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醫案》~ 卷九 (2)
卷九 (2)
1. 脘痛
俞(左),寒飲停聚胃中,胃陽閉塞。中脘作痛,甚至有形,按之漉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白話文:
胃中有寒涼的飲食停聚,導致胃部的陽氣被阻塞。中脘的位置會感到疼痛,甚至可以看到腹部隆起的形狀,按壓時會有漉漉的水聲。不冒險進入艱難的情境,怎能獲得所需的結果。
薤白頭,大腹皮,公丁香,白茯苓,川樸,製半夏,老生薑,白蔻仁(研後入),黑醜(三分),交趾桂(一分),上沉香(一分後三味研細末先調服)
二診,溫通胃陽,兼逐停飲,中脘作痛大退。的是寒飲停於胃府。從此切忌寒冷水果,勿再自貽伊戚。
白話文:
薤白的根部,大腹皮,公丁香,白茯苓,川樸,炮製過的半夏,老薑,白蔻仁(研磨後加入),黑醜(三分),交趾桂(一分),沉香(一分,研磨成細末,先調服)。
製半夏(一錢五分),木豬苓(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公丁香(三分),制香附(二錢),白茯苓(三錢),川樸(一錢),高良薑(四分),橘皮(一錢),生薑(二片)
某,中脘有形漉漉,攻撐作痛。厥氣鬱於胃中也。
白話文:
藥材:
- 半夏:1.5錢
- 木豬苓:1.5錢
- 大腹皮:1.5錢
- 澤瀉:1.5錢
- 公丁香:0.3錢
- 制香附:2錢
- 白茯苓:3錢
- 川樸:1錢
- 高良薑:0.4錢
- 橘皮:1錢
- 生薑:2片
杭白芍(一錢五分淡吳萸四分同炒),酒炒延胡索(一錢五分),炒枳殼(一錢),廣玉金(一錢五分),臺烏藥(一錢五分),香櫞皮(一錢五分),沉香片(四分後入),金鈴子(切一錢五分),砂仁(七分後入),制香附(研一錢五分)
某,脈象沉弦。中脘有形作痛,此中陽不足,寒濁阻於胃府也。
白話文:
材料:
- 杭白芍 1.5錢
- 淡味吳萸 0.4錢,與杭白芍一起炒
- 酒炒延胡索 1.5錢 *炒枳殼 1錢
- 廣玉金 1.5錢
- 臺烏藥 1.5錢 *香櫞皮 1.5錢
- 沉香片 0.4錢,最後放入
- 金鈴子(切碎) 1.5錢
- 砂仁 0.7錢,最後放入
- 制香附(研磨成粉) 1.5錢
薤白頭(三錢),廣皮(一錢),茯苓(三錢),高良薑(四分),沉香曲(二錢),干佛手(一錢),半夏(一錢五分),制香附(二錢),瓦楞子(五錢打),丁香(一錢五分),蔻仁(一錢二分二味研細末每服五分鹽湯下)
沈(右),中脘有形,食入痞阻。苔白罩黴,脈沉弦細。此痰氣鬱結胃中。當為宣通。
白話文:
中藥材:
- 薤白頭:3 錢
- 廣陳皮:1 錢
- 茯苓:3 錢
- 高良薑:4 分
- 沉香曲:2 錢
- 幹佛手:1 錢
- 半夏:1 錢 5 分
- 制香附:2 錢
- 瓦楞子:5 錢(打碎)
- 丁香:1 錢 5 分
- 蔻仁:1 錢 2 分(研磨成細末)
服用方法:
- 每次取 5 分(克)藥末
- 以鹽湯調勻,口服
廣鬱金(一錢五分),建澤瀉(一錢五分),沉香曲(二錢炒),川桂枝(三分),製半夏(一錢五分),薤白頭(三錢),栝蔞仁(三錢),茯苓(三錢),廣皮(一錢),制香附(二錢)
二診,苔黴全化,中脘漸舒。然脈象尚帶沉弦。宜肝胃兩和,疏通痰氣。
