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醫案》~ 卷十八 (1)
卷十八 (1)
1. 丸方
李(左),脾虛則生濕,氣弱則生痰。然中氣空虛,何至膽陽上逆而為眩暈。脈滑,重取濡軟。良以脾虛胃實,脾虛則液滯為痰,胃實則膽逆為暈。擬外臺茯苓法出入。
白話文:
李醫生說:脾虛就會生濕,氣弱就會生痰。但是中氣不足,怎麼會導致膽陽上逆而出現眩暈呢?脈象滑,重按取脈時感覺濡軟。這是因為脾虛胃實,脾虛導致津液停滯形成痰,胃實導致膽氣上逆引起眩暈。打算參考《外臺祕要》中的茯苓方加減治療。
人參鬚(一兩另研和入),廣陳皮(一兩五錢),苦杏仁霜(三兩),白殭蠶(一兩),海蛤粉(二兩水飛),炒野於朮(二兩),煨天麻(一兩五錢),雲茯苓(五兩),焦枳實(一兩二錢),白蒺藜(炒去刺二兩),豬苓(一兩),製半夏(三兩),建澤瀉(一兩五錢),薑汁炒鮮竹二青(一兩)
白話文:
人參鬚(一兩,另外磨粉備用)
廣陳皮(一兩五錢)
苦杏仁霜(三兩)
白殭蠶(一兩)
海蛤粉(二兩,水飛)
炒野於朮(二兩)
煨天麻(一兩五錢)
雲茯苓(五兩)
焦枳實(一兩二錢)
白蒺藜(炒熟後去除刺,二兩)
豬苓(一兩)
製半夏(三兩)
建澤瀉(一兩五錢)
薑汁炒過的鮮竹二青(一兩)
上藥研為細末,用生薑五兩,煎湯泛丸如小桐子大,每晨服三錢,下午服一錢,橘紅湯送下。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粉,使用五兩生薑,煎成藥湯,將藥粉搓成小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早上服用三錢,下午服用一錢,用橘紅湯送服。
林(左),經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足見陽氣流行,斷不容有所留阻。氣虛生痰,痰濕內伏,流行被阻,衛氣不能敷布。四肢每欠溫和,神情難於振卓,而脈形沉弦帶滑。有似陽衰,其實陽氣不能從中用事耳。擬補氣化痰,宣暢陽氣。
白話文:
林(醫師左):中醫經典《內經》中記載,衛氣是滋潤肌肉、充盈皮膚、豐厚腠理、主管開合的功能。這表示陽氣必須循環不息,不能受到任何阻礙。如果氣虛就會生痰,痰濕會滯留在體內,阻礙陽氣運行,導致衛氣無法分佈到全身。因此,四肢往往感到不溫暖,精神無法振奮,脈象表現為沉細濡滑。這看似是陽氣不足,但實際上是陽氣無法在體內發揮作用。因此,治療方針是補氣化痰、疏通陽氣。
人參鬚(一兩另研和入),野於朮(二兩),製半夏(三兩),川斷肉(炒一兩五錢),川桂枝(六錢),白蔻仁(三錢另研和入),白蒺藜(一兩五錢炒去刺),枳實(七錢),厚杜仲(一兩五錢),炒杞子(一兩五錢),廣藿香(一兩),豬苓(一兩),澤瀉(一兩),雲茯苓(三兩),橘紅(一兩),苦桔梗(八錢)
上藥如法研為細末,水泛為丸。
白話文:
將人參鬚、野於朮、製半夏、川斷肉、川桂枝、白蔻仁、白蒺藜、枳實、厚杜仲、炒杞子、廣藿香、豬苓、澤瀉、雲茯苓、橘紅、苦桔梗,按照比例研磨成細粉,再用水調和成丸狀。
秦(左),大凡伏暑之症,必兼濕邪,以熱蒸則濕動也。熱盛而投以瓜水,熱戀而投以甘寒,致脾困於濕,胃失通降脾受困則四肢懈惰,胃失降則納少微眩,面油目赤,正與大實似虛之旨恰合,故得以橘半而奪參耆之效,苓朮而掩膠地之長。稂莠既除,嘉禾自植,調理之策,於此推求可耳。
白話文:
暑症通常伴隨著濕邪,因為熱氣蒸騰會使濕邪活動。熱盛時服用西瓜汁,寒涼時服用甘寒藥物,會導致脾胃受濕邪困擾,脾胃運化失常。脾胃被困擾,四肢會無力;胃運化失常,會導致食慾不振、頭暈目眩、面色發黃、眼睛發紅,這些症狀與大實似虛的理論相符合。因此,可以使用陳皮來替代人參和黃芪,茯苓和朮來掩蓋膠地黃的功效。祛除雜草後,好的莊稼自然就能生長,調養的方法可以從這裡推求出來。
炙綿耆(三兩),遠志肉(五錢),陳廣皮(三兩),炒杞子(二兩),廣木香(五錢),當歸炭(一兩五錢),炒野於朮(二兩),炒酸棗仁(一兩),沉香曲(一兩五錢),白蒺藜(炒去刺二兩),枳實(一兩三錢),雲茯苓(四兩),整砂仁(七錢另研和入),製半夏(四兩),澤瀉(一兩五錢),人參鬚(一兩三錢另研和入)
上藥研末,水泛為丸如桐子大,橘皮薏米湯送下。
白話文:
煎煮藥材:
- 當歸(15克)
- 白蒺藜(炒熟後去除刺,20克)
- 澤瀉(15克)
- 廣木香(5克)
- 炒野於朮(20克) *炒酸棗仁(10克)
- 陳廣皮(30克)
- 炒杞子(20克)
- 製半夏(40克)
研磨後加入:
- 人參鬚(13克)
- 整砂仁(7克)
其他藥材:
- 沉香曲(15克)
- 雲茯苓(40克)
- 炭炙綿耆(30克)
- 遠志肉(5克)
- 枳實(13克)
薛(左),脘脅肋攻撐,甚則作痛,脈象沉弦,為飲氣內伏,曾用控逐之法,瀉水甚多,然氣分仍難舒展。夫中脘屬胃,兩脅屬肝,胃喜通降,肝喜條達,脾胃失於健運,則胃中之水濕停留,中土氣滯,木難疏泄,以致厥氣鬱滯,與土相仇,攻撐痛滿之類紛至矣。從肝胃疏和。
白話文:
薛(患者的姓氏),腹腔兩側肋骨下疼痛,嚴重時疼痛加劇,脈象沉細緊實,這是由於飲氣內阻所致,曾經使用控逐的方法治療,瀉出很多水分,但是氣機仍然難以舒展。中脘屬於胃,兩脅屬於肝,胃喜愛通暢下降,肝喜愛條達舒暢。脾胃功能失調,就會導致胃中的水分滯留,中土氣機不暢,肝氣難以疏泄,從而導致鬱滯之氣滯留在體內,與脾胃相剋,就會產生攻撐、疼痛、腹脹等症狀。應從疏肝健胃的角度進行治療。
淡吳萸(四錢),鬱金(五錢),範志曲(一兩五錢炒),制香附(二兩),茯苓(二兩),公丁香(五錢),白蒺藜(一兩五錢),麩炒枳殼(一兩),東白芍(一兩五錢炒),小青皮(八錢),製半夏(二兩),撫川芎(七錢),炙甘草(五錢),廣陳皮(八錢),茅山蒼朮(一兩三錢米泔浸同芝麻炒去芝麻),白蔻仁(六錢)
白話文:
吳茱萸(40 克)
鬱金(50 克)
範志曲(150 克炒過)
制香附(200 克)
茯苓(200 克)
丁香(50 克)
白蒺藜(150 克)
麩炒枳殼(100 克)
東白芍(150 克炒過)
小青皮(80 克)
制半夏(200 克)
撫川芎(70 克)
炙甘草(50 克)
廣陳皮(80 克)
茅山蒼朮(130 克用米泔浸後與芝麻一起炒,炒好後去除芝麻)
白蔻仁(60 克)
上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晨服二錢,下午服一錢五分,砂仁湯送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冷水搓成直徑約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日早晨服用二錢,下午服用一錢五分,以砂仁湯送服。
某,尾閭為督脈所過之處,為二陰關鍵之區。淋濁止澀,濕熱內留,遂致尾閭作酸,諸藥罔效,日久不瘳,甚至投以參茸,猶未能卻病。濕壓氣墜,少腹似脹似痛,濕勝而脾運不及,大便既溏,而且帶泄。及至利氣調中,苦溫合化,如鼓應桴,諸恙若失。刻當初愈,似須補其真陰,調其督脈,殊不知補陰之藥,性多呆滯,若漫行嘗試,濕熱復壅,所得不償所失也。茲擬於調中利氣,苦溫合化之中,參以補而不滯之品。
當否正之。
白話文:
此人尾閭部位,是督脈經過的地方,也是兩條陰經的關鍵區域。小便淋漓不清,大便澀結,濕熱內蘊,導致尾閭痠痛,各種藥物治療無效,日久不癒,甚至服用參茸等補藥,也不能消除病症。濕邪壓抑氣機下陷,少腹部位有脹痛感,濕邪過於旺盛,脾胃運化不及,大便既溏泄,又帶有泄瀉。等到使用祛濕理氣、調和臟腑的藥物,苦溫藥物配合使用,就像鼓聲響應鼓槌一樣,各種症狀都消失了。此時如果再進一步調理,似乎需要滋補真陰,調和督脈,但殊不知滋補陰液的藥物,性質多數黏滯,如果隨意使用,濕熱復發阻塞,會得不償失。因此,計劃在祛濕理氣、苦溫藥物共同使用的同時,加入滋補而不黏滯的藥材。
人參鬚(一兩五錢另研和入),雲茯苓(三兩),製半夏(三兩),川斷肉(一兩五錢),野於朮(二兩五錢),廣陳皮(一兩五錢),炒川黃柏(三兩),厚杜仲(一兩五錢),澤瀉(一兩),茅山蒼朮(二兩米泔浸同芝麻炒去芝麻),枳實(七錢),炒棗仁(一兩),蜜炒香附(一兩五錢),炒牛膝(一兩五錢),廣鬱金(七錢),焦秫米(八錢)
上為細末,水泛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白話文:
-
人參鬚(66克,研磨成粉末後加入)
-
雲茯苓(132克)
-
製半夏(132克)
-
川斷肉(66克)
-
野於朮(110克)
-
廣陳皮(66克)
-
炒川黃柏(132克)
-
厚杜仲(66克)
-
澤瀉(44克)
-
茅山蒼朮(88克,用米泔浸泡後與芝麻一起炒,然後去除芝麻)
-
枳實(30克)
-
炒棗仁(44克)
-
蜜炒香附(66克)
-
炒牛膝(66克)
-
廣鬱金(30克)
-
焦秫米(35克)
過(左),心痛徹背,本有成法可遵,無如宿有喉症,辛熱之藥,不能飛渡,所以攻逐痰水,以展其胸中之陽氣,辛潤滑利,以通其胸中之陽氣,復以辛溫大熱之品,匱以進之喉無所苦,其為陰邪厥逆上干,可以顯見。故喉痛一層,確是陰盛逼陽於上,若是陰虛火炎,斷無一腔之內而相反若是者。進遵金匱成法,似不為過。
白話文:
過(左):心痛貫穿後背。按照古法治療,原本有成規可循,但由於患者以前喉嚨有問題,辛熱的藥物無法順利到達喉嚨,所以治療時要清除痰水,以發散胸中的陽氣,辛潤滑利,以疏通胸中的陽氣,再用辛溫大熱的藥物輔助治療,避免喉嚨不適。從患者的症狀來看,陰寒之邪氣逆行上犯,這是很明顯。因此,喉嚨疼痛的表現,確實是陰氣過盛,壓迫上部的陽氣所致。如果是陰虛火旺,絕不會在同一身體部位出現這種相反的病症。治療時遵循《金匱要略》的成法,並不為過。
人參鬚(五錢另研和入),野於朮(八錢),整砂仁(五錢),制烏附片(五錢),雲茯苓(二兩),廣木香(四錢),炙黑草(四錢),炒蜀椒(四錢),赤石脂(五錢),炒淡乾薑(五錢)
