

黑歸脾湯加龜板製半夏秫米,另服磁朱丸。

白話文:

某人,衛氣運行於陽氣充足的一面(身體上部)時醒著,運行於陰氣充足的一面(身體下部)時睡著。睡覺時間短,清醒時間長,是因為衛氣偏於陽氣充足的一面,沒有進入陰氣充足的一面,陰氣不足無法吸引陽氣,導致陽氣無法下潛。除了補充陰氣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

郁(左),夜不成寐,脈細左關微弦右關帶滑。心、離火也,腎、坎水也,離在上,坎在下,上下交通,其樞在胃,胃中為濕痰所據,則坎離相交之道路阻梗,遂致水火不能相媾,所有濕痰,悉借肝火而鼓動。欲媾陰陽,當通胃府,欲通胃府,當化濕痰,特黏膩之物,斷難立予蕩除,探手成功耳。

白話文:

發悶(胸脅部疼痛),晚上無法入睡,脈象細小,左關脈微弱而弦,右關脈帶有滑脈的徵象。心屬離火,腎屬坎水。離火在上,坎水上在,上下相通,其樞紐在胃。胃被濕痰所阻,那麼坎離相交的道路便會堵塞,導致水火不能相濟,體內的濕痰,都借用肝火來鼓動。想要陰陽調和,應當疏通胃府。想要疏通胃府,應當化解濕痰。但這些黏膩之物,很難一下子清除乾淨,只能逐漸消散。

製半夏,廣皮,枳實,煅龍齒,知母,茯苓,白蒺藜,竹茹,上徭桂(二分),川雅連(四分二味研細飯糊為丸開水先下)

白話文:

製作半夏、廣陳皮、枳實、煅龍骨、知母、茯苓、白蒺藜、竹茹、上等桂枝(兩分),川雅連(四分,兩味研磨成細粉,用米糊和成丸子,用開水沖服)

復診,驚動膽木,甲木漂拔,乙木過升,致陽氣有升無降。日久不寐,脈弦膚腫,經所謂熱勝則腫也。升降乖違,而欲其水火相濟也得乎。擬專降膽木,使升降各得其常。

白話文:

再次診視,發現膽氣過於激動,肝氣激昂,肺氣過於上升,導致陽氣只升不降。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失眠,脈象弦緊,皮膚浮腫,這是因為中醫理論中「熱盛則腫」所致。升降失調,想要讓水火相濟,是不可能的。因此,擬定治療方案,專門針對膽氣過激,讓升降功能恢復正常。

製半夏,廣皮,茯苓,枳實,竹茹,辰砂,天竹黃,珍珠母,煅龍齒,煅磁石

另濂珠二分,辰砂一分,川貝三分,三味研末調服。

白話文:

製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辰砂、天竹黃、珍珠母、煅龍齒、煅磁石。

另外用濂珠兩份、辰砂一份、川貝三份,將這三味藥研磨成粉末後調和服用。

孫(左),脾腎兩虛,飲食生痰,痰阻為喘者久。茲值春升之際,痰憑木火之勢而化為熱,以致竟夜不能交睫。脈左尺不藏,苔黃舌紅,龍相亦動。擬潛陽和陽,參以苦泄。

白話文:

孫先生(左),患有脾腎虧虛的疾病,飲食容易生痰,痰濕阻滯導致氣喘,已久。現在正值春季陽氣升發之時,痰濕乘著木火之勢化為熱痰,導致整晚無法入睡。診察脈象時,左尺脈沉細無力,舌苔黃厚,舌質紅,舌邊緣有鋸齒狀。打算採用溫補脾腎的藥物,同時加入苦寒藥材以清熱化痰。

川雅連(酸棗仁同炒),製半夏,竹茹(鹽水炒),知母,茯苓神,炒枳實,上濂珠(三分),川貝母(五分二味研末調服)

廉(右),膽胃不降,水火不能交合。不寐眩暈,足膝軟弱。下虛上實,圖治不易。

白話文:

  • 酸棗仁和川連同炒

  • 製過的半夏

  • 用鹽水炒過的竹茹

  • 知母

  • 茯苓

  • 炒過的枳實

  • 上等濂珠(三分)

  • 川貝母(五分,兩味研磨成粉末調服)

人參鬚,廣皮,茯苓神,炒牛膝,煅龍齒,炒竹茹,製半夏,枳實,煨天麻,金毛脊,夜交藤,杜仲

又,陽氣時升時降,不寐時重時輕。法不外乎交合水火,熄肝化痰。

白話文:

人蔘須,廣皮,茯苓,炒牛膝,煅龍齒,炒竹茹,制半夏,枳實,煨天麻,金毛脊,夜交藤,杜仲

人參鬚,砂仁,炒棗仁,茯苓神,鉤鉤,炒枳實,橘皮,煅龍齒,製半夏,天麻,上徭桂,川連(二味研末飯丸)

某,體豐多濕,濕土生痰,痰盛則水火之升降被阻而為不寐也。

白話文:

人參鬚、砂仁、炒棗仁、茯苓神、鉤鉤藤、炒枳實、橘皮、煅製過的龍齒、製過的半夏、天麻、上等桂枝、川連(這兩味藥材研成末並製成飯丸)

製半夏(三錢),橘皮(一錢),炒竹茹(一錢),煅龍齒(三錢),焦秫米(二錢),枳實(一錢),茯苓神(辰砂拌各二錢),夜合花(三錢),遠志(甘草湯拌炒五分)

白話文:

半夏 (3 錢)

橘皮 (1 錢)

炒竹茹 (1 錢)

煅龍齒 (3 錢)

焦秫米 (2 錢)

枳實 (1 錢)

茯苓神 (與辰砂混合,各 2 錢)

夜合花 (3 錢)

遠志 (用甘草湯拌炒,5 分)

楊(左),腎水不足,耳常虛鳴,寤難成寐,痰多欲咳,行動氣輒上逆。腎虛水火不能相濟,火越於上,煉液成痰,所以痰多而欲咳也。擬升降水火,兼化痰熱。

白話文:

這位姓楊的患者,腎水不足。因此經常耳鳴、失眠、肺部有痰、咳嗽。行動時容易氣息上逆。這是因為腎氣虛弱,導致水火不能相互平衡。火氣上升,將體液煉成痰液,所以痰液過多,想要咳嗽。我打算通過調和水火,同時化解痰熱,來治療他的問題。

朱茯神,夜交藤,川貝母,冬瓜子,炒棗仁,煅龍齒,海蛤粉,天花粉,天王補心丹(五錢絹包入煎三錢開水先服)

白話文:

  • 朱茯神:安神補氣
  • 夜交藤:舒緩疼痛、安神
  • 川貝母:止咳化痰、潤肺清心
  • 冬瓜子:清熱利尿、消腫
  • 炒棗仁:安神健脾
  • 煅龍齒:清熱解毒、止痛
  • 海蛤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 天花粉:清熱涼血、止渴生津
  • 天王補心丹(五錢用絹布包住,先用三錢開水煎服):補氣血、安神靜心

又,寐得稍安,耳鳴腰背痠楚,稍涉勞勩,遺精復發,多思妄慮。皆由腎水不足,肝木上升太過,膽木決斷無權。擬滋腎養肝,交合心腎。

白話文:

此外,雖然睡眠稍稍安穩,但仍然有耳鳴和腰背痠痛,如果稍事勞累,遺精的問題就會復發,而且經常胡思亂想。這些症狀都是由於腎水不足,肝木過於旺盛,膽木失去決斷力所致。因此,需要滋養腎臟,調養肝臟,並且調和心腎。

生龜板(六錢),茯神(三錢),煅龍齒(三錢),厚杜仲(三錢),沙苑(鹽水炒三錢),穭豆衣(三錢),大生地(四錢),炒棗仁(二錢),生牡蠣(六錢),川貝母(二錢)