白話文:
-
姜黃 1.5 克
-
澤瀉 1.5 克
-
沉香木 2 克(炒製)
-
肉桂 0.3 克
-
半夏粉 1.5 克
-
薤白頭 3 克
-
絲瓜仁 3 克
-
茯苓 3 克
-
陳皮 1 克
-
香附子 2 克
製半夏(一錢五分),炒沉香曲(二錢),白蒺藜(去刺炒三錢),枳實(一錢),制香附(二錢),廣玉金(一錢五分),香櫞皮(一錢),整砂仁(四粒入煎),上廣皮(一錢)
白話文:
半夏:1.5錢
沉香曲:炒香後用,2錢
白蒺藜:去刺炒後用,3錢
枳實:1錢
香附:炮製後用,2錢
廣玉金:1.5錢
香櫞皮:1錢
砂仁:整顆入煎,4顆
廣皮:1錢
左,胃痛雖減,然左關頗覺弦硬,得食則痛稍定。良以因寒致郁,因郁生火。以連理湯出入。
白話文:
左邊,雖然胃痛有所減輕,但是左關脈摸起來還是比較緊硬,吃東西後疼痛會稍微好一點。應該是因為寒氣導致氣血鬱滯,鬱滯又生成了火氣。因此,可以使用連理湯治療。
雅連(五分吳萸三分同炒),奎黨參(二錢),淡乾薑(五分),延胡索(一錢五分),金鈴子(一錢五分),炒冬朮(二錢),制香附(二錢),香櫞皮(一錢五分),縮砂仁(五分)
許(右),溫通而痛仍不定。諒以節令之交,陰陽轉換之時,氣機難於暢達,勿以為藥之罔效,而變計焉。
白話文:
- 雅連(將吳茱萸和川穹按照 5:3 的比例炒製)
- 奎黨參(兩錢)
- 淡乾薑(五分)
- 延胡索(一錢五分)
- 金鈴子(一錢五分)
- 炒冬朮(兩錢)
- 制香附(兩錢)
- 香櫞皮(一錢五分)
- 縮砂仁(五分)
薤白頭,半夏,香附,烏藥,砂仁,青皮,瓦楞子,陳皮,上安桂(三分去粗皮研後入)
白話文:
薤白頭、半夏、香附、烏藥、砂仁、青皮、瓦楞子、陳皮
最後加入上等桂皮(取三分之二,去掉粗皮磨碎後加入)
二診,吃麵食果,氣寒肝橫。防厥。
吳萸,青皮,金鈴子,白芍,砂仁,香附,枳殼,沉香片,陳皮,
三診,中脘作痛,得溫即定,此中陽為濕寒所阻。經云、溫則消而去之。
高良薑,廣皮,鬱金,陳香櫞皮,烏藥,半夏,香附,公丁香,白蔻仁(二味研細末先送下)
楊(左),中脘作痛,每至嘔吐,寒熱交作。脈象關滑,而沉候濡緩。此飲停於內,遂致土滯木鬱。難杜根株。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病人吃了麵食和水果,身體感覺寒冷,肝氣不順。要小心防止昏厥。
藥方:吳茱萸、青皮、金鈴子、白芍、砂仁、香附、枳殼、沉香片、陳皮。
第三次看診,病人覺得中脘部位疼痛,用溫熱的東西敷一下就舒服了,說明是陽氣被濕寒阻礙。醫書上說,溫熱可以消散寒濕。
藥方:高良薑、廣皮、鬱金、陳香櫞皮、烏藥、半夏、香附、公丁香、白蔻仁(這兩種藥研成細末先服下)。
病人左邊中脘部位疼痛,經常會嘔吐,寒熱交替出現。脈象浮滑而沉,濡緩無力。這是因為水飲停留在體內,導致脾土受阻,肝木鬱結,很難徹底根治。
川桂枝,炙甘草,茯苓,廣皮,香附,淡乾薑,製半夏,枳殼,薑汁炒竹茹
白話文:
木瓜、肉桂、當歸、炙甘草、茯苓、砂仁、香附子、淡乾薑、炮製半夏、枳殼、用薑汁炒過的竹茹
某,脈形細弱背腧作脹,中脘作痛不納不飢。此由先天不足,氣弱失運,運遲則生濕,氣弱則生寒,寒濕交阻,宜乎其脘痛不納矣。急則治標,宗此立方。
白話文:
某人,脈象細弱,背部脹痛,中脘部位疼痛,不思飲食,不覺得餓。這是由於先天體質不足,氣血運行虛弱,運轉遲緩則會產生濕氣,氣血虛弱則會產生寒氣,寒濕相互阻滯,自然會導致脘部疼痛和不能進食。對於急性症狀,需要對症治療,根據這些症狀制定治療方案。
制香附,九蟲香,瓦楞子,廣皮,白蔻仁,香櫞皮,公丁香
洪(左),中脘作脹,而且劇痛,嘔吐涎水。脈象沉弦。此寒飲停阻胃中。恐致痛厥。
白話文:
製造香附,九蟲香,瓦楞子,陳皮,白豆蔻,香樁皮,公丁香。
患者左側腹部脹痛且非常劇烈,伴有嘔吐清水的症狀。脈搏呈現沈弦之象。這是因為寒涼的飲食停留於胃中所致。可能會導致疼痛性昏厥。
上安桂(七分後入),蓽茇(六分),赤白苓(各一錢),香附(三錢),公丁香(三分),製半夏(三錢),廣皮(一錢五分),香附(三錢),薤白頭(三錢),上沉香(三分),黑醜(一分後二味研細末先調服),
白話文:
- 安桂:7 分,於七分後加入
- 蓽茇:6 分
- 赤白苓:各 1 錢
- 香附:3 錢
- 公丁香:3 分
- 製半夏:3 錢
- 廣皮:1 錢 5 分
- 香附:3 錢
- 薤白頭:3 錢
- 沉香:3 分
- 黑醜:1 分(另有 2 味研成細末,先調服)
二診,劇痛欲厥,業已大定,出險履夷,幸矣幸矣。前法再進一步。
上安桂,半夏,廣皮,薤白頭,老生薑,瓦楞子,香附,烏藥,香櫞皮,茯苓
徐(左),中脘作痛,腹滿氣撐,便阻不爽。脈兩關俱弦。厥氣挾痰,阻於胃府,久則成膈。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病人劇烈疼痛,幾乎昏厥,如今已大幅減緩,脫離險境,平安無事,真是幸運。之前的治療方法再進一步加強。
藥方:肉桂、半夏、廣皮、薤白頭、老薑、瓦楞子、香附、烏藥、香櫞皮、茯苓。
病人左邊脅肋和中脘部位疼痛,腹部脹滿,感覺氣體阻塞,大便不順暢。脈象兩關皆弦。這是厥氣夾雜痰濕,阻塞在胃部,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膈症。
薤白頭(三錢),栝蔞仁(四錢),酒炒延胡索(一錢五分),青皮(一錢),瓦楞子(五錢),制香附(二錢),淡吳萸(五分),枳殼(一錢),沉香(二分),公丁香(三分),黑醜(三分),湘軍(四分後四味研細先服)
二診,脘痛微減。然稍有拂逆,痛即漸至。還是肝胃不和。再為疏泄。
白話文:
薤白頭(15克),栝樓仁(20克),酒炒延胡索(7.5克),青皮(5克),瓦楞子(25克),制香附(10克),淡吳茱萸(2.5克),枳殼(5克),沉香(1克),公丁香(1.5克),黑醜(1.5克),湘軍(2克(研細後先服))
赤芍(吳萸四分同炒),製半夏,香附,烏藥,薤白頭,陳香櫞皮,砂仁,青皮,延胡,瓦楞子
白話文:
-
赤芍藥:與四分之吳茱萸一起炒製
-
炮製半夏
-
香附
-
烏藥
-
薤白的根部(薤白頭)
-
陳年香櫞皮
-
砂仁
-
青皮(橘子皮)
-
延胡索
-
瓦楞子(瓦楞草的果實)
席(右),中脘作痛。脈形弦滑,獨尺部濡細而沉。此由命火衰微,在下之蒸變無力,在上之痰氣停留。遍體作酸,以胃病則不能束筋骨而利機關也。宜辛以通之。
枳實,赤白苓,半夏,廣皮,香櫞皮,香附,瓦楞,薤白頭,薑汁炒蔞仁
白話文:
掌右側(右上腹),中脘(上腹部正中)疼痛。脈象弦滑,只有尺部脈細弱而沉。這是因為腎陽虛弱,對下焦津液蒸發的溫煦力減弱,對上焦痰氣的化散力也減弱。全身痠痛,這是因為胃病影響了筋骨的濡養和關節的活動。宜用辛溫通陽之藥調理。