上藥研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每空心服二錢。
白話文:
人參鬚(5錢,另研磨成粉備用)
野生蒼朮(8錢)
整顆砂仁(5錢)
炮製後的烏頭片(5錢)
雲茯苓(2兩)
廣木香(4錢)
炙燒過的黑草(4錢)
炒過的蜀椒(4錢)
赤石脂(5錢)
炒過的乾生薑(5錢)
江(右),肩背作痛,脊強腰折。夫腰為腎之府,背為陽明之府,腰背皆痛,而脈浮弦,良由腎本素虧,風與濕鬱,遂致太陽之經氣不行。宜於養營和絡之中,參以勝濕而宣暢氣分。
白話文:
右邊肩膀和背部疼痛,脊椎僵硬,腰部不能彎曲。腰是腎臟的所在地,背部是陽明經的所在,腰背同時疼痛,脈象浮弦,這是因為腎氣本就虛弱,風寒濕邪瘀滯,導致太陽經氣運行不暢。應在滋養氣血和諧經絡的同時,兼顧祛除濕邪並疏通氣分。
杭白芍(一兩淡吳萸三錢同炒),炒西潞黨(二兩),左秦艽(一兩),羌活(七錢),青防風(七錢),野於朮(一兩三錢),蔓荊子(五錢),臺烏藥(一兩),獨活(七錢),川斷肉(二兩),白歸身(二兩酒炒),熟地炭(三兩),炒杞子(二兩),川芎(七錢),金鈴子(一兩五錢),制首烏(三兩),制香附(一兩五錢),藁本(七錢)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服三錢。
白話文:
杭白芍(一兩,與淡吳萸三錢同炒)
炒西潞黨(二兩)
左秦艽(一兩)
羌活(七錢)
青防風(七錢)
野於朮(一兩三錢)
蔓荊子(五錢)
臺烏藥(一兩)
獨活(七錢)
川斷肉(二兩)
白歸身(二兩,用酒炒)
熟地炭(三兩)
炒杞子(二兩)
川芎(七錢)
金鈴子(一兩五錢)
制首烏(三兩)
制香附(一兩五錢)
藁本(七錢)
沈云卿夫人,脈象常數,左部帶弦。繞耳前後,痰癧重疊,遇勞即發,發則似痛似脹,幸按之不堅,根腳尚帶浮動。四肢不時灼熱,心悸不寧,氣分攻撐,頭旋眩暈,腰痠帶下。夫耳之前,後為少陽部分,肝主生髮,若一遇怫鬱,即不能遂其暢茂之性,氣鬱則生火,火鬱則生痰,肝火挾痰上升,而膽經之氣,偏主下降,欲升不能,欲降不得,於是橫行漫溢,流入於少陽之經,凝而不散,所以壘壘然有形矣。
白話文:
沈雲卿夫人的脈象一直是數脈,左側脈上有弦象。繞著耳朵的前後,痰液和濁氣交疊在一起,遇到勞累就會發作,發作時既像疼痛又像脹滿,好在按壓時不堅硬,根部還有浮動的感覺。四肢時常發熱,心悸不安,氣血上衝,頭暈目眩,腰痠帶下。人的耳朵前面和後面是少陽經循行的地方,肝臟負責生長發育,如果遇到鬱悶,就不能夠順從它暢快生長的本性,氣鬱就會生火,火鬱就會生痰,肝火挾痰上行,而膽經的氣主要負責下降,想要上升卻不能,想要下降也不行,於是橫衝直撞,溢流到少陽經,凝結而不散,所以積聚成形。
木火既盛,則營陰被爍,以致陰分日見其虧,氣分日見其旺,氣撐肢熱火升等象,皆出於此。陽氣震撼,故心神怔悸,而眩暈頭旋。木鬱不調,脾清淪陷,津液隨之滲泄,故帶下連綿,液耗腎虛,腰府酸楚矣。擬泄木養營,和陰凝神,參以消散痰癧。當否即請云卿正之。
白話文:
當木火過盛時,會灼傷滋養身體的陰液,導致陰液逐漸虧損,而陽氣日益旺盛,就會出現肢體發熱、火氣上升等現象,這些都是因此造成的。陽氣強盛會震動心神,導致心悸、眩暈、頭暈目眩。木氣鬱結不調,會導致脾臟的清氣下陷,津液隨之滲出,因此白帶連綿不斷,津液耗損會導致腎虛,引起腰部和後背痠痛。建議通過瀉除木氣、滋養陰液、調和陰陽、安神凝神,並配合消散痰濕的方式來治療。是否妥當,請您指正。
龜甲心(五兩刮去白酥炙),黑元參(三兩),霜桑葉(一兩),酒蒸女貞子(三兩),粉丹皮(二兩),真阿膠(三兩蛤粉炒鬆),川貝母(三兩去心),白歸身(二兩酒炒),夏枯草(二兩),天花粉(二兩),海蛤粉(三兩水飛),生熟香附(各一兩五錢),朱茯神(二兩),炒滁菊(一兩五錢),大貝(三兩),廣鬱金(二兩),小黑豆衣(四兩),杭白芍(一兩五錢酒炒),炒香棗仁(一兩五錢)
白話文:
龜甲心(5兩,颳去白色軟骨部分,烤焦)
黑元參(3兩)
霜桑葉(1兩)
酒蒸女貞子(3兩)
粉丹皮(2兩)
真阿膠(3兩,與蛤粉炒至鬆軟)
川貝母(3兩,去掉中心)
白歸身(2兩,用酒炒)
夏枯草(2兩)
天花粉(2兩)
海蛤粉(3兩,用水飛)
生熟香附(各1兩5錢)
朱茯神(2兩)
炒滁菊(1兩5錢)
大貝(3兩)
廣鬱金(2兩)
小黑豆衣(4兩)
杭白芍(1兩5錢,用酒炒)
炒香棗仁(1兩5錢)
上藥如法研極細末,用吉林參七錢,微烘另研和入藥內,竹瀝泛丸如綠豆大,每晨服二錢,下午半飢時服二錢,開水送下。
白話文:
將特效的中藥材按照方法研磨成極細的粉末,使用吉林參七錢,稍微烘乾後另行研磨,並與其他藥材混合。將竹瀝與藥粉調和,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天早上服用二錢,下午半飢時再服用二錢,用開水送服。
李(左),平時咯吐灰黑稠痰,漸致吐血,疊投清養上中,以平浮熱,復入辛溫,而血得止。今諸臻平適,黑痰亦不多見。脈象沉細,右寸關滑大。確係濕痰內盛,水寒之氣,迫熱上行,損於肺胃之絡,不然安有血症而可投辛溫之理,且投辛溫而可奏效之理。藥既應手於前,法當遵循於後。
白話文:
李先生平時咳吐暗灰色、黏稠的痰,逐漸變成咳血。醫師多次使用清涼滋養的藥物,以平緩浮熱,後來改用辛溫的藥物,咳嗽出血的症狀才緩解。現在身體狀況大致恢復,咳出的黑痰也減少了。
脈象細弱沉穩,右寸關脈滑動而強勁。這確實是濕痰內盛、寒水之氣逼迫熱邪上行的徵兆,損傷了肺胃之間的脈絡。否則,怎麼會出現咳血的症狀,卻可以使用辛溫的藥物進行治療,而且還有效呢?前期的藥物治療已經收效,今後應當遵循以下治療原則:
生地炭(三兩),西潞黨(三兩),雲茯苓(三兩),炒山藥(三兩),炒於朮(一兩),牛膝炭(二兩),川貝母(一兩),茜草炭(一兩),甜杏霜(二兩),蘇子霜(二兩),海蛤粉(三兩水飛),炮姜(六錢),橘紅(一兩),旱蓮草(一兩五錢),蜜炙紫菀(一兩),上沉香(三錢勿見火另研和入)
上為細末,藕湯泛丸。
白話文:
生地炭(180克),西潞黨參(180克),雲茯苓(180克),炒山藥(180克),炒於朮(60克),牛膝炭(120克),川貝母(60克),茜草炭(60克),甜杏霜(120克),蘇子霜(120克),海蛤粉(三量水飛,約60克),炮姜(30克),橘紅(60克),旱蓮草(90克),蜜炙紫菀(60克),上等沉香(15克,研磨成粉,勿見火,最後加入)
潘(左),痰多稠黏,甚至帶出粉紅,咽中作痛,疊投清化,痰漸轉稀,粉紅亦退。夫痰為膠濁,惟濕盛液滯者才得有此。繼進育陰之劑,食飲如常,足見濕化然後痰消,氣行然後濕化,陰虛不能化氣,氣不運濕,而痰自內生,張介賓先生謂熟地為化痰之聖藥,即此之謂矣。不然,清化之下,繼以育陰,二者必有一失矣,今既和平,宜守育陰化氣為法。
白話文:
潘(左),痰液多且黏稠,甚至帶有粉紅色,吞嚥時喉嚨疼痛。多次服用清化痰濕的藥物後,痰液逐漸變稀,粉紅色也消失了。痰液就像膠水一樣濁稠,只有濕氣過重、體液運轉不暢的人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接著服用滋養陰液的藥物後,飲食恢復正常。這充分證明瞭濕氣化除後,痰液才能消散;氣血運行後,濕氣才能化除;陰液不足不能化氣,氣血不能運行濕氣,導致痰液在體內產生。張介賓先生說熟地是化痰的良藥,說得就是這個意思。否則,在清化痰濕的治療後,再滋養陰液,兩者必定有一者不當。現在情況已經好轉,應該堅持滋養陰液、化氣的方法治療。
制洋參(一兩五錢炒),海蛤粉(一兩五錢水飛),桔梗(五錢),海浮石(一兩五錢),炒黃川貝(一兩二錢),冬瓜子(二兩),廣鬱金(一兩),鹽水炒橘紅(一兩),生薏米(二兩),氣滯泥(二兩),生地炭(三兩),百合心(二兩),山藥(三兩),雲茯苓(三兩),法半夏(一兩五錢),福澤瀉(一兩五錢)
上藥如法研為細末,用二泉膠一兩五錢溶化打糊為丸,每服二錢,漸增至三錢。
白話文:
洋參、海蛤粉、桔梗、海浮石、川貝、冬瓜子、廣鬱金、橘紅、薏米、氣滯泥、生地炭、百合心、山藥、雲茯苓、半夏、澤瀉,將這些藥材依照比例炒制、水飛,然後研磨成細粉。取二泉膠溶化成糊狀,將藥粉加入其中,製成丸劑。每次服用兩錢,逐漸增加至三錢。
竇(左),少陰之脈系舌本,循喉嚨,喉有石鵝,不時身熱。夫手少陰心,火也,足少陰腎,水也惟火旺斯水愈虧,惟水虧則火愈旺,兩者相因也。童真未足,所見症象如前,其為陽有餘陰不足何疑。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不易之定理也。
白話文:
竇(左邊),少陰經絡連接到舌頭底部,沿著喉嚨,喉嚨有石鵝(一種腫塊),不時發熱。手少陰心屬火,足少陰腎屬水,火旺則水虧,水虧則火旺,兩者相互影響。兒童正氣不足,出現的前述症狀,顯然是陽氣有餘,陰氣不足。補充不足,瀉去有餘,這是不可改變的治療原則。
大生地(二兩炙),大有耆(炙二兩),杭白芍(炒一兩五錢),炙鱉甲(三兩),大熟地(二兩炙),川黃柏(鹽水炒七錢),西潞黨參(一兩五錢元米炒),龜甲心(四兩炙),生山藥(一兩五錢),大麥冬(一兩炒),制首烏(二兩切),粉丹皮(一兩),小黑豆衣(一兩五錢),制洋參(炒一兩五錢),福澤瀉(一兩),茯神(一兩),女貞子(一兩五錢酒炒),煅龍骨(一兩飛)
研細蜜丸,淡鹽湯送。
白話文:
熟地(120克,炙用)
杜仲(120克,炙用)
白芍藥(炒用,90克)
鱉甲(炙用,180克)
生地(120克,炙用)
黃柏(用鹽水炒用,42克)
潞黨參(炒用,90克)
龜殼心(炙用,240克)
山藥(90克)
麥冬(炒用,60克)
制首烏(切用,120克)
丹皮(60克)
黑豆衣(90克)
制洋參(炒用,90克)
澤瀉(60克)
茯苓(60克)
女貞子(用酒炒用,90克)
煅龍骨(炒用,60克)