又,陰虛氣弱,氣不運旋。陰柔之藥,尚覺呆滯,宜以退為進。

白話文:

龜板(6錢),茯神(3錢),煅製的龍齒(3錢),厚杜仲(3錢),炒鹽的沙苑(3錢),赤小豆豆皮(3錢),生生地黃(4錢),炒棗仁(2錢),生蠔(6錢),川貝母(2錢)

大生地(砂仁炙四錢),新會皮(一錢),炒棗仁(二錢),杭白芍(一錢五分),潼沙苑(三錢),生山藥(三錢),茯苓神(各二錢),沉香曲(二錢炒),厚杜仲(三錢),生熟穀芽(檀香湯炒各一錢五分)

又,滋水寧神,脈症相安。前法擴充之。

白話文:

生地黃(砂仁炙用四錢),陳皮(一錢),炒棗仁(二錢),白芍(一錢五分),車前子(三錢),生山藥(三錢),茯苓、桂心(各二錢),沉香沫(炒用二錢),杜仲(三錢),生、炒麥芽(檀香湯炒用,各一錢五分)

大生地(砂仁炙四錢),潼沙苑(鹽水炒三錢),製半夏(一錢五分),茯神(三錢),生牡蠣(四錢),柏子霜(二錢),炙龜板(四錢),炒棗仁(二錢),甘杞子(三錢),厚杜仲(三錢),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上廣皮(一錢),女貞子(三錢酒蒸)

又,神能守舍,而肺感風邪,咳雖不甚,咽癢痰出不爽。藥宜以退為進。

白話文:

  • 大生地黃(砂仁炙過,四錢)
  • 潼沙苑(鹽水炒過,三錢)
  • 製半夏(一錢五分)
  • 茯苓(三錢)
  • 生牡蠣(四錢)
  • 柏子霜(二錢)
  • 炙龜甲(四錢)
  • 炒棗仁(二錢)
  • 甘草(三錢)
  • 厚杜仲(三錢)
  • 杭白芍(一錢五分,用酒炒過)
  • 上等廣木香(一錢)
  • 女貞子(三錢,用酒蒸過)

杏仁泥(三錢),川貝母(二錢),池菊花(一錢五分),橘紅(一錢),冬瓜子(三錢),茯苓(三錢),桔梗(八分),桑葉(一錢),生梨肉(一兩),枇杷葉(四片)

某,大病之後,元氣未復。茲以驚動肝膽,心悸少寐。脈細左弦。宜寧神以潛陽氣。

白話文:

菟絲子(預防咳喘)、蛇蛻(預防咳喘)、地龍(預防咳喘)、蟬蛻(預防咳喘)、天南星(預防咳喘)、茯苓(預防咳喘)、桔梗(預防咳喘)、川貝(預防咳喘)、百合(預防咳喘)、枇杷葉(預防咳喘)

人參鬚(另煎沖一錢),於朮炭(一錢五分),炒棗仁(二錢),茯苓(重辰砂拌三錢),白歸身(二錢),煅龍齒(三錢),川斷肉(三錢),炒牛膝(三錢),厚杜仲(三錢),炒白芍(一錢五分),橘皮絡(各一錢)

左,身發㾦疹,竟夜不能交睫。此痰濕熱蘊於胃中,胃不和則臥不安。

白話文:

用人參鬚一錢另煎沖服。

用朮炭一錢五分、炒棗仁二錢、茯苓(與硃砂拌勻)三錢、白歸身二錢、煅龍齒三錢、川斷肉三錢、炒牛膝三錢、厚杜仲三錢、炒白芍一錢五分、橘皮絡一錢。

煅龍齒,山梔,竹茹,製半夏,殭蠶,赤白苓,地骨皮,丹皮,知母,炒棗仁,廣皮

白話文:

煅燒過的龍齒草,山梔子,竹茹,經過處理的半夏,殭蠶,茯苓和赤茯苓,地骨皮,丹皮,知母,炒過的棗仁,廣東的橘皮

周(左),腎本封藏不固,秋冬收藏之令,陰氣不能收攝,輒痰多咳嗽。茲以外感濕熱之後,痰多咳甚,寤難成寐。脈象弦滑。此由病後濕化為痰,痰在胃中,則膽寒肝熱。擬化痰寧神。

白話文:

這個人腎氣本來就封存不牢固,在秋冬收斂的時節裡,陰氣收斂不回,常常會有痰多、咳嗽的症狀。現在又因為感受了外來的濕熱,痰多咳嗽更加嚴重,晚上睡覺時咳醒難以入睡。脈象弦滑。這是因為生病後濕氣轉化為痰,痰在胃中,導致膽寒肝熱。考慮使用化痰安神的藥物治療。

製半夏(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廣橘紅(一錢),夜交藤(四錢),陳膽星(六分),炒枳實(一錢),炒棗仁(二錢),炒蘇子(三錢),竹瀝(七錢),薑汁(少許)

又,化痰和中,以溫膽氣,寐得稍安,痰亦略少。再降膽胃而蠲痰飲。

白話文:

成分:

  • 半夏:1.5 克
  • 炒竹茹:1.5 克
  • 白茯苓:3 克
  • 廣橘紅:1 克
  • 夜交藤:4 克
  • 陳膽星:0.6 克
  • 炒枳實:1 克
  • 炒棗仁:2 克
  • 炒蘇子:3 克
  • 竹瀝:7 克
  • 薑汁:少許

陳膽星(四分),炒枳實(一錢),炒蘇子(三錢),廣橘紅(一錢),雲茯苓(三錢),旋覆花(二錢絹包),炒棗仁(二錢),炒於朮(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遠志肉(五分)

白話文:

陳膽星(0.25 克),炒枳實(3 克),炒蘇子(9 克),廣橘紅(3 克),雲茯苓(9 克),旋覆花(6 克,用紗布包起來),炒棗仁(6 克),炒於朮(4.5 克),炒竹茹(4.5 克),製半夏(4.5 克),遠志肉(1.5 克)

楊(左),陽升不潛,介類所以潛陽,升水即以降火,投劑之後,竟能安睡。腎為封藏之本,腠理不密,動輒多汗。偶或遺泄,即發腰痛,以腰為腎府也。惡寒兩足尤甚。陽甚於內,逼陰於外,自覺汗者,非真汗也。自幼頭痛目疾,稟先不足。久坐尾閭作痛,尾閭為督脈起處,腎虛則空及奇脈,亦屬定理。但痰濕素盛,宜從陰柔藥中,參以和平蠲飲。

白話文:

現代

陽氣上浮不下降,所以用介類藥材來潛降陽氣,升水就能降火,服藥之後,就能安然入睡。腎臟是藏精之本,腠理不密,容易出汗。偶爾遺精,就會腰痛,因為腰為腎之府。惡寒,尤其是雙腳,陽氣過盛於內,逼迫陰氣於外,自覺出汗,但並非真正的汗液。自幼頭痛目疾,是先天不足所致。久坐尾閭(尾骨)會疼痛,尾閭是督脈的起始點,腎虛則會影響到奇經八脈,這是必然的道理。但是痰濕一向較多,因此在調養陰柔的藥物中,應加入一些平和的利水消腫之劑。

大熟地(八兩),粉丹皮(一兩),夜交藤(二兩),炙綿耆(三兩),白茯苓(三兩),大生地(四兩),潼沙苑(鹽水炒二兩),厚杜仲(二兩),金毛脊(去毛切二兩),製半夏(一兩五錢),白歸身(一兩酒炒),杭白芍(三兩酒炒),海蛤粉(三兩包),生山藥(一兩),甜廣皮(一兩),川貝母(一兩),生鱉甲(十兩),棗仁(炒研一兩),雞頭子(一兩),煅龍齒(二兩),生牡蠣(八兩),奎黨參(三兩),炒於朮(二兩),女貞子(一兩酒炒),甘杞子(二兩)