虞(右),木鬱土中,中脘作痛,胃脘之間,時有烘熱之象。脈細關弦。肝經之氣,火沖侮胃土。急宜開展襟懷,使木氣條達。
白話文:
肝氣鬱結於胃中,導致胃脘部疼痛,胃部時常有灼熱感。脈象細小而堅緊。肝經的氣血火旺,侵犯了胃部。應當立即寬敞胸懷,使肝氣順暢。
醋炒柴胡,杭白芍,金鈴子,廣鬱金,當歸身,制香附,青陳皮,麩炒枳殼,粉丹皮,薑汁炒山梔
二診,中脘烙熱較退,痛亦略鬆。然每晨面腫,頭暈耳鳴。無非火氣生風蔓延所致。
白話文:
用醋炒制的柴胡、杭白芍、金鈴子、廣鬱金、當歸身、香附(經過炮製處理)、青陳皮、麩炒枳殼、粉丹皮、用薑汁炒制的山梔。
金鈴子,制香附,川雅連(淡吳萸同炒),麩炒枳殼,白蒺藜,東白芍,蜜水炒小青皮,十大功勞葉,桑葉
三診,氣注作痛漸輕,而咽中仍然如阻,時仍潮熱。還是氣火之郁。
白話文:
金鈴子: 具有安神助眠的功效。
制香附: 經過炮製的香附,具有理氣解鬱、止痛的功效。
川雅連 (淡吳萸同炒): 川雅連與淡吳萸一同炒製,具有疏肝理氣、解鬱的功效。
麩炒枳殼: 將枳殼與麩皮同炒,具有理氣消積、寬胸的功效。
白蒺藜: 具有養心安神、收澀止瀉的功效。
東白芍: 具有養血和肝、緩解疼痛的功效。
蜜水炒小青皮: 將小青皮用蜜水炒製,具有疏肝理氣、健胃消食的功效。
十大功勞葉: 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桑葉: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磨蘇梗,朱茯神,生香附,炒枳殼,磨鬱金,炒棗仁,煅龍齒,白蒺藜,粉丹皮,鉤鉤,逍遙丸
沈(左),辛通氣分,中脘痞阻較定,痛嘔泄瀉。的是木乘土位。經云、寒則濕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白話文:
摩蘇梗、硃砂茯神、生香附子、炒枳殼、磨鬱金、炒棗仁、煅燒龍齒、白蒺藜、粉碎丹皮、勾勾藤、逍遙丸
白芍(一錢五分吳萸四分同炒),沉香曲(二錢),茯苓(三錢),枳殼(一錢),砂仁(七分),香櫞皮(一錢五分),上徭桂(三分飯丸先服)
左,胸陽旋轉而痛止,濁痰留戀而未清。欲使其氣分宣通,當問其誰為阻我氣分者。
白話文:
白芍(1.5錢)、吳茱萸(0.4錢),一起炒製。
沉香曲(2錢)、茯苓(3錢)、枳殼(1錢)、砂仁(0.7錢)、香櫞皮(1.5錢)。
先服用上等桂圓肉丸(0.3錢)。
炒潛於朮(一錢五分),公丁香(三錢),炮薑炭(四分),橘紅(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白蔻仁(七分),炒枳實(一錢),香櫞皮(一錢五分),川桂枝(五分),雲茯苓(三錢)
白話文:
炒白朮(15克),公丁香(30克),炮製後的薑炭(4克),橘紅(10克),製半夏(15克),白蔻仁(7克),炒枳實(10克),香櫞皮(15克),川桂枝(5克),雲茯苓(30克)
照方十帖,研末為丸,每服三錢。
某,痛勢大減。然氣衝至脘,則痛仍劇,大便不行。肝胃不和,氣濁內阻。再為疏通。
白話文:
按照處方製作十劑藥,研磨成粉末後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錢。
患者疼痛大大減輕。但是當氣上衝到胃部時,疼痛仍然劇烈,並且大便不通。肝胃不和,體內有氣滯。需要再次進行疏通。