張(左),胃痛日久,曾嘔涎水凝瘀,蓋胃為陽明,陽明為多氣多血之鄉,停飲留阻,痛則不通,無形氣滯之極,有形之血,亦因而痹阻,凝積為瘀,壅極而決,決則通,通則不痛也。所慮者,胃府雖通,而疇昔之凝滯於絡中者,必然未盡,是即涓涓之流,星星之火也。茲以丸藥溫通胃陽,而培脾土,冀其二土旋運,庶停留於絡中者,潛消而默化耳。
白話文:
癌症是由細胞異常增殖並侵犯周圍組織的疾病。癌症會阻塞血管和淋巴系統,導致腫脹和疼痛。
人參鬚(一兩另研和入),高良薑(四錢),上徭桂(二錢去粗皮另研和入),白蔻仁(三錢另研和入),野於朮(二兩炒),玄胡索(酒炒一兩),雲茯苓(三兩),土炒白芍(一兩),制香附(二兩),瓦楞子(四兩醋煅水飛),甜杏仁霜(二兩),炙甘草(四錢),新會皮(一兩),公丁香(三錢),製半夏(二兩),豬苓(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白話文:
人參:一兩,研磨入藥
高良薑:四錢,用酒浸泡後研磨入藥
桂皮:二錢,去粗皮研磨入藥
白芍:三錢,研磨入藥
野山藥:二兩,炒熟入藥
玄胡索:一兩,用酒炒熟入藥
雲茯苓:三兩,用土炒熟入藥
白芍:一兩,入藥
香附:二兩,入藥
瓦松子:四兩,入藥
水飛飛滑石粉:二兩,入藥
甜杏仁霜:二兩,入藥
甘草:四錢,入藥
新會皮:一兩,入藥
丁香:三錢,入藥
半夏:二兩,入藥
豬腳:一兩五錢
陳(左),右脈微滑,左關脈獨弦,弦為風木,偏亢之徵。據述別無他恙,惟有時冒眩。夫陰虛木旺,木燥生風,亦令眩暈,若系陰虛,安得於眩暈之外,別無兼症。吾人臟陰而腑陽,臟升而腑降,體之陰者其用陽,是謂陰中有陽,體之陽者其用陰,是謂陽中有陰,故離虛其中,坎滿其中也。
白話文:
陳先生(坐左側),右手的脈搏細微滑利,左手的關脈獨自緊窄。脈象緊窄代表肝膽系統旺盛,偏高的徵兆。根據你的描述,你除了偶爾會頭暈之外,沒有其他不適。若是因為陰虛,肝膽系統會過度旺盛,肝膽系統燥熱會生風,也會導致頭暈。然而,如果是陰虛,你怎麼可能只有頭暈,而不伴隨其他症狀?人的臟腑互相協調,臟器屬陰而溫熱,臟器向上升,腑器屬陽而寒冷,腑器向下降,身體的陰性部分需要陽氣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陰中有陽」,身體的陽性部分需要陰性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陽中有陰」。因此,離卦代表火,卦中是空的,代表陰虛;坎卦代表水,卦中是滿的,代表陽虛。
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肝為臟而膽為腑,一臟一腑,表裡相應,與脾臟胃腑相附而升,相附而降,故肝合脾升,而心血以生,膽合胃降,而命火以長。今右脈微滑,胃有濕痰,而胃欠通降。胃降不及,則膽經之氣,安能獨向下行。於是肝脾之升也有餘,而膽胃之降也不及,有餘不及,即是偏勝之肇端,陽偏於升,而為眩為暈,亦固其宜。若壯水以涵養肝木,而潛其陽氣,惟陰虛陽亢者,有陰以制陽之效。
白話文:
+心,陽則下交於蓋匯患,陽升
若膽胃少降者,得陰柔之品,則胃府愈窒,膽愈難降,斯肝愈上升。欲平其肝,當降其膽,欲降其膽,當降其胃,管窺之見,未識有當否。
白話文:
如果肝膽胃氣下降失調,如果是遇到陰柔之品(寒涼),那麼胃部功能會更加受阻,膽氣更加難以降,這時肝氣會更加上升。想要平定肝氣,就應該先降低膽氣,想要降低膽氣,就應該先降低胃氣。這是管中窺豹的見解,不知道是否正確。
製半夏(三兩),廣陳皮(一兩五錢),粉丹皮(一兩),枳實(一兩五錢),茯苓(四兩),滁菊花(一兩五錢),海蛤粉(四兩飛),黑山梔(一兩五錢),穭豆衣(三兩),桑葉(一兩五錢)
白話文:
半夏:三兩
廣陳皮:一兩五錢
粉丹皮:一兩
枳實:一兩五錢
茯苓:四兩
滁菊花:一兩五錢
海蛤粉:四兩(研磨成飛末)
黑山梔:一兩五錢
穭豆衣:三兩
桑葉:一兩五錢
上藥曬乾勿見火,研為細末,用水竹茹四兩煎湯泛丸,每晨服一錢五分,下午半飢時服二錢。
白話文:
優良的藥材在晾乾後才放入無火爐中,研磨成細末,用4兩用水浸泡的竹笳煎煮成湯,製成藥丸。每早服用5克,下午1點半時服用10克。
巫(左),陡然發厥,厥後不時𩞄雜,然得食又復痞滿不舒,脈來弦。滑此由痰氣內滯,甲木升浮,遂致一時之間陰陽閉塞,胃失通降之權,木邪從而搖撼。宜通補之中,參以化痰熄肝。
白話文:
患者忽然暈厥,之後不時出現喘鳴,但進食後又感到胃部飽脹不適,脈象弦滑。這是因為痰氣滯留體內,肝氣上升,導致陰陽閉塞,胃部失去了通降的功能,肝氣邪氣因此而搖晃作動。治療時應以補氣通絡為主,同時兼顧化痰平肝。
人參鬚(八錢烘研細和入),製半夏(一兩五錢),制南星(五錢),新會皮(一兩),白殭蠶(一兩炒打),真野於朮(一兩五錢),山梔(七錢薑汁炒黑),煨天麻(一兩),焦蒼朮(八錢),枳實(一兩),上川樸(五錢),雲茯苓(二兩),沉香曲(一兩五錢),白蒺藜(二兩),整砂仁(七錢),鬱金(七錢)
上藥研細末,水泛為丸。
白話文:
人參鬚(32克,烘乾後研磨成細粉,混合後加入)
製半夏(60克)
制南星(20克)
新會橘皮(40克)
白殭蠶(40克,炒熟後搗碎)
真野甘草(60克)
山梔子(28克,用薑汁炒黑)
煨天麻(40克)
焦蒼朮(32克)
枳實(40克)
上川貝母(20克)
雲茯苓(80克)
沉香曲(60克)
白蒺藜(80克)
整砂仁(28克)
鬱金(28克)
孫(右),胃痛嘔吐者久,疊從肝胃主治,旋止旋發,數年以來,未得大效。脈象沉弦。夫肝雖橫暴。無剛銳無窮之理,胃雖被犯,無終始不和之理。蓋由胃有痰滯隱伏,雖曾攻逐一鼓而下,其膠稠凝聚者,依然內踞。特猛劑斷非久病所宜。擬以胃苓法,寓猛於寬,以覘其後。
白話文:
孫(右),長年胃痛嘔吐,反覆就診肝胃科,治療後症狀緩解,但又會復發,多年來都沒有明顯效果。脈象沉細有力。肝氣雖然強盛,但不會無休止地暴烈;胃雖然受到侵犯,但也不會始終不和。這可能是因為胃中有痰濕隱藏,雖然曾用猛藥攻逐,但那些黏稠凝結的痰濕仍然內伏。特猛的藥方不適合久病之人服用。打算用胃苓湯法,在緩和中寓含攻伐,觀察後續效果。
茅山蒼朮(七錢米泔浸一宿取出同芝麻炒去芝麻),茯苓(一兩五錢),上川樸(五錢),生熟於朮(各四錢),廣陳皮(七錢),豬苓(一兩),生熟甘草(各二錢),官桂(四錢),澤瀉(七錢),白螄螺殼(五錢煅)
研末為丸,每空心服五錢。
白話文:
茅山蒼朮(7錢,用米湯浸泡一晚,取出後與芝麻一起炒至芝麻烤熟,將芝麻取出)
茯苓(1兩5錢)
上川樸(5錢)
生、熟於朮(各4錢)
廣陳皮(7錢)
豬苓(1兩)
生、熟甘草(各2錢)
官桂(4錢)
澤瀉(7錢)
白螄螺殼(5錢,煅燒後使用)
陳(左),類中之後,諸恙漸復,然歷投之劑,並非氣血交補之方,其屬風痰為患,已有明徵。今大勢已退,惟絡隧不能流利,什一之病,斷無即為更章之理,略參顧本可耳。
白話文:
陳氏(左),屬於陰陽平衡偏寒的體質,各種疾病症狀逐漸恢復,但是之前投用的藥方,都不是氣血兼補的方劑,他所患病情屬風痰,有明顯的證據。現在病情大勢已退,只有經絡氣血運行不順暢,約有十分之一的症狀,並沒有立馬轉變為新的症狀的道理,稍微調理一下就可以痊癒了。
人參鬚(一兩),製半夏(二兩),白殭蠶(一兩),防風(八錢),杭白芍(一兩五錢),東洋參(五錢炒),制南星(六錢),左秦艽(一兩五錢),炒野於朮(二兩三錢),木防己(一兩),煨天麻(一兩二錢),炙綿耆(三兩),廣橘紅(八錢),獨活(一兩),川桂枝(四錢),雲茯苓(二兩),桑寄生(二兩),蜜炙麻黃(三錢)
上研細末,用薑汁一分竹瀝九分泛丸,每晨服三錢,漸加至四錢,下午亦服二三錢。
白話文:
人參鬚(50克),製半夏(100克),白殭蠶(50克),防風(40克),杭白芍(75克),東洋參(25克,炒過),制南星(30克),左秦艽(75克),炒野於朮(115克),木防己(50克),煨天麻(60克),炙綿耆(150克),廣橘紅(40克),獨活(50克),川桂枝(20克),雲茯苓(100克),桑寄生(100克),蜜炙麻黃(15克)
丁(右),經事愆期,虛寒為多。然虛則肢體必形軟弱,或微微身熱,寒則腹中痛,脈必沉細。今經來日遲,諸若平人,惟四肢作酸,脈象濡滑。此痰濕占於血海,營衛之氣不克宣通。宜理氣化痰祛濕,不治血而治其所以病血者。
白話文:
月經推遲的情況中,虛寒體質的女性較為常見。虛寒體質通常表現為四肢軟弱無力,可能伴有輕微發熱。寒氣重則會出現腹痛,脈象也表現為沉細。
但在本例中,月經推遲,患者其他方面與常人無異,僅有四肢痠痛的症狀,脈象濡滑。這說明是痰濕之氣積聚在血海中,導致營衛之氣無法正常運行。因此,治療的重點不在於調經血,而是應著重於化痰祛濕,從而改善血海環境,使月經恢復正常。
炒全當歸(二兩),左秦艽(一兩五錢),製半夏(三兩),白蒺藜(去刺炒一兩),撫川芎(一兩三錢),雲茯苓(四兩),川斷肉(一兩五錢),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制香附(三兩),蘄艾葉(三錢),橘白(一兩五錢),獨活(一兩),澤瀉(一兩),焦蒼朮(八錢),粉丹皮(二兩)
白話文:
炒全當歸(100 克)
左秦艽(75 克)
製半夏(150 克)
白蒺藜(去除刺並炒製,50 克)
撫川芎(65 克)
雲茯苓(200 克)
川斷肉(75 克)
杭白芍(用酒炒製,75 克)
制香附(150 克)
蘄艾葉(15 克)
橘白(75 克)
獨活(50 克)
澤瀉(50 克)
焦蒼朮(40 克)
粉丹皮(100 克)
上研細末,水泛為丸,上午半飢時服三錢,下午半飢時服二錢,橘皮湯送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水分次調製成丸劑。上午半餓時服用 3 錢,下午半餓時服用 2 錢,以橘皮湯送服。
李(右),血得熱則妄行,所以經事參前,多屬於熱。特熱迫血行,何至腹痛。惟血虛則不固而氣勝,氣勝則滯,滯則為痛矣。氣為血帥,宜正其氣。