白話文:

地黃(400克),丹皮粉(50克),夜交藤(100克),炙黃芪(150克),白茯苓(150克),生地黃(200克),土茯苓(100克,鹽水炒),杜仲(100克),金毛狗脊(100克,去毛切片),半夏(75克),歸身(50克,酒炒),白芍(150克,酒炒),海蛤粉(150克),山藥(50克),廣皮(50克),川貝(50克),鱉甲(500克),棗仁(50克,炒研),雞頭子(50克),龍齒煅(100克),牡蠣(400克),黨參(150克),炒白朮(100克),女貞子(50克,酒炒),枸杞子(100克)

以清阿膠三兩,龜板膠六兩,酒化收膏。

黃(左),頭目昏蒙,噁心胃鈍。連宵不寐陽升不平,胃土失和。治以和胃熄肝。

白話文:

使用清阿膠三兩,龜板膠六兩,用酒化開後收膏。

黃(左),頭暈目眩,噁心,胃部機能遲鈍。連續幾晚失眠,是因為肝氣上升不順,胃部功能失調。治療應以調和胃部和抑制肝氣上升為主。

製半夏(一錢五分),上廣皮(一錢),炒秫米(二錢包),茯苓神(各二錢),炒竹茹(一錢),煅龍齒(三錢),白蒺藜(三錢),炒棗仁(二錢),夜交藤(四錢)

白話文:

半夏:1.5 錢

廣皮:1 錢

炒秫米:2 錢

茯苓:2 錢

神曲:2 錢

炒竹茹:1 錢

煅龍齒:3 錢

白蒺藜:3 錢

炒棗仁:2 錢

夜交藤:4 錢

又,寤不成寐,頭目昏蒙。皆由真水不足,水不濟火。前法再擴充之。

炒棗仁,辰茯神,杞子,柏子霜,辰麥冬,珍珠母,辰燈心

又,寐得稍安,而水火不易交接。再參升降水火法。

白話文:

また,如果睡不著覺,頭腦混混沌沌的。這都是因為腎水不足,水無法制約火。前面的方法可以再加以擴展。

炒酸棗仁,茯苓,枸杞子,柏子仁霜,麥冬,珍珠母,燈芯草

另外,雖然能夠稍微安睡,但是水火仍然難以交匯。再參照調節水火升降的方法。

朱茯神(三錢),夜交藤(四錢),川雅連(三分),焦秫米(二錢),辰燈心(三分),炒棗仁(二錢),煅龍齒(三錢),上徭桂(去粗皮研後入一分五釐),製半夏(一錢五分)

白話文:

朱茯神(15 克)

夜交藤(20 克)

川雅連(1.5 克)

焦秫米(10 克)

辰燈草燈芯(1.5 克)

炒棗仁(10 克)

煅龍齒(15 克)

上徭桂(去除粗皮研磨後,加入 0.75 克)

製半夏(7.5 克)

李(左),向有肝陽,茲以情志拂逆,更兼一陽來復,肝陽上升,連宵不寐。症屬內因,急宜開展襟懷,以遂其肝木條達之性。

白話文:

李先生原本就有肝火旺盛的問題,現在又因為情緒不順,加上春季陽氣回升,導致肝火上升,整晚都無法入睡。這種症狀屬於內在因素造成的,最好趕快疏導心情,讓肝氣順暢,就像一棵樹木的枝條舒展一樣。

棗仁(炒研二錢),煅龍齒(一錢),白芍(一錢五分),石決明(四錢),夜交藤(四錢),朱茯神(三錢),甘草(三分),柏子仁(三錢去油),硃砂安神丸(三錢開水先下)

白話文:

中藥材清單:

  • 炒棗仁:2 錢
  • 龍骨(煅燒後研粉):1 錢
  • 白芍:1.5 錢
  • 石決明:4 錢
  • 夜交藤:4 錢
  • 朱茯苓:3 錢
  • 甘草:0.3 錢
  • 去油柏子仁:3 錢
  • 硃砂安神丸:3 錢(先用開水化開)

二診,上升之陽漸平,寤得成寐。然肝體已虛,再從下柔養。

龜板,白芍,生熟草,黑豆衣,夜交藤,生地,茯神,女貞子,粉丹皮,穀芽

朱(左),鹹寒育陰,苦泄降火,連宵得寐,遺泄未來。藥既應手,宜再擴充。

白話文:

病人病情有所好轉,陽氣漸趨平穩,睡眠狀況改善。但肝氣虛弱,需要繼續調理。方子選用龜板、白芍、生熟地、黑豆衣、夜交藤、生地、茯神、女貞子、粉丹皮、穀芽等藥材,以滋陰降火,促進睡眠,並防止遺精。藥效顯著,可根據情況再作調整。

棗仁(膽汁炒二錢),煅龍齒(四錢),龜甲心(炙先煎六錢),珍珠母(醋煅),半夏(膽汁炒二錢),生牡蠣(四錢),丹皮(二錢),桑葉(七分),百合心(辰砂拌四錢),硃砂安神丸(二錢開水先下)

白話文:

  • 棗仁(用膽汁炒過,兩錢)
  • 煅龍齒(四錢)
  • 龜甲心(炙後先煎,六錢)
  • 珍珠母(用醋煅過)
  • 半夏(用膽汁炒過,兩錢)
  • 生牡蠣(四錢)
  • 丹皮(兩錢)
  • 桑葉(七分)
  • 百合心(與辰砂拌過,四錢)
  • 硃砂安神丸(兩錢,先用開水送服)

王(右),隔宿之事,尚能記憶,神不昏也。神既不昏,而終日酣眠,呼之不應,斷無如此睡狀也。面青,脈左大,舌無華。此中氣無權,陽氣盡從上冒,則腎陰不能上交,陽氣浮而少陰病矣。金匱惟少陰有但欲寐之條,茲用桂枝以和陽,參介類潛伏,但陰不與陽交,陽不與陰接,再進一層,即是陰陽脫離之局,可憂者在此。

白話文:

王先生來信中提到了隔夜發生事情的細節,說明他的神智並未昏沉。既然神智清醒,但整天昏昏欲睡,呼喚也不答應,這絕非一般睡眠的狀態。面色青白,脈象左邊強盛,舌苔沒有淡白色。這表示中氣沒有權威,陽氣全部往上衝,導致陰氣無法上升,出現陽氣亢盛而少陰經有病的症狀。金匱要略中的少陰病有「欲寐」的條文,因此使用了桂枝來調和陽氣,附子來溫暖腎陽。但是,如果陰陽無法交會、溝通,就會進展成陰陽分離的局面,這是關鍵所在。

桂枝(七分),杭白芍(三錢炙甘草三分煎汁拌炒),煅龍齒(三錢),左牡蠣(七錢),製半夏(二錢),老生薑(二片),大棗(二枚)

白話文:

桂枝(3.5克),杭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煅龍齒(15克),左牡蠣(35克),製半夏(10克),生薑(10克),大棗(10個)

二診,矇昧稍清,面青較退,左脈稍斂,而仍神迷如睡,時帶錯語。陽氣上冒未平,煉液成痰,神機愈蔽。擬潛陽之中,參開鬱化痰,必得績效,方能許治。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時,神志稍稍清醒,面色青色逐漸消退,左脈象稍微收斂,但神態仍迷糊似睡,時而說錯話。陽氣上浮未平息,津液凝結成痰,精神更加矇蔽。打算在潛降陽氣的同時,加入化痰開鬱之藥,一定需要看到療效,才能同意繼續治療。

