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跋

回本書目錄

1.

醫之有案,昉於史傳,附載於諸子百家,所以紀治驗、彰學術也。降及近世,乃多專刻,若喻氏嘉言、徐氏洄溪、王氏孟英等,皆扼其要略,作為論斷。至以完全方案刊行者,惟葉氏臨證指南。夫葉氏天姿明敏,見解超脫,治案頗多可採,然膚淺通套,實開後世庸流簡便之門,耳食之士,奉為掌中珠、枕中秘,晚近葉派之稱,譭譽蓋參半焉。先生於是書嘗三購而三焚之,其高尚之志趨,即此可見一斑。

白話文:

中醫的案例記載源於史書,附載於諸子百家的典籍中,用於記錄治療經驗和彰顯學術。到了近代,才開始廣泛刊刻專門的案例書籍,例如喻昌的《嘉言》,徐春甫的《洄溪集》,王孟英的《孟英集》等,這些書籍簡明扼要,用於臨證參考。

至於將完整的案例方藥全部刊印出來的,只有葉天士的《臨證指南》。葉天士天賦聰慧,見解超羣,他的治療案例有很多值得參考之處。但是,他的論著內容過於膚淺,開了後來庸醫簡便從事的先河。那些只憑道聽途說的人,都把葉天士的書奉為寶典。近年來,葉派的影響力褒貶不一。

先生曾經三次購買這本書,但又三次焚燒它。先生的高尚品德,從這件事中可見一斑。

然則醫案之刻,非先生志也。曰、不然。先生以畢世精神,消耗於診治之事,常思老而退休,本生平之閱歷,專心著述。天不假年,未遂厥志,著作闕如。行道而未暇明道,誠憾事也。

白話文:

然而,寫下這些醫案,並非先生的志向。有人說,這是不對的。先生用他一生的精力,都消耗在診治疾病的事情上,經常想著年老退休後,憑藉自己平生所見所聞,專心寫書。但是天不假年,未能實現他的志向,著作也因此沒有完成。一邊行醫,一邊未能有時間闡明醫道,實在是很遺憾的事。

然先生之診病也,必先澄心凝慮,而後下筆立案,故本經論以抒心得,隱微曲折之處,實足發前人所未及發,言眾人之不能言,論證既精,處方更確,議病議藥,一以貫之,行道在是,明道在是,斷非抄襲敷衍陳陳相因之方案所可比擬,詎能任其湮沒而不傳哉。涵負笈先生門,尚在錫邑,兩閱寒暑,親炙無多,存有方案論說若干卷。

白話文:

古時候的醫師診治疾病,必定先澄清心境,專注思考,然後才著筆寫下病例,所以《本經論》是用來抒發心得的,它隱微曲折的地方,的確能發揮前人所無法發揮的,說出眾人無法言語的,論證既然精準,處方就會更確定,討論疾病和藥物,始終貫穿著一個原則,行醫的道理在這裡,闡明醫理的道理也在這裡,絕對不是抄襲敷衍、陳陳相因的處方所能比擬的,怎能讓它湮沒不流傳呢?涵先生背著行囊拜訪恩師時,還住在錫邑,兩年半的時間裡,親自領受的教誨不多,只保存著恩師的處方論說數十卷。

後邵正蒙君從遊滬上,抄得巨冊攜歸示涵,讀之狂喜雀躍,以為可法傳之稿,具在於是。茫茫數載,正蒙君已仙化,稿交郭級嶔君珍藏什襲。丙辰秋,涵與郭君謀公諸世,郭君欣然出稿,爰重行檢閱,分類排比,兩載告成,付之剞劂,其中缺點,尚祈諸同學有道者匡正焉。

白話文:

後來,邵正蒙先生從上海遊歷歸來,抄寫了一本鉅著帶回家給我看,我讀了之後欣喜若狂,以為這是可以效法和傳承的作品,全部的內容都收錄在這裡。轉眼數年過去了,正蒙先生已經仙逝,手稿交由郭級嶔先生精心地收藏了多年。丙辰年的秋天,我與郭先生商議將手稿公諸於世,郭先生欣然同意拿出手稿,所以我重新審閱,分類排列,前後歷經兩年才完成,付梓刊印。其中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有建樹的同學們加以指正。

民國七年戊午秋受業吳文涵敬識戊午長夏,張氏醫案排印將蕆事,追維鈔輯之始及其成功,而不禁有餘慨焉。泰幼侍先君讀,先君嘗與人談醫,亟稱聿青先生審病之精、處方之當不置,以吾鄉就診先生,獲睹其方案也。歲甲午,先君棄養,遺命從子安家叔習醫,居常欲搜求張氏案而不得。

白話文:

民國七年的秋天,我拜師吳文涵學習中醫。在戊午年的夏天,我將張氏醫案整理出版。追憶起最初蒐集和整理這份醫案的過程,不禁感慨萬千。我在年幼時輔佐父親看病,父親曾多次與人談到中醫,特別推崇聿青先生診斷精準、處方適當。由於我故鄉的人曾向聿青先生求診,因此有幸得以一睹他的醫案。後來在甲午年,父親去世,遺命讓我從表叔安家叔那裡學習中醫。我一直很想蒐集張氏醫案,但卻一直未果。

既而同里邵先生正蒙受業張氏門下,曾致書同門,徵集方案謀彙刊,蒐羅特廣。詎丙午春邵公謝世,事遂寢,稿本托泰收藏。葉先生立庵儒而好醫,下榻邵氏,嘗手錄此稿,謂泰宜相機刊印。塵事牽迫,未有寧晷。越十年丙辰,赴常熟晤吳先生玉純談刊案事。乃云與邵公有宿約,時謀付刊,乏同志贊助耳。

白話文:

後來,同鄉邵先生向張氏門下求教,曾經寫信給同門,徵求集資出版方案,蒐集的資料非常廣泛。但是,丙午年春天,邵先生去世,此事就擱置下來,稿本交由(葉泰)收藏。葉先生字立庵,是一位儒雅而擅長醫術之人,曾在邵家下榻,曾經親手抄錄了這份稿子,並對(葉泰)說,應該適時出版。由於塵俗事務繁瑣,一直沒有能清閒下來。過了十年,丙辰年,(葉泰)去常熟拜訪吳先生玉純,談及出版方案。吳先生說,他和邵先生有先前的約定,當時曾想出版,但缺乏同道者的支持。

泰聞言欣然,慫湧即出原稿,由吳先生詳加編次,泰任謄正之責。恐藏稿尚非全豹,郵函四達,借閱增補,冀成完璧,應之者有包君鏡澄、張君紹曾。泰與吳先生郵筒往還越兩載,始告厥成。今春復由吳先生付印出版,一切手續,獨任其難,熱忱毅力,洵為當今希有。顧溯編鈔至今閱十餘年,商印成書又三四年,其遲遲也如是,因慨天下事之類此者不少矣。

至是編之手眼高妙,蹊徑獨開傳序已詳言之,茲不贅。

後學江陰郭匯泰謹跋

白話文:

泰聞言高興不已,催促原稿立即取出,由吳先生仔細分類編排,泰負責謄寫並校對。擔心藏稿還不完整,於是廣泛徵求,借閱補充,期望成全完璧,應徵的有包君鏡澄和張君紹曾。泰與吳先生通過郵件往來長達兩年,才宣告完成。今年春天,又由吳先生負責付印出版,一切手續,他一人承擔,熱忱毅力,實在當世罕見。回顧編撰到如今已十多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又過了三四年,它的發佈如此遲緩,不由得感概世事往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