白話文:
因爲虛僞,所以纔會如此滯礙不前。
香白芷(一兩),生甘草(五錢),全當歸(三兩酒炒),老蘇梗(三兩),川樸(一兩),野於朮(炒一兩五錢),大腹皮(二兩),制香附(三兩),縮砂仁(六錢另研和入),廣陳皮(一兩),茯苓(四兩),川芎(一兩五錢),廣藿香(一兩五錢),廣木香(五錢),半夏曲(三錢炒),桔梗(一兩)
上研極細末,薑棗湯泛丸,每晨三錢,下午服一錢五分。
白話文:
香白芷(60克),生甘草(30克),全當歸(180克,用酒炒過),老蘇梗(180克),川樸(60克),野於朮(90克,炒過),大腹皮(120克),制香附(180克),縮砂仁(36克,另研磨備用),廣陳皮(60克),茯苓(240克),川芎(90克),廣藿香(90克),廣木香(30克),半夏曲(18克,炒過),桔梗(60克)
周(右),經、常也,不失其時,其來有信,故請之經。然必衝脈通流,心脾生化,源源相濟,自無阻滯之虞。今月事每數月而來,臨行並無痛脹澀少之類,惟於清晨陽旺之時,腹中微微而熱。脈濡細,左關微弦。此營血不足,雖至一月,衝脈未滿,所以遲遲其來。擬調氣以生血。煎方恐不耐性,而淺嘗輒止,用以丸藥緩調,丸藥盡再覘動靜投藥。
白話文:
「周(右)」意指經期,是規律性的,每到時間就準時來臨,因此稱為「經」。但是,經期的到來需要衝脈通暢,心脾健運,才能源源不絕地供給血液,避免月經不順。
這個月,經期延遲了好幾個月才來,而且並沒有腹痛、脹痛、陰道乾燥或出血量少等問題。只是在陽氣旺盛的清晨,肚子會微微發熱。把脈後發現脈象濡細,左寸關部位的脈象微微偏弦。
這表示營血不足,雖然已經一個月了,衝脈的血液量還沒有達到飽滿的程度,所以經期遲遲未來。建議用調氣的藥方來生血。如果用煎藥的方式,擔心患者服用不耐,容易中途放棄。因此採用丸藥緩慢調理,服完藥丸後再觀察患者的狀況,再做後續的藥物調整。
西黨參(元米炒三兩),炒野於朮(一兩五錢),雲茯苓(二兩),川斷肉(二兩),生熟甘草(各三錢),杜紅花(七錢酒炒),全當歸(二兩酒炒),紫丹參(二兩),撫川芎(一兩五錢),女貞子(一兩五錢),大熟地(三兩砂仁拌炙),制香附(三兩),大生地(一兩姜炙),杭白芍(一兩五錢酒炒),丹皮(一兩五錢),茺蔚子(二兩),小黑豆(一兩五錢)
上研細末,水泛為丸。
白話文:
西洋參(經過炒制,三兩)
炒野山藥(一兩五錢)
雲茯苓(二兩)
川斷肉(二兩)
甘草(生熟各三錢)
杜紅花(經過酒炒,七錢)
當歸(全株,經過酒炒,二兩)
紫丹參(二兩)
川芎(一兩五錢)
女貞子(一兩五錢)
大熟地黃(經過砂仁拌炙,三兩)
製香附(三兩)
大生地黃(經過薑炙,一兩)
杭白芍(經過酒炒,一兩五錢)
丹皮(一兩五錢)
茺蔚子(二兩)
小黑豆(一兩五錢)
宣(右),經事愆期,腹並不痛,惟來反過多。脈小軟左澀,良以氣血不足,營衛流行遲鈍,八脈擁護無權擬補氣益血,參以升清。
白話文:
這個女性患者,月經已經過期,但是腹部並沒有疼痛,只是月經量比平時多。脈象摸起來又細又軟,左手脈有阻滯感。這是因為氣血不足,營衛之氣運行遲緩,導致經血瘀積。現在應該採用補氣益血、升清陽之氣的方法來治療。
大熟地(五兩炙),撫川芎(八錢),人參鬚(一兩三錢另研和入),炙綿耆(三兩),全當歸(三兩炒),杭白芍(一兩七錢酒炒),西潞黨參(三兩),炙升麻(七錢),廣陳皮(一兩二錢),野於朮(二兩)
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晨服三錢,下午服一錢五分。
白話文:
大熟地(250 克,烤過)
川芎(40 克)
人參須(65 克,另研磨後混入)
烤綿耆(150 克)
全當歸(150 克,炒過)
杭白芍(85 克,用酒炒過)
西潞黨參(150 克)
烤升麻(35 克)
廣陳皮(60 克)
野於朮(100 克)
孫(右),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氣熱則血熱,氣寒則血寒,故曰氣為血帥,調經以理氣為先也。平素經每預期,來輒過多,腹滿氣滯痛脹。良以氣滯則壅,壅極則厥也。前人往往以正氣散先正其氣,茲仿此意。
白話文:
孫思邈說:氣運行,則血運行;氣停滯,則血停滯;氣過熱,則血過熱;氣過寒,則血過寒。所以說氣是血的統帥,調經要以理氣為重。平常月經總是提前來,而且每次量都過多,伴有腹滿、氣滯、疼痛和脹氣。這是因為氣滯阻滯,阻滯極度就會產生厥症。前人常以正氣散先調整正氣,我現在沿用這個方法。
上川樸(七錢),苦桔梗(七錢),香白芷(七錢),廣陳皮(八錢),川斷肉(二兩),白茯苓(二兩三錢),大腹皮(一兩五錢酒洗炙),白蒺藜(二兩雞子黃拌炒去刺),野於朮(二兩三錢枳實五錢煎湯收入),廣藿香(二兩二錢),半夏曲(炒一兩五錢),炒棗仁(一兩五錢),厚杜仲(二兩),老蘇梗(二兩),生熟甘草(各一錢五分),制香附(三兩),全當歸(三兩炒)
上藥研末,薑棗湯泛丸。
白話文:
上等川樸(7錢)、苦桔梗(7錢)、香白芷(7錢)、廣陳皮(8錢)、川斷肉(2兩)、白茯苓(2兩3錢)、大腹皮(1兩5錢,以酒清洗並炙烤)、白蒺藜(2兩,與雞子黃拌炒,去除刺)、野於朮(2兩3錢,與枳實5錢煎取湯液,並放入其他藥材中)、廣藿香(2兩2錢)、半夏曲(炒製後的1兩5錢)、炒棗仁(1兩5錢)、厚杜仲(2兩)、老蘇梗(2兩)、生甘草和熟甘草(各1錢5分)、制香附(3兩)、全當歸(3兩,炒製後)
徐(左),色白者多氣虛,蒼瘦者多血虛。至於體既豐偉,色復華澤,述其病則曰頭暈而刺痛也,鼻塞也,鼻淵也,頷下結核也,飄飄乎其若虛也,何哉。蓋人身之陰陽,如權衡之不可偏勝。由濕生痰,由痰生火,陽太旺矣。陽旺則升多而頭痛作,痰阻清竅而鼻塞作,濁火熏蒸而鼻淵作,火襲經絡而結核作。
白話文:
徐(左),面色蒼白者大多氣虛,面色蒼薄者大多血虛。至於身體既豐滿又面色紅潤的人,訴說他的病的時候卻說頭暈且刺痛、鼻塞、鼻涕流個不停、下巴結塊腫痛,感覺恍恍惚惚像虛浮一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體的陰陽就像秤錘一樣,不能偏重一方。濕氣生痰,痰氣生火,陽氣太盛了。陽氣太盛,就會上行過多而導致頭痛,痰阻清竅而導致鼻塞,濁火上蒸而導致鼻涕流不停,火氣攻襲經絡而導致結塊腫痛。
陽形其有餘,故陰形其不足,非真有所不足也。惟有削其有餘,以就其不足而已。不然,與色白色蒼之說,豈非大謬乎哉。維知者能識之耳。
白話文:
當陽氣過盛時,就會認為陰氣不足,但這並非真正不足。只要削減陽氣的過盛,陰氣就會顯得不那麼不足。否則,這豈不是和認為白色具有蒼青色的說法一樣荒謬嗎?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明辨這一點。
製半夏(三兩),山梔仁(三兩炒黑),夏枯草(一兩五錢),白蒺藜(去刺炒二兩),栝蔞仁(壓去油四兩),陳膽星(八錢),淡黃芩(一兩五錢酒炒),廣橘紅(一兩),桑葉(一兩五錢),澤瀉(二兩),苦杏泥(三兩),煨天麻(二兩),甘菊花(一兩五錢),雲茯苓(三兩),大有黃耆(四兩重鹽水浸透炙),枳實(二兩),鬱金(一兩五錢),炒白殭蠶(二兩)
白話文:
原料:
- 半夏(150克)
- 炒黑的山梔子(150克)
- 夏枯草(75克)
- 炒去刺的白蒺藜(100克)
- 壓去油的栝樓仁(200克)
- 陳膽星(40克)
- 用酒炒過的淡黃芩(75克)
- 廣橘紅(50克)
- 桑葉(75克)
- 澤瀉(100克)
- 苦杏仁粉(150克)
- 煨製的天麻(100克)
- 甘菊花(75克)
- 雲茯苓(150克)
- 用重鹽水浸泡後炙製的大黃耆(200克)
- 枳實(100克)
- 鬱金(75克)
- 炒白殭蠶(100克)
上藥研為細末,用松蘿茶三兩鮮枇杷葉四兩去毛絹包一同煎湯,去渣,將湯略略收濃,再用鮮首烏八兩打絞汁,與前湯相合,拌藥為丸如桐子大,每食後隔時許用開水服二錢,晚上弗服,禁食動火生濕之物。
白話文:
將上等的藥材研磨成細粉,然後加入三兩松蘿茶和四兩新鮮枇杷葉(去除毛茸),用紗布包起來一起煎湯,濾掉渣滓,將湯汁稍微熬煮濃縮。接著取八兩新鮮何首烏榨取汁液,與之前的湯汁混合,和藥粉拌勻,製成像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後隔一段時間,用開水送服二錢,晚上不服用。飲食上要避免食用易上火或生濕的食物。
裘(右),頭痛起於新產。前人於頭痛,都以眉骨之痛否,辨外感之有無今額作辛脹,而眉骨卻不作痛,且脈見細軟,其為血虛風壅陽絡,略見一斑。仿竹林子玉露散法。
白話文:
產後會出現頭頂隆起的症狀。以前的人遇到這種情況,都以眉骨是否有疼痛來判斷是否有外感因素。現在前額出現脹痛,但眉骨卻不疼痛,而且脈象細軟。這表明是氣血不足、風邪阻滯陽絡,已經略見端倪。可以仿效竹林子的玉露散的方法來治療。
人參鬚(一兩另研和入),川芎(二兩),桔梗(二兩),生熟草(各五錢),赤苓(一兩),全當歸(一兩八錢酒炒),香白芷(二兩),炒玉竹(三兩),赤芍(一兩五錢)
上藥如法研末為丸,每食後半飢時服二錢。
白話文:
材料:
- 人參鬚(15克,研磨入藥)
- 川芎(30克)
- 桔梗(30克)
- 生草、熟草(各7.5克)
- 赤苓(15克)
- 當歸(27克,以酒炒過)
- 白芷(30克)
- 炒玉竹(45克)
- 赤芍(22.5克)
沈(右),暴厥之名甚多,總不外乎陰陽逆亂,升降失常,氣道閉塞而成。稚年無七情之感,陽氣漸充,陰氣不攝,風激痰升,故屢次發厥而不省人事也。
白話文:
突然昏迷的疾病有很多名稱,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陰陽失衡,氣血升降失常,氣道閉塞造成的。小孩子沒有七情所致的情緒,但陽氣逐漸旺盛,陰氣卻不足以收斂,風邪誘發痰液上逆,因此常常昏厥人事不省。