桂枝(三分白芍一錢五分同炒),左牡蠣(一兩),鬱金(五分磨沖),香附(研一錢五分),炒範志曲(一錢五分),茯苓(五錢),煅龍骨(三錢),炒枳實(一錢),橘紅(一錢),淮小麥(七錢)

白話文:

桂枝 (3 分),白芍 (1.5 錢,與桂枝共炒),左牡蠣 (1 兩),鬱金 (0.5 分,研磨沖服),香附 (1.5 錢,研磨),炒範志曲 (1.5 錢),茯苓 (5 錢),煅製龍骨 (3 錢),炒枳實 (1 錢),橘紅 (1 錢),淮小麥 (7 錢)

三診,陽氣稍潛,上則耳鳴大減,下則大便通行,坎離稍濟,矇昧略清,面色青晦稍退,舌稍華澤。惟中脘尚覺作痛,右關脈稍覺沉實。中虛宿垢未清,陰陽稍通,坎離仍未互抱。擬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仍參磨滯之品,合於胃府以通為降之旨。

白話文:

通過「望、聞、問、切」這四種診察方法,發現病人的陽氣稍微內斂,耳鳴症狀顯著減輕,大便也能順暢通行,代表坎水(腎)和離火(心)之間的循環稍有改善,神志稍微清晰,臉色青黑也漸漸褪去,舌頭也略微變得紅潤有光澤。

不過,上腹部正中央的位置仍然感覺疼痛,右關脈位也稍顯沉實。這表示中焦虛弱,宿便尚未清除乾淨,陰陽之間的流通還不完全通暢,坎水和離火仍然沒有完全交融。

因此,治療方針擬定為「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也就是促進陽氣生發,並引導陰氣回升,同時使用清熱利濕的藥材,配合胃府的機能,以達到暢通氣血、促進排便的目的。

人參鬚(另煎沖四分),橘紅(一錢),鬱金(五分磨沖),炒範志曲(一錢五分),枳實(五分磨沖),生香附(一錢五分研),牡蠣(一兩),茯苓(三錢),製半夏(二錢),煅龍骨(三錢),孔聖枕中丹(三錢先服)

白話文:

藥材:

  • 人參鬚(熬煮四分之一杯)
  • 橘紅(一錢)
  • 鬱金(磨成粉,五分)
  • 炒範志曲(一錢五分)
  • 枳實(磨成粉,五分)
  • 生香附(研磨成粉,一錢五分)
  • 牡蠣(一兩)
  • 茯苓(三錢)
  • 製半夏(二錢)
  • 煅龍骨(三錢)
  • 孔聖枕中丹(三錢,先服)

四診,矇混迷睡大退,目光漸覺靈動,面色青晦亦漸轉華。其為陽氣上冒,不能下交於陰,致少陰之氣不能上承,確然可見。中脘拒按已化,雖屬積滯下行,未始非土中之木得泄而然也。惟遍身作痛,良由營血失於涵養,肝風入於筋絡。再用參歸桂枝湯出入,仍參介類潛陽。

白話文:

在四診中,病人昏迷嗜睡的情況大幅減輕,眼神逐漸清明,臉色青黑也逐漸恢復正常。這表明陽氣上攻,無法與陰氣相交,導致少陰之氣無法上升,這是顯而易見的。

中脘部位受壓後疼痛感減輕,說明積滯之氣已有下降,同時也表明土中之木(胃氣)得以疏泄。但是,全身疼痛仍然存在,這是因為營血失於滋養,肝風侵入了筋絡所致。

再次使用參歸桂枝湯進行調整,重點藥物是人參,因為它具有溫養伏陽(潛在的陽氣)的作用。

人參鬚(另煎沖八分),川桂枝(三分),橘絡(紅花湯拌炒一錢),煅龍齒(三錢),左秦艽(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煅牡蠣(八錢),桑寄生(三錢炒),當歸(二錢炒),孔聖枕中丹(三錢開水送下先服)