青皮,金鈴子,鬱金,整砂仁,木香,檳榔,白蒺藜,制香附,川雅連(淡吳萸同打)
白話文:
檳榔、蒺藜、山萸
二診,大便已行,並嘔涎水,痛勢遞減,而仍未止。再辛通胃陽。
薤白頭,制香附,沉香片,砂仁,上徭桂,製半夏,青陳皮,栝蔞仁,茯苓
某,胃脘作痛,痛久氣血凝滯,中脘堅硬。恐結聚不散,而變外瘍。
白話文:
第二次診治時,患者已經排便,並且有噁心吐口水的症狀,疼痛有所減輕但還未完全停止。再次使用辛辣的藥物來疏通胃部的陽氣。
使用薤白頭、製香附、沈香片、砂仁、上肉桂、製半夏、青陳皮、栝樓仁、茯苓。
患者胃部疼痛,長期疼痛導致氣血凝滯,胃部中間位置變得堅硬。擔心會形成聚結無法散開,進而轉變為外部的癰腫。
延胡索,瓦楞子,蓬莪朮,當歸尾,南楂炭,制香附,川鬱金,臺烏藥,青陳皮,磨沉香,旋覆花,青蔥管
尤(右),脘痛氣撐腹滿,肢體震動大便不解。厥氣縱橫,恐致發厥。
白話文:
延胡索
瓦楞子
蓬莪朮
當歸尾
南楂炭
製香附
川鬱金
臺烏藥
青陳皮
磨沉香
旋覆花
青蔥管
川楝子(切一錢五分),制香附(三錢),白蒺藜(三錢),炒白芍(一錢五分),淡吳萸(五分),鬱金(一錢五分),醋炒青皮(一錢),陳香櫞皮(一錢五分),磨沉香(四分),煨天麻(一錢五分),川雅連(四分吳萸同炒入煎),砂仁(七分)
左,中脘有形作痛,痛引背脊。痰氣交阻陽明,勢難杜截根株。
白話文:
川楝子(1.5錢),製香附(3錢),白蒺藜(3錢),炒白芍(1.5錢),淡吳茱萸(0.5錢),鬱金(1.5錢),醋炒青皮(1錢),陳香櫞皮(1.5錢),磨製沉香(0.4錢),煨製天麻(1.5錢),川雅連(0.4錢,與吳茱萸一起炒製後加入煎煮),砂仁(0.7錢)
薤白頭(三錢),栝蔞仁(三錢),製半夏(一錢五分),烏藥(一錢),瓦楞子(四錢),制香附(二錢),延胡索(酒炒一錢五分),砂仁(七分),淡吳萸(四分赤芍一錢五分同炒),香櫞皮(一錢五分)
白話文:
薤白頭:3錢
栝蔞仁:3錢
製半夏:1錢5分
烏藥:1錢
瓦楞子:4錢
制香附:2錢
延胡索(炒過):1錢5分
砂仁:7分
淡吳萸(炒過):4分
赤芍(炒過):1錢5分
香櫞皮:1錢5分
範(右),中脘不時作痛,痛則牽引背肋,甚至嘔吐痰涎,膚腫面浮,往來寒熱。肝胃不和,夾飲內阻。擬辛潤通降法。
白話文:
這個案例中,患者(右側)中脘部位時常疼痛,疼痛時會牽連到後背和兩肋,甚至嘔吐痰涎,皮膚浮腫、面部浮腫,有時發冷有時發熱。這是由於肝胃不和,再加上水分停滯在體內阻礙了氣血運行。治療方法擬定為採用溫養通降的藥物。
薤白頭(三錢),製半夏(一錢五分),白蒺藜(三錢),白殭蠶(三錢),橘紅(一錢),栝蔞霜(四錢),白茯苓(三錢),煨天麻(一錢),紫丹參(二錢)
二診,脘痛已止,胸悶嘔吐亦減。兩關脈弦。還是肝陽犯胃未平也。
白話文:
薤白頭(15克),半夏(7.5克),白蒺藜(15克),白僵蠶(15克),橘紅(5克),瓜蔞霜(20克),白茯苓(15克),天麻(5克),丹參(10克)
製半夏(一錢五分),代赭石(三錢),旋覆花(包一錢五分),白蒺藜(三錢),炒竹茹(一錢),白茯苓(三錢),橘皮(一錢),川雅連(二分淡乾薑二分同炒)
白話文:
茯苓三錢,半夏一錢五分,代赭石三錢,旋覆花一錢五分包煎,白蒺藜三錢,竹茹炒一錢,橘皮一錢,川雅連二分,生薑二分,兩樣炒後。