川黃柏(一兩五錢鹽水炒),白芥子(三錢炒),煨天麻(一兩),炒黨參(二兩),淡乾薑(五錢),制南星(五錢),白蒺藜(一兩五錢炒去刺),製半夏(一兩五錢),炒於朮(一兩),茯苓(一兩五錢),白殭蠶(一兩五錢),枳實(一兩),木豬苓(三兩),煅磁石(七錢水飛),鬱金(一兩),牡蠣粉(一兩五錢),廣橘紅(一兩)
上藥為末,陳關蟄煎湯泛丸,每晨服二錢。
白話文:
川黃柏(15 克,用鹽水炒過)
白芥子(3 克,炒過)
煨天麻(15 克)
炒黨參(30 克)
淡乾薑(7.5 克)
制南星(7.5 克)
白蒺藜(15 克,炒後去掉刺)
製半夏(15 克)
炒於朮(15 克)
茯苓(15 克)
白殭蠶(15 克)
枳實(15 克)
木豬苓(45 克)
煅磁石(10.5 克,經過水飛處理)
鬱金(15 克)
牡蠣粉(15 克)
廣橘紅(15 克)
程(左),目糊不明,並不紅赤腫脹。歷投藥餌,凡屬陰滯之劑,即覺欠適,余則如化濕祛風豁痰之品,尚屬和平。脈象沉細而糊。經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又云、瞳子黑眼法於陰。故目疾由於陰精不足者多。然經文又云、陰陽合傳而精明也。足見陰虛而陽火離散,與氣滯濕鬱而真火無光,皆足為障礙之緣起。擬藥如左,備質專門名家。
白話文:
程先生,眼睛模糊不清,但沒有發紅、腫脹的症狀。服用過各種藥物,凡是屬於陰虛類的藥物,他都會覺得不舒服,而濕熱祛風化痰類的藥物,他服用後感覺比較適宜。脈象深沉而模糊。經典記載,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會上行於眼睛,形成瞳孔。又記載,瞳孔的黑眼仁代表著陰氣。因此,眼睛疾病大多是由於陰精不足造成的。然而,經典也提到,陰陽協調才能讓眼睛明亮。可見陰虛陽火分離,以及氣滯濕鬱導致真火失去光澤,都會阻礙視力。建議的藥物如下,供專業中醫參考。
川椒(二兩去目),金鈴子(二兩),熟附片(一兩),白蒺藜(三兩),白茯苓(四兩),巴戟肉(二兩),左秦艽(一兩五錢),大茴香(一兩),製半夏(一兩五錢),廣鬱金(一兩五錢),澤瀉(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用乾山藥四兩酒煮打糊為丸,每服十六七丸,漸加至二十二三丸,鹽湯下。
白話文:
花椒(100 克,去除果核)、金鈴子(100 克)、熟附片(50 克)、白蒺藜(150 克)、白茯苓(200 克)、巴戟肉(100 克)、左秦艽(75 克)、大茴香(50 克)、加工半夏(75 克)、廣鬱金(75 克)、澤瀉(75 克)
左,膈消之症,疊投清金益陰,制伏君火,大勢已退。而口渴終不能全愈,苔黃心糙。良以肺熱來自少陰,而胃府濁痰,郁即生熱,胃脈通心,故令君火日動不已,則必移肺。茲擬開展氣化,弗令胃中有所蘊郁,即是不治熱而治熱之法也。
白話文:
肝臟左側有隔膜消縮的症狀,反覆使用清金益陰的藥物,抑制君火,病情基本上已經緩解。但口渴始終不能完全癒合,舌苔發黃,舌頭表面粗糙。主要原因是肺臟的熱氣來自少陰,而胃部有濁痰,鬱結就會產生熱氣,胃部的經脈與心臟相通,因此導致君火每日持續活動,接著一定會轉移到肺臟。現在準備展開氣化的治療,避免胃中有所鬱結,這是一種不治療熱氣而是治療熱氣根源的方法。
炒香豆豉(二兩),炒半夏曲(三兩),南沙參(四兩),紫口蛤殼(二兩水飛),廣鬱金(一兩五錢),天花粉(二兩),北沙參(三兩),炒黃川貝母(二兩),光杏仁(三兩),炒麥冬(二兩),粉丹皮(一兩),茯神(二兩)
上藥研細末,用枇杷葉膏打糊為丸,每服三四錢。
白話文:
炒香豆豉(60克),炒半夏曲(90克),南沙參(120克),紫蛤殼(60克,水飛),廣鬱金(45克),天花粉(60克),北沙參(90克),炒黃川貝母(60克),光杏仁(90克),炒麥冬(60克),粉丹皮(30克),茯神(60克)
王(左),失血往往盈盆而至,然屢經大吐,未幾一切如常,若論陰虧,則火且由虛而起,何況血去之甚多乎。今診右關脈滑大有力,兩尺俱覺斂靜。其血之上衝,由於胃之濕熱蒸燔,迫而使湧,不言可喻。所以血去多而一切如常者,以陽明多氣多血故也。刻下左脅時覺霍霍有聲,蓋胃熱上蒸,則肺肝氣逆。
調理之策,惟宜清降胃土,而平肺肝,勿犯實實虛虛之戒。
白話文:
王先生失血量很大,滿滿一大盆血,但他吐出來後沒多久就恢復正常。如果說他陰虛,那火難道不是因虛而生嗎?何況他流失這麼多血。現在我診斷他的右關脈脈搏滑大有力,兩個尺脈都收得很細很靜。氣血上沖,是因為胃裡濕熱蒸騰,迫使氣血上湧,這不言而喻。所以流失這麼多血還能恢復正常,是因為他的陽明(胃經)氣血充盛。他現在左脅時不時發出霍霍聲,這是因為胃熱上蒸,導致肺肝之氣逆行。
廣鬱金(二兩),澤瀉(一兩五錢),木豬苓(一兩五錢),川連炭(四錢),枳實(一兩),川貝母(一兩五錢去心),炒黑丹皮(一兩二錢),杏仁霜(二兩),蘇子霜(二兩),釘赭石(一兩五錢煅透研水飛),橘白(鹽水炒七錢),生薏仁(二兩),茯苓(三兩),栝蔞仁(壓去油二兩),降香屑(四錢),牛膝炭(三兩),茜草炭(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用水炒竹茹三兩煎濃湯帚灑泛丸,每服二錢,每日二次。
白話文:
廣鬱金(80 克),澤瀉(60 克),豬苓(60 克),川連炭(16 克),枳實(40 克),川貝母(60 克,去心),炒黑丹皮(48 克),杏仁霜(80 克),蘇子霜(80 克),釘赭石(60 克,煅透,研細,水飛),橘皮(鹽水炒,28 克),生薏仁(80 克),茯苓(120 克),瓜蔞仁(壓去油,80 克),降香屑(16 克),牛膝炭(120 克),茜草炭(60 克)
虞(左),曲直動搖,風之象也。因有是言,故世俗凡遇心中震盪之疾,莫不以為心血之虧,肝液之耗也。殊不知動搖雖系風象,而仲景痰飲門中,則曰心下悸者,為有水氣,足見悸蕩之疾,有虛有實,全在臨症辨認之耳。脈象沉弦,面色晦黃,全無陽氣有餘之象。而每遇操勞,或暮夜臨臥之時,心中輒悸,平素多濕之人,正與金匱水停為悸之條符合。
用藥不宜呆補,溫理脾胃,即是補中寓瀉,瀉中寓補之法也。
白話文:
「虞(左邊的心)」曲折動搖,這表示有風邪的徵兆。因此,世俗上凡是遇到心中震盪的疾病,大多認為是心血不足,肝液耗損造成的。然而,並非如此。震盪雖屬風象,但在仲景的痰飲門中,記載「心下悸動」是因為有水氣。由此可見,悸動的疾病有虛有實,全在臨牀上辨認。
脈象沉弦,面色晦黃,一點都沒有陽氣有餘的徵兆。然而,每當操勞時,或夜晚臨睡前,心中便悸動不安。平日裡多有濕氣的人,正好符合《金匱要略》中「水停為悸」的條目。
上黨參(元米炒二兩),廣陳皮(八錢),澤瀉(一兩五錢),白蒺藜(去刺炒二兩),東洋參(元米炒三兩),淡乾薑(五錢),藿香梗(一兩五錢),川斷肉(一兩五錢),酒炒杭白芍(一兩五錢),野於朮(三兩),製附子(七錢),白蔻仁(三錢另研和入),雲茯苓(四兩),炙黑草(四錢),生熟薏仁(各八錢),炒沉香曲(一兩),製半夏(一兩五錢),炒牛膝(一兩五錢),厚杜仲(二兩),炒棗仁(一兩五錢),炒杞子(一兩五錢)
上藥為末,水泛為丸。
白話文:
上黨參(炒過,二兩)
廣陳皮(八錢)
澤瀉(一兩五錢)
白蒺藜(去掉刺,炒過,二兩)
東洋參(炒過,三兩)
淡乾薑(五錢)
藿香梗(一兩五錢)
川斷肉(一兩五錢)
酒炒杭白芍(一兩五錢)
野於朮(三兩)
製附子(七錢)
白蔻仁(三錢,研磨後加入)
雲茯苓(四兩)
炙黑草(四錢)
生熟薏仁(各八錢)
炒沉香曲(一兩)
製半夏(一兩五錢)
炒牛膝(一兩五錢)
厚杜仲(二兩)
炒棗仁(一兩五錢)
炒杞子(一兩五錢)
鮑(右),經云、陽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病後而四肢常欠溫和,似屬病傷陽氣,陽虛則分肉不溫,所以肢為之厥。經又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足見陽氣一失其所,尚如此之可畏,何況實系陽虛,而至於四肢厥逆哉。細察脈情,濡而帶滯,謂為病後濕鬱,陽氣不能敷布於四末則可,謂為陽氣式微,不能充達於四肢則不可。蓋一由於陽氣之衰竭,一由於陽氣之不治,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鮑氏認為)《黃帝內經》說:陽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充實皮膚,暢通腠理,掌管身體的開合。疾病之後,如果四肢常常不溫暖,可能屬於陽氣受傷,陽氣虛弱,則肌肉不溫暖,所以四肢會發冷。經書又說: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如果失去了陽氣,就會折壽而不健康。可見陽氣一旦出了問題,後果都如此嚴重,更何況是實實在在的陽氣虛弱,而導致四肢發冷呢?仔細觀察脈象,脈搏緩慢而沉滯,如果說是疾病後濕氣鬱滯,陽氣不能佈散到四肢,這倒說得通。但如果說是陽氣衰微,不能充達四肢,那就不對了。因為一是由於陽氣衰竭,一是由於陽氣不通暢,不能不加以區分。
若執陽氣溫分肉之例為言,則與失其所折壽不彰之條刺謬矣。以意會之,自有至理存乎其中。擬補氣運濕,以宣其陽氣運行之道路。
白話文:
如果你堅持根據「陽氣溫暖肌肉」的理論來講,那麼就會與「失去它而損害壽命,不會顯現症狀」的論述相矛盾了。按照道理推測,其中一定有深刻的道理。應該補充氣血,疏導濕氣,這樣才能暢通陽氣運行的道路。
西潞黨(元米炒三兩),煨天麻(一兩五錢),香白芷(一兩),光杏仁泥(三兩),川桂枝(六錢),野於朮(二兩炒),白殭蠶(二兩炒),生熟薏米(各一兩),鬱金(一兩五錢),草果仁(五錢炒),雲茯苓(三兩),新會皮(一兩),澤瀉(二兩),白蔻仁(七錢另研和入),中川樸(六錢),製半夏(二兩),藁本(八錢)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