五診,矇昧已退,胃亦略起。然言語間有錯雜,心中懊煩。當屬陽氣撼擾,再參寧神。

白話文:

  • 人參鬚(另用煎服,取八分)
  • 川桂枝(三分)
  • 橘絡(用紅花湯炒製,一錢)
  • 煅龍齒(三錢)
  • 左秦艽(一錢五分)
  • 白芍(一錢五分)
  • 煅牡蠣(八錢)
  • 桑寄生(炒製,三錢)
  • 當歸(炒製,二錢)
  • 孔聖枕中丹(三錢,用開水送服,先服用)

云茯神(三錢),辰砂(三錢包),白蒺藜(去刺炒三錢),棗仁(炒打二錢),制香附(二錢),縮砂仁(研後入七分),石決明(四錢),龍骨(炒打三錢),白芍(一錢五分與桂枝三分同炒),人參鬚(五分),龍眼肉(四個),左牡蠣(五錢)

白話文:

茯苓(3錢)、辰砂(包在3錢的紙中)、白蒺藜(去掉刺後炒,3錢)、大棗仁(炒打,2錢)、製香附(2錢)、縮砂仁(研磨後加入,7分)、決明子(4錢)、龍骨(炒打,3錢)、白芍(1錢5分,與桂枝3分一起炒)、人參鬚(5分)、龍眼肉(4個)、左牡蠣(5錢)

六診,神氣漸得如常,胃亦漸醒,浮冒之陽既得下潛,所以大便不攻自下者屢矣。但遍體作痛,是血虛風行入絡。宜養血和絡,所謂治風先治血也。

白話文:

通過六診檢查,神氣逐漸恢復正常,胃氣也逐漸甦醒。浮在上面的陽氣已經得到下沉,所以大便不經過攻下就會自然排出。但遍體作痛,是因為血虛風動而進入經絡。治療這種情況,應當養血和絡,因為治療風邪首先要治療血虛。

川桂枝(四分),白芍(一錢五分炙甘草三分煎汁拌炒),白蒺藜(去刺炒三錢),人參鬚(另煎沖七分),桑寄生(三錢酒炒),川斷肉(三錢),炒秦艽(一錢五分),橘紅(一錢紅花湯炒),全當歸(三錢酒炒),桑枝(七錢酒炒),絲瓜絡(二錢酒炒)

白話文:

材料:

  • 川桂枝 4 分
  • 白芍 1 錢 5 分(炙甘草 3 分研末後拌炒)
  • 白蒺藜 3 錢(去除刺後炒)
  • 人參鬚 7 分(另煎後沖入)
  • 桑寄生 3 錢(用酒炒)
  • 川斷 3 錢
  • 秦艽 1 錢 5 分(炒過)
  • 橘紅 1 錢(用紅花湯炒)
  • 全當歸 3 錢(用酒炒)
  • 桑枝 7 錢(用酒炒)
  • 絲瓜絡 2 錢(用酒炒)

七診,大便甚艱,究之不攻而能暢解,肝火得以下行,面色已轉神漸靈慧。惟腹中作痛,遍體痠疼。絡中為風所阻,肝氣亦未疏和。再養其體,勿疏其用。

白話文:

七種,但身心。

沖,胃腸

,拉。

白歸身(三錢),炒杞子(三錢),香附(二錢醋炒),潼沙苑(三錢),火麻仁(二錢),金鈴子(一錢五分),整砂仁(七分後入),杭白芍(二錢酒炒),青皮(一錢醋炒),桑寄生(三錢)

服二帖後去青皮歸身,加棗仁二錢,辰茯神三錢,煅龍齒四錢,夜交藤四錢。

白話文:

白歸身(15克),炒杞子(15克),醋炒香附(10克),潼沙苑(15克),火麻仁(10克),金鈴子(7.5克),後放入整粒砂仁(3.5克),酒炒杭白芍(10克),醋炒青皮(5克),桑寄生(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