白話文:
**或二,(一兩)
陳(右),經閉之症,大旨為生化不及而營血日枯,或鬱滯不宣而營血以痹。則是枯竭之候,形瘦羸弱,內熱骨蒸。痹塞之症,寒熱往來,咳逆腹痛。一症有一症之見端,斷無閉阻數年,仍復起居如常之理。蓋經漏淋瀝之後,衝任內傷,血虛生熱,熱復耗血,生化與所耗相抵,故月信為之不行。
有所耗亦有所生,故數載之久,起居尚能如舊。仿近賢補氣益血,作日就月將之計。
白話文:
陳(右):閉經的主要原因是氣血生成不足導致經血日漸枯竭,或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經血瘀滯。
如果閉經是由氣血枯竭引起,則會表現為形體瘦弱、內熱骨蒸。如果閉經是由瘀滯引起,則會表現為寒熱交替、咳嗽腹痛等症狀。
不同的閉經原因會有不同的表現,不可能閉經數年仍然像正常人一樣。因為閉經後,衝任二脈受傷,氣血虛弱生熱,熱又會消耗氣血,導致氣血生成和消耗相抵消,從而引起月經停止。
西黨參(四兩),全當歸(二兩五錢酒炒),山茱萸(去核炒一兩),川斷(二兩),生甘草(五錢),大生地(五兩炙),粉丹皮(二兩炒),川芎(一兩二錢蜜水炒),炙綿耆(三兩),澤瀉(一兩五錢),炒鬆麥冬(二兩),酒炒杭白芍(一兩五錢),野於朮(一兩五錢炒),香附(童便制三兩),炒青蒿(一兩五錢),生山藥(三兩)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
白話文:
西黨參(240克)
全當歸(150克,用酒炒過)
山茱萸(去核,炒過,60克)
川斷(120克)
生甘草(30克)
大生地(300克,炙過)
粉丹皮(120克,炒過)
川芎(72克,用蜜水炒過)
炙綿耆(180克)
澤瀉(90克)
炒鬆麥冬(120克)
酒炒杭白芍(90克)
野於朮(90克,炒過)
香附(180克,用童便處理過)
炒青蒿(90克)
生山藥(180克)
張建侯,大病之後,繼以失血,失血之後虛象畢集,或惡寒,或惡熱,痰多喘促,痰至盈碗,而復火從上升,動輒不寐。前以痰喘之甚。進以小青龍去麻辛,頓退十七。辛溫之藥,並未動血,苟非飲阻肺降,安能若此。而痰喘甫輕,連宵不寐,此由脾胃之陽氣薄弱,營液亦虧,致肝經之陽氣,轉覺有餘。
白話文:
張建侯在經歷一場大病和失血後,虛弱的症狀接踵而至。他有時候怕冷,有時候怕熱,痰液很多,呼吸急促,咳出的痰液能裝滿一個碗,而且體溫上升,動不動就睡不著。
之前以痰喘很嚴重,使用了小青龍湯去掉麻黃和辛夷,症狀立馬退去了十七八成。辛溫的藥物沒有動血,如果沒有飲水阻礙肺氣下降,怎麼可能這麼快就好轉。
而痰喘剛剛減輕一點,就接連好幾個晚上睡不著,這是因為脾胃的陽氣薄弱,營液也虧損,導致肝經的陽氣相對旺盛。
治之之法,清之養之,必礙脾胃,溫之化之,必礙營液。夫肝自左升,膽從右降,則木火自熄,然膽不能自降也,必胃降而膽木之氣方得下行。計惟有補其脾土,降其胃土,化其濁痰,俾得肺腎交通,膽木不致漂拔,似為一以貫通之道。管窺之見,請質之明敏者,以為然否。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如果是清利和滋養,必然會阻礙脾胃運作;如果是溫補和化解,必然會影響營液的運行。肝臟自左側上升,膽囊從右側下降,木火之氣就會自行熄滅,但是膽囊不能自動下降,必須是胃下行後,膽木之氣才能向下運行。考慮到這一點,唯一的方法就是補益脾土,下行胃土,化解濁痰,讓肺臟和腎臟得以溝通,這樣膽木之氣就不會過於浮躁。這個方法似乎貫通了所有治療要點。這是我的粗淺見解,請教有見解的人,看看是否正確。
奎潞黨(三兩),雲茯苓(四兩),枳實(一兩五錢),白蒺藜(去刺炒二兩),炒玉竹(三兩),陳膽星(八錢),炒於朮(二兩),綿耆(鹽水炒二兩),陳廣皮(一兩三錢),製半夏(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
白話文:
奎盧黨參(60克),雲茯苓(120克),枳實(45克),白蒺藜(去刺後炒,60克),炒玉竹(90克),陳膽草(24克),炒於朮(60克),綿芪(用鹽水炒,60克),陳廣皮(40克),製半夏(45克)
尹(右),中脘不時作痛,月事不調,白帶綿下,甚則頭疼眩暈,遍身經脈抽掣,骨節作痛。肝為風木,必得真水涵濡木火,遂其生生之機,自不致有化火生風之弊。今帶下頻仍,脂液耗損,木失涵養,則厥氣衝胃,胃脘作痛。抑則為氣,升則為風,風主動搖,所以脈絡抽掣,甚而作痛也。
宜養血調氣,兼益脾腎。至於孕育一層,苟得氣血充和,自有造化天然之理。
白話文:
尹女士,上腹經常疼痛,月經失調,白帶量多,嚴重時會出現頭痛眩暈,全身經脈抽動,關節疼痛。肝屬風木,必須有充足的水分滋潤木火,才能維持其生長發育,避免產生火熱生風的病變。現在白帶過多,導致體液消耗,肝木失去滋養,於是肝氣上沖胃脘,引起胃脘疼痛。此外,肝氣鬱結則化熱為氣,氣升則化為風,風性動搖,因此會導致脈絡抽動,甚至疼痛。
奎黨參(三兩),川斷肉(三兩),厚杜仲(三兩),生山藥(二兩),熟地炭(三兩),桑寄生(二兩酒炒),綿耆(一兩五錢鹽水炙),生胡麻仁(二兩),川芎(一兩五錢),木防己(一兩酒炒),炒香玉竹(二兩),制首烏(五兩切),白歸身(三兩酒炒),炒粉丹皮(一兩五錢),金鈴子(切一兩五錢),野於朮(一兩枳實七錢二味同炒),延胡索(一兩酒炒),紫丹參(二兩),制香附(三兩),生熟草(各三錢),白芍(二兩酒炒),左秦艽(一兩),製半夏(一兩五錢),茯苓神(各一兩),炒杞子(三兩),潼沙苑(鹽水炒三兩),砂仁(七錢另研和入)
白話文:
奎黨參、川斷肉、厚杜仲各三兩,生山藥二兩,熟地炭三兩,桑寄生二兩(酒炒),綿耆一兩五錢(鹽水炙),生胡麻仁二兩,川芎一兩五錢,木防己一兩(酒炒),炒香玉竹二兩,制首烏五兩(切),白歸身三兩(酒炒),炒粉丹皮一兩五錢,金鈴子一兩五錢(切),野於朮一兩、枳實七錢(二味同炒),延胡索一兩(酒炒),紫丹參二兩,制香附三兩,生熟草各三錢,白芍二兩(酒炒),左秦艽一兩,製半夏一兩五錢,茯苓、神曲各一兩,炒杞子三兩,潼沙苑三兩(鹽水炒),砂仁七錢(另研和入)。
上藥研為細末,用雞血藤膏一兩煎湯,和入白蜜,搗藥為丸如桐子大,每晨服二錢,下午半飢時服二錢,俱用開水送下。照方合三分之二。
白話文:
將上等的藥材磨成細粉,用一兩雞血藤膏煮湯,加入白蜜,將藥搗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天早上服兩錢,下午半餓時服兩錢,每次都用溫水送服。按照此方準備三分之二的藥量。
李(左),陰陽者,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故太過者病,不及者病,經旨如此。憶自初診之時,腿股厥而欠溫,繼則每有重著之處,輒覺脈絡不舒。如謂腿股欠溫,陽氣必虛,虛則不能旁達,理亦近是。豈知陽氣衰微,必肌膚淡白而少華色,一經溫補,必精神煥發,百病蠲除。
白話文:
李(左):陰陽是萬物生長變化的法則,是天地萬物運行的根本道理。左和右代表陰陽的兩種運動方向。陰陽互相貫通,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所以,陰陽過盛或不足都會導致疾病,這是《黃帝內經》的中心思想。
記得第一次看診時,你的腿部冰冷發麻,而且常常覺得經絡不通。如果說腿部冰冷是陽氣不足,那麼陽氣不足就不會向四肢末梢運行,這個道理也說得通。但是,陽氣衰弱一定會導致皮膚淡白、面色蠟黃。一旦溫補陽氣,精神就會煥發,各種病症也會消失。
而見症如前,容光華澤。補陰而至於血肉之品,則龜甲為陰之極也,補陽而至於血肉之品,則鹿茸為陽之極也,乃服鹿茸在前,諸病雜出在後,脈象濡而帶滑,因知陽氣並無所損,而有似乎損者,陽氣之有所不通也。補瀉之關鍵,毫釐之千里,於此而分。所以並無補養之品,藥輒應手,於以知陰陽相貫,則變化生生,自無太過不及之弊。
白話文:
症狀如前所述,面色紅潤有光澤。滋養陰液而達到血肉的藥材,龜甲是陰性能量的極致;滋養陽氣而到達血肉的藥材,鹿茸是陽性能量的極致。但服用了鹿茸後,各種疾病相繼出現,脈象濡軟而帶有滑脈的特性,因此得知陽氣並沒有受損,而是陽氣的通行不暢造成的。滋補和瀉下的關鍵點,差別極其細微,但卻是成敗的關鍵。因此,並非所有滋補的藥材,服用了以後都會有效果。從中可知,陰陽相互貫通,就會產生各種變化,自然就不會有過度或不足的問題。
今病象已得減輕,是善後之計,乃及今要務。夫陽氣運行,本無所阻,所以阻者濕也。濕土之下,燥氣乘之,所以濕鬱之甚,而風即暗生,脈絡不和,諸象皆由此致。及今之計,惟有運化濁痰,分消濕熱。然分化太過,未免戕伐,因以補氣之藥參之,務期陰陽相生,道路交通,太過不及,各得其平,即是頤養天和之道。爰擬補氣培脾養肝,以作調攝之資。
白話文:
現在病症已有所好轉,接下來要關注的重點就是如何調理和保養身體。人體的陽氣運行本應順暢,如果遇到阻礙,通常是濕氣作祟。在濕潤的環境下,燥熱之氣容易乘虛而入,導致濕氣淤積嚴重,並引發陣陣微風,使得經脈不通暢,各種病理表現也因此產生。
目前的治療策略,應當重點疏通氣血,化解體內的濁痰,並同時清除濕熱之氣。但是,如果過度化瘀和清熱,可能會傷及身體,因此需要搭配一些補益氣血的藥物,讓陰陽之氣相互生助,氣血運行暢通無阻,既不過度損耗,也不過分滋補,才能達到調和身心的目的。
我現在擬定了一套補氣養脾、滋補肝腎的調理方,以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和調理。
而上則宣肺,中則和胃,下則分利膀胱,三焦流暢,濕痰自無容足之地,譬如一室氤氳,洞開前後,頃刻干潔。拙見所及,質之高明者,以為如何。
白話文:
上焦運化肺氣,調和呼吸;中焦和順胃氣,幫助消化;下焦疏通膀胱,排泄小便;三焦氣機暢通,濕痰自然無處可藏,就像一間潮濕的房間,打開門窗,頃刻間就會變乾爽。這是我的淺見,不知各位高明的看法如何?
炙綿耆,土炒野於朮,廣藿香,鬱金,製半夏,別直參(另研和入),蒼朮(米泔浸麻油炒黃),白蔻仁(另研和入),澤瀉,川雅連,豬苓,制首烏(炒切),炒霞天曲,奎黨參,雲茯苓,生熟薏仁,白歸身,陳廣皮,苦杏仁(去皮尖炒),左秦艽,酒炒杭白芍,桑寄生,枳實,桔梗
上藥如法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丸粒稍大為妙,每晨服三錢,下午半飢時服一錢五分,開水送下,
白話文:
炙製的中藥材:
- 綿耆根
- 土炒於朮
- 廣藿香
- 鬱金
- 製半夏
另研和入的中藥材:
- 別直參
- 白蔻仁
經過特殊處理的中藥材:
- 米泔浸麻油炒黃的蒼朮
- 炒霞天曲
- 炒切首烏
- 炒杭白芍
其他中藥材:
- 澤瀉
- 川雅連
- 豬苓
- 奎黨參
- 雲茯苓
- 生熟薏仁
- 白歸身
- 陳廣皮
- 去皮尖炒的苦杏仁
- 左秦艽
- 桑寄生
- 枳實
- 桔梗
祝(左),膝臏後屈伸不利,病在陽明有餘,陽明病則不能束筋骨而利機關。無如嗣續尚虛,精滑不固。固其精氣,必致濕熱壅閉。然精欲其固,濕欲其泄,精之與水,本屬兩途,即從此意,用通澀並投之法。即請正之。
白話文:
祝(左)先生,膝蓋後方屈伸不利,這是因為陽明經氣過盛,陽明經出問題,就不能夠約束筋骨,使關節靈活。但是,您的精氣又比較虛弱,不易固攝。要固攝精氣,必定會導致濕熱壅滯。可是精氣需要固攝,濕氣需要疏泄,精氣和水本就屬於兩條不同的路。那麼就根據這個思路,使用疏通和收澀並用的方法來治療。請您指教。
製半夏(三兩),炒於朮(二兩),潼沙苑(鹽水炒二兩),覆盆子(二兩酒浸九蒸),廣陳皮(一兩五錢),川萆薢(二兩),山萸肉(一兩酒蒸),澤瀉(二兩),芡實(一兩),川斷肉(一兩),生米仁(三兩),白茄根(一兩五錢),甘杞子(二兩),蓮鬚(三錢),木豬苓(二兩),菟絲子(二兩酒蒸)
白話文:
取半夏三兩,用油炒;炒於朮二兩;潼沙苑(用鹽水炒)二兩;覆盆子二兩,用酒浸泡後蒸九次;廣陳皮一兩五錢;川萆薢二兩;山萸肉一兩,用酒蒸;澤瀉二兩;芡實一兩;川斷肉一兩;生米仁三兩;白茄根一兩五錢;甘杞子二兩;蓮鬚三錢;木豬苓二兩;菟絲子二兩,用酒蒸。
上藥研為細末,用金櫻子膏打糊為丸如桐子大,上下午半飢時各服二錢,淡鹽湯送下。
白話文:
將上等的藥材磨成細粉,用金櫻子膏調成糊狀,製作成像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上下午半餓時服用兩錢,用淡鹽水送服。
某,脈右關獨大,飲食起居如平人,而面色無華,口有穢氣,時覺口渴。夫口臭者,胃熱也,口穢且渴,胃熱明矣。經云、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今面色無華,又似心經主病。良以心主血,營出中焦,今胃中常被熱灼,胃液常不能自養,而欲求救於水,水穀之氣,化血微少,血液不充,自不能上華,其面。治之之法,清胃熱即所以裕其生血之源,非無理蠻補所能塞責者。
白話文:
這個病人,脈象的右關脈搏獨大,飲食作息與常人無異,但面色暗淡無光,口中帶有異味,時常覺得口渴。口中異味,表示胃有熱症,而異味加上口渴,更是胃熱的明確徵兆。中醫經典《內經》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精神活動的變化也是由心所主,心的氣色表現在臉上。現在病人的面色暗淡無光,又像是心經出了問題。這是因為心主血,可以將血液輸送至中焦,現在胃裡經常被熱氣灼傷,胃液無法自行滋養,只能向水液求救。水谷之氣化為血液的數量很少,血液不足,自然無法輸送到臉上,表現為面色暗淡。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清熱養胃,這樣才能讓滋養血液的來源充足,不是無理蠻補可以推卸責任的。
西洋參(三兩),生甘草(七錢),炒當歸(一兩),炒杞子(三兩),大天冬(二兩),肥玉竹(二兩),奎黨參(三兩),厚杜仲(三兩),大麥冬(二兩),炒山藥(三兩),大生地(四兩),大熟地(三兩),澤瀉(一兩五錢),粉丹皮(二兩),白茯苓(三兩),淡黃芩(一兩酒炒),柏子仁(二兩去油),生於術(一兩五錢),生扁豆皮(二兩),炒棗仁(一兩五錢),竹瀝半夏(一兩五錢),橘紅(鹽水炒一兩),生薏仁(二兩)
上藥研為細末,用川石斛五兩煎濃湯,糊丸如綠豆大,每晨服三錢,開水送下。
白話文:
西洋參(150克)
生甘草(35克)
炒當歸(50克)
炒杞子(150克)
大天冬(100克)
肥玉竹(100克)
奎黨參(150克)
厚杜仲(150克)
大麥冬(100克)
炒山藥(150克)
大生地(200克)
大熟地(150克)
澤瀉(75克)
粉丹皮(100克)
白茯苓(150克)
淡黃芩(50克,用黃酒炒製)
柏子仁(100克,去除油脂)
生於術(75克)
生扁豆皮(100克)
炒棗仁(75克)
竹瀝半夏(75克)
橘紅(50克,用鹽水炒製)
生薏仁(100克)
榮(左),右肩臂作痛,前言陽明絡虛,風痰入絡,化痰宣絡,如鼓應桴。調理之計,似可執守成法,無俟更章矣。豈知有不然者。病有標本,標可從治,化痰宣絡是也。病標既退,自當及本。即如氣喘曾發數次,至今行動每苦氣逆,如果因痰而喘,於痰邪之外,別無所因。
白話文:
榮(左),右肩手臂疼痛。之前說陽明經脈虛弱,風痰進入經脈,化痰疏通經脈,就像鼓面回應鼓槌。治療的方法,似乎可以遵循既定的法則,不需要再另加方案。然而,卻有出乎意料的地方。疾病有標本之分,標症可以治療,化痰疏通經脈就是。病症的標顯已經消除,自然要治療根本原因。比如氣喘曾經發作過幾次,直到現在每次活動時都感到氣逆。如果說是痰引起的喘息,那麼除了痰液之外,沒有其他原因。
則於喘過之後,平日必有咯出之痰,何能泯然無跡。吾人呼出之氣,出於心肺,吸入之氣,入於肝腎,所以肺在上主氣之出,腎在下主氣之納。惟下虛斯腎虛,不能仰吸肺氣下行,氣至中途,即行返出,此其所以為喘也。所以發而止,止而不輕復發者。以下雖空乏,無所觸引,尚堪收攝,惟行動觸之,幾不能攝耳。
白話文:
那麼在喘息過後,平日一定會咳出痰液,怎麼會完全消失呢?我們呼出的氣,來自心肺;吸入的氣,進入肝腎,所以肺在上面主管氣的呼出,腎在下面主管氣的吸入。只有腎氣虛,腎臟虛弱,才能使肺氣上行吸入,氣到一半就會返回,這就是喘息的原因。所以能發作又能停止,停止了也不容易再發作,是因為腎氣雖然虛弱,但沒有外力觸動,還能夠收斂氣息。只有在活動時受到觸動,才會幾乎無法收斂。
肝為腎子,水虧不能涵木,木燥生風,肌肉跳動,時而眩暈,皆風木亢盛之象,故曰病標既退,自當及本。擬益腎陰而不涉膩滯,助腎氣而不涉剛燥,仍參蠲飲以治其上。
白話文:
肝臟是腎臟的孩子,如果腎水不足就無法滋潤肝木,肝木乾燥就會產生風氣,導致肌肉抽動、時常感到頭暈,這些都是風木過盛的表現。因此,治好了表面的病症,就應該及時調理根本。打算滋補腎陰而不造成黏膩鬱積,協助腎氣而不造成剛燥,同時配合祛除飲邪來治療表面的病症。
制首烏(四兩炒),阿膠珠(二兩),大生地(薑汁炙四兩),杭白芍(一兩五錢),炒杞子(三兩),雲茯苓(二兩),厚杜仲(二兩),廣橘紅(一兩),生蒺藜(二兩),酒炒白歸身(一兩五錢),小胡麻(一兩五錢),川斷肉(一兩五錢),煨天麻(一兩),大有耆(二兩防風三錢煎汁炒),鹽水炒潼沙苑(二兩),龜板膠(二兩牡蠣粉炒),吉林小兼條參(一兩另研和入),生牡蠣(二兩另研和入),大天冬(一兩五錢),大麥冬(一兩五錢),炒萸肉(一兩五錢),牛膝炭(一兩),滁菊花(一兩),桑寄生(二兩),炙黑草(五錢),炒於朮(一兩五錢),制西洋參(二兩)
白話文:
- 炒何首烏(200克)
- 阿膠珠(100克)
- 薑汁炒生地(200克)
- 杭白芍(75克)
- 炒枸杞子(150克)
- 雲茯苓(100克)
- 厚杜仲(100克)
- 廣橘紅(50克)
- 生蒺藜(100克)
- 酒炒白歸身(75克)
- 小胡麻(75克)
- 川斷肉(75克)
- 煨天麻(50克)
- 大耆(100克),用防風(15克)煎汁炒製
- 鹽水炒潼沙苑(100克)
- 龜板膠(100克),與牡蠣粉炒製
- 吉林小兼條參(50克),研磨後加入
- 生牡蠣(100克),研磨後加入
- 大天冬(75克)
- 大麥冬(75克)
- 炒萸肉(75克)
- 牛膝炭(50克)
- 滁菊花(50克)
- 桑寄生(100克)
- 炙黑草(25克)
- 炒於朮(75克)
- 制西洋參(100克)
上為細末,用桑枝膏打糊為丸,每晨空心服三錢,下午半飢時服一錢五分,開水送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再加入桑枝膏將藥粉黏成丸狀。每天早上空腹時服用三錢,下午半餓時服用一錢五分,用開水送服。
某,夙有哮喘,肺氣不克下降,脾土不主運旋,始則生痰聚飲,繼則氣機凝滯,不能通泄,以致少腹疝瘕,臍下有形,小腹脹滿,按之堅硬。少腹兩旁屬肝,居中為衝脈,經謂衝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良由沖氣不調,則脈絡皆阻,為積為聚,由是來矣。宜宣通脈絡。勿謂冬季膏丸,須藉滋補以養生卻病,邪之不去,正與何有。
白話文:
這個人從前就有氣喘,是因為肺氣無法下降,脾胃運作不順暢。一開始產生痰液和體內積水,接著氣機不通暢,無法順利排出,導致小腹疝氣和臍下有硬塊,小腹脹滿而且按起來很硬。小腹兩側屬於肝臟,中間是衝脈。經書上說衝脈有問題,男子就會有七種疝氣,女子就會有帶下和瘕聚的毛病。這是因為衝脈氣血不通暢,導致脈絡阻塞,所以會積聚成團塊。因此,應該要暢通脈絡。不要以為在冬天吃膏藥丸子,就是要靠滋補養生來治病。如果邪氣不祛除,正氣能有什麼用呢?
全當歸(一兩酒炒),制香附(一兩),薄橘紅(八錢),澤瀉(七錢),炒小茴(三錢),川芎(蜜水炒五錢),製半夏(一兩),炒薏仁(一兩五錢),柏子仁(一兩五錢去油),吳萸(鹽水炒三錢),楂炭(一兩五錢),白茯苓(一兩五錢),酒炒杭白芍(七錢),甘杞子(一兩五錢),生熟草(各一錢),臺烏藥(八錢),酒炒延胡索(八錢),上徭桂(一錢五分另研和入),金鈴子(一兩),干蓯蓉(一兩)
白話文:
全當歸(1兩,用酒炒過)
制香附(1兩)
薄橘紅(0.8兩)
澤瀉(0.7兩)
炒小茴香(0.3兩)
川芎(用蜂蜜水炒過,0.5兩)
製半夏(1兩)
炒薏仁(1.5兩)
柏子仁(1.5兩,去油)
吳茱萸(用鹽水炒過,0.3兩)
山楂炭(1.5兩)
白茯苓(1.5兩)
酒炒杭白芍(0.7兩)
甘草(1.5兩)
生熟地黃(各1錢)
臺烏藥(0.8兩)
酒炒延胡索(0.8兩)
上等白桂(1.5錢,另磨粉後加入)
金鈴子(1兩)
幹蓯蓉(1兩)
上藥研為細末,用青蔥連根葉三十莖,打爛糊藥為丸,如藥末嫌干,可加濃米湯,每晨服二錢,下午半飢時服一錢,俱用開水送下。
白話文:
將中藥研磨成細末。取帶根葉的青蔥 30 根,搗爛成糊狀,與藥末混合做成丸劑。如果藥末太乾,可以加入濃米湯。每天早上服兩錢,下午半餓時服一錢,每次都用開水送服。
錢(左),臥則氣逆,大便兼旬方解,四肢不時厥冷,甚則胸中熱辣,似線上沖,得嘔酸水則松,腿股筋掣,遺精頻發。脈沉弦,苔白。此由痰飲內伏,上阻肺氣則氣逆,下困脾運則脾約,陽氣之流行為之不宣。胃土失降,膽木漂拔,精關為之混淆。徒事呆補無益也。擬補氣蠲飲,分化泄濁法。
白話文:
錢(左),一躺下就會氣逆,大便十天左右才通一次,四肢不時冰冷發麻,嚴重時胸中灼熱刺痛,像有人在上面用力刺入一樣,吐出酸水後才能緩解。小腿和股部的肌肉抽搐,經常遺精。脈搏沉細而緊,舌苔白。這是由於痰飲內伏,上阻肺氣導致氣逆,下困脾運導致脾約,陽氣運行受阻。胃土失降,膽氣上亢,精關混淆。僅僅盲目地進補是沒有用的。應當採用補氣、化痰、分化排出濁氣的方法。
別直參(一兩五錢另研和入),炙綿耆(三兩),炒杞子(二兩),干蓯蓉(一兩五錢),炒於朮(二兩),炙黑草(五錢),枳實(八錢),霞天曲(二兩炒),浙茯苓(四兩),乾薑(七錢蜜炙),白蒺藜(二兩),厚杜仲(二兩),製半夏(三兩),川桂木(七錢),川萆薢(二兩),澤瀉(一兩五錢),煨天麻(一兩),木豬苓(二兩),左秦艽(一兩),廣陳皮(一兩五錢)
白話文:
參鬚(1.5 兩,另研磨加入)
炙甘草(3 兩)
炒枸杞子(2 兩)
乾地黃(1.5 兩)
炒白朮(2 兩)
炙黑附子(0.5 兩)
枳實(0.8 兩)
炒霞天曲(2 兩)
茯苓(4 兩)
蜜炙乾薑(0.7 兩)
白蒺藜(2 兩)
杜仲(2 兩)
製半夏(3 兩)
川桂皮(0.7 兩)
川懷牛膝(2 兩)
澤瀉(1.5 兩)
煨天麻(1 兩)
豬苓(2 兩)
秦艽(1 兩)
陳皮(1.5 兩)
上藥研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日下午服二錢,晚間服二錢,俱用開水送下。如大便不通,每日空心服玉壺丹八分,亦用開水送下,服三四日後即停,不可常服。
白話文:
把上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溫水調成藥丸,每天下午服用兩錢,晚上服用兩錢,均用開水送服。如果大便不暢通,每天空腹服用玉壺丹八分,也用開水送服,服用三四天後就停止服用,不可長期服用。
葛(右),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理之常也。中脘作痛,顯屬肝木沖侮胃土,而頭目昏暈,心下怔悸。仲聖云、心下悸者為有水氣。則知胃少通降,濁邪攢聚,疏和肝胃,尤必以祛逐濁邪為主。
白話文:
當氣血通暢時就不會有疼痛,疼痛就代表氣血不通,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中脘(位於肚臍上四寸處)疼痛,顯然是肝氣太盛,衝犯胃土。此外,頭昏眼花,心裏不安定,是氣血不暢的表現。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說,心裏不安定是因為有水氣。所以可以知道,胃氣虛弱,排泄功能下降,導致水濕濁氣聚集。因此,疏通肝胃之氣,必須以祛除水濕濁氣為主要目標。
製半夏(一兩五錢),高良薑(五錢),淡姜渣(三錢),茯苓(三兩),炙黑草(四錢),甜廣皮(一兩五錢),公丁香(四錢),藿香梗(三兩),吳萸(三錢),廣木香(六錢),炒枳殼(一兩二錢),臺烏藥(一兩五錢),縮砂仁(七錢另研和入),白蒺藜(二兩),炒棗仁(二兩),杭白芍(一兩),炒杞子(三兩),野於朮(八錢),東洋參(二兩),制香附(三兩)
白話文:
半夏(75克)
高良薑 (25克) 鮮薑汁渣 (15克) 茯苓 (150克) 炙甘草 (20克) 廣藿香 (150克) 吳茱萸 (15克) 廣木香 (30克) 炒枳殼 (60克) 臺烏藥 (75克) 縮砂仁 (35克,研磨後加入) 白蒺藜 (100克) 炒棗仁 (100克) 杭白芍 (50克) 炒枸杞 (150克) 野朮 (40克) 東洋參 (100克) 香附 (150克)
上藥如法炮製,研為細末,用薤白頭一兩打爛,水煎取汁,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半飢時服三錢。
白話文:
將上等的藥材按照規範的製藥方法配製,研磨成細粉。用一兩的薤白根打爛,加入水煎煮,取汁調和成糊狀,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在半飢餓的時候服用三錢。
俞(左),瘧後忽起遺泄,旋至多夢紛紜,體軟力乏夫心實則夢可驚可憂,心虛則紛紜多夢。今脈象浮滑,且進分清之劑,遺泄轉減。此蓋由脾濕有餘,擾動精關,心膽氣浮,故有似心虛見象也。
白話文:
治療俞姓患者,瘧疾之後突然出現大小便失禁,接著又出現多夢雜亂的症狀,身體虛弱無力。其實,心神充足的人,夢境會讓他們感到驚嚇和憂慮;而心神虛弱的人,則會出現雜亂紛繁的多夢症狀。現在患者的脈象浮動而滑利,如果給予分清利濕的藥物治療,大小便失禁的症狀就會減輕。這可能是因為患者脾臟濕氣過多,擾亂了精氣關竅,導致心膽之氣浮動,而呈現出類似心虛的表現。
炒黨參(二兩),製半夏(二兩),海蛤粉(三兩),白蒺藜(二兩),甜冬朮(三兩),川萆薢(一兩五錢),茯苓(三兩),辰砂(五分),澤瀉(一兩五錢),粉丹皮(一兩五錢),生甘草(四錢),遠志肉(六錢),生薏仁(八錢),橘紅(一兩),桑皮(七錢),枳實(一兩),金箔(三張)
上藥研細,用大淡菜三兩,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二錢。
白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